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一線城市,大牌的科技公司還沒深圳多?

慾望ing


上海從1843年開埠以來,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國際化的商貿大都市。作為重要的通商口岸,上海的航運、外貿和金融業一直冠蓋全國。

同時,歷史上的上海,還曾是中國最重要的製造業城市,上海製造一直是中國製造標杆。最著名的製造企業有寶鋼,上海汽車,上海造船廠等一系列執中國之牛耳的各類輕重工業企業。

後來隨著產業升級轉型,上海更多的是發展了服務業。1990年代以來,上海最重要的機遇是抓住了中國加入WTO的機遇,因此,大量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總部,加之上海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有遠東第一大都市之美名,那時培養了上海重要的服務於外資公司的買辦文化。這種文化基因到了改革開放後期,一直延續下來。

但是,始自2000年以來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巨頭,與上海一直結緣不深。其實互聯網早期的頭部公司如邵亦波創辦的易趣,陳天橋創辦的盛大網絡,都是執中國互聯網之牛耳的公司。很可惜,這些公司賣的賣,老闆也紛紛移民美國,他們像一顆流星,閃耀於早期的互聯網時代,但沒有最終形成良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

目前可能上海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估計就是旅遊科技行業獨角獸,梁建章創辦的攜程網。但是缺少了像騰訊,阿里,百度這樣的頭部平臺公司,使得上海的互聯網產業生態系統一直不發達。

由此可見,上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落後於北京深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錯失了阿里,騰訊,華為等信息技術平臺公司,也就是新一代基礎設施型公司,所以想再衍生出生態系統就非常難了。

從世界範圍來看,如同美國硅谷,荷蘭埃因霍溫等地,每一個產業創新的技術生態發展地帶都是由頭部大公司、頂級高校科研和大量中小公司以及政府構成的。

上海雖然有中國最優秀的工科大學--上海交大,但是仍然缺少信息技術明星企業,這點頗為令人遺憾。希望未來在新基建時代,在人工智能,5G時代,上海在信息技術產業能迎頭趕上。

最後需要說的是,雖然上海在信息技術產業略顯不足,但上海的生物醫藥,汽車製造,大數據,機械製造,新材料能多個科技領域仍然領跑於全國,上海的各大經濟開發區,科技園區的科研力量絲毫不弱於北京深圳。應該說上海的科技力量依然在全國傲視群雄,處於第一梯隊。


鄒毅旅遊房產觀察


首先糾正一下,上海不是最大的一線城市,上海市總面積小於北京和廣州,建成區面積也小於北京。

至於為什麼大牌科技公司沒有深圳多,這屬於關公門前耍大刀。上海雖是經濟最強市,但也是經濟最多元的城市,其中傳統經濟佔比很大。

而深圳是“科技經濟型”城市,科技型企業佔全市經濟比重比上海高出幾倍,本身就不是一個量級。深圳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就是以半導體、元器件等企業為主要扶植對象,定位於全國科技最前沿的城市。隨後手機和電腦開始普及,深圳的科技企業直接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在21世紀初,可以說內地的電腦和手機品牌有多一半都出自深圳,之後隨著優勝略汰,以及其他地區一些巨頭企業冉冉升起,深圳很多IT和移動通訊企業轉型或者改為零部件品牌,與此同時又誕生了更多科技類企業及產品,這當中包括一些近幾年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的軟件業以及人工智能。

說起深圳的科技業著名品牌,手機有華為、中興、一加、努比亞、酷派、金立;家電有創維、康佳、先科、漫步者;電腦相關有神舟、七彩虹、昂達、航嘉、雷曼、騰達、影馳、映泰、磊科;互聯網及軟件品牌有騰訊、迅雷、本地寶、快播、金蝶……如此規模,放眼全國也無人出其右。

