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和大學教育,哪個階段抑制了中國學生的創新力?為什麼?

中國科研人


我們的應試教育為了公平!為了寒門學子能改變命運!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讓中華兒女每個人都改變命運!怎麼辦!廢除應試教育!設計符合每個人的性趣愛好!專業特長,創新能力,實際能力的教育制度!普及普通大學!讓每個中國的孩子都能根據個人愛好特長上自己喜歡的大學!從娃娃起就把培養好孩子如何做好人的問題放在首位!其次就是人盡其才,各盡其愛,各盡所能,去人性化上各自喜歡的大學!中國的問題首要是要培養好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培養好了!什麼事都好辦!什麼事都能辦好!普及大學錢不夠。我們老百姓可以過苦日子!現在中國有錢人已不少了!提倡大家捐資辦學。有錢出錢,無錢出力!你出了錢可以上大學!你沒錢出了力可以上大學!我們要勤儉辦學。把錢花在刀刃上。大學主要是靠自學。建個齊全的圖書館,讓大學生去圖書館自學。建個大課堂每週定期由大學教授講課和解決課文難題!產除學校所有腐敗。用較少的錢辦較多較大的事!建一個大食堂平價提供給學生!如果在同一個城市就讀的大學生可回家睡覺。如同上小學一樣!只給家不在同一個城的,農村的大學生提供寢室。這樣就充分利用了資源。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原來辦一所大學可能要50個億。現在可能只需30個億或更少!取消大學生活老師。取消大學清潔工!讓學生自已輪流搞衛生!取消沒有必要的管理人員,取消基建處,學校基建按標準由建築公司保質保量完成!由教育部派出工程質量監督!全國除二十所尖端高科技大學通過嚴格考試錄取外!其餘百之九十九的普通大學都不需要進行入學錄取考試!採取寬進嚴出!進行計劃招生!我雖不懂教育,但這種設想肯需要設計完善!我想如果此種沒想能變成現實的話。那麼中國的孩子個個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早日實現人民大眾想往的美好生活而貢獻每個人的力量!


湘水兩岸


當中國學生在為背唐詩而苦惱時,美國的學生正在開心的玩耍;當中國學生在為數學題絞盡腦汁時,美國的學生正在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興趣;當中國學生在為高考而刷題時,美國學生在為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提供方案;當中國學生上大學生之後,就開始玩遊戲睡覺時,美國大學生卻面臨著無法畢業的壓力,在圖書館裡瘋狂的學習.

中國高中歷史考察的是何年何月發生了什麼事件,這個事件的參與人是誰,主觀原因是什麼,客觀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是什麼,產生了什麼影響等;而日本人的歷史是這樣考察學生的:你認為中日有可能爆發戰爭嗎?那中國勝還是日本勝,那勝利的原因是什麼等,一看便知高下!

中國學生在高中以前,幾乎都在學習.為了成績,為了分數,拼命的學習;到了大學就徹底放鬆了,討厭學習,不想學習.高中以前無論怎麼學都培養不出創新人才,只是考試機器,而大學裡的努力更加重要.大學裡專業眾多,專業分支更加明細,是未來人才培養的基礎,然而,中國在大學階段就已經失敗.

要說應試教育和大學教育哪個抑制了創新,我覺得正是由於高中以前的應試階段,才導致了大學裡需要創新時卻達不到.根源還在於教育體制的問題.


學霸數學


基礎教育階段的應試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急功近利,都存在抑制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問題。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圍繞升學而學習,這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到了上大學之後,甚至有很多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不願讀書;而我國大學缺乏辦學自主權,各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差不多,且普遍實行寬出管理模式,對於學生,大部分學校關注的是就業率,這令很多學生的大學生活很“快樂”放鬆,更缺乏創新人才所需要的批判、質疑精神培養。

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6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一些人認為,日本的升學競爭也很激烈,學生的學業壓力也很大,但這並沒有影響日本的創新人才培養,因此認為我國無法培養創新人才的問題出在大學教育。這是對日本基礎教育不瞭解的誤讀。日本的升學競爭雖然激烈,也存在名校情結,但是,日本的基礎教育實行自主辦學,學校不會因為升學就不開展對學生十分重要的教育,就圍著升學辦學。這是日本基礎教育與我國基礎教育最大的不同。

而我國大學教育體系,也是和基礎教育銜接的。銜接的紐帶就是高考制度,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導致大學其實難以嚴格要求學生。從發達國家的大學辦學看,本科院校的淘汰率是很高的,有的高達50%,而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淘汰率,是因為大學自主招生、自主辦學、自授文憑,那麼,我國社會能接受大學淘汰率達50%嗎?被淘汰的學生如何再接受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在我國公眾心目中,是一種身份教育,為的是獲得體現身份的文憑。

不願意改革高考制度,我國社會可能就要接受基礎教育應試化,大學教育寬鬆化,進而難以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現實。


