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要分封諸侯,或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cjdjyhggg


從心理因素來分析項羽“衣錦還鄉”的虛榮心理

以往我們在分析這件事的時候,大多都是以心理、性格的角度來評價項羽。

衣錦還鄉這個典故最開始就是出自項羽,這個典故講項羽攻佔咸陽後,開始大肆分封諸侯,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以圖天下,很多人對關中這個地理名詞沒有概念,關中地區又稱關中盆地,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稱,因為周邊全是關隘,因此又稱關中。

以地緣政治來說,關中地區在當時絕對是最好的,秦國就是從這裡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各國合縱伐秦,一到函谷關就很難再向關中進軍了,即使是抗日戰爭時期,侵略了半個中國的日軍也沒有打下關中。

然而項羽看到秦宮破壁殘垣,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衣錦夜行,怕別人看不到,應該是當時普遍的社會心理,從這個角度來說,項羽想要回到家鄉炫耀也不是說不通。

李清照在詩詞中寫項羽“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可以理解為,項羽失敗後擔心回到故鄉被人看不起,說項羽是一個輸不起的人。

當然,以個人心理因素來分析歷史,則略顯單薄,不能夠支撐起整個論斷。

地緣觀念嚴重限制了項羽的政治視野

項羽並非胸無大志,只是一個知道回鄉炫耀的人,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蓋,十分羨慕,因此說: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一統六國,完成統一,堪稱千古一帝,這樣的功績連秦始皇自己都驕傲了,甚至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藥,然而項羽看到後竟然能夠脫口而出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說明項羽是並非沒有志向。

項羽在分封的時候,之所以沒有要關中,而要了吳越之地,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項羽本身就起兵於吳越之地,在戰國時期被楚國所兼併,但是吳越文化的影響也是存在的,春秋五霸中的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的時候受傷而死,吳國夫差替父報仇滅了越國,後來勾踐臥薪嚐膽又滅吳國。

這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項羽和他的江東子弟其實都是這種文化傳承,因此作戰時最為兇猛。

這種地緣上的觀念其實一直制約著項羽和他的軍隊的發展,在秦國的統一之戰中,對楚國傷害最深,王翦最後出戰的時候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國人最恨秦國,因此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在這樣的文化觀念裡,項羽對秦作戰,不止是復國之戰,還有復仇的因素。

項羽和秦朝是有著血海深仇的,楚國被秦國所滅,項羽的爺爺項燕也戰場沙場,這種國仇家恨像一種使命落在項羽的肩上,因此,在反秦的鬥爭中,項羽的部隊一直在屠殺,《史記》中記載鉅鹿之戰後項羽擔心投降的秦軍進入關中後臨陣倒戈,因此將這些秦軍全部殺害, 20萬可能是有水分,但項羽殺降人數肯定不再少數,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關中百姓對項羽只有恐懼,而沒有歸服之心。

項羽有氣壯山河的魄力,卻沒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正是這種地緣上的政治復仇理念,讓項羽從來沒有想過佔據關中,一統天下,而是試圖恢復到秦國統一六國前的政治格局。

項羽之所以能夠分封諸侯,並不是說項羽達到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是在滅秦的戰爭中功勞最大,項羽的分封也是在各路軍閥已經佔領地盤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個追認,並不是說項羽決定了哪塊地盤的所屬權。

但是項羽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取得了最好的地盤,除了起兵的吳越之地,還有今天江蘇、河南、湖北等地,比他起兵的時候地盤大多了,這也是諸侯不服項羽,隨後就有諸侯攻打項羽的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了關中之地,實際上是將整個長江沿江的領土都納入麾下,這會遭至天下群雄的不滿。

在分封中,唯有劉邦是一個例外,各路諸侯大部分都是六國以前的貴族,只有劉邦以前是一個亭長,在反秦鬥爭中也不算功勞卓著,但是劉邦撿了一個便宜,就是此前義帝說了一句:先入關中者為王。

在項羽與秦軍正面苦戰的時候,劉邦側面開入關中,最後項羽不得不把劉邦分封到關中。

當然,這並不是把關中全部分封給劉邦,劉邦當時還吞不下整個關中,除了劉邦之外,還有秦國的降將,這個地盤的劃分,實際上並非周天子裂土分封那樣的,而是一次反秦過後,根據各方實力和佔據地盤進行的一個簡單的追認,結果對項羽也是很有利的。

