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千年十三朝古都長安在唐朝之後地位沒落了?

別酒怯流年


關於這個問題呢,我想題主是不是想問曾作為多朝都城的西安,在唐朝之後就沒有再做為國家都城了?

就此來回答一下吧!西安城牆,明洪武所建

西安在唐朝之後,雖然沒有再作為王朝首都,但是歷史地位,並沒有沒落,反而一直都被重視的。

下面請看詳細分析。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還原歷史情境:唐朝之後為何不再選擇長安作為國都?

唐朝之後,進入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時間比較短,政權比較都多,沒什麼探討的意義,就不再贅述了,下面從宋朝開始分析。

  • 宋朝時期,西安為何不是國都?

宋太祖在開封“陳橋兵變”,繼承後周的政治遺產,以汴梁為首都。當然這只是表面的原因,真實原因究竟為何呢?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舊址

其實,趙匡胤心底是不希望定都汴梁的,因為開封乃是“四戰之地”,無天險可據,易攻難守,為了守衛國都,就必須在京師駐以重兵,這樣成本是非常高的。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到西京洛陽祭祖,期間,便將遷都提了出來。

當然了,趙匡胤出生洛陽夾馬營,故而,有意遷都洛陽,後來在趙匡胤的弟弟,也就是晉王趙光義的建議下才打消了遷都洛陽的決定。

為什麼呢?因為京師開封有駐軍數十萬,每年需要從江淮運入漕糧數百萬石,因為開封有運河之便,運送糧食非常方便,如果遷都洛陽,是沒有辦法弄來那麼多糧食的。

趙匡胤骨子裡是一個“循周漢故事”,有長安情結的人。他看遷都洛陽不成,便說:看來遷都洛陽並非長久之計呀,那咱們乾脆一次到位,遷都長安怎麼樣?

其實趙匡胤是這麼想的哈:長安地理位置優越呀,有險可據,易守難攻,這樣子我就可裁撤很多不必要的軍隊了(京師開封常年守軍數十萬,這得多大的開銷呀),況且,這也是遵循周漢的舊事,安定天下呀。

這時候趙光義又站出來了,他說:我的陛下啊,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呀。畫中的宋朝都城開封

最終呢,趙匡胤遷就時勢,聽從了其弟趙光義的勸告,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哈,趙匡胤還真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既能尊重傳統,也會順應時勢。

他知道,當前環境全然不同於周漢時期了。長安作為歷史古都,戰火不斷、飽受摧殘,早已不復舊日繁華了。

軍事、政治重心雖然還保留在北方,可是,自從東晉衣冠南渡以後,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了,一北一南兩個重心彼此分離,必須有發達的交通運輸將南北連接互通起來。

否則只顧一頭,顧此失彼的話,南方的經濟資源無法運輸到北方,北方的軍政重鎮勢必難以維持,勢必危及整個王朝的安全。

這裡就要感謝一下隋煬帝楊廣了,他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開鑿的大運河,打通了南北的補給線,可不是單純地方便南下看美女的哦。

一條大運河,貫通南北,富庶的江南成為北方資源源源不斷輸送的大本營。近水樓臺先得月,位於運河線上的汴梁,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了。石刻運河圖

這裡所說的大運河乃是隋唐大運河哈,與京杭大運河不是一回事兒。

正因為開封城的興起完全因水陸交通之便,故而,其盛衰與否和運河暢通程度密切相關啦!

至於南宋後期,河道淤塞,運營了五百多年的運河廢棄,這是後話,以後有機會再說這一段。

  • 元朝時期,西安為何不是國都?

元朝的都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枕燕山山脈,西南直抵太行山脈,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扼守著北京所瀕臨的渤海。

如此獨特的地形,必然會引起統治者的興趣與重視。但是呢,在元大都之後,北京才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中,逐漸被重視起來。可以說,自自元代定都以來,北京才迎來了真正的騰飛。元大都遺址公園

將北京作為首都,還要非常感謝兩個人呢,那就是劉秉忠、郭守敬師徒。

對於蒙古人而言,遊牧傳統為根本,所以對他們而言,定都何處並不重要。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情況才發生變化。

劉秉忠、郭守敬深得忽必烈信任,經過他們的考察,認定北京是最理想的定都地點,但是美中不足是,北京水源匱乏。

於是乎,師徒二人從玉泉山引水,通過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地上水源經太平橋匯入通惠河(金水河),地下水脈後來成為皇宮祭祀“龍泉井神”的聖地。元大都護城河遺址

北京地處東西地勢交匯點,離蒙古故土和東北遊牧部落較近,還能以掎角之勢壓制南方。也就是說,進可掌控全國州縣,退可速回漠北重整旗鼓。故而,忽必烈當即改燕京為大都。

但是呢,成吉思汗率軍滅金時,曾將北京城一把火燒得精光,故而,又在遼金兩朝的基礎上興建,歷時24年,形成了現金北京城的輪廓。

  • 明朝時期,西安為何不是國都?