熊丙奇看教育


可以肯定地認為,是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人的天性好奇,幻想,根據心理學理論處於青少年階段最為活躍。每個人應該都有體會,小時候,對自然界的萬物都好奇,總愛問問父母,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愛問的小孩天真,聰明,然而由於大人的無知,不懂回答,或不耐煩,總是愛理不理,漸漸地,小孩不問了,其實是扼殺了好奇心。小孩的幻想離奇,古怪,往往在畫畫上表現出來,細心的家長,老師會善於發現,並加以引導,就會激發出來,讓小孩長了幻想的翅膀,否則,又是在無意中讓小孩失去幻想力。

因此,應試教育恰恰是在小學,中學階段,應試教育最大特點是死讀書,只侷限於書本知識。填鴨式而很少啟發式,或者是拔苗助長式。學習枯燥單調,作業繁重,天天上課,補課,自修,讓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失去快樂,而成為學習的奴隸,導致厭學情緒。身心疲憊的學生,哪來再有好奇心幻想力?天天忙於上課,補課,作業,太累了!即使在校外參加各種興趣班,開辦者以賺錢為目的,忽悠家長,其實沒什麼真正培養學生各種素質與能力。難道不是嗎?

所以說,恰恰處於好奇心,幻想力旺盛時期的學生卻恰恰讓應試教育抑制了。不可否認。

簡單說說大學,一個人的好奇心,幻想力就是創新思維的激發點,早在小學,中學時候被抑制了,人就產生了思維惰性了。到了大學,因為之前的苦讀死讀考大學而身心疲憊,就釋放了,大多人都是玩,混一張文憑。所以我說當今大學是培養就業型的人而不是培養科研型的人才。

我呼籲,中國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改革,應借鑑歐美日本的教學模式,才能從小孩抓起,培養創新型人才。


天馬行空80476


創造力……其實我有些無語。

創造力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到目前為止,對它的研究進展也很有限,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有人認為是一種能力或者多種能力的綜合。

這樣一個連它的本質是什麼我們都沒搞清楚的東西,動不動就說應試教育如何如何抑制了創造力不是可笑嗎?

一個我們還沒搞清楚的東西被我們抑制了?這得有多無知的大腦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誠然,目前顯示創造力和觀察力等諸多能力有關,但,抑制了觀察力就抑制了創造力?邏輯能力也創造了不少東西出來,難道這不是創造力的體現?推演能力創造了不少理論出來,難道這不是創造力的體現?

而邏輯能力和推演能力正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這怎麼解釋?

在我看來,創造力,是一種能力鑽研到極致結合這種執著的心理過程而產生的能力,或者是一種或幾種能力結合心理過程而產生的一種綜合能力。



所以,有一顆叫做創造的大樹,上邊有很多種果實,每種都是不同的創造力,每個方向每種教育都能結出多種創造力果實出來。

再說了,就算學校教育抑制了,家庭教育激發不就行了嗎?都不作為整天就嚷嚷什麼應試教育抑制了什麼扼殺了什麼好像應試教育是殺人犯似的,殊不知,你們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甚至是幫兇!


鋼筆刀


其實啥也別說了,幾千年歷史,能拿出手的不過才四大發明,還只在技術領域,科學領域無任何建樹。至於原因,眾說紛紜,但真正原因是什麼?那一定是我們最不願意相信的,那就是中國人沒有我們意淫的那麼聰明,僅此而已。

如果說沒有創造力是應試教育造成的,那文革時推薦上大學,不考試,那批人的創造力在哪,到老也是不能勝任工作。

中國擅於意淫自己聰明,但從沒有實驗數據支持,就算有中國人平均智商高的說法,但是那是以中國能出國的精英為標準的,可不是普通人。就像田忌賽馬,用自己的好馬對別人的普通馬而已。唯一有關中國普通人智商的實驗數據,是前些年,一個美國教授對中國西部留守兒童的智商測試,結論是,這些孩子的40%屬於智力低下。

網上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其實這些提問的人一直在迴避一個問題,自己有沒有創造力,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如果原因是自己腦筋不行,那由己推人吧,不要想當然的認為創造行為是別人的事。

對比日本,從黑船事件,日本就敢於承認自己是野蠻民族,向強者學習,幾十年就成了列強。而中國一直意淫自己多麼了不起,實際不止中國,愚昧落後的民族都有這樣的特徵。


千里走單騎1972


你好,我認為抑制學生創新能力的不應該是這兩個方向,而是目前整個中國的教育大環境。

首先說一下應試教育吧,其實目前很多人是反對應試教育的,因為應試教育的考核標準就是你的考試成績,直白來說,你成績高,那你就能上好學校,成績差,那你永遠就屬於一種社會底層的狀態。應試教育確實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但它不是主要原因。目前整個中國教育的方向就是讓孩子從小就開始不斷地學習報輔導班,把孩子變成一個學習機器,這也就使得應試教育風越來越嚴重,違背了教育局最初的理想。