項羽並非傻子,只不過比較年輕,政治能力較低,不如劉邦混過體制,見識過的場面多。


史論縱橫


自項羽起兵後,九戰九捷,天下各路諸侯莫不臣服於他。殲滅秦軍主力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然後在彭城大行分封,將全國分成十八個諸侯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分別是: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分封的這十八個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原先的六國貴族,二是秦國降將,並稱為“三秦”,三是項羽的部將,還是一個特例就是劉邦。其實項羽是不想分封劉邦的,但是此前義帝有言在先:先入關中者為王。雖然項羽從沒有把義帝放在眼裡,但是明面上還是做出一副樣子來的,於是也封了劉邦。最後,項羽自己的封的是處於天下中心的的西楚九郡。

項羽分封之後,便開始四年的楚漢戰爭,而後,項羽兵敗身亡。對於項羽為什麼這麼快就失敗這個問題,後人認為很大程度上是他分封時的錯誤決定,把最差的一塊地盤封給了自己,這只不過是成王敗寇的觀點罷了,那麼,項羽分封的軍事意圖是什麼呢?

一 將原來的七國領土打亂,達到“割大弱強,以立諸侯”的意圖

項羽將戰國時代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齊國和秦國肢解了。將秦國地域並漢中一分為四,將關中分封給秦國三個降將,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並稱“三秦”,將漢中封給了劉邦。又將齊國一分為三,分別封給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並稱“三齊”。這樣就防止了在齊國和秦國的土地上出現實力強大的諸侯。

然後,項羽又將魏王豹降為西魏王,將河內郡分給了殷王,將魏國故地大梁據為己有。這樣,魏國疆域已經大大縮小,只有上黨郡和河東郡兩郡之地。此外,將原先趙國的疆域代地分割出去了,趙國疆域也縮小了很多。而韓國這麼丁點的地方,就躺在項羽旁邊,基本上等於被項羽廢了,完全受楚國支配。至於原先楚國的地盤,項羽自己佔了大部分,剩下兩塊,都分給自己的部將九江王黥布和臨江王共敖了。

二 對劉邦的鉗制

項羽將漢中,巴,蜀地都分給了劉邦。這一舉動確實令人費解,劉邦的封地不僅面積達,而且還頗為富庶。巴蜀經過戰國時秦國的開發,尤其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已經成了“天府之國”,唯一的解釋可能是項羽地理學的不好,在他印象中,那是西南蠻荒之地,封給劉邦也無所謂。不過,在分封之後,項羽對劉邦還是做了一系列防範的。首先,在劉邦的北方安排了三個秦國降將,這三個人是由項羽受降的,也可以算是項羽的勢力了,然後又在劉邦東南方向封了臨江王,臨江王共敖是項羽的親信,這樣,加上項羽自己的西楚,這樣,基本上把劉邦出川的路都堵死了。

三 項羽定都彭城的考慮

項羽定都彭城,是出於對楚地的統治和對當時全局設想的考慮。

第一,項羽自己是楚國貴族,在楚國故地有很高的威望,民心都在他這一邊,統治基礎牢靠。可以說,楚地是項羽的基本盤,在項羽看來,楚地九郡要親自統治才放心,如果定都關中,統治基礎便不牢靠。劉邦正好相反,他通過一系列安撫措施迅速進入關中深得關中的民心。項羽缺少這個條件,定都彭城是其必然的選擇。

第二,彭城交通便利,經濟富足,是糧食產區,而且彭城位於楚地九郡之中,最利於控制西楚當時的地盤,是形勝之地,可以利用彭城便利的交通控制三川郡,進而掌控入關要道。

總結

項羽把自己分封西楚,定都彭城,是做了很多考慮的。第一,打亂了六國故地,重新分封,混亂的秩序得以調整,最大程度上防止了重新出現戰國七雄的局面,第二,通過分封佈局,包圍了劉邦勢力。可以說,對於分封一事,項羽是盡了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惜,劉邦這邊出了個兵仙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使得項羽精心構築的包圍圈並沒有發揮到作用。所以,項羽才會在烏江邊喊出: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一卷青史


鉅鹿之戰後,項羽作為打敗秦軍的最大功臣,被大家推選為反秦聯軍的統帥。對於項羽來說,如果可以的話,他肯定不願意把天下分封出去,但問題是,此時的項羽,本質就是一個盟主。因為,其他諸侯的軍隊和地盤,都是自成體系的,與項羽並沒有任何隸屬關係。

