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法庭上,12歲的小男孩贊恩站在原告席上,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他的親生父母。

贊恩狀告父母的理由是,他們生下了他,卻不善待他。後來,電視臺來採訪贊恩,他說:“我希望大人們能聽我說,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和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我生活在地獄裡。”

以上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中的片段。這部電影由娜丁·拉巴基執導,曾榮獲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並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上映後,收穫了無數好評,被觀眾稱為“眼淚收割機”。著名影評人史航說:“電影這一門類的藝術本來就應該為這樣的影片發明!” 截至目前,該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9。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贊恩控告父母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黎巴嫩某小鎮的貧民窟裡,住著贊恩一家。贊恩的父母沒有工作,整日遊手好閒,卻一連生了五六個孩子。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每天起早貪黑地賣飲料、幹雜活,拼命賺錢以貼補家用。儘管贊恩如此付出,但父母還是一點也不愛他,對他非打即罵。只有和大妹妹待在一起時,贊恩才能享受到片刻的歡愉。為了減輕生活負擔,父母揹著贊恩將未成年的大妹妹嫁給了一個商販。不久,妹妹被商販折磨致死,贊恩得知後,跑回家抄起刀去找那人算賬。最終,他因為扎傷對方而入獄。法庭上,憤怒的贊恩對自己的親生父母發起了控訴。

電影以倒敘的手法推進,兩條線索交織並進,一條線索是法庭上贊恩控訴父母的惡行,另一條是贊恩回憶往昔的痛苦生活。最終,電影向觀眾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生孩子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生孩子之前請先想好,你究竟要做一個怎樣的爸爸/媽媽!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贊恩和妹妹

01是生育重要,還是養育重要

電影開頭有個鏡頭,警察抓走贊恩時,問贊恩的父母,贊恩有多大。他父母竟然半天說不上來,最後含糊其辭地說大約12歲。連自己孩子的年齡都不很清楚,可想而知這樣的人平時是怎麼為人父母的。

由於對父母過早出嫁妹妹很不滿,贊恩憤而離家出走。他一走就是N多天,徹底和家人斷了聯繫。那些日子裡,贊恩風餐露宿,過著乞丐一般的生活。然而,他的父母卻並沒有著急找他,而是繼續遊手好閒,繼續打罵其餘的孩子。

等贊恩終於回到家裡時,父母不但沒有上前噓寒問暖,反而開始惡狠狠地咒罵他,贊恩一還嘴,他們就隨手抄起東西死命打他。在這個家徒四壁的家裡,贊恩從未感受到一絲溫暖,迎接他的永遠都是黑暗和冰冷。

由此,導演拉巴基拋出了本片的第一個主題:是生育重要,還是養育重要?

近些年,原生家庭成為全民熱議話題。中國有句古話:生而不養,無恩有罪,養而不教,害其一生。只可惜,生活中像贊恩父母一樣的人太多了,他們把生孩子當玩遊戲,在生孩子之前,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怎麼養育孩子,就稀裡糊塗將孩子生下來。一旦孩子落了地,他們就任由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生自滅,完全不盡做父母的職責。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2017年8月,杭州的倪氏父女登上了熱搜。起因是,倪先生在居民樓的樓道內留宿多日,吃喝拉撒全在樓道,鄰居們的意見都很大,而同一層樓內,就住著他親生女兒。女兒為什麼不管父親呢?

原來,年輕時的倪先生風流成性,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女兒長這麼大,他從未盡過做父親的職責。多年後,倪先生被情人拋棄,不得已只好投奔女兒。他隔三差五就向女兒要錢,女兒每次都有求必應,但他卻像吸血鬼一樣,不斷用親情綁架女兒,一直問女兒要錢、要錢、要錢。女兒不堪其擾,曾哭著說:“我給他錢可以的,但他要離我遠遠的,老死都不相往來,不要見面,也不要給我打電話。”

這則新聞在當時引發了全民熱議,很多人都同情女兒一方。生孩容易,養孩難。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需要父母傾注太多心血,生了孩子,卻不好好養育孩子,這無異於是在拿尖刀一刀一刀地捅孩子的心。攤上這樣的父母,再善良的孩子恐怕也愛不起來。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電影中,贊恩當眾控告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要警醒天下的父母:生孩子之前請務必想好,自己有沒有能力養育好孩子。如果沒有能力,請不要隨隨便便生孩子。因為這樣生孩子的方式不但不能體現父母之愛,反而是極度自私的表現。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贊恩淪落街頭

02缺少父母的關愛,家會變成恐怖的牢籠

影片中,贊恩一家掙扎在貧困線上,而他的父母卻從沒想過要靠辛勤的工作去改變現狀。實在快過不下去時,他們就把未成年的女兒賣給別人,以換取錢財。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是這種父母的邏輯。在贊恩的妹妹死後,母親告訴他,上帝在奪去人們的一樣東西后,就會再給人們補償新的東西。贊恩盯著母親的眼睛反問:“上帝補償給了你什麼?”母親面無愧色地說:“我又懷孕了。”此時,贊恩徹底崩潰了,他冷冷地說,“我不想再見你了,你沒有心!”贊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深深的知道,出生在這樣糟糕的家庭,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折磨!

