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上市,百億雲集如何誕生?

點擊上方“i黑馬”,選擇“置頂公眾號”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更多創業內容請訪問www.iheima.com

纳斯达克上市,百亿云集如何诞生?

今天,雲集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代碼為YJ,發行價11美元,市值將達到24億美元,成為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短短四年,百億元市值,這也是繼拼多多之後,新電商領域跑出的又一大黑馬。

招股書顯示,雲集2016年、2017年、2018年的GMV分別為18億、96億和227億。雲集的付費會員數量,也從2016年的90萬,增長到2018年的740萬,且用戶的復購率高達93.6%。同時,截至2019年3月31日,雲集的付費會員已經達到900萬。

此次雲集上市,在杭州和納斯達克兩地同步敲鐘。雲集創始人、CEO肖尚略表示,消費升級依然是未來中國的主旋律,伴隨著消費升級,類似Costco和Amazon Prime的會員服務需求愈發旺盛,社交化會員制零售服務將大有可為。

在新電商這個賽道,過去三四年,除了最為直觀的用戶指數級上升和GMV暴增,也伴隨著社交化、會員化、平臺化等多層的創新與演進。

但面對這種全新的業態,爭議從未停歇。從獲客方式、商業模式,到後續的發展空間,雲集在行業中一直備受關注。

不過,祛除外界的各種猜想,更多消費者實際上在用腳投票,而且在過去幾年,雲集也保持著快速的業務迭代,相比於拼多多下沉商品的良莠不齊,和很多同行尚在前一階段發展,它正在向美國Costco的形態不斷接近。而云集上市之後,離創始人肖尚略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纳斯达克上市,百亿云集如何诞生?

為什麼是肖尚略,為什麼是雲集?似乎解開這兩個謎題,我們才能還原雲集作為新一代主流公司,對於行業和更多企業的價值和意義。

早在2015年,鐘鼎資本與雲集結識,半個小時便拍板了天使輪投資,此後又在A輪加註,目前也是除雲集創始團隊之外最大的持股方。

鐘鼎資本合夥人孫豔華一直是雲集成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此前十年多的消費投資經驗和在供應鏈上的深度觀察,讓他在判斷人和事上,更為簡單和純粹。雲集、愛庫存、誼品生鮮、興盛優選等消費明星項目,都在他過去幾年的投資名單內。

這次,在雲集上市之際,作為一個長期的陪伴者,孫豔華將為我們深度還原雲集的投資歷程,為什麼是肖尚略和雲集,雲集帶給整個行業的啟示,以及在此背後鐘鼎的消費投資觀。

口述 | 孫豔華

整理 | 張曉軍

半小時投資雲集

1、從社交電商中發現大勢

由於我們一直做消費投資,2014年,發現化妝品行業正在發生一些劇烈變化,在短短兩年時間,就出現了幾家上10億回款的化妝品品牌,比如俏十歲、思埠等,而這在過去,至少需要5-10年。

因為化妝品是社交電商的第一個陣地,由此我們開始關注社交電商。他們有利潤地成長得這麼快,我們認為一定是做對了什麼,踩中了什麼樣的趨勢。

此後,我們開始重點研究,花了一年時間見這個生態裡各種各樣的人,除了品牌廠商之外,還有IT系統、培訓,甚至是給社交電商做人力資源服務的。

當時我們得了一正一負的兩個結論:

1、通過人推薦商品,會成為電商的主流方式之一。不能說誰顛覆誰,其實就跟線下超市一樣,既有消費自選,也有促銷員推薦。像是化妝品區、酸奶區,大概率會有促銷員,有些品類需要推薦,也有些消費者喜歡被推薦,這種事情身邊天天在發生。

在線上賣貨從自選開始,如京東、淘寶,但往後一定會出現人推薦賣貨的形式。微信等社交網絡大規模應用,讓這種推薦變得更有效率,社交電商起來主要就是踩中了這個需求。

2、當時社交電商是有問題的。因為一單買賣,五、六個人參與分潤,性價比會很差,不可持續。任何一個商業模式的進步,一定是讓效率變得更高,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

