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古代官員們在退休之後選擇“告老還鄉”,更多的還是一種“衣錦還鄉”、“葉落歸根”、“榮歸故里”的情節所在。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著一種獨特的“根文化”。

不管是官員也好,百姓也好,在外闖蕩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非常體面的回到自己的故鄉,因而也有了諸如許許多多用以形容思念家鄉、渴望回到故里的詩詞與成語。

古代的官員也是如此。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讀書人的地位不斷升高,特別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創立和不斷完善,給了各個階層讀書人的上升通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之一。而讀書、做官一方面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光宗耀祖”,給自己的家族添彩。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傳統,讓官員們在退休之後,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家鄉。

即便是因為種種原因剋死他鄉,也會讓家人將自己的棺槨運回家鄉,葬入祖墳、牌位進入祖廟幾乎是所有人的心願,古代的官員們自然也就不例外。


而很多官員們,特別是職級比較高的官員在任職期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為自己的致使歸鄉做著準備。

首先,他們的大部分產業都會選擇在老家,而不是京城和任職地。

《大明王朝1566》中的嚴嵩、嚴世藩父子就是如此,在截留了部分江南鹽鐵稅銀後,沒有將這些銀兩運到北京供自己消費,而是直接運回的是江西老家,去置辦產業,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告老還鄉,能保證晚年生活的衣食無憂。

這些官員們也基本都是通過大量購置耕地的方式來保證自己退休後的營生,同時,他們還會在老家為自己修建規模龐大的宅院莊園來提升自己和整個家族的地位,這些都是在他們還在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的。

而不得不說的是,皇帝們對於大臣們進行封賞,也大多會選擇在朝臣們的家鄉來兌現,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朝臣們“光宗耀祖”的心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京畿附近基本都是皇室宗親的產業,實在是動不得,也沒有多於的可供賞賜給大臣的了。

其次,“同鄉互助”的思維非常盛行,因而這些官員與家鄉當地的官員保持了非常好的關係。

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官場之上,非常講求的是同鄉之誼,因而許多官員在外做官,特別是做到級別很高的大官之後,必然會與家鄉當地的官員保持非常好的關係,家鄉官員也會對其家族和家人進行必要的照顧。

即便是回到了家鄉,這種關係依然可以很好的保留,畢竟儘管人已經退休致仕,但終歸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也會得到當地官員的尊重與照顧。


“伴君如伴虎”,官員退休之後更希望的馬上逃離官場是非之地,而不是去逗留其中。

俗話說“半句如伴虎”,古代官場之上的險惡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一著不慎,丟掉的不僅是自己的性命,甚至全家都要遭受牽連,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比比皆是。

特別是官員們退休之後,權勢皆無,一方面要考慮到皇帝會不會因為某些事情對自己翻臉,另一方面還要考慮那些曾經的同僚們會不會為了自己的前途坑害自己,那些曾經的對手們會不會打擊報復,還有那些曾經沒有人注意的失誤和細節,這些都有可能讓這些已經退休的官員們不僅不能得到善終,甚至還會遭至身敗名裂的結局。

因而,退休之後馬上回到老家,讓自己消失在皇帝和這些官員們的視野之中,不失為一種自保的方式。

況且,即便是有些人已經回到了老家,但是仍然無法擺脫被翻舊賬清算的命運。清朝名臣張廷玉就是其中的典型,原本已經向乾隆辭職回到安徽老家的張廷玉,仍然被餘怒未消的乾隆皇帝抄家徹查,最終以非常悲涼的結局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當然,還需要說明的古代官員們的退休也是有條件的,不是想退就能退的。

官員們的退休制度形成於漢朝時期,按照根據《禮記.曲禮》中"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記載,將官員們的退休年齡的規定在了其實歲,隨後的唐、宋、元等朝代也都基本沿襲七十歲退休的制度。而到了明清時期,則把官員們的退休年齡提前到了六十歲。

但是這僅僅是規定,或者說僅僅是針對於一般的官吏或者級別比較低的官員,對於那些朝中的大員或者治世能臣,退休的年齡還是由皇帝說了算的。

比如之前所說的嚴嵩,八十高齡了仍然擔任嘉靖皇帝的內閣首輔的職務,而他的繼任者徐階擔任首輔的時候,也已經超過了六十歲,清朝康熙初年的首輔大臣索尼,也是以六十多歲的高齡被委以了輔政重任。而康熙朝名臣于成龍在六十八歲時死在了兩江總督的任上,雍正朝時期的名臣田文鏡則更是以七十二歲的高齡死在了任上。

