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做人當做天可汗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下在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從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開始到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清緬戰爭,持續了7年。清軍前後投入不下6萬人,耗費白銀近千萬兩,損失超過1.5萬人。緬軍呢也投入了5萬人上下,清朝雖然取得緬甸雖然名義上臣服了清朝,但是清朝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



清緬戰爭可以說是個警告,18世紀已然是火器的時代,與世界接軌的緬甸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一次次的擊退了不肯睜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徵緬將領因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議乾隆發展火器,但乾隆仍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對此置之不理。



當時一個小小的緬甸就讓清兵打的如此艱難,如果換成英軍就可想而知了,其實,鴉片爭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傳統封建國家的碾壓。這從奴隸制到封建帝制,到資本主義國家。每一次轉變都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一個腐朽的封建清朝面對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是沒有絲毫勝算的。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左一起打架,誰勝誰敗一目瞭然。

所以說,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說換一個皇帝就能勝利,就像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雖然很努力,可還是改變不了明王朝衰亡的命運。就算康熙乾隆在位,恐怕還是一樣的輸,畢竟鴉片戰爭是一場新興工業國對傳統農業國全方面的碾壓,這場戰爭背後其實是科技與思想的較量。


雲臺山閒人


如果大英帝國在乾隆年間進攻清朝,能否像1840年鴉片戰爭一樣胖揍乾隆皇帝。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不妨把時間設定為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剛結束的那一年。

然後,我們還要假設雙方不要拉盟友,只是單純的清英對抗。

1776年,英國發明家瓦特製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1763年還沒有進入蒸汽機時代,工業革命還沒有正式啟動,清朝與英國的技術差距雖然大,但還沒有被急劇拉大。

先給出結論:英國海軍可以全殲乾隆的水師,英國陸軍可以在陸地上佔領清朝沿海沿江大城市,但無法深入內地。

戰爭結局要看乾隆有多強的戰鬥意志,如果戰鬥意志強就會陷入持久的消耗戰。當時的大清貿易依賴度並不高,長期消耗戰很有可能把英軍拖垮。

如果乾隆戰鬥意志不強,很可能跟孫子道光一樣籤個條約。

但從乾隆爭強好勝的性格看,很有可能死力一戰。

1,七年戰爭時期的英國海軍

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海軍,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霸主,擁有120艘主力戰艦。

1769年,英國海軍軍費是150萬英鎊。

直到工業革命後,因為技術和財政的支持,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得到極速發展。

1811年,英國海軍有了240艘主力戰艦、317艘快帆船、611艘快艇,每年的海軍軍費在2000萬英鎊以上。海軍經費長了十倍以上。

但是在1763年,英國海軍還沒這麼強大。

十八世紀軍艦的火力已經非常強大。一艘二百英尺長的戰列艦,安裝了三層共一百多門大炮,,單舷火炮齊射,一次可射出半噸炮彈。

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一共有六個等級,第一、二、三級軍艦被稱為戰列艦,它們一般裝有64到104門大炮。

英國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勝利號”,1765年下水,可以趕上與乾隆的戰鬥。

勝利號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船員800人。

但當時英國只有一艘勝利號,還是橡木做的帆船。

英國至少可以派遣60艘主力戰列艦來中國沿海。

2,乾隆時期的水師

乾隆十一年 (1746年),設立廣州八旗水師,開始時只有600名水勇。

繒船為乾隆時期水師主力戰船,有三帆八棹。

這種繒船見了英國勝利號戰列艦,只能說是小蝦見了大鯊魚。

清朝陳良弼著的 《水師輯要》詳細記載了趕繒船的武器:

大貢銃二門(重三四百斤,各備藥子十出)、子母銃十支、火藥三百斤、火罐三十個、戰箭五百支、鬥頭銃一門、噴筒五十支、碎小生彈二百斤、高升火號一百支、挑刀十把、鉤鐮槍六支、藤牌十面、雙手大刀十把、竹蒿槍二十支,“趕繒船中水兵35人,則當配戰兵65人”。

200kg的大炮才兩門。

看看人家勝利號的武器:

炮甲板:32磅,2.75英噸長炮30門。

中炮甲板:24磅,2.5英噸長炮28門。

上炮甲板:12磅,1.7英噸短炮30門。

首樓甲板:12磅中炮2門,68磅炮2門。

後甲板:12磅,1.7噸短炮12門。

英噸略小於公噸。

估計勝利號只要一發炮彈就能擊沉一艘繒船。

所以乾隆的水師在1763年,出戰英國海軍,不到半個時辰就能全軍覆沒。

3,七年戰爭時期的英國陸軍

英國的陸軍不多,加上黑森和瑞士的僱傭軍,總數也只有10萬。萬里迢迢,能運2萬陸軍到中國來也不容易了。

但英國的炮兵可以完虐乾隆。

4,乾隆的陸軍

八旗兵18萬,綠營約60萬,但戰鬥力比清朝初年下降很多。

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就下降很多了,綠營軍是平叛的主力。乾隆時期,綠營軍的戰鬥力也不行了。

乾隆雖然經過整頓,但戰鬥力恢復的也不高。

乾隆時期軍隊的大炮還停留在100年前的紅衣大炮(前裝滑膛炮)的水平。

乾隆年間頒佈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記載85種火炮,全部是原來的火炮,沒有一種創新。

英國人的軍艦可以直接到鎮江一帶的江面,封鎖南北漕運的運河,給依賴江浙漕米的乾隆以沉重打擊。

乾隆則向沙俄購買火炮以進行陸地反擊。

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我要直接說能或不能,估計會有一幫人噴我,所以咱們可以先做一個對比。

首先看一下乾隆王朝的時間,是從1736年至1795年,共六十年的時間。在這六十年裡,清帝國經歷了從國力達到鼎盛再到開始衰敗國家財政逐漸出現困難這麼個過程。


我們再看看英國在這六十年裡發生過的事,一開始先是奧地利王室戰爭,接著又爆發了七年戰爭,還有美國獨立戰爭,以及對印度開始大肆蠶食的戰爭。此外還有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出現,率先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先看雙方這六十年時間的前半段,從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弘曆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寬仁的皇帝,一心一意搞發展,走儒家仁君路線,接著先前雍正皇帝改革的光,乾隆皇帝將大清的國力逐步推上了最高峰,這個繁榮不只是上層貴族皇室的繁榮,包括在民間,市民文化大肆興起,商品經濟迅速繁榮,各地的書院和私塾接連建立,城市居民和大興鄉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整體提高。說這個十三年是大清帝國甚至自北宋以後中國最繁盛的時期一點都不為過,對待文人,乾隆皇帝也拿出了自己祖輩包括明代皇帝都沒有的尊重,文字獄在這一個時期的存在感非常之低。



不過乾隆十三年後,孝賢皇后之殤,直接改變了乾隆皇帝的秉性,再加上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不得不說,宋朝滅亡以後,經歷了元代、明代和清初的波折,文官遠沒有唐宋時期的那種大儒胸襟,相比與道德,他們更習慣追求一些實際的東西,比如權力和名聲),乾隆皇帝逐步變成了一個比自己祖父和父親更為可怕的獨裁暴君,大清帝國的全面繁榮也戛然而止,皇帝開始重新大興文字獄,任何對自己不忠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包括文官重視名節和貪汙這些事情),他像秦始皇、朱元璋那樣開始去幹涉和控制人民的思想,把這個絕佳的盛世逐步變成了一個“飢餓的盛世”。



不過這種轉變短期之內還沒有影響大清軍事的進一步發展,從1754到1759年共6年的時間裡,大清徹底解決了西北準格爾汗國的問題,並且將國土擴張到了最大化,原準格爾汗國土地被命名為新疆。


在這段時間裡,英國也沒有閒著,但是英國和普魯士是同盟國,普魯士致力於歐洲的陸地霸權,而英國則在和法國爭奪第一殖民帝國的稱號。最後,英國人成功擊敗法國,獲得了大西洋的海洋霸權,以及法國在北美洲的大片領土。

就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還展開了對印度的入侵,1757年普拉西戰役的勝利,開啟了英國對印度的第一步征服。可以說這個時期英國自己也很忙,要入侵中國的話,是沒有這個閒工夫的。而且當時的清帝國,絕對也是可以擋住英軍的入侵戰爭。(印度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是一盤散沙,而且當時莫臥兒帝國還在和阿富汗打仗)