得出這兩個結論後,雖然背後是巨大的趨勢,但對於市場上的各種社交電商,我們並沒有急於投資,他們的價值並不大。現在跟我們預測的也一樣,大多數項目都已經銷聲匿跡了。

對做投資這件事,此前一趟非洲之行,其實帶給我特別深的感觸。非洲獵豹奔跑的速度特別快,但體能消耗非常大。一隻豹子只能捕獵六次,如果六次它還沒捕到,就再也跑不動了。

所以,它一定是等待機會,隱藏在那兒很長時間,沒有把握的時候絕不出擊,真正好的投資應該是像豹子一樣。

在見到雲集之前一年多,社交電商我一個都沒投,但碰到雲集,半個小時就跟他敲定了。

2、半個小時投資雲集

我與雲集創始人肖尚略第一次見面,很有意思,並不是在上海和杭州,而是在北京,那時候他正在融資。

在我們聊的過程中,發現他當時並不急需要錢,而是希望一個懂他們的機構股東進來,該踩剎車的時候剎車,該調方向的時候調方向。

他見了很多機構,我不知道別人為什麼沒有投進來,我只知道為什麼喜歡他。因為我在這個賽道看了一年時間,有堅定的信念。包括他在2016年繼續融資,七、八個月都沒有融到錢,很多人沒看懂,但我們又做了第二輪加持。

之所以敢於半個小時拍板,我覺得有幾點原因:

首先,肖尚略跟一般創業者不一樣,這個模式不是坐在書房裡設計出來的。

肖尚略原來是淘寶化妝品類最大的店主,到後期增長放緩,他敏感地意識到,要做好客戶關係,淘寶旺旺的溝通效率並不高。

那時候微信已經出來了,他就把用戶放到微信群裡,讓客服在群裡上新、促銷,做推薦式銷售,這是雲集最開始的雛形。

後面效果不錯,還有人在裡面轉賣。於是,他就去研究這個生態,發現很多人有這個需求,尤其是一批人在群裡是意見領袖,天天幫著做商品推薦。這時候你給他一個售賣機會,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所以,他就開發了雲集這個平臺。

其實這是從一個簡單的生意開始,一步步演進到現在的。當肖尚略說這些人的定位,跟百貨大樓、大賣場的促銷員一樣。因為此前研究了很長時間,我一聽就明白了,他就是我們要找的。

模式對,人還得對,真正讓我下決定的那一刻,我就問他,為什麼開一個小淘寶店,賣化妝品都能賣到第一,做對了什麼?

他說自己就做對了兩點:

1、假貨一定不賣。

2、客服權限比任何一個化妝品店都要大,用戶要退就退,要換就換,沒有條件。

我們發現,這哥們兒除了要賣好東西,對用戶還很好,做生意不就是這兩條嗎?當他說到這兩點的時候,我就確認他是對的,我們要在一起。

肖尚略還是很樸實的,聊了半小時後,我說要投他,站起來跟他握手,問什麼價格,他出來融資自己有一個心理價。我說行,這個價格接受了,於是就在天使輪投了3000萬人民幣,沒還一分價。

在那一輪,肖尚略其實也見了一圈人,還是有好幾家機構都對他感興趣,但他最後選擇了我們,覺得我們是當時唯一一家真正看明白這個生意的人。

3、爭議與本質

我們剛接觸雲集的時候,它還非常小,用的都是小也香水的辦公室、倉庫和供應鏈,月銷售也只有60萬。

當時,市場也有不同的聲音,我推薦、分享好的商品給朋友,還要掙錢,這個事多丟人呀,朋友也做不成了。

這屬於典型的男人思維和有錢人思維,並不是普通人的思維。

你的朋友本來就要買這個東西,你給他推薦、建議,買得還比其他渠道便宜,平臺再給你一些佣金,無可厚非。這在老百姓生活中已經非常普遍,沒那麼複雜。

過去,其實我們調研走訪了很多老百姓,包括坐在客廳跟他聊,進他廚房看冰箱裡買什麼東西,從哪兒買的;進他衛生間,臥室,看用什麼化妝品,買什麼樣的衣服,決策路徑是什麼……