在項羽分封天下之前,趙國故地就已經被張耳和陳餘聯手佔據,魏王豹一直佔據魏國故地,齊國故地自始至終都是田氏的地盤,臧荼本就是燕國故地的傭兵大佬,至於吳芮、英布、彭越等人,在楚國故地都擁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所謂的分封,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封,他只是把大家的地盤給正式合法化,當然,最重要的是把他自己的地盤合法化。



對於項羽來說,他只是因為鉅鹿之戰的出色表現,被大家推舉出來主持分封,如果他能利用好這個機會,自然可以讓自己佔據最有利的政治、軍事地位,進而最大限度的削弱和瓦解對手的勢力。

但是,如果他上來就想吃獨食,或者侵犯大家的利益,結果自然是,大家就會把楚懷王推出來主持分封,更會不約而同的為劉邦鳴不平。這樣一來,項羽就相當於白白浪費了這次機會,更會讓自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

雖然,對於項羽來說,最有利的分配方案,自然是一個人獨吃。總而言之,項羽直接稱帝當皇帝,然後讓那些擁兵大佬都把兵權交出來;至於想一人分一塊地盤,那些擁兵大佬,自然不用想。但問題是,這種方案明顯就是痴人說夢,不要說項羽真這樣卻做,就是稍微流露出這樣的想法,恐怕當即就會遭到大家的群毆。

退而求其次的分配方案,自然是項羽一個人獨佔秦國故地,再讓大家分配六國故地。如果是這樣,項羽相當於佔據了從前的秦國故地,相當於從前的秦國。而其它18個人共同佔據六國故地。這樣一來,項羽自然處於最有利的位置。但是,這個分配方案,除了項羽一系會同意,其它大佬絕不會同意的。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就只能把秦國故地分割成四大塊。於是,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四個人都在秦國故地封王。當然,因為項羽擁有軍事上的優勢,又是主持分封的負責人,加上他又主動讓出關中,其他諸侯必然要對他做出相關補償。

所以,項羽除了佔據他原先的地盤外,與他相接壤的趙、魏、韓三國故地,都被他割了一塊地盤出來,同時在楚國故地,項羽也趁機分割出1個郡出來給自己。對於齊國故地,由於齊系大佬田榮太牛逼,所以項羽還真不敢一下把手伸進齊國故地,但他卻趁機分封出另外三個齊系大佬,將齊國一分為四。

最後分封結束時,項羽一個人就獨佔9個郡,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當時七國故地加起來,總共就36個郡,簡單的去看,項羽一個人所佔的地盤,足足是七國故地的四分之一。

而剩餘的的27個郡,一共分了多少個王呢?秦國故地分了4個王、齊國故地分了4個王、燕國故地封了2個王,趙、魏、韓故地一共6個王,楚國故地還封了3個王,合計18個王。相當於每個人平均都沒有佔到2個郡。

從這最後的分封結果去看,項羽其實是佔據非常有利的位置。因為,從當時的情形去看,項羽擁有的實力,顯然遠遠高於任何一個諸侯王。在此基礎上,如果項羽發揮良好,尋找機會兼併其它諸侯,估計沒有什麼難度。更何況,就算項羽強行佔據關中,他也未必能有比現在更好的形勢。


我是趙帥鍋


其實說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並不盡準確,準確的說,應該是:項羽承認了各地諸侯的合法性。



項羽滅秦之後,的確分封了十八家諸侯,分別是: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可是這些諸侯裡,除了劉邦的巴蜀地盤和三秦關中的地盤等少數幾塊地是項羽封給這幾個王的,大部分的地盤都是人家諸侯王自己本來就佔有的地盤,你項羽只不過做個順水人情而已。

那麼項羽為什麼要搞分封制呢?

分封制在當時是大勢所趨

我們今天的人們,都認為全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天下必須政出一門,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可是在項羽那個時代,大家完全不是這麼想的,大家的看法恰恰相反。當時的天下人都認為——秦朝滅亡,就滅在了統一上!

試想,如果現在出現某個超級強力的政權,把中美俄英法全部統一了,搞一個地球聯邦,大家會怎麼看?

