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治家規範?

《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朱柏廬所著。朱柏廬(1617——1698),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原名朱用純,字致一,號柏廬,崑山(今屬江蘇)人。朱柏廬與歸有光、顧炎武一起被後人尊稱為“崑山三賢”。朱柏廬少年時,曾考取過秀才,但自清入關以後,便不再求取功名。一生久居鄉里,專心致志地讀書教學幾十年,多次拒絕了官場的誘惑,潛心研究程朱理學。

《朱子治家格言》是一部淺顯易懂,樸實無華,很接地氣的家訓,因而近三百年來,深得後人的喜愛,許多家庭都將它視為治家寶典,爭相傳抄,流傳甚廣。它從家庭的基本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甚至要從講衛生等最基礎的行為規範談起,從細微之處切入,凡是治家的問題,都涉及到了。五百多字,對於安全、衛生、節儉、飲食、讀書、教育、積德、為官、交友……等諸多方面都有論述,可謂是一部“治家大全”。

《朱子治家格言》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治家規範?

首先,強調做人要堅守理想與氣節,絕不攀附權貴。“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足見先生的人格風骨。他不僅在《朱子治家格言》中倡導他人一定要成為一個講風骨有氣節的謙謙君子,而且自己也是這樣嚴格自律的。在明末清初那個國破家亡的動盪之際,他一直堅守自己內心的寧靜,絕不輔佐異族,即便當年深得清朝皇帝的青睞也絕不該初衷。自清入關以後,他堅持讀書教書,絕不入仕為官。

那麼,朱柏廬先生到底嚮往成為怎樣的道德境界呢?“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他嚮往的是“真善”而不是表演給他人的“偽善”。他渴望成為一個寬容善良、理想崇高、正大光明、一身正氣的人。所以,他在治家格言中強調“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表明了自己高遠的人生格局。

《朱子治家格言》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治家規範?

其次,強調勤勞節儉,反對奢侈浪費。“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倡導勤勞節儉,講究衛生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更是以駢偶形式,朗朗上口的語言,讓人們輕鬆形象地牢記住了節儉的重要性。其實,在農耕文明時代,社會物質財富很有限,人們一方面要靠勤勞才能有更多的收成,另一方面要靠節儉減少財物的浪費,人們才有更多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這幾乎是所有家訓都強調的內容,但唯有朱柏廬先生的樸實語言,讀記起來顯得更輕鬆、更生動、更易學。

除此之外,朱老先生還很注重家庭內部的倫理禮儀,尊敬師長,和睦鄰里,是一部家庭道德的啟蒙教材。一部《朱子治家格言》,是朱柏廬先生一生感悟的傾力之作。這部治家格言內容很豐富,語言很簡潔,文風很樸實,值得我們今天的所有家庭仔細揣摩也研讀。

《朱子治家格言》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治家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