朱元璋舉行起義的時候,勢力就在南方,當時北方的大片土地,控制在蒙元朝廷手中。朱元璋的大本營在南京,在他建國稱帝的時候,還沒有統一中國,故而就以南京為都城。南京中華門,南京城正南門

後來統一全國後,南京就不太合適做都城了,為什麼呢?

雖然南京有過做都城的經歷,但大多都是偏安朝廷,他們的國祚都很短,基本沒有百年國運,所以呢,遷都勢在必行。

相較於開封、洛陽,朱元璋比較中意的是長安,因為那裡不僅是漢唐舊國,而且易守難攻,所以派了太子朱標去西安實地考察,甚至修建了西安城牆。西安安定門,洪武年間所建

也不知這朱標和西安有啥淵源,從長安回來沒多久就生病去世了,後來也不知道什麼緣故,遷都西安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成祖朱棣奪位,遷都北京。

至於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除了天子守國門震懾蒙古外,其實還有一個最根本的政治原因,那就是朱棣繼位不正,靖難之役讓他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擁護,很難在南京混下去,這也是他為什麼屠殺了那麼多建文帝舊人的原因。

朱棣當年被封為燕王,守護大明門戶,根據地在北京,況且北京之前還是元朝都城,於情於理,他的首選之地都是北京。明北京城牆東南角樓

  • 清朝時期,西安為何不是國都?

清朝入關,以正統自居,當然得沿襲明朝,以北京為都城。此處不再詳細展開。

推理分析:唐朝之後為何不再選擇長安作為國都?

  • 晚唐之前,定都西安的原因

  1. 在古代,糧食是重中之重。因為有糧,能養更多的人,能操練更多的兵馬。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森林茂盛,人口密集,自古有中原糧倉之說。

  2. 西安地形平坦,交通很便利。

  3. 西安戰略地位突出,有黃河作為天險,很難跨越。

  4. 晚唐以前,政權威脅主要來自於西北,定都西安,有利於統治。


    西安碑林

  • 晚唐之後,西安弱勢因素分析

  1. 大運河開通,交通便利,南方逐漸成為經濟中心,運送物資到西安,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2. 元朝時期,北京政治、地理地位逐漸凸顯並騰飛起來。

  3. 晚唐之後,政權威脅主要來自於東北方,定都西北,不在利於統治了。

  4. 晚朝之後,西安飽經戰火,不再適合做都城了,如果重建,需要耗費的財力太大,而北京城保存完整。


    現代西安鐘樓一景

總結:唐朝之後,外患威脅不再來自西北,而是東北,故而,建都北京具有維繫祖庭、關係國運的重要意義,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維持時間最長的首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故而,唐朝以後,不再有朝代定都西安。


aTalks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早在周文王時期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周武王繼位後又建立鎬京,合稱豐鎬,故西安的簡稱為“鎬”。中國古代很多王朝都在長安建都,因此長安也成為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號稱“十三朝古都”,包括西周、秦、西漢、新、東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武周等十三個朝代都先後在此建都。但是奇怪的是唐朝之後的一千多年封建歷史中,再也沒有王朝選擇在長安建都了,為何長安的地位在唐以後一落千丈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經過唐朝的連年征戰後,長安城已經被嚴重破壞了。唐朝雖然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急速下降,首都長安更是七次被破。第一次是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禍及長安,唐玄宗棄城逃跑,長安被叛軍佔領;第二次是公元763年吐蕃趁唐軍跟叛軍打的不可開交時攻佔了長安;第三次是公元783年朱泚利用士兵譁變攻佔長安;第四次是公元881年黃巢起義攻佔長安;第五次是公元895年王行瑜聯合李茂貞把皇帝廢了佔領長安;第六次是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鳳陽,叛軍佔領長安;第七次是公元903年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自己佔了長安。

長安在經過這麼多次戰亂後早已形同廢墟,晚唐詩人韋莊就曾經用詩記錄下了當時的長安:“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可見那時的長安是多麼的破敗不堪。在唐朝滅亡後,長安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了,因為在唐昭宗遷都洛陽時就把長安搬空了,這種情況下後世的王朝是不會選擇建都長安的,因為要對長安進行重建那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沒有哪個開國之君願意花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

