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有什麼區別?

手機用戶4132641384


"明日黃花"出自宋代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如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其中,黃花指的是菊花。"明日"指的是重陽之後。詩歌大意是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趁著重陽節好好欣賞這盛開的菊花,否則等到"明日",菊花凋敗失去欣賞價值,就是彩蝶飛過看到也會感到憂愁,後多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在這個詞語流傳使用的過程中,慢慢出現"昨日黃花",比如2001年5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黃宗江是一位大學者、大才子,然而他卻以'藝人'自詡;他對自己過去的成績,自謙為'昨日黃花'"。這說明"昨日黃花"的這種誤用已經是屢見不鮮,甚至像《人民日報》這種官方媒體也是如此。

這種誤用出現的原因是什麼?"不知原成語之來歷;不合邏輯;生造詞語;盲目類推"(施春宏《關於成語用變和演變的思考——從幾則成語的現實使用談起》)對於"昨日黃花"的誤用原因,我更傾向於前兩條"不知原成語之來歷""不合邏輯"。首先,相對而言大多數人對"明日黃花"一詞語出何處知之甚少,"不知道原成語之來歷",自然在理解、使用的過程中容易望文生義;另一方面,正因為不知"明日黃花"語出何處,所以望文生義。那麼拋開典故來歷不去考慮,單從字面來看"明日黃花"和"昨日黃花",很顯然"昨日黃花"更符合邏輯。在人們的慣常思維中,"昨日"即過去,是舊事物,代表的是過時,不合潮流,而"明日"是將來,是未來,尚未發生。如此看來,人們認為"明日"的東西是新生事物,生氣勃勃,符合時代潮流的也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依照邏輯用表示過去的"昨日"指代過時的事物更容易讓大眾接受。所以,一些對"明日黃花"出處不甚瞭解的的人們便用"昨日黃花"代替"明日黃花"表示過時事物。但"明日黃花 "作為一個典故,"語出蘇東坡的詩: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菊恰逢其時,明日黃花將逐漸枯萎,時空從過去走向未來,而黃花卻走向過去,行將就滅,從而形成了'菊花在時空推移下走向過去'的情況,而人則處在即將到來的'明日'和行將枯萎的黃花之間,將注意力引向時空,而忽視特定事物,筆者以為這是造成這則成語被誤解的主要原因" 。(王學寬《"明日黃花蝶也愁"》)


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昨日黃花"。因為不論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它們作為語言系統的一部分必須遵循語言流變的法則——約定俗成,就如 《詩經 》的"桃之夭夭",今天已變成了"逃之夭夭\

一往文學


問題:“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有什麼區別?


前言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明日黃花有出處,在蘇軾的詩詞中可以見到。但是昨日黃花更像一句俗語,意思和明日黃花差不多。在古人的作品中極少見到昨日+黃花的組合。

一、黃庭堅的昨日黃花

黃庭堅有一首絕句《答餘洪範二首》

懸磬齋廚數米炊,貧中氣味更相思。可無昨日黃花酒,又是春風柳絮時。

可無昨日黃花酒,很明顯是指昨天的黃花酒,和今天說的“昨日黃花”不是一個意思。

二、蘇軾的明日黃花

最早用這個詞的好像是蘇軾,一首七律中用到過:

《九日次韻王鞏》[宋] 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注:已教從事到青州,青州從事是指美酒。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

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則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一首詞也用到過:《少年遊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的意思是“良辰易逝,好花難久”,所以要珍惜眼前。即晏殊“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之意。

《浣溪沙》[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三、其他人的【】日黃花

1、九日黃花,前邊是數字,表示重陽節

例如岑參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徵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2、旬日黃花,旬日,十天

《生查子》[宋] 李劉

萬里綵衣遠,旬日黃花後。蓬矢紀佳辰,蓮幕翻新奏。
更看桂枝香,歸獻靈椿壽。同對小蟠桃,共醉長生酒。

3、今日黃花

《九日登資福山呈胡宣教》[宋] 呂聲之

飛屐來登最上峰,千山擁翠景無窮。遙看雲影參差外,靜聽泉聲斷續中。
今日黃花重九約,何時青眼一尊同。好天風月閒相寄,早晚南來有過鴻。

結束語

今天我們似乎更習慣於用昨日黃花這個詞,不過明日黃花才是這個詞的本來用法。表示過時之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有書君首先說明,本來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不知何時起冒出一個“昨日黃花”,後者實際是前者的誤用。

學者們普遍認為“明日黃花”出自蘇軾的詩《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與友人在重陽佳節聚會,登高賞菊,賭酒賦詩,心中無比開懷。


因好友難得一聚,他便作詩勸友人今日要盡情玩樂,不要急著回去,不然明日菊花凋零,連蝴蝶兒都為此惆悵。

時光不再,大家相聚無期,該是何等遺憾。

詩中的“明日黃花”就是指重陽節後,逐漸枯萎的菊花。

後來,人們將其作為一個固定詞語,用來指代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宋朝的胡繼宗在《書言故事·花木類》中就寫過:“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但是,菊花的花期明明較長,在重陽前後正是怒放的季節,怎會在重陽後的“明日”就開始凋零?蘇軾的這句“明日黃花蝶也愁”與實際情況匹配嗎?