所以,想要退休,想要還鄉,最終還是需要皇帝來定奪和安排的。


雍親王府


古代官員致仕(退休)後,大都會選擇回老家,即便應皇帝要求留京,但是過段時間也總會不斷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當年張廷玉便是如此,為了回家幾經周折,甚至差點身敗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發現苗頭不對,以病老為由,要求退休。結果乾隆專門下了道聖旨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兩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還曾經有遺旨,讓你配享太廟,你將來是在太廟享受香火的,怎麼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準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別離開京城。

結果這事後來就搞複雜了,張廷玉就不斷請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興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後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終於批了,同意張廷玉回老家了。結果張廷玉犯糊塗了,心想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賴賬,不給我配享太廟吧?於是要求乾隆寫個保證書給自己。

讓乾隆寫保證書,張廷玉也是能想得出來。後來乾隆或許也想通了,算了,跟個老頭計較什麼呢?於是寫了首詩,也就相當於保證書吧。結果第二天又出么蛾子了,張廷玉本人沒有來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謝恩。乾隆徹底怒了,你讓我堂堂一個皇帝給你寫保證書,結果竟然不親自來謝恩,拿自己兒子來忽悠我。便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但是這個諭旨還未下達,結果次日天沒亮,張廷玉自己親自跑過來謝罪了。乾隆這下坐不住了,我還沒有發諭旨,你怎麼就跑來了呢?誰給你通風報信的?查,必須嚴查。這事就徹底搞大了。結果汪由敦被批,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給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就沒得玩了。張廷玉真的到老了一點都不像年輕時候聰明機警了,做事情“太會挑時候”了,結果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罷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就是各種折磨張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賞賜的東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張廷玉就這樣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歲的張廷玉最終死在了家裡。但最終乾隆還是遵雍正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了。

以張廷玉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傳統“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每個遊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從小苦讀聖賢書,一心求功名。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員在外為官多年,很少返鄉,在家的時間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後,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離家與拼搏其實就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衣錦還鄉”。做了那麼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輩子,積累了“鉅額財富”就應該在家鄉置辦田產,優享清福,含飴弄孫了。

而且傳統“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很多官員考慮身後都要進祖墳、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時間,如果官員不趁著自己還能走得動的情況下,就回老家,那麼一單年歲日老,就很難再回家鄉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鄉,就可能成為孤魂野鬼了,這在古人的眼裡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張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來稀,張廷玉已經70多了,因此必須在走得動的時候回鄉,回的早還能多享受兩年清福,回得晚就什麼都沒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渦,容易再次捲入是非,導致“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多年朝堂爾虞我詐,最大的勝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敗叫“身敗名裂”、“客死他鄉”。有些人離了職,就是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為了讓別人好辦事,也為自己心裡不膈應,離開是兩全其美之舉。但是在古代人情社會,所謂門生故吏遍佈,聲望仍在。

即便如張廷玉這類人沒有留戀之心,接班的人則會認為張廷玉是退而不離,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有些門生故舊自己仍然還未有作為,仍然需要榨乾張廷玉這類人的剩餘價值,打著張廷玉這類人的旗號,做著滿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謂鍋你背,肉我吃。

而張廷玉的真實遭遇其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遠離了京城,至少不會再鬧出個“軍機處洩密”的大案來。軍機大臣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乾隆甚至認為汪由敦就是張廷玉不死心朝政,專門埋下的一顆棋子呢。不然專門會出現諭旨還未出宮門,你就知道了的情況呢?要不是張廷玉是兩朝重臣,換了別人這就是殺頭的罪了。所以此間兇險,只要一個不注意,輕則受牽連牢獄之災,重則人頭落地。



炒米視角


在現代社會,一般政府官員的退休年齡在55歲左右,但是在古代,並沒有對退休的年齡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朝廷的官員一般會根據身體情況,向朝廷申請退休,或者是因為得罪了權貴,被迫退休。


在現代,政府官員在退休之後大多都會留在他工作的地區繼續生活,因為在當地工作了多年,自己的交際圈或者是生活習慣都與當地產生了緊密的聯繫,由於習慣已經改變,所以他們很少會返回自己的家鄉養老。