包括在投資雲集之前,我調研過程中有碰到一個三線城市家庭婦女,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她朋友圈全部都是賣貨的,她有空就翻翻他們貼出來的照片、商品,對她而言,刷朋友圈就是逛街。

非常關鍵的是,我們必須要去理解他們,聽他們怎麼說、怎麼想,只有走到他們中間去,才能感同身受。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評價這個生意好不好、用戶值不值。

所以說,如果不能放棄投資人偏見的話,雲集是很難被看見的

,因為投資人離這樣的消費習慣太遠了。當時我們投資雲集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很奇怪,但到今天來看,社交電商已經很普遍了。

包括之前有人問我,通過人推薦的社交電商能做多大?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後面有一天悟到了。

大賣場有多大面積是有導購的,大概70%,尤其是化妝品、酸奶這些區域。那導購區域產生的銷售佔大賣場的多少,大概20%、30%。那很簡單,大賣場模式是一個自選模式,京東、淘寶也是非常典型的自選模式,想好買什麼就拿走,只不過多一個客服在旁邊。

但有一些用戶或者品類是需要推薦的,在一個大賣場裡面,有20%、30%銷售可以通過導購員賣出去。太陽底下沒有新事,那在線上人性也一樣。所以我們認為,社交電商有機會佔到整個電商的20%、30%。這其實是已經在線下被驗證過的東西,只不過你的認知水平什麼時候能夠達到。

對於雲集的投資,我們也經常覆盤,本質上還是要勤於研究、主動研究,形成預設。

我們之所以能在半個小時內決定、拍板這個項目,不是說自己有多聰明和犀利,而是此前做了大量研究和消費者調研,幫我們建立起了一些信仰,然後在腦海裡形成一些預設。

我們的信仰是:通過人推薦賣貨是對的,多層級分潤是不對的。一些預設不一定能清晰地總結出來,但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我們可能都無法用語言表達什麼是對的,但當對的東西出現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應該是它了,能一下子抓住。

包括後面我投資愛庫存、誼品生鮮、興盛優選也一樣,信號出現的時候,你要關注它、研究它,並且認真地把事物的本質找到。當有價值的項目出現時,就能夠更快抓到。

為什麼是肖尚略和雲集?

投資雲集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創始人和企業的成長和蛻變,才決定了他能夠做多大,走多遠。走到今天,我們也在經常思考,在社交電商這條賽道上,為什麼最後能夠做大,走上市的,是雲集,是肖尚略?

在做雲集之前,肖尚略算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很樸實和理性,我們有一定的期待。但這幾年走下來,他的成長速度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我們原來認為,雲集本質上還是一個電商生意,會逐步增長。但它的指數級增長,確實也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與之高速增長伴隨的,是供應鏈的挑戰。他要持續挑選好的商品賣到用戶那兒,從一開始的化妝品,到包裝食品、日用百貨、生鮮,到今天的服飾產品,而且相比於拼多多的招商模式,雲集是強管控模式,這對於年輕公司來說,挑戰非常之大。

1、肖尚略的進化

雲集走到今天,有很重要的時代賦予的機會,也面臨著模式帶來的巨大挑戰,但為什麼是肖尚略抓住了?

我認為有兩點:

1)因為電商是一門零售生意,在這個時代到來之前,其實肖尚略已經做了十幾年淘寶電商,有足夠的積澱,在機會來臨時抓住。

2)肖尚略與雲集有非常強的自我進化能力。

差不多每個季度我都會跟他有一次面對面聊天,你會看到,他那種進化的意願和飢渴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種進化的動力來源於哪裡?我認為他是一個有大愛的人。

第一眼見到肖尚略,你會發現他很簡單、率直。同時他對自己很節儉,穿的衣服很普通,包括我們每次去雲集都是吃工作餐。

同時,他是一個深入思考者,是一個有大愛的人,想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他就覺得工廠的好東西,應該以很低價格到消費者手上,中間的鏈條應該縮短,把效率提高,這是他的使命。

更早以前,他作為一個小鎮青年,出來闖蕩世界,很願意學習。在溫州那個地方,就開始折騰一些生意,最早在易貝上開店,而不是淘寶,而那時候只有大城市的人才知道易貝。

所以,他的第一階段就是要改變現狀,肖尚略頭腦挺靈活,能看到機會,很快就富裕了。在解決財富問題後,他內心深處那種改變世界的願望,被煥發出來了,而在此時,他也有無窮的力量去做這些事情。

