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每年的8月份,美麗的英國劍橋校園裡會迎來一波波奇形怪狀的人,有打著旗子的旅遊團(國內為主),三三兩兩的遊客,還有很多西裝革履掛著牌子的商務人士。這些商務人士,可是代表了全球芯片行業的巨頭,來此參加ARM公司舉辦的全球夥伴會議的。

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吸引這些巨頭們來的,除了劍橋的好天氣,還因為ARM公司的巨大影響力。可是,你如果看ARM公司的銷售額會非常吃驚,2017年全年還不到18億美金,其中授權費(算當年新增不包含歷史累積)更是隻有可憐的5.8億。那號召力何來呢?這就要講到ARM獨特的商業模式和它的來歷了。

我們知道,英國是現代文明的奠基人,工業革命的發起者,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雖然大不如前,可是以它6000萬的人口的一個小島國,仍然在各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在芯片領域,英國起步也比較早。

1957年,在基爾比發明集成電路前一年,英國人Geoffrey Dummer 就做出了集成電路的原型。1960年代,英國政府出資資助了數家公司,其中1968年英國政府在芯片研究領域花了八百萬美元,是同期美國政府的三分之一(已經不少了!)。可是,這些努力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傳統的芯片領域英國沒有優勢,只能另闢蹊徑。

1990年,獲得蘋果公司和VLSI公司的資助,ARM公司從生產CPU芯片的橡子(Acorn)公司裡獨立了,負責為Acorn和蘋果的Newton掌上型電腦設計處理器。處理器的架構從哪來呢?說起來讓人哭笑不得,來自於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所提出的精簡指令集(RISC)的結構。柏克萊RISC設計僅由兩個人完成 — David Patterson 和Carlo Sequin。按ARM創始人Furber的說法,“這是一款由幾個

畢業不足一年的本科生設計的處理器,但是卻能夠媲美那些領先的商業產品。它天生就簡單,所以不會有複雜的指令集去幹擾中斷延遲。” 真是後生可畏,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

David Patterson是計算機領域的大神級人物了,他現在在谷歌,並提出了開源的RISC-V概念,搞得ARM如坐針氈,這是後話了。

大家知道,蘋果的牛頓實在太超前,到1993年末,總共只賣出了12萬臺。業務不景氣,ARM的工程師們人心惶惶,擔心將要失業。由於缺乏資金,ARM做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決定:自己不製造芯片,只將芯片的設計方案授權(licensing)給其他公司,由它們來生產。這開創了半導體業界的IP模式。

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如上圖,ARM賣IP授權給合作伙伴(Partner),客戶在這些設計的基礎上添磚加瓦,生產芯片,再賣給最終的客戶(OEM)。這中間,ARM出腦力,按照最終市場的需求開發相應的IP,賺小錢;合作伙伴出體力,在ARM IP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獨門絕技,賣給最終客戶,賺大錢;最終客戶不但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設計,還能在多個ARM夥伴之間選擇,保證了自己供應鏈安全。幾方都能受益。而ARM呢,由於掌握了最核心的大腦,在漫長的時間裡建立了自己牢固的生態,在芯片界甚至信息產業擁有了統治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每年八月份的時候各路大佬要去劍橋朝聖,看看ARM又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市場機會。現在,ARM堪稱建成了芯片屆最強的生態(見下圖)。到2017年,26年間包含ARM IP的芯片出貨量已經累計1000億顆,中國的客戶貢獻了110億(12年時間)。

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ARM這種模式的本質除了腦力外包,更重要的是順應了信息產業發展的趨勢:經歷了PC時代,誰也不想自己的命脈被Intel捏在手裡。ARM雖然看起來很有統治力,但它畢竟只提供知識產權,生產權定價權等等都還在廠商手裡面,大頭在自己手裡,只需要打賞ARM幾個點就可以了。

但是ARM這種模式也造成了嚴重的同質化,除去蘋果這樣的大廠能在ARM的基礎上玩出花來(架構授權),別的廠家基本都是用ARM公版,沒有差異化就只能拼價格了。像TI,NVIDIA等看中利潤率的公司基本都退出了ARM陣營的競爭,倖存下來的都是各有絕活的:蘋果(自家手機),高通(基帶),華為(自家全線產品),三星(手機),聯發科(Turnkey),展銳(Turnkey),ST(產品線全,營銷好),Gigadevice(Flash)。。。成本省著省著就省到ARM自己頭上了。以聯發科為例,它2017年二季度的營業利潤率為4%,總共才賺幾個點,你讓它拿幾個點給ARM?慢慢的ARM家的東西也只有頭部的大公司能用了。

還有,可能因為偏安一隅,沒有處在AI革命的核心區美國和中國,ARM錯過了AI的大潮,谷歌的TPU,高通/三星/華為手機裡的AI引擎,都跟ARM沒什麼關係。

更要命的是,ARM最看重的萬億級別的物聯網領域,迎來了最強的挑戰者RISC-V:由剛才講過的大神David Patterson所倡導的完全開源的處理器架構。項目從2010年開始,到今天已經有這麼多會員了(很多牛公司啊):

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理論上來說,用了這個Free的指令集,芯片公司就完全自由了,啥錢都不用繳啥義務都沒有。檢驗ARM到底是“價值提供者”還是“專利流氓”的時刻到了,兩方還在角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好消息也有,就是多位分析師認為一兩年後蘋果將在自家的Mac電腦裡用上ARM的內核。如果是真的,那麼ARM將填補Intel留下的空白,得到夢寐以求的企業級市場。

2016年,英國脫歐後不久,孫正義的軟銀集團以320億美元,趁亂溢價43%買下了ARM(可是當時英鎊暴跌,真正溢價並不多)。英國新上臺的首相特蕾莎.梅很得意,覺得這證明英國公司還是很有價值的,批准了這筆交易。可ARM創始人卻哀嘆英國失去了科技界唯一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從此ARM姓孫了。緊接著,孫正義把ARM的25%作價投入到1000億的願景基金裡,剩下的900多億都是沙特投的。不得不佩服有錢人的套路!

2年後,ARM宣佈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中資佔51%,從此ARM也姓中了! 實際上,英國跟中國的合作一直都挺多,從60年代頂著美國的巨大壓力跟中國簽訂貿易合同,到積極支持中國的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嗅覺不可謂不靈敏。

另闢蹊徑的日不落帝國

芯片方面,除了ARM的中國合資公司,2008年中國中車集團以800萬英鎊收購英國電子公司Dynex的75%股權,取得生產半導體芯片能力。據英媒分析,Dynex的技術促成了2018年中國的艦載電磁炮測試成功。2017年,在英國著名GPU/AI IP公司Imagination(給蘋果提供GPU IP)陷入困境時,中國資本溢價42%,以5.5億英鎊收購了它。

粗看這幾筆交易,似乎英國吃虧了。可是,這幾筆交易裡,核心的人才都留在了英國,政府甚至需要你增加投資擴大人員規模。只要把最聰明的大腦留在英國,就總還有希望。這個角度上來看中英的互補還是很強的,相信將來一定能做出些名堂來。

英國篇也講完了,下一篇講講印度吧,看看這是未來之星還是繡花枕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