上海是我國最早的國際化大都市,更是全國經濟金融中心,向來喜歡大企業直接來此落戶,而不是作為一個大號的創業孵化器去扶植一些創微企業,註冊資本小於幾個億的都瞧不上。然而深圳現在這一票名企當中,大部分都是從小微企業發展起來的,有下海或下崗職工創業、有大學畢業後自主創業,這些人創業初期很多都是一個分飾多角,同時客串老闆、財務、人事、一線職工,甚至跑腿幫員工買飯,馬化騰初期都得自己扮演女生聊天給OICQ增加人氣,就這種創業型作坊級起點的企業在上海能存活嗎?也只有當初包容性極強、對小微企業扶植力度極大的深圳能夠留得住。


城市發展報告


準確的說應該是上海計算機行業發展不太好,尤其是互聯網發展不算好,並且上海還錯過了阿里巴巴。

文章中的配圖涉及到上海的幾個地標,全國各地的網友都認識嗎?可以評論區留言喲!

阿里巴巴作死錯過了阿里巴巴

馬老師最開始創業是在北京, 不過創業的時候馬老師遇到了很多阻礙,尤其是在做中國黃頁的時候,找到很多部門的負責人都是以“你這個要先約”為藉口搪塞。

因此時候馬老師離開了北京,離開北京之後,馬老師也曾經一度將阿里巴巴總部放在上海。

不過上海傲嬌呀,怎麼會瞧得起當年的阿里巴巴,上海只喜歡世界500強,只喜歡歐美的大企業,喜歡大型國有企業。更別說提供什麼政策支持了。


因此馬老師一氣之下把阿里巴巴帶回了自己的家鄉浙江,當然浙江是馬老師的主場,杭州市政府對於阿里巴巴的發展非常支持,最終杭州成就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也成就了杭州。

上海不缺大企業、包容性又極差學

上海之所以這麼傲嬌,互聯網發展至今並沒有太大的成就,拼多多、攜程已經代表了互聯網行業的最高水平,跟北京、杭州、深圳有BAT這樣的巨頭企業有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有兩個。

  • 第一個就是大企業太多了。

世界500強在上海基本上你都能找到中國區的分公司、辦事處。


  • 第二個就是上海的包容性太差了!

互聯網的發展,對於個城市包容性的要求很高,不管是北京、深圳、杭州都是包容性都非常好,上海可以說是大城市裡麵包容性最差的城市,沒有之一,這一點大家去感受一下上海大媽就知道了,真的是在上海人的眼裡,除了北京人都是鄉下人。

上海政策對於中、小創業企業太差了

相信在創業的都知道,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辦個什麼手續什麼的,我自己是深有體會,在成都分公司申請很快就申請下來了,在上海這邊真的是拖個幾個月很正常。

上海時國際大都市、金融城市,並且正如我前面所說世界500強、以及大型的國有企業、知名的品牌在上海你都能找到,上海有驕傲的資本,因此小企業就不被重視。

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

因此,上海之所以沒有千億美金級別的互聯網企業終究還是有原因的,政策支持不夠、城市包容性較差,加上本身入住的大企業也不少,自然都不太能誕生本土的巨頭企業。


文章為字節跳動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專稿,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我是一名互聯網技術從業者、也是一位創業者,全網原創文章閱讀量已經突破1億,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賬號,我們一起探討互聯網、暢聊足球、籃球!


EmacserVimer


上海最重要的定位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吞吐量領先的超級港口!其他領域都只是陪襯和點綴!只不過上海的財政資金充裕、捨得花錢培育其他戰略新興產業、所以其它行業也發展的還不錯。

上海的經濟結構與深圳有很大不同。上海主要靠外資企業、超大型企業和國內龍頭企業、受到世界經濟週期性影響較大!所以也存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問題。深圳的經濟主要靠數量眾多的民營經濟實體、所以深圳創業能力強、不存在轉型升級的問題、深圳的經濟結構非常健康、早已完成轉型升級。