如果這個政權十幾年就完蛋了,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政權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地球根本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

秦末漢初的人就是這麼想的。

有道是:“赫赫強秦,兩代而亡”,秦始皇以亙古未有的功業和強權,統一了天下,居然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亡國了,捎帶手還連秦國自己的地盤都沒保住。大家的看法都是——叫你胡搞亂搞,非要搞統一,看看,把自己搞死了吧?

秦末大亂之後,六國故地的舊貴族們紛紛起兵,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支持。大家都認為,分封制諸侯制是天下大勢,天下已經分裂了三千年,秦始皇的十幾年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而已。

不僅項羽陣營,連劉邦陣營也是這麼想的。韓信之所以在楚漢戰爭中一直要求劉邦給他封“假王”,後來又封“齊王”,就是想要劉邦在打贏之後給自己分一塊大地盤,好留給子孫世世代代當諸侯王。

劉邦建國之後,也不得不分封了不少異姓王,後來廢了好大的力氣才把異姓王一個個剿滅掉。中國歷史上真正完全的廢除分封制,還是唐朝開始的。

項羽也根本無法統一天下

項羽跟後世的開國之君不同,項羽不是“首領”,而是“盟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東漢末年,酸棗聯盟滅了董卓,進了洛陽。袁紹說既然我們已經滅了董卓,那麼以後皇帝由我袁某人來做,十八路諸侯會答應嗎?

各路諸侯的聯盟,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感覺是差不多的。袁紹和項羽,都是聯盟中最能打的一個,所以大家叫你一聲大哥。但是如果說你要當皇帝成為我們的主人,那你可真是心裡沒了點B數。

項羽的威名,是從鉅鹿之戰大破秦軍以後確立起來的。

鉅鹿之戰,秦將章邯圍攻趙國,各路諸侯的援軍作壁上觀,只有項羽敢跟章邯玩命,諸侯們看著秦軍和項羽廝殺,嚇的兩腿打顫(股慄)。項羽擊敗章邯,再次召見諸侯,各路諸侯嚇的直接跪了: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鉅鹿之戰確定了項羽的霸權,大家從此之後認為,項羽的確是最能打的(事實也如此),於是讓他當了帶頭大哥,一起反秦。

可是項羽和他們始終只有同盟關係,沒有主從關係。和討董聯盟一樣,各路諸侯名義上是臣服於義帝的,就像酸棗聯軍也臣服於漢獻帝。大家只不過是讓項羽當個盟主,指揮權並不在項羽手裡。



這也是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根本原因。司馬遷寫的是“沛公軍十萬,在霸上,項羽軍四十萬,在新豐鴻門”,但其實劉邦的軍隊的確是劉邦的軍隊,而項羽的軍隊則大部分不是項羽的軍隊。項羽是帶著四十萬聯軍來找劉邦問罪,其實直屬於他的不過六七萬人而已。如果項羽真的找劉邦拼命,拼死了劉邦,自己能不能繼續當這個盟主,也很難說了。

所以,項羽對於各路諸侯,不能吞併,只能承認,分封給了他們合法的名義。他們拿什麼來交換呢?承認項羽的霸王地位——

【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資治通鑑》

項羽說,懷王就是個搭車的,基本屬於躺贏,憑什麼他當咱們的老大?滅秦是我和各位一起努力(這點很重要)才滅掉的。現在秦朝滅了,咱們也該各回各家了,至於懷王,給他塊地(湖南郴州,鳥不拉屎的地方)讓他當個王,咱們各自回家過日子吧!大家都說:吼!

於是項羽就確立了分封人的地位,大家也樂意混個合法身份。而項羽的地位,類似於現在的美國,是世界警察的地位,負責當時各種“國際事務”的調停於仲裁。事實上各路諸侯撤軍以後,項羽馬上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國際事務仲裁事業中去了。

為什麼選擇定都在彭城?

項羽給自己留的地方,真的很差嗎?

項羽給自己留的地盤,包括楚國東部的江東故地,吳越故地,以及魏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還把當時居於天下腹心的南陽留給了自己。

至於把自己分封在這裡的原因,項羽說的也很明白: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後世的人總是用這句話笑話項羽,說他心胸不行。可是項羽這句話,其實也是很無奈的。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暴君的形象,坑殺二十萬秦兵,殺秦王子嬰,焚燒阿房宮,項羽基本把秦國故地的仇恨值拉滿了,關中地區的百姓對於項羽恨不得食肉寢皮,把自己分封在關中是肯定不行的。

燕趙之地,都有六國舊貴族各自統一。而且當時如張耳等的燕趙軍閥,實力也很強勁,項羽想要把自己封到那裡,免不得又是一通火拼。

長江以南,在當年基本屬於荒蠻之地,項羽都封給了自己的舊將,基本屬於納入了勢力範圍。

算來算去,只有自己的楚國故地,百姓支持,人口富庶,再佔據一塊中原的交通要道,很適合自己啊!