根據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我們得出答案是肯定的。唐末詩人鄭谷曾寫過一首絕句《十日菊》:

“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

古人賞菊時,喜歡折下幾朵養在瓷瓶裡,即“折殘枝”。菊花與水仙之類不同,其在瓶中養植枯萎較快,而“十日”恰好就是重陽節的明日,一夜過後,瓶中的菊花開始凋零,失去觀賞價值,正好與蘇軾“明日黃花”的說法對應。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便很好地解釋了“明日黃花”這個說法的合理性。

“明日黃花”這個詞甚為雅緻,許多文人都喜歡用。冰心在《寄小讀者》二七中寫道:“再經過四次月圓,我又可在母親懷裡,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讀我一月前,明日黃花的手書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業開始崛起,而新聞最是講究時效性,忌諱“明日黃花”。因此,“明日黃花”又多了一層釋義: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

因為“明日黃花”的意思是過時的事物,而明日對應的一般都是希望,昨日才是過時,人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是“昨日黃花”才對。荒謬的是,這種誤用居然被普遍接受,甚至有人提出根據“從眾”原則,提出應該用“昨日黃花”代替“明日黃花”的建議。

試想,今日是重陽,昨日的菊花應該是含苞待放或者開得燦爛,怎會跟過時、過期扯上關係?硬要解釋的話,“昨日黃花”的釋義也該和“明日黃花”相反,指代風頭正盛的事物或者旺盛蓬勃的生機。

有書君以為,文化必有根,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萬萬不能因圖便利而擅自篡改。沒有根的樹不可能成材,沒有根的文化缺少底蘊,終究會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

現代社會,文盲比較少,但沒文化的人一掃一大片。


很多人提筆就寫錯字,張嘴就唸別字,而由於不瞭解成語背後的文化意義,胡亂使用,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題目中提到的“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如果,不瞭解其來源,還真不好分辨誰對誰錯。

咱先說答案,這兩個詞的區別就是,“昨日黃花”根本就是後人瞎造出來的,只有“明日黃花”,沒有“昨日黃花”。

啥是明日黃花呢?宋代的胡繼宗在《書言故事》中解釋: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這麼說來,“昨日黃花”不更過時嗎?

要解開這道題,得先搞清楚“明日”是哪一日。

這個成語是大才子蘇東坡搞出來的。

他在給好朋友王鞏的和詩《九日次韻王鞏》中說:“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他們在重陽節相聚,登高嗨皮,喝著小酒,賞著菊花。

老蘇對老王說:待會兒,嘛去,著什麼急,過了重陽,菊花就敗了,蝴蝶都沒花采蜜了。

所以,明日黃花,不是明天的黃花,而是重陽之後的黃花,比喻過了時的事物。

昨日黃花就不知所謂了,沒有任何文化內涵。

昨日也許黃花正含苞待放呢?


飲水君


“昨日黃花”是“明日黃花”的文盲版。這就跟有人把“閾值”寫作“閥值”一樣。

也就是說,昨日黃花是對明日黃花的誤解,這個詞出自蘇東坡的詩:

《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這首詩是東坡和朋友王鞏在九月九重陽節聚會中所作,黃花就是菊花,九九重陽節要賞菊,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古代的文人,經常在這一天相聚賞花,互相作詩唱和,所以在詩詞史上,歌詠重陽和菊花的詩詞有很多。


詩記述了一件趣事:重陽節這天,蘇東坡和王鞏兩位同學在一起喝酒賞花,興致正濃的時候,王鞏說老子要走了,一會兒宿舍關門了。

蘇東坡說走錘子走,趕緊給老子坐到起,你今天不盡興,等到明天,花兒都謝了,哪個來跟你喝酒?到時候不光人覺得沒意思,連蝴蝶都懶得來這兒打圈圈。

是勸王鞏要珍惜眼前的景色,要盡興而歸,不要等到“明日”黃花謝了,才感到哀愁。


後來,人們就把“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用詞,用來比喻事物已經過了時效性,失去價值。

像我之前答了一個“已過期”的問題,這就是明日黃花,不但不被推薦,還得不到閱讀量。

在蘇東坡一首詞中,再次提到了這個說法: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他說萬事到頭都是一場夢,不用再提,用夢喻人生,是東坡的慣用手法,《念奴嬌》中說“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西江月》中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永遇樂》中說“古今如夢,何曾夢覺”;《行香子》中說“君臣一夢,古今虛名”……等等。

人生如夢,是東坡的生活態度,明日黃花將謝,所以要趁著黃花盛開,盡情玩樂,也是東坡的生活態度。

最後,其實在宋朝人就已經對明日黃花下過定義了:


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胡繼宗·《書言故事》


也可自話


一個四字俗語怎麼還因為出身問題鬧到合法性的高度上去了?