然後就是下一個階段,從1767年到1790年,英國加緊了對印度的入侵,同時在1775年—1783年這段時間,北美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可以說這段時期英國人也是忙得焦頭爛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時英國已經加速開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再加上軍事戰術和武器的進一步革新,已經將開始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國遠遠的甩出了一條街。不過此時的英國仍然不具備出兵中國的條件,畢竟要處理的事情太多。


反觀大清,此時因為土地兼併的加劇,導致流民激增。吏治日漸腐敗,皇帝無心於國家的民生與否,只是保證政權穩定不會被推翻即可。在緬甸戰爭中,清軍的八旗和綠營軍的戰鬥力大幅度退化已經被彰顯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沒有可以抵抗歐洲正規軍入侵的實力了。

1790-1795年這段時間,英國和大清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特別牽扯精力的事情,此時的英國雖然被拿破崙戰爭牽扯了部分精力,但是作為世界第一號殖民帝國的他,已經有充足的財力物力去對付像中國這樣的老牌帝國。而根據馬嘎爾尼的訪華記錄記載:“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由此看來,這時的大清完全不是英國的對手,而一旦英國入侵,就是乾隆皇帝再倔強,也只能被打出鴉片戰爭的結果來,甚至以乾隆皇帝的性格來看,可能會更慘。


火器工坊


首先,以海軍實力來說,主場作戰的清朝海軍,毫無疑問要被完爆。

清朝乾隆年間,即18世紀時,是西方海軍史上的“鉅艦巨炮”時代,英國海軍更是跑在全世界最前頭。乾隆登基前,英國就已造出了安裝三層甲板,配備一百多門火炮的巨型戰列艦,還有裝備火炮五十門以上,但航速奇快的巡航艦。其著名的“戰列線戰術”也已成形,作戰時大小炮艦排成一線長隊,憑火力優勢兇悍撲來。

而到了乾隆晚年時,英國海軍的戰術火力水平,更是上了一個臺階。此時已通過“七年戰爭”,把法國海軍打得半死的英國海軍,連“戰列線戰術”都扔一邊,形成了更加靈活的海上戰術。艦船水平也更升級。比如服役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英國“勝利號”戰列艦,全長69米航速超過九節,排水量突破兩千噸,裝備各種火炮一百零八門,公認全球海洋上最惹不起的巨無霸。

也同樣是在乾隆晚期,英國海軍已擁有大小炮艦429艘,且英國戰艦的船底,都換成了鍍銅皮技術,航速比法荷各國都快一截。更根據火力水準,其艦船分為七個等級,其第一至第三等級,都是載炮七十門以上的戰列艦。“一等”戰艦的火炮數量更在百門以上。即使是最袖珍的“等外級”英國戰艦,裝載火炮也在二十門左右。論整體實力,遙遙領先世界。

那清朝海軍呢?其實康熙年間時,清朝海軍家底還不錯,繼承了明朝造船技術與裝備,擁有數十艘長十五丈以上,裝備雙層甲板炮臺的“鳥船”,堪稱亞洲海面的霸主。可接下來,就是越活越抽。從康熙晚年起,大型的“鳥船”拆的拆廢的廢,清朝的沿海船廠也陸續凋敝,船隻越造越小,到了乾隆年間時,所謂大清海軍,主力戰艦就是“米艇”,這種長九丈的“鉅艦”,裝備“大貢銃”兩門,連英國最袖珍的“等外級”戰艦都不如。

如此水準,“乾隆盛世”時清朝海軍別說跟英軍比,就是跟萬曆年間的明朝海軍打,十有八九也要捱揍。實戰更證明了一切:在晚年乾隆得意洋洋炫“十全武功”的那些年裡,東南沿海的清朝海軍,還常被越南海盜船暴打,甚至每當越南海盜船來打劫,沿海清朝海軍只敢“登桅望”,連開一炮的膽兒都沒有。打越南海盜都慫,碰上英國海軍?恐怕跑都跑不贏,只能給人塞牙縫。

既然海軍不行,那陸戰呢?這就得分時候了。

雖說整個十八世紀,清朝陸軍的裝備水準,開始大幅度落後西方列強。但在乾隆以前,雍正皇帝卻進行了十多年的軍事改革,鳥槍等火器開始大規模升級,特別是引進了奧斯曼技術,發展出殺傷力強悍的“大鳥銃”(贊巴拉克火槍),清軍精銳的戰鬥力,更是滿血升級,在西北戰場上打了一堆勝仗。雖說同時期的英軍,已經裝備了燧發槍,但憑著人數和地理優勢,乾隆早期的清軍,還是有的打。