2、雲集的向心力

肖尚略除了對用戶需求和生意模型有深刻的洞察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他不是沒有短板,而是能認知到自己的短板是什麼,想辦法去彌補。

就像《亮劍》裡的李雲龍,他知道怎麼打勝仗,重點在哪兒,但他也還需要趙剛。其實大部分企業道理是一樣,趙剛的特點是把人籠絡好,肖尚略就是找到了這樣一群人,並組建了一支戰鬥力非常強的團隊。

除了跟肖尚略比較熟之外,我們跟雲集幾乎所有高管都是很要好的朋友。在跟他們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不光是肖尚略,整個團隊的進化都非常強。他們簡單、直接,熱衷於學習,所以向心力特別強,很多人真是把雲集當成自己家了。

在過去幾年,雲集一直在創新,往後走,其實可以將更大平臺的成熟經驗,植入到它的體系中。從雲集現在的組織、文化上來看,完全到了可以容納這些人的階段,這也會讓它走上一個更新的臺階。

雲集的經驗與啟示

在過去四年,雲集從一個內部孵化項目到行業獨角獸,經歷了多次蛻變,這不僅是雲集的經驗,也給我們和行業帶來了很多啟示。

1、最好有起勢資源

任何一個創業在早期階段,最好是有起勢資源。雲集開始的成功,我認為它的起勢資源有兩個:

1)流量資源,肖尚略有一批淘寶老用戶,再加上一批原來市場上做不下去的社交電商,雲集的出現,讓這些存量資源能匯聚到那裡。

2)雲集有初始的供應鏈,雖然小也供應鏈過5月就沒用了,但至少在試錯階段,能發揮很大作用。

包括拼多多也是有起勢資源,黃崢做過多年的電商代運營,對淘寶品牌很瞭解,他又做過遊戲,懂得社交、流量,所以拼多多起步會更快一些。

為何要提到這點?因為零售生意本質上掙得是效率的錢,就像撅著屁股在地上找鋼蹦,你必須對每個環節有很深的洞察和實踐經驗,才有可能跑出來,不是簡單燒錢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更喜歡的項目,也是對此前一次創業或者積累的顛覆性進化,最好中間有一些連接。

在我們看來,企業家之所以能做成一件事情,是因為他比別人有更堅定的信仰,能夠不斷進化。除了雲集,我們投的興盛優選、愛庫存,也都不是從頂端設計出來的,而是逐步由原來的生意演進過來的。

2、如何面對早期危機

早期的雲集,在進行模式探索創新時,有過一些爭議,畢竟大家對新事物還在認知和接受的過程。

但我們還是非常重視這種外部的監督,對雲集長期發展也是一件好事。2016年2月,雲集招流量的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幾乎也沒有影響它後續的成長,當時月銷售額也就千萬量級,現在已經是數十億了。

生意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有順道的時候走順道,但堵住的時候,你走另外一條路,也可以把能力建立起來。

但爭議往往不可避免,因為每一個新模式,都是在爭議中長大的,我不認為不會出現負面,即便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批評。生意做大了,永遠少不了有一幫人說。

但這本身不是關鍵,最終要考驗的,還是你對用戶究竟有沒有產生價值。用戶在那兒佔到了實惠,自然會向旁邊的人傳播。

一個社交電商從0到1,我認為雲集核心做到了兩點:一是提供高性價比的貨品,讓更多人便宜買到好東西,這是鐵律;二是通過社群運營,讓用戶省事,買到更合適的東西。

其實雲集對供應端,很早就開始重視了。當時招胡健健(雲集供應鏈負責人)時,還有京東、唯品會的兩個人選。

我們就討論這幾個生意不同的模式,京東的供應鏈相對簡單,就是把幾個大品牌找過來,討論今年你給我什麼政策,多少返點、市場補貼,我給你多少資源。

胡健健所在的永輝是什麼呢?比如這個電風扇由哪幾部分組成,扇葉由什麼塑料做的,來自全國哪個產區,什麼樣的質量好,價格也不貴,他們會深入到商品裡去。所以在胡健健進入雲集之後,就非常注重產品供應鏈的建設。