後來的人說項羽分封的不好,主要覺得是彭城(在今天徐州一帶)太過暴露,四面八方的敵人都能來打他。應該把自己分封在長安、南京一樣有屏障的地方。

可是大家要注意,那不是別人,那是項羽啊!

在項羽的一生中,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以外,基本是隻有他打人,沒有人打他。他手下的騎兵橫掃了大半個中國,誰敢打他?

劉邦趁著項羽去鎮壓齊國的時候,五十六萬大軍突襲彭城,被項羽回軍的三萬人打的落花流水,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這種戰鬥力,分封在彭城有什麼不可以的嗎?

要說失誤,最大的失誤就是把劉邦分封在巴蜀之地。其實當時的巴蜀之地已經被秦朝治理的十分富庶了。可是在項羽眼裡,四川還是獸走鳥飛的樣子。如果把劉邦也像義帝一樣分封在湖南郴州,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事兒了。

所以說,學習啊!學好地理多重要啊!


小約翰


天下諸侯各自復國或已擁有軍事力量,項羽若不以楚懷王名義進行分封,那就是直接跟各國為敵,以項羽的政治威信還做不到這種地步,項羽東歸不久就陷入田榮、陳餘、彭越的糾纏當中,即便是分封了也沒法服眾,若不分封就更會被圍著打。

再則,秦朝的郡縣制還沒實施過多少年,是不可能完全消除分封制思想,即便是劉邦建立的西漢也不是全國性政權,西漢對分封制進行打擊,一直到數十年後漢武帝劉徹實施推恩令,才可謂名存實亡。項羽很難向秦始皇一樣超越時代,完全實施郡縣制來維持帝制。而劉邦也僅僅只是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並沒有消滅分封制。


項羽只給自己分封了吳、越故地,這是錯誤的認識。項羽的西楚政權所得到是魏、韓、宋、魯以及部分齊國,這些都是中原富庶地區,從戰國末期開始楚國的政治重心就往西移,項羽佔有的都是楚國末期最富有的地帶,再加上魏、韓之地,按常理是沒有一位諸侯可以跟項羽抗衡的,只是劉邦拿下三秦後就得到了昔日秦國的基本盤。

韓國是項羽扶持的傀儡政權,韓王成不久就被項羽所殺,項羽實際的掌控了韓國。魏王豹被分封回到了河西故地,像滎陽、陳留、東郡這些地方都歸項羽所有。楚國的故地南陽也在項羽掌控中。薛地也就是孟嘗君的封地也是項羽領地,這意味著泰山以南都是項羽的領土,可以說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幾乎在項羽手中。再加上三秦、臨江、九江、衡山本是項羽同黨,項羽要稱霸天下,本該是無人能敵。

項羽固然是沒考慮到利用地利守住國境的問題,但在經濟方面項羽可是看得很清楚,魏、韓、宋、楚四都的經濟實力可非同小可。不能說項羽沒有謀略,他的謀略在當代也相當厲害,只是劉邦手下有更強的智者罷了。項羽是輸給劉邦,又不是輸給田榮、魏豹、陳餘那幫人。


蘇沉船


文|小河對岸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盟軍進入關中,大肆宣洩了山東六國對秦國長達一兩百年的仇怨。事罷,項羽使人致命楚懷王(熊心),楚懷王回覆“如約”(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按楚懷王該約定,則意味著要將天下恢復到秦國統一前的局面。即:楚王熊心(盟主)、齊王田市、趙王歇、燕王韓廣、魏王豹、韓王成、關中王(秦王)劉邦。

天下如此劃分,則意味著滅秦有大功的諸侯將相(項羽等人),將無地可王。莫說項羽不會滿意,那些跟隨項羽破秦入關的諸將相,也不會滿意。故而,項羽徹底架空楚懷王,尊其為義帝,而自主封王。項羽封王的法理依據是:...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名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也即是說,項羽認為當下之王,不過是憑藉其血統名分而已。而真正滅秦定天下的,是諸位將相(項羽的盟友)與我項籍。故而,項羽主張“按功分王”,至於那些無功的當下之王,則要排在諸將相之後。所以,項羽封王也就造成了兩大集團的矛盾,即新王集團與故王集團的矛盾,而最為突出的矛盾體現在以下六對。