國家對各個主要城市的發展方向都有定位、各城市主要發揮好自己的特長即可、所以深圳的科技公司比上海數量多很正常、因為國家就是這樣給它定位的。


MiniTDK


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這裡的外灘、各式西洋小樓無處不反應這座城市的優雅氣質,而同時雖歷經多年風雨,現在的上海作為中國一線城市,其經濟地位無可撼動。上海主要依靠的就是發達的金融業、航運業、外貿、商業,這幾個行業為上海帶來了無數財富,也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地位,著名的陸家嘴就是上海的金融行業聚集地,這裡有眾多國內外金融機構在此設立辦事處或分行,在不大的面積內雲集了知名外資銀行如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等,還有很多例如證券保險理財之類的公司都選擇入駐陸家嘴,所以陸家嘴是全國的金融核心,對於國內的金融業影響舉足輕重。

而上海相比較深圳杭州等新興城市而言,對於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所佔比不大,因為一個城市一旦發展風格形成後,一時半會是很難改變的,特別是像上海這種擁有豐富歷史的城市,與新興城市相比缺乏了一些活力,對於新事物的接納都沒有那麼高。


佛山本地資訊


看到有答主回答說上海包容性差,真是見了鬼了,科技公司少和包容性差有屁關係,上海人只是不滿外來人口的素質而已,素質差的我想誰都不喜歡吧!有些外來人口的素質都已經差到了指責上海人說上海話都是不文明顯現了,還是上海人之間說上海話,難道你在家鄉或者兩老鄉之間說家鄉話也是不文明現象?

至於題主覺得上海的科技公司少,其實在我看來更多的是誤解,或者說對上海瞭解不夠,我來說幾點吧!

1、傳統工業為主:現在一說工業化可能大家第一反映是東北,而其實上海一直是最大的工業城市,很多重工業均在上海,如造船,海洋裝備,港口機械,航空航天,鋼鐵,重型機械設備,火電、水電、核電設備,軍工裝備,以前我的工作單位附近就是重型機械廠,專門配置有鐵路進行運輸。除去重工業,還有輕工業這塊也一直是國內前茅的。因此,整個工業經濟的佔比在上海一直是較多的。也正是這些傳統勢力的存在,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階段,對於這種新經濟的模式,就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支持。包括對一些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早期也難免不會很好。

2、互聯網起步並不差:其實在互聯網剛開始的階段,上海的互聯網企業並不差,這多少說明了上海人自身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強,2000年前後的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出來,比如電腦之家、盛大、易趣、攜程、大眾點評、土豆這些都當時都算是OK的企業。當然發展到現在也就剩攜程了,其他沒落的沒落,出售的出售,而這些多少還是跟創業人自身有很大的關係,我覺的更多的是小富既安的心理作怪,而不是有更大的野心和抱負。

3、開發開放的速度慢:上海其實在改開後一直是相對保守的,主要還是中央給出的政策也不明確,直到90年代後正式推動浦東開發後才開始邁出步子。本身傳統工業經濟佔比多,加上全面開發開放又慢,這自然就沒法跟深圳相比了,和深圳特區成立這期間整整差了10年時間,很多新興的企業自然都是往深圳跑,而不是呆上海。

4、上海科技並不少:另外上海的科技公司其實不算少,給人少的感覺是因為這些科技公司雖然可以算是國之重器,但是和普通人其實並不相關,比如航天產業,我國國防科技的骨幹力量,造火箭造導航造防空體系造衛星等等。這些你覺得不是科技?為啥C919要放上海?心裡想想就明白了。另外上海地鐵建造技術也可以算高科技技術,上海松軟的土質層當年蘇聯專家形容是豆腐裡打洞,現在能遍地造靠的就是技術公關,這個你能覺得不是技術,不是高科技?剩下洋山深水港現在是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難道也不算是科技?

