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了?

ann-安大官人


要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事件,筆者認為“玄武門之變”必須算一個。

公元626年7月2日,看似平常的一天,但註定了它的平凡。這一天的唐王朝長安與往日一樣,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位於長安城內的皇宮之中卻是風起雲湧,驚天之變故即將發生。一大早,秦王李世民便率領自己的一幫親信在玄武門早早的等待著上朝,等待著自己的大哥和三弟。

李世民並不是要迎接他們,而是打算殺掉自己的親兄弟二人。越是這等大事過程反而越簡單,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計劃進行,過程並無很大的波瀾。為什麼李世明非要殺了自己的親兄弟呢?

時間回到事發前的三天:6月29日。史書記載,這一天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12點鐘方向),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是暴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

7月1日,太白金星又一次的在白天出現在正南方的午位。也正是在這一天象的促使下,尉遲恭等人再次向秦王李世民勸諫殺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否則他們一定會殺了李世明。在他們的再三勸說下,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7月1日晚,高祖召見李世民:接連兩次出現異兆,有人說這是你即將登基的意思,你怎麼看?李世民立刻表達了自己的衷心,並向高祖舉報了李建成與後宮嬪妃淫亂之事,聲淚俱下的表示是他們兩個想殺自己,自己並沒有想殺他們。高祖讓李世民明早與太子和李元吉方面對質。於是李世民便計劃了這一驚天密謀。

當時隨李世民進宮的人有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恭,秦瓊等,支持他這一計劃的還有靈州大都督李靖、行軍總管李勣、李世民的舅舅等人。人雖然不多,但是基本上都是為唐王朝的開闢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重量級人物,還有很多是手握重兵的。再加上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掌管著唐王朝大多的兵力,所以當時李世民集團擁有唐王朝幾乎2/3的兵力。

李建成作為太子,自然吸引了很多朝中的大臣投靠。據史書記載,當時朝中幾乎一半以上的人支持李建成,為李建成幹掉李世民出謀劃策。李建成深得門閥世家的喜歡,幾乎所有的門閥世家都支持李建成。而朝中大臣幾乎都是門閥世家子弟,所以李建成自然而然的獲得了朝中絕對的支持。其中當然不乏一些厲害人物。李元吉作為老三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勢力,李元吉也是支持李建成的。

如此一來,李建成幾乎是必勝的。李世民無論是地位上還是在朝中的勢力上都不如李建成,況且自己的老爹李淵還偏袒李建成。但是這只是紙面實力,意思就是說這些人支持的並不是李建成這個人本身,他們支持的是太子!

支持李世民的就不一樣了,能在那種情況下堅決的站在李世民身邊的人都是他的死黨,他們支持的是李世民這個人本身。打個比方:李建成軍隊人數佔優,但是有點遊兵散將的意思;李世民的都是精兵,是抱著必死之心的死士,戰鬥力要比李建成的高很多。

其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李世民深的人心,李唐的江山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且據史書上記載李世民仁慈善良,對待百姓很好。況且當時唐朝剛建國沒多久,江山還不穩固。對外進攻,保衛大唐江山需要的是軍隊,所以那個時候的將領是很有發言權和實權的。他們基本上都是站在李世民這邊的。



無筆史官


首先,這個問題有一錯誤。


太子李建成,身為嫡長子,不但沒有任何過失而且為大唐作出不少貢獻。要知道李淵起兵之前大多數兵馬都是由李建成於河東招募而來的。其後又剿滅軍閥劉黑闥,平定山東。武德元年(618年)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後又打了幾場仗,但畢竟身份已經不一樣“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多數時間都是留在京城。李建成在朝廷中可是大受好評,被看好是下一任皇帝,且有齊王李元吉的輔助,勢力遠比李世民強大。

但說厲害的人都在太子李建成身邊,就違背史實了。相比李建成在內輔佐李淵處理朝政,李世民長時間在外征戰沙場,幾乎每場大型戰役都參與,可以這樣說大唐一半以上的功勞歸功於李世民,掌握軍中大權,贏得了北魏末期以來勢力強大的關隴勳貴軍事集團的支持,又在虎牢關之戰中一舉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帶的軍事威望,被封為天策軍,開府招賢。

