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真的会毁掉我们吗?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对人类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在带给人类物质福利和精神源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扰。于是由此,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便出现了对于科学技术的不同价值观念,即科学价值功利说、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说、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悲观论与科学乐观论。[①]在这里,我结合自身认识与思考,就科学技术悲观论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实科学技术悲观论并非彻底的反技术主义,科学技术悲观论亦承认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②]但是科学技术悲观论着则是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对科学技术中的负面影响充分思考,对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深刻认识,让人类不要忽视了其中潜在的危险。现在,我就个人的一部分认识,谈谈我的想法。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真的会毁掉我们吗?

在美国著名科幻片《i,robot》(又名《机械公敌》)中,讲述了机器人与人类共同生活的一段故事。它其实是根据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我,机器人》来改变的,虽然阿西莫夫只是一名科幻小说家,但是他在他的系列小说中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即第一定律为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为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为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这三条定律实际在机器人的发展中,为保护人类利益做到了最好的规制,也被称为机器人的三大法则。

但是影片中,负责研发智能机器人的科学家朗宁博士,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作为控制这些机器人的中央控制系统“薇琪”,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此时,朗宁博士离奇死亡。在我看来,“薇琪”是人类科技进步到一定高度后研发出来的超智能电脑,它严格执行着机器人三大法则。但是,在其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却是另一面影响。“薇琪”认为,人类的无休止的争斗、战争会最终将人类推向灭亡,所以,它要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它控制着所有机器人,实行对人类的管制,袭击警察局、军队,组成机器人护卫队,对人类的活动实行管制。其中,影片中矛盾最激烈的片段,便是由大量机器人上街开始对城市进行“宵禁”,即所有人类必须安静的待在家中或指定的地方,由机器人开始控制整个城市的安全、治安管理,夜晚的街道上不允许出现任何人类,当出现情绪激烈的“暴民”的时候,机器人便会执行“消灭危险”的指令。“薇琪”认为,要使人类长久生存,就要消除这一系列对人类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潜在因素”,按照一种无纠纷无斗争的状态生活。在我看来,它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在执行三大法则,因为如果按照“薇琪”的“智能”所要求的,人类之间不允许出现任何矛盾,机器人作为机械化的严格监督,人类确实可以避免战争,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过度破坏和消耗。只是它的智能发展于人类智慧而言大相径庭,而且变换了角色定位,本来由人类创造的机器人应该附属于人类,但“薇琪”却反过来对人类进行管制。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真的会毁掉我们吗?

因此,我对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停发展,既感到欣慰,亦感恐惧。尤其当前人工智能大肆发展,在看到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既有担心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技术的发展,又担心技术发展过于超前,其本身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一直坚持坚持认为,在当下社会,我们几乎已无隐私可言。我们常常担心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信息是否泄露,当有人要我们填写手机号的时候便会极为警惕,一说要填写银行卡号,几乎是扭头走人。但是,即使我们做到如此谨慎,依然躲不掉信息泄露,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接到过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在这两年尤为突出。我们司法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接到过改分的短信,甚至今年有同学接到了某些司考机构寄来的招生简章,很明显,这是来自我们司法考试报名时的信息泄露。考研时亦是如此。当然,这有很多是人为因素,那我们再来看看2017年五月爆发的勒索性的全球性电脑病毒性危机,即“永恒之蓝”勒索病毒。虽然我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在观看相关报道时,我却看到了一条震惊的信息,在美国的国家情报安全部门,几乎可以随时侵入全球任一台联网电脑,而且用以侵入电脑的“武器”不止一件。包括之前的斯诺登事件所暴露出来的美国对全球范围内的监听行为,这些种种都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后果。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真的会毁掉我们吗?

当然, 我并非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批评的一无所是,在今天,我也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优渥,我认为,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应当一味的追求着超前发展,一味的超前发展将会意味着潜在的危险越来越多,对于不可预测的危险控制能力也越弱,甚至会带来一些毁灭性的灾难。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应该有适当的限制,并非所有领域都要不停的超前发展,科学技术在没有完全解决它所带来的弊端的时候,应该适当停滞。

[①] 吴恺,对几种科学价值评价观点的解析,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5)。

[②] 刘智辉、徐娟,对技术悲观主义的再认识,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