所以整體來說,上海給人以科技公司少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錯覺,一是很多人將互聯網產業當成了科技產業,其實正真的科技產業並不僅限於互聯網這塊。二上海自身的科技產業或者說企業多數都不是和我們普通人直接打交道的,屬於幕後的較多。

至於互聯網這塊這2年越發展越弱,好多都賣了,這主要還是上海對於互聯網這種新興產業反映較慢,對於創業支持的體系也不完備,所以的確相對較弱,但上海人的意識並不差。



羅氏蟲社


這是互聯網經濟火熱給普通老百姓造成的錯覺,其實上海大牌科技企業一點也不少。

上海大牌科技企業以重工業居多,普通老百姓用不著,也看不到廣告,而不像深圳的科技企業如華為騰訊大疆等等與個人生活相關,到處有廣告,有新聞報道,深圳的新型獨角獸企業也是喜歡製造新聞,比如華大、柔宇、光啟等等。

上海大牌科技企業一大把,而且多是造國之重器的,隨便舉一些工作中接觸到的企業,如我國電氣巨頭—上海電氣,最大汽車集團—上汽集團,還有汽車行業一大把零部件企業,如聯合電子,本特勒,延峰等等,造大飛機的商飛,造軍艦的江南造船廠,我國鋼鐵龍頭—寶鋼,港機巨頭振華港機,航天領域的上海八院等等。

上海雖然在互聯網、信息化等領域企業不強大,比不上北京、深圳、杭州,但是其在重工業和軍事領域卻是我國頂樑柱,所以不要因為互聯網經濟火熱就認為上海不行!


小羅說深圳


事件一 身邊上海大媽也有好的,家裡一個女兒,老夫妻退休工資合計8000,市區三套房。同意女兒找了安徽來滬打工無房小夥結婚。然而婚後對方家暴女方,除此之外由於第一胎生了女兒,因此婆婆要求再生兒子,還提出要求一家人和另外一個小兒子(男方的弟弟)一起搬到女方家裡。如今矛盾激化,女方提出離婚,男方要求財產分一半。第一胎女兒歸女方管,男方不負責撫養費。\r事件二,上海曾經有過藍印戶口政策,當時只要上海買房的外地人,就有機會變成上海戶口。江浙滬一帶不少人都拿到了上海戶口,而且上海有分上海人,上海鄉下人,蘇北人,寧波人後代等。所以不要一聽鄉下人就馬上有情緒波動,講你的並不一定是上海人。另外如今政策收緊,買房不能拿戶口,但很多國家企業和單位都能落戶,各個城市的精英在此相聚,你會發現反而同事中上海人會幫助你,而其他城市的同事根本就恨不得你辭職。

所以有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起因的。

上海這座城市有好有壞,並不是包容性不好,而是來此競爭的人群太多了,就如同一個重點班級,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留下。一個城市的強大,包括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是僅僅依靠互聯網公司和軟件行業的(當然這也非常重要),醫療(有非常多的人來上海看病,從未有醫生拒絕),教育(大學裡的研究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並沒有歧視外地人或者包庇上海人),上海在國內的橋樑設計全球領先,很多製造技術是出自上海,另外港口的建造技術,還有上海安亭汽車城(大眾,通用),張江高科(有英偉達)。國家用市場換技術,上海的消費市場龐大,這麼多企業進駐上海,讓上海綜合實力變強,更大的市場換取更多的技術,這些技術都是共享給國家的。

綜上,請不要總是無限放大一個城市的缺點,同時請勿以偏概全。互聯網媒體是一個信息共享平臺,改變一些看法,做一個大格局的自媒體,不是可以為社會為生活帶來更多的精彩嗎?


ILXFOREVER


大牌科技?你把深圳那些做單反冒充鏡頭拍攝手機,山寨遊戲,盜版交換機,玩具無人機,造假基因測序的公司稱為“科技公司”??那上海造大飛機,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大型核電機組,超臨界發電機組,高端芯片,航空母艦的國家棟梁是啥???是你老家村裡的村辦企業嗎!!!???


金東來1


中芯國際量產22納米芯片叫不叫科技

上海電氣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叫不叫科技

上海航天研發長征6號叫不叫科技

國內只有滬東中華可以製造LNG叫不叫科技

江南船廠造055叫不叫科技

中國可以沒有深圳,可以沒有上海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