齊地矛盾:故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齊地的實權人物田榮,因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而沒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齊地田榮的不滿與反叛。田榮先擊敗了齊王田都,又追殺了不肯聽命的膠東王田市,然後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之地。

趙地矛盾:故趙王歇徙為代王,而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趙地)。在趙地頗有影響力的陳餘,因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陳餘與張耳在趙地的功勞幾乎等多,而陳餘未能封王,故陳餘心中不滿。故請田榮發兵相助,擊敗了張耳,復趙王歇於趙地,趙王歇封陳餘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而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願意遷徙遼東,而被臧荼所殺,臧荼並有燕、遼東之地。這也是項羽分封諸侯中,唯一併掉故王的諸侯。

秦地矛盾:在項羽入關之前,劉邦實則已是關中王,故此對矛盾為劉邦與三位秦降將的矛盾。項羽立劉邦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之地,實則也是徙封。劉邦還定三秦之地,亦是以此為藉口。

楚地矛盾:項羽徙楚懷王(義帝)至長沙郴縣,而自立西楚霸王。並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該對矛盾為項羽、黥布、共敖等人與楚懷王的矛盾。《史記·項羽本紀》載:..趣(催)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派遣兩位諸侯王擊殺楚懷王,可見楚懷王除了名號之外,仍具一定實力。而項羽也背上了弒主的惡名,在政治上陷於被動。

而韓、魏之地,一則其地多為項羽所據;二則,韓王成、魏王豹的實力較弱。故而,新舊諸侯的矛盾並不突出。唯有梁地(屬戰國魏地)彭越無所屬,故在田榮的招納之下,而屢屢攻擊楚軍。

項羽之失天下,並不在於其分封諸侯的本身。而在於其所封的新王勢力,並不能彈壓住當地的舊王勢力。故而,天下再次崩壞,而項羽窮於應付,以致自己也被吞沒。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有知社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項羽,“彪悍人生,無需解釋!” 然,剛愎殘暴、自矜功伐!可謂“霸才有餘,雄才不足”!實為“ ‘戰術’毒辣,‘戰略’空白 ”!真乃“軍事戰神,政治巨嬰”!

他既作為“舊世界的打破者”,又兼具“新世界的建立者”。因沒有負起“建立者”的責任(一直扮演著“打破者”的角色),才有“分封諸侯、返回楚地”之蠢舉!

“會稽初起兵、無鹽斬宋義、鉅鹿破章邯、咸陽燒阿房”———憑一己之力,打破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厄夢;僅用時三年,“敢教日月換新天”。 靠的是一身地熱血和滿腔的怒火!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面對戰後的一地雞毛,身心突然間得以發洩跟釋放的項羽,一時完全“斷片懵逼”。對未來新秩序的建立,毫無章法和辦法。

那接下來就得“借古通今”嘍!

是“依循秦制,做個‘楚始皇’ ”,還是“仿照周禮,來個‘天下共主’ ” ?

在“杏仁核”發達的他,兩個選項都不取。容我道道原委,你細細聽來!

對秦有著“家仇國恨”,顯而易見不會照做,更不會落居‘關中’;學習周朝的禮樂制度,麻煩費時不說,先因之前的“焚書坑儒”就無從下手,又加之他好武厭文,更不可能。


隨之簡單粗暴地給出了他的原創———“憑什麼起家,就拿什麼治家”,將優勢發揮到底! 具體化為“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己出,號為霸王”;簡言之,“細分蛋糕,我佔大頭,其餘小頭,我做大哥,他人小弟,話由我說,事由我定,敢有不服,不服就打”。 典型的“強盜思維”!





“當局者迷”,有道是“只聞馬上取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跟秦始皇犯了同樣的錯誤!始皇當年憑藉“法家體系”得以“一統”,隨後確立其為秦帝國治國思想並推向極至,結果“事與願違、人亡政息”。用今天的術語來說“當事物達到一定數量級後,就不會再以『線性關係』繼續發展了”。正所謂“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地謬誤癥結之所在!