第二個原因就是關中地區已經被開發的差不多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差。早在秦末各地諸侯紛戰時就有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關中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物產最豐富,人口眾多的地方,佔據了關中就能稱王稱霸。在戰國時期張儀就歌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所以自秦朝開始,之後的眾多王朝都以關中為龍興之地,大力的開發這裡的土地資源,但是到了唐朝,這塊土地已經被開發了一千多年了,關中人口劇增,導致過度開墾土地,環境惡化,土壤也沒有以前肥沃了。況且自隋以來,黃河和長江下游地區得到了開發,經濟增長迅速,人口也在慢慢增多,完全能夠取代關中地區的地位。所以唐以後的王朝更願意將都城往東或往南遷移。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長安無險可守。長安位於渭水以南,四周沒有可以作為屏障的高山或者大江,不容易防守。所以歷代在長安建都的王朝都是武力及其強盛的,如秦漢隋唐,哪一個不是把周圍國家制服得服服帖的大一統王朝,這些朝代建都長安不用擔心防守問題,因為它們都在主動進攻。不過在國家衰落時長安難守的問題就體現出來了,就比如安史之亂後長安就被攻破了七次。在唐朝以後的朝代都沒有再達到唐朝的高度,建都長安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北宋選擇建都開封是因為有黃河作為天險;南宋選擇建都杭州是因為有長江作為天險;明朝初期建都南京也是因為有長江作為天險;至於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則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很好防守。

長安的沒落是必然,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關中地區已經不再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了。


風塵講歷史


長安在唐朝之後地位一落千丈原因是多方面的,地處中原腹地容易遭受匈奴的圍困;交通不便利,首都往往城市人口眾多,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漕糧運送成本太高;戰亂頻繁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地方藩鎮割據混戰不斷;經濟中心的南移,導致首都需要南方經濟的支撐才得以維持;水利原因,唐朝實行的是明渠,長安百姓密集生活汙水順著皇城外的渭河排汙導致生活用水遭到汙染不能使用。



1.地理原因:自漢朝開始屢屢遭到匈奴的騷擾儘管執行和親政策,匈奴還是時不時的燒殺搶掠,呂后執政調戲呂后,漢文帝時期遭到了三次大規模的入侵首都長安屢屢告急,漢武帝對匈作戰44年持續打擊才有所改善,隋朝時期平衡匈奴兩邊的外交關係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確保自己的霸主地位。

2.漕運不便:長安作為首都,百萬級的人口糧食需求非常大,遇上乾旱水運成本最低而長安水運不便還需要動用人力車輛搬運糧食就會相應減少,隋煬帝為此建造了東都洛陽讓它成為天下糧倉甚至於繁華程度一度超過長安。唐朝安史之亂,就是依靠源源不斷漕運補充才得以平息,最後唐朝也是因為切斷了漕運才滅亡的。

3.戰亂頻發: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國力衰敗從此一蹶不振,各地藩鎮崛起互相攻伐長安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輝,經歷了五代十國之後後周太祖郭威選擇了東京汴梁作為首都,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繼續在這兒定都建立小朝廷,南宋又在臨安,建康建都。

4.經濟重心南移:隋唐以前全國經濟重心在北方以黃河為中心,經濟發達,關中八百里沃土這也是漢高祖劉邦為什麼首先奪取漢中之地的原因。東漢以後經歷了三國割據一方,西晉東晉統一分裂五胡亂華南北朝時代,戰火紛飛百姓紛紛南遷人口耕種技術都巨大發展經濟在隋唐之後超過北方。京城漕運往往依靠南方水運才得以實現。



5.水源受到汙染:隋朝規劃長安這座都市的時候水渠修建的明渠,百姓眾多將生活垃圾都擺放到裡面臭氣熏天,而且汙染了都城外的渭河水源受到極大的汙染無法使用因此必須要遷都。

受到匈奴的威脅,漕運不便,戰亂頻發,經濟中心的南移,水源受到汙染五大原因都使得長安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宋元明清時期陪都不算了直接由中央管轄。


知史說史鑑史


我是大野澤的風, 致力於原創問答,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前年十三朝古都長安在唐朝之後地位沒落了,這其實是一個歷史地理的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必然。

有人說,封閉的中國,不要談國際化。其實不是,如果以開放的視角去看待歷史,其實隨著中國疆域版圖的擴大,治理成本和治理方式的改變,也自然而然的改變著一座城市的佈局和發展。

以長安為例,可以講,從中華文明形成歷程來看,古長安地區,也就是陝西渭河流域,是典型的適合統治的地區,地形地勢上很好的阻擋了來自東部更為強大的諸國的侵襲,所以歷史上多見從長安往外攻殺的,確少見由外向內攻殺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安祿山和李自成等)這是後話,因為這塊地方,有天然的防禦工事,南有秦嶺,東部有山脈阻擋,既有古道相連,在一個國家尚且小且弱之時,治理的成本不高,人員也不多,所以生活在長安城裡的百姓,靠著渭河平原上的收入以及通過陸路的交通運輸以及貿易往來,大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西向的絲綢之路,也是它獲取收入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唐長安鼎盛之時,聚集了來自西域諸國的使臣,甚至做到了唐朝很高的官員,這是唐長安的城市開放性造成的。