但是在古代,朝廷官員在退休以後大多都會回到自己的故鄉,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現代,官員退休之後基本就沒事幹了,可以在家喝茶看電視或是出去旅遊。但是古代的官員即使已經退休了,在回到家鄉後,還需要繼續為朝廷效力。


在古代的政府架構中,知縣已經是最小的官了,不像現在還有村長鄉長,當時土地還算遼闊,人口密度也沒有現在這麼高,要靠一個縣長管理這麼大的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所以縣下面的鄉村,就需要靠鄉村賢達來幫管理,如果村上有退休的官員,那麼他就要擔起鄉村賢達的職責。其實這個時候不需要他們親力親為去處理任何事務,只需要利用他們的威望,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做決定,因為他說的話比較有影響力,所以能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封建社會中,想要做官必須從地方經過層層選拔,所以朝廷裡的官員大多都是外地人。除此之外,能有機會在朝廷為官的人年齡必定也不小了,在去朝廷當官之前可能在老家早已結婚生子,由於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舉家搬遷的難度比較大。


妻兒家人都在老家,在退休後他們自然會想回去。 古代的人有著非常封建傳統的思想,例如“落葉歸根”,他們認為人在哪裡出生,死後就要葬在哪裡。

當古代官員退休的時候,意味著他的年歲已高,身體也不好了,已經算是半隻腳踏入黃土裡,因此他必定會考慮死葬的問題。

除了“落葉歸根”的思想,他們的家庭觀念也很重,家族中會有族譜和祠堂,名字一定要寫在族譜中,靈牌也必須要放在家族的祠堂裡。這些傳統觀念都驅使他在退休後一定要回到家鄉。如果死後再運回家鄉,這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事情,由於交通不發達,長途運輸屍體不是一件易事。


在當代,賺了錢可以隨便買,所以城市中的固定資產主要體現在房子上,因為現在的房子是能夠自由買賣的。但是在當時,市場並不像現在這樣自由。古代的官員,有錢後只能在家鄉買土地。所以錢都投資在了家鄉,想要好好享受的話就不得不回去了。

所以由於各種原因,促使了古代的這些官員在退休以後都選擇回到他們的家鄉安享晚年。其實現在不少人也是這樣,在城市打拼後,也會選擇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生活,這也是人之常情。


夏目歷史君


先說明一點,古代官員和現代不一樣。古代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做到身體支撐不住,幹不了活了,跟皇帝通報一聲,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員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貴胄,其他官位都會散失權利,正所謂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甚至為避嫌,不敢明面相見。為了讓繼任官員好辦差,也讓原來的下屬好做事,避免相見尷尬,很多官員都會很自覺地離開就任地,這樣大家一拍兩散,皆大歡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渦,容易捲入是非。多年朝堂的爾虞我詐,也有一些死對頭,早日離開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敗名裂,客死他鄉。年輕的時候外出闖蕩,年老了也要落葉歸根。去世以後也要埋葬在祖墳裡,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發達,怎麼把遺體運會家鄉呢?這顯然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再說了,在古人的觀念裡,一個人去世後,他的遺體是不能隨便動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後才被運回故鄉,顯然是不合適的。

古代為官實屬不易,要經得起繁華,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違的故土,才能找回內心真正的安寧!


談歷史那些事


鐵打的烏紗流水的官!如果有一天想成為鐵打的官,那就離死不遠了!

1,古代人如何做官?

古代人做官,和今天的人做官是不一樣的。今天的公務員,不管中國外國,小到基層辦事員,大到高層領導人,都會在就任地有房子有家眷。當然經常改任的官員會住在自己臨時官邸(公租房性質,職位變動需要讓出),即使沒有臨時官邸,也會在招待所有專門的房間。

古代人做官,比如做縣官、知府之類的地方官,往往要住在官衙後面的房間,以便做到隨時可以上班辦公。在參觀山西省霍州署時,居然安排了官員兒女的房間,基本符合社會情況。因為古人做官,常常都是“千里做官只為財”常常需要帶著家眷們上任,如果要做清官,往往就必須做“裸官”。

號稱“嶺南三大清官”之一的清代官員陳璸,就是一個典型的裸官。在外面做官20餘載,只有一兩個僕從,經常以瓜果蔬菜為食,沒有肉吃。康熙皇帝問他,薪水夠不夠花,他說足夠了,因為不需要養家。

反過來說,帶著一大家子除外做官的話,往往就必須貪汙一些了。明朝有個官員,帶著妻妾、兒女、丫鬟、廚子、管家、老媽子大大小小上百口人去赴任,一路上交通費就花了10萬兩白銀,相當於水滸傳裡面的生辰綱了!這樣的支出,最終都要靠盤剝百姓來拿回

古人做官,往往不會是20多歲上任,然後一級一級網上升,往往是考上進士就開始做官,從知縣、翰林庶吉士等官職做起。所以,古人做官絕對不會想休假!