此過程中更是收穫了一大批有才幹的人,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文臣武將。李建成雖也有魏徵,薛萬徹等人,可以說這兩人這在能人將士應該上勢均力敵。

可有一個轉折點-玄武門之變,致使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死亡,秦王李世民被封為太子,並繼承皇位,成為最大的贏家。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設計進宮,途中經過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直接率領一群人衝了出來,見人就殺。李元吉被嚇得彎弓射箭,想要射死李世民,但卻由於緊張連弓都拉不開,被尉遲敬德射死,而李世民也看準時機,直接把李建成射死。

第一:李世民膽識過人,殺伐果斷。

李世民南征北戰多年,有了豐富了作戰經驗,膽識過人,面對李建成步步緊,決定先發制人,汙衊李建成淫亂後宮,致使李淵下令要李建成次日進宮對質,自己則連夜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準備發動致命一擊。

第二:李世民軍中戰神,實際掌握軍權。

李世民曾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想要得到李靖的幫助,李靖雖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把此事告知與眾,選擇了中立。原本在玄武門駐守的將領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被李世民策反了。而皇宮禁軍那可是跟李世民一起打過仗的,視為戰神,妥妥的轉向李世民的陣營。


第三:李世民的情報功能很強大。

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剛剛想要對李世民動手時,卻因情報被洩露而李世民所知。讓李世民有時間佈局引其上鉤,而對方卻沒有絲毫察覺。

第四:李建成太過自信,輕視李世民。

李建成先往玄武門的時候,魏徵和李元吉都覺的這是個陷阱,不應該去。可李建成覺的常何是自己人,有他作保障,沒有什麼問題。也正是因為這不可能出錯的地方可卻因常進叛變而改變,最終輸的一塌糊塗且丟了性命。

個人認為李建成和李世民軍事才能和政治才幹都很強,只是李建成多多少少有點成為太子就後顧無憂的,沒有好的情報系統,輕視李世民。但不管怎麼說,李世民都在這場奪位之爭中取得勝利,一個漂亮的華麗轉身,成為一個明君,開創了貞觀盛世。


夏目歷史君



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如果說玄武門政變時太子一方相對李世民來說勢力較大,是說的過去的,但是要說能人都在太子身邊,就違背史實了。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因為洛陽戰事結束,國家統一,按慣例,李淵收掉了李世民的兵符軍權,給予了至高無上的獎賞,李世民被調回長安當起了太平王。但是大唐的天下從起事謀劃到掃平天下,不但每個環節李世民都參與了,而且幾乎所有戰役級的大戰都是他統兵指揮的,再不濟也是行軍大總管,節制各路兵馬。


所以,因為付出的多,乾的多,自然天下真正的英才都被其收羅在手中。關鍵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胸懷天下、善於識人用人的英主,就拿在玄武門之變中忠於太子李建成的大將薛萬徹來說,當時為救太子拼死浴血進攻李世民一黨,兵敗逃離隱居後,李世民不但未加怪罪,反而到處尋訪,最後還委以重任,令其領兵征伐草原十八部。

再有謀士魏徵,成天給太子出謀劃策,要置李世民於死地,換一句話說,沒有魏徵的一再謀劃和勸諫,或許太子與李世民的關係不一定會走到玄武門之變那種勢同水火的境地。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但沒有怪罪魏徵,還委以重任,成全了魏徵千古諫臣的美名,這一對本來是仇家的君臣反而彪炳千秋,成為千古君臣的範本和楷模。



再有李靖,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親自相請,希望他選邊站隊,他斷然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事後李世民也沒有半分怨恨,李靖最後不負眾望,為李世民的李唐江山掃平西域建立了赫赫武功。

從這幾個事例就可以看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差距,因為李世民的賢良愛才,所以李世民帳下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侯君集等等若干猛將,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千古名臣,所謂房謀杜斷,更是聲名遐邇,享譽京師。