3、學會動用社會化的力量

在有了一定用戶基礎之後,雲集對倉儲、物流、供應鏈等業務,也做了很大的創新改造。

雲集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在整合利用社會力量。在前端,它引導會員去選品、推薦、分享;在中後端,它也是通過眾包方式做倉儲、物流,本身只有少數自建倉。

相比於傳統電商,雲集的平臺化思維更強,它本質上做的是一個連接生意,連接人、貨、物流服務等等,讓大家一起共建和投入。

為什麼會是這種形式?因為以前的社會並有沒有足夠的供給,我們也很能理解,京東在當時為何要自建物流。但云集發展的時代不一樣了,現在中國的倉儲、配送產能是過剩的,這時候你要起的作用,就是調配社會資源,做系統的連接,幫助大家升級。

本質上,雲集就是把賣貨各個環節眾包給大家,並將閒置的社會資源盤活、複用。我們相信,未來的生意一定是要學會動用社會化的力量。

對於雲集這種業務體系的構建,鐘鼎也曾經深入參與其中。其實我們投完以後,雲集過兩三個月就爆倉了,發不出貨來,訂單堆在那兒。

為此,我們還為雲集專門組織了研討會,叫垂直電商的物流解決之道,我們把物流、倉儲各環節最好的供應商代表請過來,說清楚價值、問題、方向,本質上是幫雲集識別優質的合作伙伴;也包括開了很多次策略會,一起研討整個物流、倉儲環節,哪些東西要自己控,哪些東西要分包。

在肖尚略對物流供應鏈認知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在關鍵點上幫他推薦了一些人,包括雲集的物流老大、供應鏈老大。當時,肖尚略也意識到,必須要在供應鏈團隊上有很大的變化和升級,當時哪怕不是胡健健,也會是李建建。

所以,對雲集整個業務模式的迭代,我們也有著比較深的體會。

4、站在消費者這邊思考問題

經過前幾年的社交紅利和社會化資源整合,其實雲集在用戶積累和產品供應鏈上,已經形成了正循環。從去年10月開始,雲集從社交電商轉向會員電商,邁向更新的賽道。

為何會產生這種轉變?在我看來,雲集此前已經積累並且教育了一批用戶,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對很多商品有了主見之後,推薦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今天的雲集往會員制走,其實是為了讓更多消費者去掌握購買主動權,進入到更大的市場,但是我對你的引導、推薦仍然在發生。

原來傳統電商的模式,是我站在供應商端,想辦法把這些東西賣給用戶。而會員制電商是說,你們是我的會員,我從你們這兒瞭解需求,然後決定要幫你採購什麼。因此,雲集倡導的會員制電商,核心就是我幫助你去代採購,你付給我一定服務費。

在中國,會員制電商才剛剛開始,但在美國已經有了Costco等很成熟的企業,現在雲集的發展路徑,其實跟Costco越來越像了。

Costco最早是給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服務,後來辦公室文員、白領,發現Costco的東西挺便宜,便從中購買。所以Costco就開店,既面向個人,也面向B端。今天Costco仍有很大一塊,是做批發生意,美國很多餐館和零售小店,都把Costco當作是一個供貨渠道。

現在,雲集會員裡有一部分是自己買,也有一部分是做生意,賣給別人,做多品類,精選SKU,這跟Costco非常像。而且,雲集前期做社交電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會員消費的信任問題,這讓它現在在中國市場擴展會員,變得更加簡單。

當然,一些巨頭目前也都在做會員電商,包括把各種商品服務整合到一起,形成優惠,但它跟雲集的會員立場其實也不一樣。他們還是站在供應方這端,我手中有很多貨,一定要想辦法賣給你。

因為我們深入研究過Costco,Costco比沃爾瑪晚了二十年時間,沃爾瑪那時候在美國已經非常強大了,也很便宜,但為什麼還會出現Costco?Costco現在大概是沃爾瑪1/4體量,每年增長8%、9%,沃爾瑪每年增長2%、3%。就是因為立場不同,