清末名臣胡林翼總督湖廣時,有個50歲考上進士的人來赴任知縣,直言不諱地說,他要撈錢3000兩。胡林翼問他,你貪汙腐敗還敢這麼理直氣壯?知縣說,考了半輩子學,終於考上進士能當官了,該回報當初資助我讀書的祠堂、親戚,贍養年老的妻子了。胡林翼動容,讓他去了。這個官員把這個縣治理的很好,沒有上訪案件,也沒有拖欠錢糧,也沒有冤假錯案。一年後來辭職,說拿到了3300兩,多餘的300兩銀子和官印留下,一個人回家了。

按照光緒年間的《湘潭縣誌》顯示,“不貪不濫,一年三萬”。同時民間也有流傳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綜合正俸、養廉與陋規,清代官員的收入還是很高的。


2,官員退休為何必須回家?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致仕,沒有年齡要求,也沒有職務要求,要麼是自己主動辭職,要麼是上級勒令辭職。

如果做官做到知縣知府之類的官,那是不願意致仕的,因為只要活著就有機會賺錢啊。一年好幾萬的銀子賺著,家裡的親朋好友都能跟著分一杯羹。如果致仕,這損失就大了。

有沒有錢掙夠了想要辭職的?恐怕也有。尤其是伴君如伴虎,害怕皇帝那一天要他的腦袋,主動致仕回家。這種可能性也有,但微乎其微。

更多的情形是,被政敵陷害,失去權勢,黯然回鄉。比較有名的是明朝首輔高拱,在李太后面前說錯了話,被馮保製造冤案要他命,張居正把他保了下來,得以回鄉安歇。萬曆七年才死。

所以,古代官員致仕,根本沒有衣錦還鄉的榮光,只是為了保命而已!

如果衣錦還鄉,很有可能遭遇政敵的猜忌,一封奏摺下來,可能就會要了命!

張居正回鄉守制,場面過於豪華,遭到猜忌和打壓,兩年就丟了官,還被抄了家,兒子都給活活餓死。

3,致仕後呆在就任地有哪些麻煩?

如果是地方官,退休後還呆在就任地,容易被人打死。

古代官員的重要職能是打壓豪強,實現鋤強扶弱。2000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土地兼併是一個王朝的死穴,打壓土地兼併就成了官僚們的主要職能之一。所以,地方官很容易得罪地主豪強,如果留在當地,很有可能被地主豪強派殺手殺死報復。

如果是個清官因打壓豪強而死,如果是個貪官,則是有可能被迫害過的老百姓打死。永遠不要小看窮苦老百姓的力量。殺官等於造反,可你不是官,殺你就不算造反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誰怕誰啊!

如果是京官,官太小養活不了自己,官太大容易觸怒皇帝而死。

古代的京官,薪水很低,主要靠著地方官來京孝敬的陋規來維持,如果有機會出差到外地,那就能大撈特撈一筆。

可是,退休後,沒有薪水、沒有養廉銀、沒有陋規,連養老金都沒有,靠什麼生活?

”長安米貴,白居大不易“!靠給人寫墓誌銘、寫對聯、寫題詞,掙一點打賞銀子,連房租都付不起!

還是回家好!

官做的太大,容易受到門生故舊的牽連,受到皇帝猜忌,那時候就晚節不保了。

回家去,多年積攢的銀子早已足夠修建起豪華的鄉間別墅、特色農家樂,過幾年世外桃源、含飴弄孫的好日子,多好啊!

在回到老家農村,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別的不說,生活成本降低很多。左宗棠的柳莊,是用自己給兩江總督陶澍當家教掙的900兩銀子建起來的,真叫便宜啊!

