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哲學?

為什麼要學哲學?因為蘇格拉底說過兩句最基本的話: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活;美好生活源於遵循恰切的思想和行動準則。這就是我們要學哲學的根本。

1、什麼是哲學?

哲學源自希臘文的意思就是愛智慧,這種愛好就像圍棋,柏拉圖前幾百年就有專業愛好者,比如Thales思考世界本源是萬物皆水,這種最初思考跟後來的萬物皆原子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後來科學發展證明世界本質。

古代希臘的哲學是無所不包的,包括對天文地理的認識,現代科學等都是哲學分出的,分出後很多科學家最終歸宿是神學

之後赫拉克利特尋求變化真諦,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在往後,人們爭論的是“心靈存在嗎?”,數學發展起來後,又有“素數是真嗎?” ,然後又開始研究人類有沒有獨立存在的靈魂。

人類從沒有停止思索,哲學也從沒有停止演變, 早期的哲學成就有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道德哲學(倫理學)和藝術哲學(美學)和邏輯學。

近代哲學體系則是由精通物理數學的笛卡爾,用科學把哲學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解析幾何、平面幾何和理論代數,以及天文望遠鏡和對天體的認識,藉助科學,哲學開始擺脫神學,走到一門獨立的學問。

笛卡爾有句最有名的句子“我思故我在”意思就是“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為當我懷疑其他時,我無法同時懷疑我本身的思想”這既不是一個演繹推理也不是推理的結果,以後引發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流派,之後的哲學是發展而已。

為什麼要學哲學?

2、我們學哲學到底是為什麼?哲學家門這樣解說:

——“我們並非尋求哲學問題的確定答案而研究哲學,因為任何確定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這是規律。相反,我們為哲學問題本身而研究哲學,因為這些問題拓寬了我們對事物可能性的概念,豐富了我們的智力想象、並消除了把思想封閉于思辨之外的教條主義的迷信;但主要還是因為,通過哲學思考的偉大領域,思想也變得偉大,並且能變得與宇宙融合在一起,這宇宙構成其最高一級的善。”——羅素

——“我不把哲學體系的漫長曆史看成是一座理智大廈,在這座大廈裡所有的可能觀念都一試身手,而真理也許只是一種副產品偶露光芒; 我不把哲學看成是一種智力療法,在我看來,哲學著作裡並沒有讓蒼蠅看到從瓶中飛出的途徑。相反,我倒從無法從瓶中逃遁的蒼蠅身上看到了一幅哲人的觸目的自畫像; 我不把哲學看成是對如何更精確或更準確表達事物的研究。精確性和準確性其本身並沒有智力價值”——波普爾

空白

3、雖然哲學並非能解決生活答案,但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

羅伯特.所羅門回到這個問題說過:“通常,我們會認定自己相信的某種東西,一旦我們試圖寫出來或者向朋友們進行解釋,我們會發現,剛才還感覺很清楚的東西,現在變得模糊不清了,就好像我們一準備去表達它,它就蒸發了一樣。

也有些時候,我們對某個話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然而我們一就這個問題在與朋友們討論時,談論中我們的想法逐漸匯攏清晰,我們就象重新獲得了明確表達的看法。”

明確表達——用詞語和句子把我們的想法清楚地說出來,這是哲學的首要步驟,然後才是論證、才是分析和綜合。 而明確表達的前提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往後退一步,傾聽自己和他人的聲音,並試圖對所思所聞作出理解和評價。

克里希那慕提在《重新認識你自己》一書說:“只有當你生活的快樂中斷了,或者想要逃避痛苦時,你才會親眼看到自己的侷限。如果你們夫妻恩愛,你們有一個漂亮的家,有乖巧的孩子和充裕的財產,身邊的一切都盡是圓滿,你就絲毫不會覺察到了自己的侷限。