但是我們也發現,當長安成為一個開放性城市後,隨即成為國際性大都市之後,人員集中,城市規模擴大,治理成本和生存成本提升,渭河平原上的收入和產出,已經滿足不了長安的需求,而統治者需要大量來自江南地區的糧食來補充,但是此時長安的優勢也就是戰略優勢轉化為“和東部溝通不方便”的戰略劣勢,大量的糧食無法很快的運進來,所以從隋朝開始,便修大運河,開始嘗試建立東都洛陽,以此來分擔長安的首都職能,有點像今天北京首都職能外遷。

而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修通,使得原本沒有戰略優勢的黃河中下游城市,比如洛陽,開封等,成為新興的商業城市和水上交通樞紐,交通的便利開拓了政府管理的範圍,也有效減少了治理成本,再加上從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於江南富庶地區,所以處於華北地區的城市的興起,以及華東華南新興商業城市的興起,逐漸掩去長安這座城市的光芒,最終使得以後的各朝各代基本都選擇在東部的城市作為首都,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社會發展角度講,隋唐時期的中國經濟中心版圖,依然逐漸的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成為新興的經濟發展中心,比如當時的城市揚州啊,益州啊(成都)等,都是名聲在外的城市,而南方經濟的興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北方長期戰略,導致的大量民眾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技術,為南方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二是隨著造船技術的改進,近海貿易興起,人們的貿易範圍擴大,自然也拉動生產;三是江南地區地廣人稀,生產條件良好,有的作物可以做到一年兩熟,大大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和收入,養活的人口多了,地區自然也就繁盛起來了。相比之下,北方經過了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的戰亂紛爭,民不聊生,而長安也是屢遭戰火,所以政治重心也隨著經濟重心逐漸的東移,南移。


大野澤的風


長安作為古都主要從劉邦建立漢朝開始。《史記》講因為洛陽地區狹小,不過數百里,土地蕭薄,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而關中,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蜀大山,沃野千里,南面有巴蜀一帶的富饒資源,北有畜牧之利,憑藉三面的險要來防守,只需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諸侯一安定,黃河、渭水可以運輸天下的物資向西供給京師。如果諸侯有變,順流而下,也足以靠它運輸物資。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自漢至唐末,長安一直是都城,經濟富庶。這時期的經濟主要是西邊較發達,對外貿易也都是陸路。如張騫出使西域,大唐西域記等。


發展至宋朝時,由於宋太祖在開封“陳橋兵變”,便也定都於此。此時農業生產水平高於前代,但是南方高於北方,東方高於西方,有“蘇湖熟,天下足”。江淮區域,福建成都都是發達地區,而北方的河東路與陝西關中平原外等為不發達地區。北宋商業繁榮,出現開封、杭州等戶口十萬戶以上的大城市。縣城,鄉村都有定期集市。海外貿易較唐代有很大發展,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國。而長安作為內陸城市,由於自身地理位置發展有限,此後一直是西部地區的領頭羊。


長安能作為帝都,也有軍事原因。正是因為搬離長安,才使得北方草原民族入侵,直接導致宋朝,明朝的滅亡。所以,在唐後,長安的軍事險要依舊,只是被人忽視了。


倚雲758


山川文明向江河文明,再向海洋文明發展,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邊緣地理學,證實了確實如此,也是美國在全球建立海軍空軍基地的重要理論依據,更是對中國建立多層島鏈封鎖的理論總結。

淺而言之,如今內陸發展就是不如沿海,世界上大城市基本都在大江大河邊上。

這一點沒有什麼可以諱言的,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決定的。


獨坐溪邊任水流888


問題是有問題的!你的問題不對,沒法回答啊!









領航者號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陸權時代長安是天下中心,關中平原的富饒與河山形勝,使她成了那個時代最適合建都的地方,而長安也不負眾望,孕育了周秦漢隋唐五大大一統盛世王朝!唐以後因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逐步向沿江沿海轉移,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然沒落。這是長安失去國都的根本原因。


至樂無如讀書


西安位居關中平原,交通閉塞,易守難攻!創業初期適合,因為面臨安全問題比較多!一旦經濟規模發展起來了,關中平原就不能滿足發展需求了,供給跟不上沒有運河!所以說一個朝代一旦強大了就都開始著手遷都了!


陝蓋犬戎


請問西安13朝。標註那13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