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對抗——燕雲十六州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等盛世,後因黨爭及天災導致國立衰退,爆發大量農民起義,後為滿清竊得國之重器。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代之隆盛強於漢唐。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對抗——燕雲十六州


明朝,對漢族的意義極為重大,為何如此?從唐滅公元907年開始到明朝1368年建國,其間四百多年,燕雲十六州都是控制在外族手中。唐滅後 燕雲十六州及現在東北地區被遼國所控制,北宋列位皇帝甚至想要用金銀從遼國手中買來燕雲十六州。而北宋對燕雲十六州的耿耿於懷也間接導致北宋的滅亡,女真人在東北興起,意欲與北宋合力滅掉遼國,北宋內部基本上都是意見統一,聯金滅遼,而北宋內部意見如此統一的原因就是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

為何宋人這麼執著想要回燕雲十六州?因為燕雲十六州的重要程度在那時候來說是不亞於現在的馬六甲海峽的,甚至更為重要。堪稱一國命脈。為何如此?

第一,從地理來說,燕雲十六州是中原腹地的北部屏障,也是唯一的屏障,如果燕雲失守,向南則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也就是華北平原,農耕民族在大平原上往往是難以跟遊牧民族對抗的。燕雲就是中原的大門,大門都沒有了,強盜來去自如,想搶就搶,想走就走。

第二,中國的歷史,是我們農耕民族的發展歷史,而在這個歷史中,往往都會有遊牧民族的一席之地。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無論是誰取得了燕雲重地,都代表了其對敵人取得戰略性的大優勢。遊牧民族取得燕雲重地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為什麼如果農耕民族得到了燕雲重地也是具有對遊牧民族的巨大戰略優勢。因為茶鹽鐵,這些戰略性物資都是北方極度稀缺的物資,而且北方基本不產這些物資。如果中原王朝扼住燕雲十六州,將這些戰略物資死死卡住,北方的遊牧民族很容易崩潰,最直觀的就是明朝中後期蒙古人的衰落,雖然在明朝的一段時間內蒙古族的一些分支也劇烈反撲,但是基本上很難威脅到中原腹地,韃靼被朱棣打的四分五裂,甚至韃靼人一聽到明軍出動嚇得直接遠遁千里,瓦剌雖然在韃靼敗退後趁機興起,甚至俘虜明英宗,朝廷大震,但是還是難以動搖國之根本,明廷立刻又立了他弟弟做皇帝,根子還在,在明廷穩住局勢後,瓦剌人也佔不到便宜。事實上,瓦剌人也是在中原王朝的封鎖下逐漸衰落的,即便偶有南下,也基本不成氣候。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對抗——燕雲十六州

第三點,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文化上。北宋時期,遼國境內還是有很大量的漢人,但是這些漢人對中原王朝不僅沒有一點親近感,反而對北宋具有很強的敵意,因為他們覺得遼國才是他們的宗主國,畢竟遼國也有兩百餘年的國祚。遼滅後是金人控制燕雲重地,別說收回了,連華北平原都丟了,只能龜縮回長江以南抱團死守,金滅後是蒙元控制燕雲及中原地區。而南宋的國祚其實很大部分是亡在漢人自己手裡的,雖然金兵滅了北宋直接導致了北方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往南遷移,但是在中原以及燕雲地帶的人口依然是以漢人為主,而蒙元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燕雲地區及中原地區的漢人攻滅南宋。蒙元的強大軍力已經使得南北漢人之間的文化處於接近割裂的狀態。試想下,如果沒有朱元璋,沒有明朝,現在的雄雞板塊會不會跟現在的中東一樣,民族林立,矛盾不斷。雖然沒法做這個假設,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漢人的凝聚力會下降到一種無法想象的地步。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對抗——燕雲十六州

本次僅僅從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來論述,雖然偏頗了些,但是也側面說明了明朝對我們漢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朝代。這個偉大的朝代的建立甚至突破中國曆代開國都是從北向南征戰的慣性,以南伐北,擊敗了遊牧民族,奪回漢人祖地及命脈。

現在很多人一直在討論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是功是過,在明朝剛建立的時候,燕地一帶在經過外族人的殘酷壓迫、鎮壓以及屠殺之後,民生已經不能用凋敝形容了,簡直就是到千里無雞鳴的地步,而且就算明朝建立,燕雲地區也一直漢蒙交戰的前線。如果定都北京,勢必從南方遷徙大量人口前往燕地,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燕京一帶的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需要南方富裕地區支撐的,於是又要開漕運,修官道,相當於是吸全國之血去供養北京。這在當時對南方人民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北京的地理位置剛好是處於燕雲的咽喉,西部是太行餘脈,北部是燕山山脈,東邊是大海,而燕雲之地本身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戰爭前線,基本上北京周邊的那幾道關口一破,就是京都直面強敵,缺乏重要的戰略緩衝。這兩點一直令很多人覺得明成祖定都北京是個巨大的錯誤。

在筆者看來,定都北京,功遠大於過,過在當代,功在千秋。正如上文所言,定都北京大大地凝聚了中原漢人之間對朝廷的信心,也讓失去將近五百年的燕地重回漢人手中,並徹底穩固下來。在經歷幾次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及人口的遷徙之後,南方基本已經取代北方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定都北京之後,南方的文化又重新融匯回北方,殊途而又同歸,本是同根,這次的文化小融合在歷史上也是極具意義的。

雖然,明朝有軍戶制之類的敗筆,甚至土地兼併嚴重至極,宦官干政,文人黨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依然不影響他的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