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錯,真正的元凶是它!

首先來說一下最開始提出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的這個人到底是誰?這個人的名字叫阿倫尼烏斯,他是一位特別有名的科學家,可以算得上是科學界的大佬,因為他拿過諾貝爾化學獎。這個大佬在1896年的時候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結合前人對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的研究,以及他自己在長波輻射方面的研究成果,於是他就把全球變暖的這個鍋丟給了二氧化碳,並且他還用這套理論解釋了冰河世紀的形成。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錯,真正的元兇是它!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裡面,出現了很多支持二氧化碳造成全球變暖的理論的實驗和研究。說到這可能大家都覺得二氧化碳造成全球變暖,看上去好像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其實人都有一種心理,當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一個大佬,他提出了一個理論以後,剩下的這些學者,他們在研究在寫論文的時候,他們的結論很可能是要往這個方面來靠近的所以為了讓二氧化碳的鍋背得更結實,很多人甚至Phack他們的數據。Phack就是捏造數據,讓自己的數據看起來更支持自己的結論。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經掌握了測量古代氣溫的這樣一個技術。目前用的比較廣的就是在南極北極鑽出的冰芯,把這個冰芯拿出來進行研究和測試。簡單介紹一下冰芯測試氣溫溫度的這個方法:首先因為南極北極的積雪和冰是終年不化的,所以南極和北極就會形成冰蓋,冰蓋就是雪一直下一直下,然後最下面那層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成冰,而這種雪都是從世界各地匯聚來的水分子形成的。因為這些水分子它會隨著風被帶到北極和南極。通過降水或者降雪作用最後沉澱下來,所以這個雪裡面就包含了當時地球上的氫和氧二氧化碳以及花粉和可以溶在水裡面的東西。所以冰蓋會形成一層一層的層狀的結構,每一層基本上就對應的是一個時期,只要檢測出這一層裡面氫和氧者其他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就能大概知道當時地球上的溫度變化規律,所以科學家發現在早期的時候地球的溫度變化跟二氧化碳的含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通過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早期的時候二氧化碳跟溫度的變化,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錯,真正的元兇是它!


這張圖是近200年內溫度的變化。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錯,真正的元兇是它!


我們都知道,主流的說法就是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增加。如果說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元兇的話,這個圖裡就有兩個矛盾的地方,第一個矛盾的地方是在1910年到1940年這30年裡溫度升高了0.5度,但是在1970年到2000年這30年裡,溫度只升高了0.41度,所以如果二氧化碳該被全球變暖,這個鍋的話,1970年到2000年這30年裡它的溫度上升的這個值應該大於1910年到1940年溫度上升的值,所以這裡是第一個矛盾的地方。

第二個矛盾的地方就是1940年到1980年這段時間,我們知道在這期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在一直增加的。所以如果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元兇的話,這40年的地面的平均溫度肯定會上升,但它卻維持在同一個水平,這是第二個矛盾的地方。

然後再說一下上文提到的捏造數據的事情。

二氧化碳和溫度的變化,本來是兩條非常接近的曲線,但是有的人非要把它做成一前一後,就是為了得出是二氧化碳導致的全球變暖這樣一個結論。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一前一後就影響這麼大。本來理論上這兩條曲線基本上是在同時變化,如果把二氧化碳的變化放在前面的話,就是說二氧化碳先變化,然後這個溫度才變化。然後說明是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了溫度的增加。這裡給大家看一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最近測的二氧化碳和溫度變化的圖像。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錯,真正的元兇是它!


其實它們基本上在同時變化,所以單從圖表上我們是看不出來到底是誰影響的誰。但是根據實際經驗我們可以知道,這很可能是因為溫度升高,所以二氧化碳含量才升高。為什麼呢?因為在地球上70%多的地方都是海洋。二氧化碳就溶在這個水裡面,當溫度升高的時候,二氧化碳就會跑到空氣當中,所以它的濃度就升高。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事情:我們喝可樂,如果把可樂加熱的話,它裡面的二氧化碳就全部跑完了,然後喝進去就沒有那種帶感的感覺了。

那些說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的人,他們從來不提,還有一個溫室氣體,那就是水蒸氣,而且這個水蒸氣在大氣的溫室氣體裡面,它佔的比例是最大的一頭。因為水蒸氣無害嘛,所以說大家都不理它。但是要論造成溫室效應的這個效果,肯定是水蒸氣要強於二氧化碳。因為在分子層面分子組成共價鍵,它的這個共價鍵長短不同。

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在學術上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好的觀點。但這個東西呢,可能就是被利用的有點過了,所以說現在變得有點像騙局。我們都知道有個東西叫做碳交易,這個東西應該是最早在《京都議定書》上面提出來的。就是說二氧化碳排量導致全球溫度變暖,各個國家為了讓地球上的溫度下降一點,可能下降個幾度吧,然後就簽訂這樣一個協議。各個國家都有義務參與進來,然後這個協議裡面就涉及一個碳交易。比如說美國一年可以排兩噸碳,但是它實際上只排了一噸,它就可以把另外的一噸拿出來拍賣,那麼中國它一年要排三噸碳,中國只能免費排兩噸,這多出來的一噸碳,就要去買排放少的國家的配額。

所以這個東西呢,最開始的目的應該是好的,讓世界減少碳排放量,變成一個更好的世界。但不得不說這裡面牽扯了很多利益,比如說低碳環保的一些企業,技術,等等,慢慢就興起來了。比如說在英國開汽車還得交一個碳排放量的一個費用,所以在目前,世界上很多集團很多國家都捲入到這個碳排放的體系裡面。、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錯,真正的元兇是它!


​ 但其實人類控制碳的排放量意義並不大,因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呼吸都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且是24小時不間斷的產生二氧化碳,你光人類減少的那點排放量,根本和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而且有學者專門算過這個值,完全差了很多個數量級,然後他們就質疑這個碳排放量的意義到底在哪?所以當時特朗普在《巴黎協定》上面就直接退群了,他覺得這個減排其實意義並不大。但是話又說回來,為什麼這麼明顯的一個事件,到現在仍然是大國之間提倡的一個行動或者是一個措施呢?這裡就要講講國家領導人思維跟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的思維的區別,一旦把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真相公開以後之後,造成的社會影響就是涉及到環保,或者說整個節能減排產業的崩潰。雖然碳排放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它確實帶動了人們環保的意識。所以當學者們在為真假辯論的時候,國家的領導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因為我們畢竟站的角度不一樣。學者只能看到他眼前那一塊學術方面的問題,國家領導人需要看到更多的地方,所以他在做決策的時候,不單要考慮這個事情對還是錯,他可能會想得更長遠,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或者說對社會穩定的影響,這都是他們首要需要考慮的。

最後我想說,無論二氧化碳是不是造成全球變暖的元兇,這個答案都不會影響我們要節能減排低碳的生活,因為目前來看低碳生活確實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