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名額減少,這些高校在普招時名額是否會增加?

日九天長T


自主招生名額的減少主要是考慮到自主招生考試的公平性。

自主招生本來是為了探索多元化的錄取機制,改變原來的僅依靠分數的單一錄取模式,讓更多有天賦、特長的學生能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到名校當中,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自主招生考試成了很多家長和考生獲取加分、減分資格的主要手段。

特別是去年河南省的“高考試卷掉包”烏龍事件,牽扯出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存在著學術不端,甚至是舞弊的現象。當時有網友爆料河南高考調包案的當事人之一,在高中期間發表的兩篇論文涉嫌抄襲,重複率達到了35%以上,而這兩篇論文幫助其通過了北京師範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初審。

隨後又有人爆料,這名學生所在的鄭州一中每年有接近20多人,通過自主招生考試獲取了降分錄取資格。事件被曝光之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對自主招生考生產生嚴重的懷疑,覺得自主招生考試正在淪為“金錢的遊戲”。所以,2019年的自主招生考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學校都提高了自主招生的申請門檻,絕大多數高校只認可五大學科競賽和比較權威的科技比賽,並且大部分高校明確的規定,考生不能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

另外,2019年有40多所高校取消了文科自主招生考試,引起了很多考生和家長的激烈討論,甚至當時有網友表示,這種行為是對文科生的赤裸裸的“歧視”,難道文科生越來越沒前途了嗎?其實並不是說高校不重視文科,主要是考慮到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之前大部分高校對於文科生的自主招生考試要求是,在人文領域(英語、作文、攝影等)等全國性的競賽中二等獎及其以上獎勵,雖然有很多人文社科競賽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在權威性方面很難做到讓所有的參賽者信服,就連曾經最知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也因為方韓之爭(據說當時韓某複賽時遲到,監考老師專門給他出了一道題目),而讓新概念比賽流程是否客觀、公正引起了公眾的懷疑。

自主招生考試提高了報名條件,並且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入學標準,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對於普考的學生來說是重大利好的消息,普考的招生名額會不會增加呢?

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高考招生人數是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之前看過中國教育在線統計的一份數據顯示,2013年是高考的平均錄取率達到了76%左右,有的省份錄取率達到了90%以上,高校的擴招肯定是大趨勢,高考的整體錄取人數肯定是在上升。

但是,有資格進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普遍是部屬重點院校,這些重點高校招生總量增加,增加的招生名額並不是均勻的分配給所有的省份,如果有多餘的名額肯定會優先考慮學校所在的省份,其次是支持“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農村專項騰飛計劃”和“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並且教育部也明確的表示,部署重點高校在招生計劃投放時,繼續向重點高校錄取比例相對較低的省份傾斜。

所以,普招的名額會不會有變化,目前還不好說。不過,現在有一種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就是在高考時單純的依靠裸分,考生清北復交等一流名校的幾率是越來越低了。之前,看過一份統計,在2018年清華北大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高校專項獲得降分的總人數,達到了驚人的6100人,佔其計劃招生總數6700人的92%。600多個裸分名額,在30多個省份進行分配,也就是說如果是沒有參加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而完全依靠裸分考清華北大,可能機會是微乎其微。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評論教育熱點,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升學與考試


不一定。

高考的招生項目非常多,除了自招之外,綜合評價、農村專項、國家專項、高水平運動員、三位一體這些依然可以接納大量的考生。在統招階段還有提前批、定向招生等特殊名額。也就是所謂的拆了東牆補西牆吧,真正分配到普通招生的數目還是個未知數。

其實很多人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高考志願書上面寫著招多少人我就招多少人。其實這些名額都是可以調整的,甚至是這個省沒有的計劃也可以從其他省份調過來,在平行志願中只要保證實際人數在100%到105%之間即可。

在投檔的時候會有一個模擬投檔,也就是按照正式的流程先走一遍,然後把結果發給高校,由高校決定是否擴招。如果高校發現生源比較好他就有可能多招一點,看著一般就剛好和計劃相符。

學校擴招和縮招跟自招多少沒多大關係,他要是想縮招,沒有自招名額也不會給普通招生多少名額,最終名額的確定是取決於多種因素的,與其想著多給名額,不如在最後一個月裡多看書,防止失手。


carbon14


以前的自主招生的名額本來就是少,一般都是控制在招生規模的5%以內,在分到各個省市,其招生計劃數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