在京城,光迎來送往的人情錢,也花不起啊!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和一種習慣有關,即使現在的中國人,都有一種衣錦還鄉或者是落葉歸根的想法。

其實,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會希望能夠在故鄉度過餘生。這種故鄉情懷,是一種十分濃烈的情懷,甚至於,如果沒有死在故鄉,就被稱為客死他鄉。


這不但對自己是一種恥辱,對於祖先也是一種不孝。這種情懷,在絕大多數人心中,都有體現。

但也有一部分人,比如軍人,這些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很難做到落葉歸根,而且在軍隊中,也不會希望手下士兵想要落葉歸根,所以,軍隊會以一種馬革裹屍的壯烈,來作為自己的追求。但如果有機會,還要回家的。

那麼,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一定要回老家而不在京城或者就任地呢?

第一,通信交通的不方便,讓故鄉的情懷不斷地醞釀

對於一種絕大多的情懷,主要體現在那些退休的官員身上。

因為在中國古代,長時間處於小農經濟時代,如果沒有大的動盪和戰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範圍,相對來說是很小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都會生活在一個地方。

而對於官員來說,一旦入了宦海,就意味著漂泊不定,人們為了想要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就不得不背井離鄉。

這些官員,很多都是從地方幹起,從小吏幹起,然後一步一步孜孜不倦的往上爬,除了建功立業以外,也磨掉了自己的青春。

而他們對於故鄉的思念,大多數只是成為一種書信往來和文章寄託而已。

這種思念,卻無法的到足夠的宣洩,古代的不便利,如果做官的地方離自己家鄉很近,那自然再好不過了,要是很遠的話,不可能有很多機會回家。

而情感的寄託,除了書信以外,更無其他。

在這種社會條件下,這樣的情感,一定會不斷醞釀,當醞釀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一種共識,生前無法回到故鄉,死了也要埋在故鄉。

第二,孝文化始終是主流

除了個人的情感寄託以外,文化環境也是一種重要原因,儒家文化再封建社會始終是主流,而儒家文化講究的就是忠孝,並且大部分的封建王朝,也將忠孝作為一種主流的價值觀來進行宣揚。

那麼,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定希望手下人盡忠又盡孝。

可是,出現衝突,封建統治者就會選擇一種方法,來彌補這樣的缺陷,那就是致士,也叫作退休,這和現在如出一轍,你為國家貢獻了自己的青春,這就是盡忠。

而統治者也通過高官厚祿,來獎勵這樣的忠誠。但如果因為盡忠而不能盡孝,那麼孝道,又該如何宣揚?

於是,當官員父母去世,就會被丁憂,這種是法律上的強制措施,而且守孝三年是常態,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仕途的不暢。

但同時,也會得到一些美名。這些美名,同樣又是仕途的一個重要墊腳石。

當官員致士的時候,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就必須告老還鄉。但皇帝一般會賜予致士官員一些告老還鄉的榮耀,這就是衣錦還鄉。

一則是一種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一種皇恩浩蕩的集中體現。

一般情況下,如果被皇帝賜了衣錦還鄉的榮耀,就算是不願意還鄉,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何況,大多數人非常樂意擁有這種榮耀。

第三,遠離政治核心,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這是慘痛經驗,玩政治的人能夠全身而退的,已經是相當厲害的,其實像郭子儀、李靖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而很多人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很可能會不小心就躺了槍,這種躺槍的幾率,非常高,而且很可能躺的莫名其妙。

有些人本來好好的退休,很可能就在政治鬥爭中,被翻出黑料,然後,就莫名其妙的被幹掉了。就算是死了,比如李勣,也逃不過被挖墳掘墓的下場。

相對來說,還是離政治中心遠一點更合適,至少躺槍的幾率會小很多。雖然普天之下,都是皇帝老爺的地盤,但因為古代交通消息閉塞,離得遠,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因此,大部分退休的官員,還是喜歡選擇回到故鄉,無論是情感寄託,還是保護自己,回到故鄉都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小小嬴政