然而一旦起了波瀾,你家庭的和睦開始瓦解,你損失了財產或者受到痛苦、焦慮的威脅,那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有限。你一但開始和外界的干擾抗爭或保衛自己免於內憂外患,你才知道自己是受限的。我們大多數人不論在外表或在內心的深處,幾乎隨時隨地都處於被幹擾的狀態,這種波動不安就暗示著自己的侷限。就象自己家的寵物一樣,你愛撫它,它的反應就十分友善;一旦遭到敵對,它兇殘的本性就暴露出來。”

而克里希那慕提隨後一小段也很有意味:“為什麼我們總想逃避現實?譬如我們怕死,於是發明各種學說、希望、信仰來遮掩死亡的事實,然後死亡的事實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這就是說明,哲學家需要足夠的痛苦和波折來啟迪自己的靈感,感受自己侷限。哲學家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所以要咀嚼這些侷限的痛苦,一遍又一遍地尋求突破口。

這段話說得我心有慼慼焉,這段只是提出話題,我更欣賞隨後的延伸話題:“如果一個人已經習慣於波動不安,那就表示一個人對身旁的美景視若無睹般。如果我們變得冷漠、頑強和無情,我們的心也也會愈來愈遲鈍”這段話簡直是說到了自己心坎裡去了。

再看看克里希那慕提所說的另一段:“我們總認為自己將來會有所改變,我們內心所向往的和諧境界也會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實現。事實上,時間並不會帶來任何的和諧和平安。"

說這段話是殘忍的、冰涼的,也是披露自己閱歷中的遺憾,然後就要在這段冰冷上,混合自己的經歷來提煉出一般性的精華,這本身就需要自己把遺憾咀嚼無數遍,也是一次次摧毀自己並且喚起自己遺憾的過程:“觀念與時間的空隙就是時間,它自成於一種領域,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你的思想中,你一想到明天就很快樂,你的自我形象好像在時間中已經有了改善。通過觀察和慾望所形成的念頭不斷增強,於是你告訴自己‘明天我會快樂,明天我會成功,明天世界會更好’思想就這樣創造出時間這個空隙。”

所以哲學家大多時候所作的,就是:用一種冰鎮目光去刺穿眼前世界,用不帶任何感情的分析自思維根部的穿越,撥開浮躁,用透激的冰涼去撕裂過去。而這種冷靜,就是哲學家用激情與魔鬼交換的,哲學家不一定是個偏執狂,但一定是個對沖動有著後天缺憾的,用自己生活中可以麻痺思維的激情與衝動,而與魔鬼交換冷漠和清醒。

4、那麼哲學到底對我們生活有沒有幫助呢?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處?或者說學識到底有什麼用處? 哲學史上有個津津樂道的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整天忙於各種研究,生活過得相當窘迫,別人時常嘲笑他,說他盡做些沒用的事情,懷疑他的能力,還以他的貧窮為例說明哲學毫無用處。泰勒斯對這些人說:“你們可以認為我沒用,但要說知識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

有一年,由於天氣不好,橄欖歉收,許多做橄欖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利用他所具備的氣象學知識,經過仔細地觀察和分析天象,認定來年會風雨順,橄欖將大獲豐收。第二年開春後,泰勒斯不動聲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機。等到橄欖收穫季節到來時,他靠高價出租榨油機便狠狠地賺了一筆錢。

哲學家的表達一般有異於常人,比如快樂主義在哲學上分兩種,一種是心理學的快樂主義,就是說,人渴求的歸根到底是快樂; 另一種是倫理學的快樂主義,主張人追求的是快樂而非別的東西。 區別就是人在追求快樂以外還追求別的東西:成功、友誼、健康等,如果事業、感情、消費等不滿足,我們都會不快樂,因此快樂就是對那些欲求的滿足,心理學的快樂主義是有前提條件的。 而倫理學的快樂主義則是透過慾望本身、去尋求快樂的真諦。

所以,羅斯柴爾德在訪華期間說過:“中國最好的學生會去學習金融,而我的孩子們選擇了哲學。我認為哲學能讓生活過得更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