“思想支配行動”、“性格決定‘命運(人生高度)’ “———透過背後,其實也是“思想”和“性格”的原因。

“錦衣夜行”、“沐猴而冠”,皆比他!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皆怕他!

“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真男兒!

〜歡迎交流探討!


內求安己


說項羽封地九郡地緣最差,恰恰屬於對當時的地緣政治不懂的表現。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實是西楚“伯”王,諸侯之長的位置,而非諸侯之主,諸侯之共主是“義帝”楚懷王,為什麼如此?

理由很簡單,項羽的地位是“撿”來的,是空手套白狼擼來的,並不是繼承或者打出來的。

事實上,在消滅景駒之後,項梁扶立的楚懷王政權,是當時唯一的“楚”政權,繼承的是六國中楚國的法統,而項梁則是這個政權的實際執政,但是請注意,包括陳嬰、呂青、呂臣,乃至蒲將軍等人,都是項梁之外系統的勢力,雖然都投身於一個“楚”字旗幟下,他們仍保留著自己獨立的軍隊和勢力。

項梁死前,項羽和劉邦實際上是率領兩支偏師在外征戰,各自擴充實力,但是這個實力不會很大,也就是1萬人左右的規模罷了。

劉邦和項羽由所謂的“三線將領”(一線是項梁、二線是呂臣等有幾萬部曲的力量)躍起,靠的是項梁死後,楚軍內部的洗牌。

楚懷王實際上藉機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即將各部集中之後,抽調組成“救趙軍”,又以宋義為統帥,以范增、項羽這兩個項氏集團的“外圍”將領去擔任二、三把手。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史書記載的很清楚,項梁是有兄弟在世的,項羽同輩的叔伯兄弟也有不少,從繼承順位上來講,項羽這個侄子,並不具備天然的合法性。而范增乾脆是一個外姓,跟隨項梁也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無從掌握八千江東子弟兵。

換句話說,這支軍隊本身就是一個勢力妥協和牽制的產物,而項羽的暴烈發難,屬於完全的個人冒險,既完全出乎懷王需要,也肯定得到了項氏宗族的默許和支持,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老大地位”還是虛假的,如果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他的叔叔伯伯們也不會對他客氣。

所以,鉅鹿之戰後,他“劫”諸侯救趙軍,組成了聯軍西入關中,又在洛陽附近,將秦軍降兵屠殺,這裡就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為什麼不是在鉅鹿、邯鄲附近如此做,而是跋涉了幾百裡才完成這個“壯舉”?

這實際上是他已經完成了對聯軍內部的初步整合之後,對關中地區軍事潛力的一次集中滅殺,同時,與與會的諸侯將領們共同完成一個“投名狀”。

等到鴻門宴,實際上,項羽在進行的則是要劉邦這個唯一一個遊離於他的系統之外的“非六國後勢力”的一次政治壓迫,並不是想要他的命,當劉邦確定臣服之後,則可以開始他的宰割天下的“新秩序”建設。

此時,項羽的本質是空手套白狼,用自己的“威名”嚇唬住沒有隨行的六國後諸侯,用封王的厚利來誘惑諸侯救趙軍的將領,又用這些人數遠遠超過楚軍的外系軍隊來恐嚇和牽制自己內部的楚臣和項氏宗族。

這裡唯一的變數,就是劉邦,劉邦本身不在項羽聯軍中,他的軍功和王位,至少一多半是得自於楚懷王的,他和項羽掰腕子,是沒有心理負擔和法理負擔的,但他的臣服,也把這些歸零。

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羽分封九郡給自己,實際上是舊楚地一大部分,舊魏國地的一大部分,以及韓國的一部分地盤。

要知道,這塊地盤的最大優勢就是水運。

黃河、濟水、鴻溝、淮河、長江全部聯繫在一起,西楚內部可以進行便利的內河機動,而江東地作為項氏發家的大本營,雖然人口不多, 卻產強兵,至於舊楚地和魏地,則人口眾多,物產豐饒,還有多個交通樞紐上的商業中心。

而之所以“地緣差”,是因為項羽沒有拿下趙地和齊地,而 這兩個地方本身在戰國時代就是特殊的文化區域和經濟區,更重要的是,齊國本身的人口和物質力量在統一戰爭中損失極小,諸田的勢力極大,在救趙軍中,其出力也不多,所以,項羽在分封后,主要的戰爭對象就是齊國。