反觀太子陣營,一個李元吉雖然因為征伐草原十八部,兵權在握,但是畢竟不堪大用、難成大器,自己老婆都不服屢屢給李世民通風報信的人能有多大能力可見一斑。武將也就一個薛萬徹了,關鍵時刻,玄武門守將也背叛了他轉投李世民,這才有了李世民八百精銳能夠大搖大擺闖入禁宮設伏的故事。文也就一個魏徵,魏徵其實並不是謀劃高手,只不過是一代諫臣,善於明辨是非而已。相較職業搞謀劃的房、杜來說,起碼專業不大對口。

要知道玄武門之變,建成、元吉在京師禁宮能夠調動的兵馬就有五千人,還不算李元吉手持兵符,能夠調動大量的遠征兵馬。手上握著壓倒性優勢的好牌,最後打的稀爛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兄弟倆認為雙王四二在手,勝券在握,李世民已經是他們砧板上的肉,想怎麼切就怎麼切。他們兩個庸才哪裡知道,帶兵貴精,用兵貴奇,空有數量優勢,不能夠根據變化合理運用,最後都是白搭。



所幸玄武門一役準備帶兵遠征草原十八部的李元吉被李世民滅了,不然這樣的人去征伐草原十八部,大唐戰無不勝的光輝歷史恐怕要添上敗筆。


明德山人6998


這個問題表述得有些不合史實,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前,雖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方由於有欽定的太子身份,加上在唐朝建立過程中,前期屢立戰功,後期坐鎮後方調度,身邊依附了大批的勳貴大臣,他的妻子是滎陽鄭氏,太子府的成員李綱、王珪等人也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但是,李世民陣營方面實力也很強勁,由於在唐朝建立過程中,唐高祖李淵在軍事方面十分倚重李世民,加上李世民本身軍事才能出眾,在平定隴西、收復河東的戰爭中屢建奇功,贏得了北魏末期以來勢力強大的關隴勳貴軍事集團的支持,又在攻取洛陽的虎牢關之戰,一舉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等梟雄,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帶的軍事威望,再加上其父李淵封其為天策上將,同意其開府,招募到了諸多天下英才,手下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文臣武將,勢力足以與太子陣營抗衡。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李建成陣營對李世民的軍事實力和威望十分忌憚,採取多種手段破壞李世民形象和削弱其勢力。主要體現在:一是交好後宮妃嬪,讓其在李淵耳邊說李世民的壞話。在李世民率兵平叛楊文干時,李淵答應改立他為太子,後來就是因為後宮妃子們的耳邊風,才讓李淵又改變了主意。二是重金賄賂李世民陣營的文臣武將,慫恿他們轉投李建成門下;三是藉故剝奪李世民的兵權。當時突厥時常襲擾邊境,李建成趁機向李淵請求讓李元吉統率李世民帳下兵馬前去討伐,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兵權架空其勢力,還曾密謀尋求計劃暗殺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成功的關鍵

面對太子李建成方面的步步緊逼,已逐漸將李世民逼上了絕路。此時的李世民猶豫不決,畢竟再不反擊,自己的結局可能會很悲慘。但手下的文臣武將坐不住了,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時候要果斷反擊,不然一旦李世民倒臺,太子李建成即位,他們這些李世民的下屬都難逃一死。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等勸說李世民即刻動手,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李世民這才下定決心要除掉大哥李建成。

膽識過人的李世民經過精心謀劃,果斷決定先發制人。於是連夜去向父皇舉報太子李建成犯有淫亂後宮之罪。久在後宮的李淵聞訊大怒,下令召太子第二天入朝解釋。李世民精銳盡出,連夜安插手下將士埋伏在玄武門附近,並控制了玄武門,準備發動致命一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率隊進入玄武門之後,發現大門突然關閉,接著李世民滿身披掛親自率兵殺出,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尉遲敬德同樣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就這樣,“玄武門之變”有驚無險地成功了。

總的來看,“玄武門之變”成功的關鍵在於,李世民殺伐決斷,利用太子一方的麻痺大意和輕敵心理,出其不意,再加上手下將士因處於絕境而爆發鬥志,一舉逆轉局勢,開創了屬於李世民的盛唐時代。