但乾隆晚年時,情況卻不同了。

當時的英軍,主要的槍械依然是燧發槍,但無論齊射戰術還是散兵線,都已經更成熟。比起槍械來,英軍的陸戰火炮水平,更是大踏步前進。18世紀後期,英國開發出了九種新型陸戰火炮,既有重型的“卡倫炮”和42磅炮,也有射程1500米射速快的榴彈炮,還有“6磅炮”“12磅炮”等各個類型,堪稱輕重火力齊備。18世紀末,英國也組建了“炮兵連”,將各類火炮集中使用,甚至還有山炮連。就算是清軍依託山地地形,也難抵擋英軍的火力優勢。

而比起這高速發展來,同時代的清軍,火力水平何止是原地踏步。拜乾隆年間的“毀書”風潮所賜,大批記載火器工藝的科技圖書,也被清王朝任性焚燬,槍炮鑄造技術也就不進反退。就連康熙年間清王朝的槍炮工藝圖紙,竟也大量遺失。短視的乾隆皇帝,反而喊出“弓馬騎射立國”的口號來,打著恢復八旗軍戰鬥精神的口號,卻叫清軍的火器升級就此擱置,結果卻是槍炮水平一年比一年衰,戰鬥精神?也沒找回來。

所以,待到乾隆晚年時,清軍對緬甸和安南的戰爭,全是被人家打的滿頭包,最後被各級官員粉飾太平,當“捷報”給上奏,湊滿了乾隆的“十大武功”。乾隆至嘉慶年間的西南白蓮教大起義上,那些沒怎麼受過軍事訓練的起義軍,就把擁有“十大武功”的清軍殺的稀里嘩啦。碰上裝備戰力堪稱當時一流的英軍?場面可以想。

而除了這些戰場上的因素外,戰場外的因素,更是細思極恐:乾隆晚年時,清王朝上下腐敗成風,大小官員欺上瞞下成習慣。比如西南白蓮教大起義,明明前線被打的滿地爬,奏摺上卻還顛倒黑白使勁誇。一旦乾隆年間中英開戰,且不論清軍戰備水平如何,就這虛報成風的醜劇,就得耽誤多少寶貴戰機。禦敵於國門之外?恐怕國門都被人錘爛了,乾隆都未必能反應過來。

當然,要說清軍全沒勝機?倒也未必,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糟心事也比較多,從七年戰爭到美國獨立戰爭再到拿破崙戰爭,基本就沒消停,又是遠隔重洋,如果真和清王朝開戰,能調用多少部隊還是未知數。這也說明,乾隆在位的六十年,在那個弱肉強食的近代史上,本該是中國一段寶貴的和平發展機遇,卻無奈,成了落後捱打的前奏。

今天假設這段歷史,最發人深思的,應是此處。

參考資料:《清史稿》、《世界火器史》


我們愛歷史


這個乾隆時期挑的很有意思啊。。。

對於歐洲來說,1736-1795無疑是戰爭與變革頻繁的一段時期。

而對於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很多對歐洲歷史不瞭解的人在統計數據時無疑會犯這樣幾個很大的錯誤:

1.忽略了歐洲的僱傭兵體系

2.以人數論成敗

3.忽略了海洋對於英國這樣的海權國家的重要性。

不得不承認,無論是18世紀中期還是18世紀末,英國的陸軍數量少的出奇,當同時期的法國陸軍數量達到20萬以上時,英國皇家陸軍的數量也未曾超過10萬,這不僅是因為英國有英吉利海峽的天然屏障,也是因為英國擁有歐洲成熟的僱傭兵體系,黑森——卡塞爾方伯的僱傭軍無疑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派出的陸軍中36%為來自黑森的僱傭兵,相類似盛產僱傭兵的還有瑞士與符騰堡。

英國霸權的確立——七年戰爭的勝利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會疑惑,七年戰爭(1754-1763)對於中國與英國的戰爭有什麼關係呢?但凡瞭解英國史的都知道,這一時期是英國與法國進行殖民爭霸的關鍵時期,經過這次戰爭之後,英國獲取了在美洲與印度的大片殖民地,成為了無可爭議的世界霸主。