其實昨日黃花我看發明的很好,這四個字和明日黃花雖然僅僅相差一字,但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明日黃花重點在主體感受,作為客體事物的黃花其實美麗依舊。只是因為主體的“我”的心境發生了變化從而和黃花發生了疏離。

而昨日黃花重點在黃花這客體的變化上,而非主體的心境改變。

因此在一些表述事物更替,興衰改變時,用昨日黃花是更準確的。有今時不同往日,你的輝煌只留在了昨天的意思。可以說發明昨日黃花這個用法的人就漢語水平來講是個文學大家。豈是幾個挑著蘇軾招牌招搖過市的孔乙己可比。

而且明日黃花細究起來就其本意其實很多場合倒是讓那些用它的人給用歪了,給人削足適履,刻舟求劍的感覺。


王迪12316


答: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涉及到語法的過去時和將來時的問題,昨日以過去,明日還未來,過去了的東西多以老舊或消逝。未來的事物一般帶有嶄新興旺的兆頭。……然,在古詩裡唯見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其實沒有“昨日黃花”這個詞,都是明日黃花的誤用!“明日黃花”語出蘇東坡的“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是指重陽節後菊花逐漸枯萎,後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看來,古人沒學過英語,不能一概用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以及幾個正在進行時來理解蘇東坡的“明日黃花”。……

(018.12.27日20.42:答)……











用戶67216881533


“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的區別,就在於“明日黃花”是個已固定下來、意思明確的詞;而“昨日黃花”是個意思不明、誤用或套用“明日黃花”的詞,各種詞典中沒有的詞。

為何會出現這個詞典中沒有的詞,可能是在對“明日”一詞理解上出現了問題。人們常用的“明日”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明天、次日,是今天的下一天;二是指不久的將來,是沒用具體日期的不遠未來。

而“明日黃花”中的明日,是指的重陽節的次日,重陽節後賞菊,就顯得晚了。

請看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向朋友表示:既然來都來了,難得相聚在一起,就彆著急回去,還是在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待到“明日”,重陽已過,人賞菊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對那那過時的菊花會犯愁吧。

再看看元代散曲家張可久的《九日》: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上面二首詩詞中的“明日黃花”的明日,都是指的是重陽節的次日。但也有詩詞中的“明日黃花”的明日指的是重陽節這天,如南宋詩人虞儔的《九月八日遊報本寺》:

詩翁懷抱十分秋,探借重陽作勝遊。

蓮社政須陶靖節,竹林未羨阮陳留。
逢僧應說無生話,顧我何如不擊舟。
明日黃花須斗酒,莫將容易換涼州。

這裡的明日,明顯說的是明天

從上面可以看出,“明日黃花”本意是指重陽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來多比喻過時失去作用的事物,或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

偶爾在文章中看見“昨日黃花”一詞,總覺得不倫不類,不清楚要表達的是什麼。“明日黃花”是漸萎的菊花,那“昨日黃花”是含苞待放的還是盛開的菊花呢?“明日黃花”是過時的失去價值的東西,那“昨日黃花”就是正當時正有價值的東西嗎?其實,用這個詞的作者他也說不清是啥意思。

“昨日黃花”這種含混不清的詞不用為好。


趣話歷史那些事


作者、民國史學者、專欄作家王凱

我們常常見到明日黃花和昨日黃花這兩個詞語,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明日黃花一詞出自北宋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原指重陽節過後,菊花即將枯萎,便再也沒有什麼好玩賞的了。後來用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北宋文學家蘇軾

宋代啟蒙讀物《書言故事》中對明日黃花做了更加詳盡的解釋:"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很多人從字面理解,以為明日黃花是明天的花朵,比喻未來美好的事物,這是錯誤的,正好用反了。

昨日黃花一詞人們經常使用,其實並沒有這個詞語,這是人們對明日黃花的誤用,許多人以為是過時的事物便叫“昨日黃花”。


民國年間那些事


明日黃花,是指過了重陽節的菊花,其明日,專指重陽節後,而不是明天。它出自蘇東坡"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曰黃花蝶也愁"。意為重陽過了,菊已枯敗,連蝶都愁不去理,沒什麼看的了。後人多引用為喻女孩,如黃花閨女。如加明日黃花,即是過了時的大齡女子。再有問與昨日黃花的區別,這要說明兩點:一是,昨日黃花在古詩中無出處,是對明日黃花的誤用。也有說有近代或現代有人用過,且寫入愛情詩中。其二,即是有引用,哪怕是誤用,也是形容過期,過了時令的意思。所以,明日黃花與昨日黃花,所引指比喻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