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宋文勇航拍下的哈尔滨八区体育场,

作者=张澍

图片提供=宋文勇 王铁

前辈摄影人宋文勇老师,1990年代多次航拍哈尔滨,他留有多张航拍的道外八区体育场照片。

宋文勇与王铁老师讲述,大约从1950年代开始,八区体育场内,就有一座室外灯光冰球场,不少国内重要比赛,国际冰球比赛,都是在这个场地进行,市民习惯叫它八区冰球场或八区灯光冰球场。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南极街方向拍摄的八区体育场,前面的白楼,是哈尔滨市体育局

那时冰球是哈尔滨的第一运动,在这座冰天雪地半年之久的都市,会不会打冰球约等于你是不是条汉子般重要。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整个八区地区,南极地区一览无余

那时,冰球堪称市球,打得好的球员,国家队的球星,都会被几十万人口口传诵,以至于妇孺皆知,阳刚之气遍布大街小巷。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室外冰球比赛

在宋文勇、王铁老师这一代老哈尔滨人的记忆中,那时的哈尔滨冬天,每到下午放学时间,满街都是背着冰刀手提冰球杆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他们或是兴高采烈奔向球场,或是满头白霜走向家门。那时,各个学校,各个区的冰场上,都是滑冰、打冰球的人。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冰场上

他们描述那时的哈尔滨冬天,喜欢用“热火朝天” 这个词,与天寒地冻形成鲜明反差。

宋文勇老师清楚记得一件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住哈尔滨第五中学旁的他,看到有两派学生在进行武斗。五中当时校舍是三层高的日伪建筑,学生们先是把楼梯全部封闭,然后两派几十人登上房顶,穿上冰球护具,手持冰球杆开始PK。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十几年前的八区地区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每到天寒地冻的严冬,经常有重大比赛在八区室外冰球场进行,此时的八区,观者如堵,行者塞途,自行车摞起好几层堆在入口两侧。票价——不像现在了,冰球比赛基本不售票——那时票价多是2毛一张。那时市民的月均工资在40元上下。早晨开始售票时,售票口外,早已排满人,不少都是在凌晨,顶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在这里提前排队的。两毛钱的票,不一会儿就售罄。那些提前囤票的黄牛,开始以两块钱一张倒卖。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看台上,人挨人密不透风

冰球场,水泥看台,夏天时,这里是篮球场,黑龙江省男篮第一球星张景富(入选过国家队)回忆,曾在这里打过比赛。冬天改成冰球场。比赛多是在最冷的三九天四九天进行,水泥看台,本可以坐四千人左右,但十冬腊月,水泥看台凉似冰块,场内观众,都站着看。人最多的时候,能有万人左右同时看球。人多,肩挨着肩,脚踩着脚,即使这样,没人敢退场出去,都是一站两小时看完比赛。因为你如果退场上个厕所啥的,转身回来,肯定找不到站的地方。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观众都站着看比赛

国内那时三队最强,哈尔滨、齐市和吉林省队。哈尔滨队技术细腻,就像足球中的巴西;齐齐哈尔队作风强悍有些粗野,类似于足球中某一时段的阿根廷队。吉林省队,后来分成吉林市与长春市队。

1996年,该处室外冰球场,建成哈尔滨市冰球馆,成为亚冬会主场馆。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1996年投入使用的市冰球馆,绿色屋顶处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市冰球馆的位置就是当年室外冰球场的位置

30年前,航拍八区体育场;冰球,曾是哈市爷们的最爱

市冰球馆建成后的比赛场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