Costco是站在消費者這邊思考問題,使命是瞭解你需要什麼,幫你去挑選。

現在在美國,Costco的黏性依然很強,續費率高達95%,除非搬家、出國,否則會員不會輕易流失,因為它真的在創造自己獨特的價值。

相比美國Costco偏線下,由於中國的電商發展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所以中國的Costco一定是在線上出現。在線上,SKU可以做得更多,凡是家庭消費支出,雲集甚至都可以涉獵。它的使命就是蒐集消費者需求,然後去採購。未來五年到十年,我相信雲集會是一個品類更為擴展的線上Costco。

雲集上市之後

短短四年上市,GMV達到數百億元,雲集無疑是繼拼多多之後,在新電商賽道上的又一大黑馬。

雲集為什麼在這個階段選擇上市?

其實你會看到,它的現金儲備還很充足,現金流也非常好,而且它是一個整合者,固定資產投資不高,短期對錢的需求沒那麼大。

但肖尚略有一個樸素的願望,他希望更多人來分享公司的成長,更多人進來一起把這件事做大。實際上在他的設計裡,已經讓一些優秀的會員、店主來參與股份,上市也是一個階段性的背書,讓這個平臺變得更有力量。

上市之後,拼多多曾經遭受很大的輿論攻擊,雲集的模式和拼多多還不太一樣,雲集像郭靖,拼多多有點兒像令狐沖,雲集更紮實,拼多多更飄逸。雲集本身的價值點非常清晰,就是一個零售生意,一步步走過來的,現在挑不出太大的問題。

從行業格局來講,雲集上市後肯定會拉開與同行的差距,它本身也更注重供應鏈,發展比較平衡。但市場永遠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所以必須時刻保持創新、進化的能力。而這也是此前雲集所具備的,因此,我們對雲集的未來充滿信心。

經過前幾年的指數級增長,上市後,大家也都在思考,雲集的發展空間到底還有多大?

現在雲集會員是900多萬,Costco的美國會員大概是4000多萬。中國人口是美國四倍,加上Costco還受地理位置和品類限制,你可以想象這裡面雲集有多大的空間?

接下來,雲集應該會在主流媒體渠道和品類上做更大的擴展,包括把針對家庭消費的商品不斷地加進來,所以我預計,它後面會進行快速的會員增長。

作為雲集的中早期投資機構,上市後,鐘鼎還是會跟以前一樣:

1、做公司的好朋友,持續地陪伴。我們非常高興的一點是,雲集整個高管團隊對我們都很認,有什麼問題,會第一時間想到我們。

2、在公司發展的關鍵節點、包括商業模式創新、更迭等,我們做你的討論者、參與者。

我們相信,未來在各行各業中還有更多像雲集這樣的投資機會。我們內部立了個項,叫雲集、拼多多+Everything,會持續關注中國的消費升級和下沉市場。

消費品大家不要想得太複雜,哪怕經濟再下行,老百姓消費還是要上升的,只是速度快慢而已。

像雲集這樣的項目,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們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按圖索驥的結果。其實不止於社交電商,對於整個消費領域的投資,鐘鼎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

在多年以前,鐘鼎就洞察到供應鏈是大多數消費企業的核心能力,隨著互聯網流量格局逐步成型,供應鏈能力的比拼,將成為眾多消費企業最重要的成敗因素。

在這個視角下,鐘鼎持續在新消費產業佈局,除了雲集之外,我們投資的愛庫存、誼品生鮮等,都是通過供應鏈優化,來為人們呈現了更多、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最後,我其實想對肖尚略說,要繼續做好,就是要保持初心,這也是我們當年投他的一個原因。今天他上市了,站在了一定的光環下,但我作為他的朋友,還是會提醒他,時刻保持自己創業的初心,真正長期持續地給用戶創造價值,這是最關鍵的。

對於消費各行各業的創業者,總體來說也一樣,

大家還是要紮紮實實地在產業裡創造價值,不要做一些很輕、很省的事,沒有那麼容易。這個價值有可能是交易鏈條,或者讓用戶的決策更加簡單,最終就是要讓用戶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本文由i 黑馬旗下野草新消費原創發佈,作者:張曉軍。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商務合作:15801105017(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