贊恩的父母明明沒有能力養育孩子,卻一個勁兒的猛生孩子,生完又不盡心地撫養孩子,最終讓每個孩子都淪為受害者,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而他們自己卻沒有一絲愧疚,實在令人作嘔。

這就是本片的第二個主題,窮人該不該生孩子。看到贊恩父母的惡行後,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於貧窮,認為貧窮是導致父母虐待孩子的唯一原因,所以窮人最好別生孩子。就連導演本人似乎都是這樣認為的。影片中,她借贊恩之口說,“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養孩子”。

誠然,養孩子確實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沒有經濟基礎,無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折磨。然而,我覺得電影其實忽略了一點,金錢的匱乏帶給孩子的傷害其實很有限,真正能傷害孩子的,是父母對孩子沒有愛。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生活中,有些人家裡很貧窮,但照樣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比如我國數學家華羅庚的家境十分貧困,他從小就替父親擔起全家的生活重任。18歲時,他染上了傷寒病,為此,家裡的東西全部當光,而他的病情仍不見好轉。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顧,華羅庚才保住了性命。後來,在父母和老師的關懷下,華羅庚用5年時間自學完成了高中和大學的全部數學課程,後來還成為著名的數學家。再反觀有些家庭,父母並不差錢,也給孩子創造出了很好的物質條件,然而,孩子最終卻走上了犯罪道路(比如藥家鑫)。由此可見,窮或富,並不是能否養好孩子的唯一理由。

的確,養孩子缺錢很要命,但最要命的是缺錢還缺愛。有些父母本身就是愛無能,這樣的人一旦成為父母,就會製造出一幕幕家庭悲劇。家庭成員之間,沒有溝通和傾聽,只有命令和服從。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會弄得滿身傷痕,且非常自卑。這樣的孩子從未享受過父母的關愛,猶如生活在黑暗的井底。

那麼,為人父母,究竟應該怎樣愛孩子呢?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傾聽。父母主動傾聽孩子的期待,在乎孩子的感受,通過溝通加深彼此的情感,只要一方有所改變,另一方也勢必會做出積極的改變。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才能有所改善。

每個人都需要愛和歸屬感。原生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港灣,原生家庭的氛圍好壞,會直接決定孩子的人生底色的明暗。說到底,給予孩子關愛,才是做父母首當其中要做好的事情。如果無法給予孩子關愛,卻還要拼命生孩子,於人於己都是很不負責的態度。這樣的父母,根本不配做父母。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贊恩淪落街頭

03父母生養孩子的過程,本就是一場愛的修行

電影結尾,警察準備給贊恩拍照。不過,這並不是遺像,而是護照的照片。在警察的提示下,贊恩第一次露出燦爛的笑容。至此,影片戛然而止。這個鏡頭給陰鬱的電影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讓觀者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據導演介紹,電影中的故事,大部分都來自於扮演贊恩的小男孩的真實經歷。小男孩出生於敘利亞,後來隨家人逃難到黎巴嫩。與電影中的贊恩不同,小男孩的父母非常愛他,只是他們一家非常貧窮。被導演發掘時,當時12歲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拍完電影后,他們一家成功脫貧,並移民挪威,目前已過上了小康生活。

在訪談中,導演拉巴基說,為採集這些素材,她足足做了三年的準備工作。三年裡,她去到法院、監獄、貧民窟、難民營,見到的家庭越多,觸動越多,每一個和她聊天的孩子都說“我不想活著,我更願意去死。我希望我從沒有出生過,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到世上”。這些話深深震撼了拉巴基,也帶給她創作的靈感。於是,她圍繞“為什麼會讓這一切發生,為什麼父母要把我帶到這樣的噩運中”這一主題,花了長達五年的時間製作本片。可以看到,在贊恩小小的身影背後,其實站著無數個得不到家庭關愛,且受盡父母凌辱的孩子。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導演拉巴基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 然而,放眼望去,世界上有無數個家庭,但這樣的“五星級賓館”卻少得可憐。從前段時間的杭州17歲男孩跳橋身亡事件,到最近備受關注的吳謝宇弒母案,暴露出的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為人父母,只管生不管養,或用錯誤的方式養育孩子,都無異於在犯罪。難怪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經過考試,就覺得毛骨悚然。”

那麼,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呢?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裡,尹建莉主張,好的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則是尊重孩子。所謂尊重孩子,是指在父母和孩子的意見發生衝突時,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問題,父母就應該認真地體悟、理解孩子的感覺及需求,要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選擇。那些總認為孩子不聽話的父母,往往從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而只在乎他們自己的感受。

要想做負責任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學習。尹老師認為,總的來說,父母的學習有三種渠道。

第一是看書,尤其應該多看教育類書籍,集百家之長,並在生活中認真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終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第二是多向周圍優秀的家長學習,認真向他們請教家庭教育之道。第三是隨時反思,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以及其中暴露出的問題。當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指責孩子,而應該反問自己,自己的教育方法哪裡出了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在犯罪

贊恩和母親

父母生養孩子的過程,本就是一場愛的修行。為人父母,是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職業”。他們製造的不是一隻杯子、一個茶几、一臺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能說會動的、有靈魂的人。父母一旦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再“退換貨”。因此,怎樣撫養和教育孩子,是父母們的必修課。

教育專家普遍認為,合格的父母有五個基本標準:現代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能做到這五點,你的孩子一定很幸福。

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的過程。不成熟的父母會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恩人;而成熟的父母則認為,是孩子給了自己重生的機會,他們會從內心深處感恩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你的孩子》這首詩裡寫道——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與你相伴

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

……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個體。父母唯有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孩子才會身心健康。而家庭教育的最高目的,其實就是培養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的普通人!只有掌握並實踐這一訣竅,父母才有可能成為真正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