在這之後,雖然英國的經濟總量仍不達清朝(18世紀末清朝政府的年收入為4億多萬英鎊,而同時期的英國政府的年收入加起來也只有2億多英鎊),但是無論是在技術裝備還是在人員素質方面都遠遠的超過了清朝。

假設在七年戰爭之前,英國與清朝爆發的戰爭,那麼英國在世界就會同時遭到法國殖民帝國與清朝的聯合夾擊,那麼其形勢也就相當危險了。但如果是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對於全世界的殖民霸權已經確立,英國不僅擁有絕對的財政優勢來召喚大批的僱傭軍隊進行入侵,而且還擁有在技術裝備與人員素質上的絕對優勢,就在後來與法國的特拉法加海戰中就可見一斑,勝利自然也是以所當然的。

舉個例子:英國名艦“勝利號”

勝利號設置有三層火炮甲板,共裝有102門鐵鑄加農炮和2門短重炮。艦上一次齊射,可發射半噸重的炮彈。

在特拉法加海戰中,以勝利號為旗艦的英國皇家海軍將敵方法西聯軍41艘戰艦中1艘擊沉,21艘俘虜,而自身無一被擊沉或俘虜。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傳統文明根本抵擋不了西方文明的衝擊,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根本沒什麼意義。

這個不用從政治、社會、哲學、自然科學這些角度來看,就從經濟這個基本條件來分析。中國傳統經濟生產方式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得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微觀的角度來說,一戶家庭一年的勞動所得就可以滿足一年的生產生活需求;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年的經濟生產足夠維持這個國家的穩定。所以古典中國對商品經濟並沒有什麼太強的依賴,因為經濟增長始終是個封閉的循環。所以古典中國只能越來越封閉,也越來越落後,也就是清朝在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前,憑藉滿洲人尚未泯滅的樸素主義精神給古典中國締造了一次輝煌。

而西方的經濟生產方式,則是商品經濟。因為歐洲曾經的兩個核心地區,古希臘以及不列顛島,其自然氣候都像古典中國那樣,適合發展精耕細作的種植業,所以就不得不通過發展商業去交換生產生活資料。所以這也就賦予了西方人逐利、冒險的特性以及探索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只有歐洲才會有地理大發現,才會有科學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

經濟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所以如此一對比就可以發現古典中國和西方相比存在的不足,所以不管是哪個王朝、哪個皇帝都無法抵擋西方文明的衝擊。

其實說實在的,歷史上的鴉片戰爭在清朝之前的明朝就多次預言過,可是誰也沒注意到。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如果去了解一下道光帝在新疆西藏方面成功的事。就發現其實道光帝並不比乾隆差太多。也是很精明的。兩帝差五六十年。這其間英國也是突飛猛進,此英國非彼英國了。但大清還是那個大清。道光僅僅是生錯了時代。如果英國停在五六十年前。那道光也就成乾隆了。人們只能通過結果找理由。道光敗了,於是找了千百個理由。如果是乾隆敗了,人們找樣能給他帶上幾頂無能的帽子。古代國家永遠不可能打贏近代化國家。英國作為最早質變成近代化的國家。不是那些停留在古代的大清朝的任何一個帝王能比的過的。


銀河淘玉


牛頓只比康熙多活幾年,乾隆年間的英國早就完成陸海軍的近代化,同時進去第一次工業革命,哪怕光靠東印度公司也足夠給大清來一次一鴉這樣的戰爭,雙方實力不在一個層面。


霹靂3586


不能

輸的概率很大

第一個:中國是康乾盛世,歐洲那邊是變革時期也就是工業革命。人家改良了蒸汽機進入蒸汽時代而清朝閉關鎖國,皇帝還在下江南悠哉悠哉。不論是陸軍還是海軍英國早就一一套體系,洋槍洋炮,你火槍能擋?人家機器代替人工,天朝還是手工!幾乎所有行業,國力都比不上英國!

所以清朝必敗


歐陽伍豪


乾隆皇帝的決策能力應該是“毋庸置疑”,但實施能力未見得能夠於此匹配。就像二戰中日德軍隊的實施能力很強,但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以今之見),也是不能成功的。當時清帝國社會方方面面已經出現系統性“紊亂”的徵兆了,各種穩定社會能力相結合的已經非常差了(白蓮教的造反無法平息)。所以,不能說乾隆時代反侵略鬥爭會失敗或勝利,只能說是一個非常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或者說失敗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