但是說到底,應試教育還是目前中國教育最公平,最公正的一種制度,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很好的資源,而應試教育就是最公平的選拔機制。

再說一下大學教育吧,我個人認為還是看學校,如果上的好學校,那麼學校的科研經費充足,教授和老師就會有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學生們成長,當然反則反之。

說到底,壓制中國學生創新能力的還是目前整個教育的大環境以及社會風向,這就是我的看法,謝謝。



守護花朵的k


教育本應是全社會的事,歸結於中小學的應試教育和大學教育都存在問題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現在國內教育的現狀問題很多,但成果也大,相比幾十年前教育的發展迅速,並培養了大批的高學歷人才,也刺激了高科技的發展。

學生創新力強與弱,並不是學校能解決的,就如簡單的道德觀,學校教育交通規則的遵守,家長和社會卻展示闖紅的速度;家長盯著分數,而不看重興趣導向。

僅僅學校的教育根本不能實現學生的教育指引。

但現實是,家長不停抱怨孩子的作業多,都是父母在做,想把教育子女的事丟給學校包辦。同時,學校教育的價值觀與家長價值觀的衝突,導致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雙向作用的消極面就是學生以考試提高分數為目的,失去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中學也沒有創新的空間和氛圍,相對而言,大學自由度更高,創新空間更好,但創新的人卻少很多。

我認為,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有優劣,甚至有很大的問題,創新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大學專業深一度


眾所周知,應試教育指的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三年級間12年教育,在12年時間,我國的中小學生受到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及教育部門相關規定製約,必須循規蹈矩,其目的就是學好各種要求考試的內容。老師一心一意在將學生培養成為考試的機器,這樣的教育,學生有創新力嗎?

我國的大學教育相對應試教育就減輕了學生不少的學習壓力,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興趣反而增加了,實際操作的機會多了,實踐活動就是在增加創新力。理論結合實際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大學階段,學生看似毫無學習壓力,實則為了今後踏足社會尋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現在的大學教育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力,誰有創新力,誰就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誰就能成為未來有用的人才。

我們的中小教育重點教學的是基礎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時間少,學生基本沒有什麼創新力,最主要的是整天為了作業的學習,為了考試不斷學習,創新力的培養無從談起。創新力培養需要時間,需要教育體制的改革。


舞動人生124


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基礎知識,沒有專業知識,沒有一技之長,如何創新!好似比爾蓋茨樣,沒有上完大學能自己創業,創新。如果沒有過硬知識,是做不來的,沒有專業知識,是做不來的。試問一下,高中生,會寫編程嗎?會組裝電腦,而推向社會,賺錢嗎?馬雲說過,四大發明,影響深遠,我們卻拿來看風水,放炮仗,這就是我們對人教育思維定勢!例如,電腦進入中國那麼久,教育有開過電腦課嗎?手機是我們發展最快,也是發展最好行業,結果呢?很多人拿來玩遊戲?成為孩子們的惡魔!西方嚴止孩子們玩手機,我們也同西方看齊,到時孩子們,同對電腦一樣,一樣陌生,信息時代,對信息工具陌生!也好似四大發明樣,對自己發明,自己優勢陌生,如何推進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跟上時代,走向科技前沿!進入信息時代,不進行信息科技接觸,那麼又如何創新,沒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技術,深入研究,又如何創新,難道空想創新,臆想,幻想創新!是否能創新,是否跟上時代步伐,在於教育!教育是百業龍頭,好似,人從勞動進入文明,知識進入時代,那麼教育才使得人擺脫愚味無知,改變時代,更新思想,解放思想,創新思維,才有創新動力,才有創新能力,創新才能實踐,那麼一切在教育!那麼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基礎知識,人生十五年,黃金十五年都學基礎教育,加上是應試教育,靠的是老師傳受課本知識,那麼課本有多少知識呢,何況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智能更高級文明,靠人編輯課本,老師傳受,又有多少知識,又能統編多少知識,積累多少知識,這是一個快速積累知識時代,所以不看好應試教育,因為課本為主,課本決定人的知識,不是像西方素質教育,書本快速積累知識,課本次要性,普助性,這就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差別!所以從幼兒園到高中,無專業知識,無信息知識,何況進入信息時代,無信息知識,想一想,多可怕,有些人還要用道德改造孩子們,這是多麼可怕思維定勢,跟時代完全脫節,想一想,孩子們進入信息時代,沒有信息技術,技能,連信息知識都沒有,多可怕,如何生存呢?只有大學那一點專業知識,不說創新,那怕生存都成困難,想一想多可怕!人的學習能力是無限的,只要解放思想,衝破束綁,那麼創新還是難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