滄海拾遺錄


這不是廢話嗎,李大自然不願動手畢竟贏定了,問題是你李大可以不動但是李四必須動手,李大不動手李四就無法名正言順的把兩個哥哥一鍋燴了,所以就像歷史書上說的,李四投靠李大之後,李四打著李大的旗幟處處先下殺手,而且所有的手段明顯就是無法一擊至李二於死地,唯一的後果只能是激化李大和李二的矛盾衝突,擺明了就是純粹挑事,歷史書說李四原定起兵伏殺李二我是絕對相信的這事擺明了對李大沒有好處但卻是絕對有利於李四,把李大李四看成完全一體無私的絕壁是沙雕,位置就只有一個,李四伏兵殺了李二,這個鍋無論怎樣都是扣在李大頭上,最好的情況回過頭老李一發火把李大廢了就是李四發達了,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再加一把勁把李大也做了,將兩個哥哥一鍋燴,再逼宮老李,只可惜人家不按他的意思幹事


用戶2點左右



玄武門之變是決定李世民命運的一次巨大冒險,李世民為什麼要冒險?

說明他沒有優勢了,甚至處於劣勢,所以才鋌而走險。

但李世民處於劣勢不代表當時唐朝的厲害人物都在太子身邊。

只能說太子和李元吉在李淵的支持下,將李世民這方的厲害人物給趕走分化了個七七八八。

想瓦解李世民秦王府小集團勢力,使其成為沒有實權的皇子。比如用金帛招誘尉遲敬德、段志玄、李安遠等秦王府大將,不成功就陷害。尉遲敬德就被下過詔獄,將程知節外放為康州刺史,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個謀士則是因為李建成的干預,被逐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元吉藉著率師拒突厥的機會,“令秦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並與同行,又追秦府兵帳,簡閱驍勇,將奪太宗兵以益其府”。也就是說要走了秦王府不少大將和兵馬,要奪李世民的兵權。

原來的力量對比,還比較平衡。

李世民有秦王府私甲。

李建成則“私召四方驍勇,並募長安惡少年二千餘人,畜為宮甲,分屯東宮左、右長林門,號為長林兵”。

李元吉同樣“募壯士,多匿罪人”。

李世民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段志玄等驍將。

李建成有薛萬徹、馮立,

李元吉有謝叔方等戰將。

李世民佔據上風,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加起來,也不至於落於下風。

但玄武門之變時,隨著李淵的支持默許,李建成和李元吉通過各方方法要架空李世民,所以他們佔據了上風,而李世民不得不放手一搏。

但要說當時厲害人物基本在太子這方,就扯淡了哈,只能說雙方力量對比的平衡被打破了。


宋安之


其實當時的情況對於李世民很是危急,他雖然為了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當時的李淵忌憚李世民而罷免了李世民的軍權,在長安當起了太平王。

由於李世民和李建成頗為不合,可以想象一旦李建成成功了當上皇帝,李世民是沒有好下場的,而李世民別無選擇只有孤注一擲發動玄武門事變先殺了李建成。

李世民當時可以調動的兵馬並不是很多,但是由於李世民南征北戰多年有了無數的猛將效力與他,像秦瓊,尉遲恭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還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參謀團,有了這樣一個強大的班子共同導演玄武門這個足以改變歷史的事件。

反觀太子這邊只有一個薛萬成一個將領,雖然表面是節制京城兵馬但是也要調動起來才會發生作用,太子也是太過於自信,完全沒有料到李世民竟然會選擇在玄武門動手,沒有過多的準備,麾下沒有的過多的士兵,以至於兵敗,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的典型。

而且就算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李世民的眼界也是非李建成所比,玄武門只是讓損失降到最低。


