江津有個“天府名鎮”,常駐人口接近城口,是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天府名鎮”,就是江津區白沙鎮。

白沙鎮,重慶市江津區轄鎮,處在江津區西南部,由於陽光照射長江江畔沙粒呈現白色得名。白沙鎮是江津西部的 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幅員面積23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8萬人,而2017年,城口縣全縣常駐人口也僅有18.43萬人,是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及重慶市重點發展的中等城市。素有“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之美稱。

江津有個“天府名鎮”,常駐人口接近城口,是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

白沙新貌

白沙鎮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時期曾在此興建大聖寺,此後,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設建制鎮,民國時期在此設江津縣第三區署。解放後,這裡曾6年作為江津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政府,現為區級鎮。白沙鎮是中國大後方抗戰文化最重要的鎮之一。白沙抗戰史實豐富,抗戰遺址集中。抗日戰爭爆發後,白沙擔當著拱衛陪都重慶的重任,成為大後方區域性的行政、經濟、文化、援戰中心,為全國抗戰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

江津有個“天府名鎮”,常駐人口接近城口,是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

白沙古鎮老街印象

白沙鎮倚江而建,因水而興,憑藉長江黃金水道,明清時期成為川東、川南的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驛道上的重要集鎮。清代中期,工商業繁盛,是川鹽、川酒的重要生產基地和物質集散樞紐。民國初年,白沙集水運聯通之利,得商賈雲集之富,成為四川四大經濟重鎮之一。抗戰時期聚集了國民政府審計部、國立中央圖書館、川東師範、新運紡織廠等大批文化機構、學校和工礦企業,人文薈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白沙抗戰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白沙鎮至今保留著明清時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築風貌,形成了規模最大的巴渝山地民居建築群,古鎮有老街老巷65條,保存完好的有38條約8.5公里,文物保護點達111處,保存有宋代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被稱為“老重慶”的城市縮影。

江津有個“天府名鎮”,常駐人口接近城口,是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

白沙古鎮—老閣樓

2010年,白沙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2013年12月,江津白沙被納入全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是重慶首個試點鎮。2012年,被列入全國第三批改革發展小城鎮

江津有個“天府名鎮”,常駐人口接近城口,是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

白沙古鎮,老重慶的昔日前影

所獲榮譽: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重慶市“百鎮工程”鎮、重慶市示範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