這塊地盤,其實也是他為“西楚”真正統一天下預留的用武之地。

說得直白點,項羽在“西楚”政權中一樣用的是郡縣制,只是他無力一次性吃掉全國,所以拿下了最適合“進攻進取”的九個郡作為自己“統一戰爭”的根基,這之後的戰爭,歸根結底就和劉邦稱帝之後剪滅諸侯王的戰爭是一樣的,就是為了“統一”。


劉三解


項羽分封諸侯也是無奈之舉,畢竟鴻門宴上連個劉邦都不敢殺。畢竟天下也算大家一起打下來的吧?你不分封點給別人怎麼說?而且反秦主力就是六國遺民,大家當時人心還是不習慣大一統。所以不要說項羽,就算後來劉邦一樣分封。因為自己能管理的地方只有這麼大,太遠就鞭長莫及了。就算異姓諸侯被劉邦一個個殺掉,但也不得不封同姓諸侯。漢景帝削藩過頭都引起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推恩令才徹底解決分封的問題。

至於項羽為什麼定都彭城,其實《史記》說得也很清楚了,項羽的想法就是“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因為自己是楚人,就想回到楚地在老鄉面前顯擺。而且自己殺了太多秦人,在秦地也感覺不安全。彭城的地緣確實差,項羽應該不是沒考慮,但是他主要是迷信自己的武力,而且在分封時他確實也搞了不少動作,比如把很多大國都分成幾份引起內鬥,實力最強的劉邦也被封到漢中。如果不是存在一個韓信,項羽取代楚義帝成為皇帝並非不可能。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傻,項羽豁出命去打天下,為得不就是最終弄一塊土地,當一方諸侯嗎?又或者說是稱霸天下嗎?

你覺得這樣的人,在得到天下之後,他會把地緣最差的地方留給自己嗎?

恰恰相反,項羽把最好的地盤留給了自己。

古代的時候,尤其是秦漢的時候,中原屬於最佳地點,也就是因為的河南一代,項羽就把這裡分給了自己,他把都城定在了彭城(今天的徐州)。

還有一個就是彭城這個地點,一馬平川,屬於當時中國的中間地帶,不管是誰想造反,項羽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趕過去,剿滅他們。

有人會問,項羽推翻的是秦朝,難道長安不比彭城好嗎?

這個問題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長安是好,但是不要忘記,項羽到達關中之後,他先是進行了一番的屠殺,然後還燒了阿方宮,坑殺了二十萬秦軍.......。

項羽做的這些事情,深深的傷害了關中人。

所以,在關中他也就失去了民心。這就是他不選關中當自己的都城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韓信帶著劉邦殺出漢中之後,能迅速佔領關中的原因。你想劉邦當年到達關中的時候,是秋毫無所犯,所以,他是得民心的,尤其是在關中。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只有一個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自己把最喜歡的地方先給佔領,他之所以定彭城為都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彭城也是他的老家,這就叫成功之後,榮歸故里。

把自己的土地劃分好,他就開始分封自己喜歡的將領了。

你看看英布在他手下立了很大的功勞,他把英布分為了九江王,今天的安徽一代,也是一馬平川之地。

章邯是秦將,帶著二十萬大軍投降給了他,他把章邯分在了關中當雍王。

.......。

他不喜歡劉邦,就把劉邦給分到了蜀地,就是緊挨著蜀地的漢中。項羽都不願意給他,漢中最終是項伯和張良給劉邦爭取過來的。

對於項羽更不喜歡的,田榮以及陳餘等人,索性他連分封都賴得給他們。因為陳餘在滅秦的過程中也立過大功,不分他似乎不合適。最後項羽給了他三個縣,陳餘氣的要死。

田榮就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項梁的死是田榮沒有去救,所以項羽恨他。分封諸侯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給他。

就是因為項羽的這種分封不公平,所以,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田榮開始在齊地鬧事,陳餘對項羽的分封不滿,聯合田榮一起鬧事。

劉邦更是憤憤不平,他本來是第一個到達關中的人,按照懷王之約,第一個到達關中的人,就是關中王。

可是項羽討厭劉邦,關中給誰都可以,就是不能給劉邦。

劉邦為此很記恨劉邦,所以在他得到韓信之後,韓信告訴他,可以帶著他擊敗項羽。劉邦到了漢中僅僅四個月,就迫不及待的殺出去了。

最後經過四年的戰爭,劉邦擊敗了項羽,得到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