今天有些小事


所謂的厲害人物是哪個?人才比拼的話,天策府明顯優勢,自身就是個小朝廷,文武兼備,後來貞觀之治中不少人才出自於此。

權勢的話,倒是李世民下風。畢竟後期李淵已經表態站李建成這邊了,李建成在長安經營多年,有朝臣和後宮的支持。

不過軍方態度曖昧,李靖李績這兩位初唐名將,在明知李世民圖謀不軌的情況下,選擇了“中立”,不告訴李淵李建成。玄武門之變時,天策府人馬出發,一路未遇阻攔,甚至都沒人去給李淵李建成報信的。可以說第三方勢力直接坐視了玄武門之變,縱容了李世民的舉動。而玄武門守將和皇宮禁軍就更直接了,直接跳反,加入李世民陣營。


遠方的燈火啊


在唐高祖時期,太子李建成身邊確實有很多厲害的人物,比如魏徵當時就是跟隨於他,而且當時太子的實力相當強大,齊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戰線。李世民雖然南征北戰很有經驗,但要和當時的太子直接開戰還不一定有勝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才會用陰謀把太子和齊王引至玄武門,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起進宮見唐高祖李淵。進宮必須要經過玄武門,就在這倆兄弟進入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帶著一幫人突然竄了出來,李元吉嚇得連忙彎弓搭箭,準備射向李世民,卻因為過於緊張連弓都拉不開。這時候李世民也拿起手中弓箭射向太子李建成,太子當場倒於馬下。就這樣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殺於玄武門中。隨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前往李淵處報告,說太子和齊王想要作亂,已被秦王誅殺。

太子死後,李世民被冊封為新太子,並繼承了皇位,年號貞觀。

李世民為何能勝太子

李世民能夠在“兄弟奪謫”中勝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李世民久經沙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沉著冷靜的應對能力。在整個玄武門事件策劃和執行中,他都表現的非常冷靜,心理素質相當好,而太子和齊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這種能力,特別是在玄武門對陣的時候,齊王嚇得竟然連弓都拉不開。


2、李世民的情報工作非常到位。在太子和齊王密謀要對李世民動手的時候,就有人第一時間向李世民彙報了情況,也就是這份情報讓李世民決定要反擊。而太子那邊的情報工作就要差許多了,在李世民制訂了整個計劃並且開始實施的時候,太子那邊卻毫不知情。

李世民向李淵告密說太子淫亂後宮,李淵決定要召太子入宮當面對質。其實這只是計劃的一部分,然而太子那邊卻一無所知,以為真的只是去對質,沒想到這一去等待他的竟是親弟弟的奪命箭。可見太子雖然勢力強大,但在情報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3、太子李建成過於自信。在玄武門事件的前一天,齊王就提醒太子明天的對質可能是圈套,但太子卻不以為然。而且當時玄武門的將領常何是太子那邊的人,所以太子才毫無防備的進宮。正是太子認為最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卻出了問題,常何被李世民策反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終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統治下唐朝走向盛世。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李世民的能力就註定了他會在“奪謫之戰”中勝出,不管這件事是否光彩,他確實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


水煮汗青


第一,厲害的人不止太子有,李世民身邊也很多。第二,最關鍵的是,太子是太子啊,他自己佔據有利地位,只要等著,不犯大錯誤,李淵一死他就是皇帝了,到時候搞死李世民就和殺雞一樣簡單,所以他沒有冒險搞死李世民的動機,因為他只要等下去就穩操勝券了。第三,李淵對這幾個兒子也不放心,所以他很願意看到幾個兒子相互鬥,這樣才會都來討好他這個老爸+皇帝嘛。 綜上所述,皇帝李淵希望保持現狀,太子希望保持現狀,唯獨李世民知道保持現狀他以後肯定沒好日子過,所以也只有他有造反的動機和動力。

只能說這些人中只有李世民才是合格的政治家,因為政治家知道政治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是要流血沒有親情的。要是太子政治合格,在李世民有這麼強的實力的情況下,要麼搶先動手,或者至少每次出來都要侍衛層層保護才行。說白了,太子從來沒有想過李世民會殺他,他心裡可能只認為李世民相當皇帝所以回去老爹那裡爭寵,但老爹是站在他這一邊的,所以他不擔心。這場鬥爭就是比誰更無恥更沒有底線,明顯李世民的底線最低,所以贏了。(最後由於李世民後來大肆修改史書,我對太子給李世民下毒的事深表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