官員退休了後回老家生少,不僅是為了衣錦還鄉,更是為了節省生活成本與遠離政治鬥爭。留在京城一是開支大,而是容易陷入黨爭,那怕退休了一旦被皇帝懷疑也性命不保。留在任上免不了被豪強大戶或者百姓們報復,又或者為他們請願,總而言之不得安寧。回到家鄉則可以享享清福,遠離名利場,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官員退體後回老家或者封地過日子跟官員的俸祿制度是密切相關的。今天的公務員都是發工資,走到那裡都可以生活;古代官員的俸祿最開始是封地,後來變成食邑,再後來變成工資。先秦時代的官員是沒有工資一說的,都是國家賜給封地,自己的收入從封地來,封地越大,自然收入越多,權力也越大。比如姜太公、周公旦退體後分別回到齊國、魯國養老,那是他們的封地。

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廢除分封制,各級官吏沒有封地,國家賜給食邑。所謂食邑就是百姓家的稅收不交給國家而交給官員本人,這些食邑就是官員的收入來源。食邑跟封地的最大區別是食邑只有經濟權,無治權更無軍權。所謂萬戶侯,就是有一萬戶百姓的稅收歸你,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食邑制度會導致一個很嚴竣的問題,那就是官吏對百姓的壓迫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一個十分尖銳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土地兼併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隋唐開始官員開始發工資了,官員們失去了食邑。官員們發工資最開始是根據官員的食邑數量,折算出錢糧,由國家發給官員;當然在折算過程中就會打折扣,這樣可以減少國家開支。

明清時代官員們直接發銀子或者發糧帛,當然明清時代官員們的工資是十分低的,他們多數靠貪腐才能維護體面的生活。官員們貪汙了錢財後,一般都回家鄉置辦田產或者開設商鋪,因此他們退休後就回老家生活,以確保經濟有保障,財產有傳承。

京官們退休後也是選擇回老家,一則為了老家的田產,二則為了遠離權力的遊戲。劉伯溫就多次以身體不好為由要求回老家休養,其實就是想離開老朱,他十分怕喜怒無常的老朱那天不高興把他殺了。

地方官們在任上,不是得罪當地豪強大戶,就是得罪當地百姓,或者兩者都得罪。退休後不離開任地那麼不僅皇帝不放心,百姓們也會不放心;結局要麼死於國法,那麼死於私劍。所以還是回老家度過餘生是最佳的選擇!


大秦鐵鷹劍士


在我看來有以下的原因:

1.衣錦還鄉的讀書人思想。古代當官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寒窗苦讀的學子,讀書除了做官以外就是光宗耀祖和衣錦還鄉。

2.落葉歸根的禮法思想。古代做官一般不會在自己的老家,或者老家周圍。一直在外,等老了,走不動路了,回到老家,和表親一起渡過,最後葬在祖墳,也是很多普通人最簡單,也最想做的事。

3.做官很容易得罪人,也需要靠山。年輕的時候可能有足夠的機智,能夠審時度勢,做出比較正確的事,老了,無論從身體上還是頭腦上都那大不如前,就在留任地就很危險。而且,老了在就任地很可能被政敵以掌權不還,圖謀不軌等理由攻擊,被罷官是小事,命不保都有可能。


月丶匈


回不去的故鄉

幾千年來“衣錦還鄉、全身而退”是萬千學子追求的最終目的,“學而優則仕”,報效祖國,等年長之後可以告老還鄉、安享晚年、含飴弄孫是最好最幸福的結果,是中華兒女長久以來的家國情懷、鄉土情節。

然而今的土地確權、宅基地確定,走出去的是難以回去的了,這跟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家國情懷的文化傳統是相違背的,故而大膽推測未來若干年,隨著城鎮化風潮的一掃而過,**必然會有所調整。(正如當初廢棄漢字、糟踐中醫一樣,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傳統優良文化再次被重視起來

)否則,喪失了家國情懷這一傳統文化,會削弱中華民族的名族凝聚力、向心性。





o127123419


先說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多回老家。

第一,葉落歸根的思想。到了退休的年紀,也就是老了,老了就愛回到最初出發的地方,故鄉是根,人老如葉,落葉當歸根。再者,古人做官,並沒有全家在任上,老家還有父母親人。

第二,土葬習俗。古人死了都是土葬,京城無土,埋城郊恐也無後人敬香上土。而老家,聚族而居,有宗祠。

第三,發揮餘熱。退休了,在家鄉還是個士紳,大小事情鄉人還來徵詢自己意見。

第四,資產在故土。古人資產多為田土,退休了正好來當地主。

為何不留在京城?

都退休了,人走茶涼,無人問津,沒工資來源,家鄉租佃之金又往來費時,不如早日歸去,當個逍遙體面地主士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