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因為百多年前險些亡國滅種,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在不斷反思和尋找當年我們落後的緣由,地球上的諸多種族中,中國人應該算是最懂得反思和學習的民族了(雖然網上有不少人不斷地說國人經常好了傷疤忘了痛),每每有王朝更替,新王朝總會不斷計較前朝的得失,讓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以期王朝能千秋萬載。

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當然,也正是因為我們懂得總結過去,重視歷史,也導致了我們經常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比如魏晉時期將胡人內遷導致五胡亂華的局勢,唐朝初期在內遷牧人的情況一直謹慎不斷;元管理政事太過寬縱,導致明清對民事的管理之嚴格達到了空前的情況;而清末列強對中華肆意摧殘導致了我們出現了科技至上的崇拜心理,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我們甚至對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血脈產生了懷疑,乃至出現了“漢字不死,中華必亡”的聲音。

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我們現今依舊有些矯枉過正,當然這些也多是因為現今網絡發達,無數言論充斥耳旁,許多東西難辨真偽,偶爾看了個駭人聽聞或者譁眾取寵的文章便如獲至寶,趕緊趁著別人還不知道趕緊將它變成自己滔滔不絕的談資,以彰顯自身的學識。

雖然我也是沒什麼學識的人,但這篇文章至少是我自己的看法,是自己的原創。以前在一個回答中評價了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位晚清重臣兩句,也未過多地貶低他們什麼,大概是沒有吹捧他們,便被無數他們的粉絲攻擊,頗有現今追星的盛況,當然網絡的出現讓人人都有發聲的機會,也讓我們接受知識的成本大大降低,隨之而來的也是不斷地網絡暴力,這也是有利有弊吧。

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現今依舊有無數人因為科技至上的觀點,也因為先前的那場大難,我們許多人都認為歷史無用,其最為直白的一句話便是“歷史能當飯吃嗎?”,隨之引申而出的,便是老祖宗的東西便是落後的,我們比西方落後便是因為我麼太過於重視過去了,不像西方那般重視未來。

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可是說這話的人可有認真地看一下西方的歷史,現在西方是十分重視歷史的,乃至各種紀念日無數,更有不少歷史活動。西方人至今依舊認為歐洲大陸最黑暗的時期是中世紀,為何他們會如此形容他們的中世紀,便是因為那是一段缺少文化和缺少歷史的時期,彼時他們的君主目不識丁,各個小國也從未記載自己的歷史,教廷控制著文字以及思想。

因為對歷史的重視,我們不用很費力地便可以瞭解以前的人以及事,我們也能很清楚地知道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的。這熱血之下依舊有不少如上所說的“矯枉過正”,當時的矯枉過正依舊留存到了現在,比如我們現在很多人依舊很反感孔夫子,很反感儒學。可惜這些反感儒學的人大都是為去好好了解儒學的人,聽了些言論便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想成為反孔鬥士,可是若是要讓他說出反駁的一二倒是很難,只敢將中庸簡單地解釋成為糊塗做事馬虎做事來搪塞了事。你若是要打倒孔夫子,總要去研究一下他,所謂知己知彼才能勝利。

當然反孔的人也是格外討厭董仲舒,畢竟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許多人眼中便是導致中華被西方列強如此凌虐的原因,這就有些可笑了,用兩千多年前的政策來評價百年前的事情是否有些不公平,那中華文化長時間領先西方文化是否也要歸功於董仲舒的這些政策。

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罷黜百家並不是許多人認為地不再使用百家的學說了,而是確定政治核心。在此之前,儒家不語怪力亂神,從不對世界的起源以及本質進行解釋,董仲舒就用道家的天人感應以及陰陽五行來補充,當然這也是為了“君權神授”做宣傳,為統治者服務,但是從這點我們可以深入一點地去思考,百家其實並未消失。

比如至今我們依舊知道法律的嚴肅性,這不正是法家的思想,而其他的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諸子百家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依舊可以找到許多痕跡。

獨尊儒術尊的是儒家的價值觀,便是教導我們要孝順長輩,敬重兄長而愛護弟弟,扶持幼弱,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而且這也正是我們急需的。儒家最大的特點不正是學習嗎?儒家一直在吸收其他學派的學說,乃至到了今天依舊在吸收學習,這便是我們中華文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雜文—諸子未死,孔子依舊

當然,我雖敬佩孔子,但卻反對“夫子”,正如上面所言,也是矯枉過正的問題,儒家教導我們的是我們該如何去做,不是窮經皓首地研究古代的經典,將經典研究的再透也不過畫地為牢,我們走路,兩隻眼睛要向前看,還要有一隻眼睛向後看,這樣身子才正。

諸子未死,孔子依舊,我們需要認真看待的不是孔子和儒家而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