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有哪些歷史?

人手一拾


山西長治,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坐落在黃土高原、上黨盆地,東倚太行山脈與與河北邯鄲、河南安陽為鄰。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可謂是避暑休閒的好去處。

在古代,長治屬於“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軍交戰於今山西的長治、高平一帶。秦國使用反間計,使得趙國臨陣換將,把廉頗撤職,任命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從而有了“八義士諫趙”的故事。趙括不聽,“紙上談兵”,反而把八義士殺害,導致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中趙軍全軍覆沒,史稱“白起抗趙”。

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韓地野王(今河南 沁陽),隔絕上黨郡(今山西東南部)與韓本土聯繫。韓 桓惠王震恐,欲獻上黨與秦議和。上黨郡守馮亭欲借趙軍以抗秦,私獻上黨於趙。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全國分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民間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廣傳神州,腳本很多。其實,故事背景出於上黨橫亙周築長城。長平血戰,古長城毀於一旦,民夫範喜良死於長城牆下。妻子孟姜女身穿寒衣,跪拜於長城下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就此坍塌。傳說今長治八義鎮范家山村就是範喜良的居宅。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於上黨郡置潞州(州得名,因潞子之國)隋開皇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年)複稱潞州。

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潞州別駕時,巡視“長平之戰”古戰地,把八位義士捐軀的地方改叫為“八諫山”“八諫水”“八諫村”。後人又把八諫村改為八義村。

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到了清朝,繼續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慈禧的出生,民間流傳一種說法。慈禧出生於今山西潞安府,也就是今天的長治市。原姓宋,家貧母早亡,於惠徵在山西做官的時候,入其家為婢女,後來咸豐選秀時入宮云云。而且還列舉了慈禧的一些與長治有關的生活習慣,如慈禧愛吃長治人常吃的蘿蔔糰子、壺關醋、玉米摻粥、沁州黃小米;愛看上黨梆子等。這一說法在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齡所寫的《清宮二年記》也可以得到印證。

到了中華民國,全國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除了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民國5年 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9年,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山西省政府 (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山為依託,在長治武鄉建立了抗日根據地。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

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

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

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

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

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

2018年,長治市撤縣並區,城區、郊區合併為潞州區,撤銷長治縣、潞城市、屯留縣,設立上黨區、潞城區、屯留區。既體現時代要求,又尊重歷史特徵,既有利於區域發展,也將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未來長治一定會更加美好!


古屋歷影


哈😊😄:長治歷史悠久,從公元前也好還是到晉變韓也罷,從上黨郡及潞洲府還是到長治久安!勤勞善良的先輩們一直生活在這裡,這是一片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的寶地。這裡歷史上演義過很多重要事件,不論是精衛填海還是女媧補天以及後Yi射日一一一一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做為一個長治人潞洲人上黨人;夲人至今搞不清我們的先祖們遠古時怎麼不記載清楚………炎帝識百草興耕耘究竟是在那裡啊????以至到今我們疑惑不解!造成了長治與高平分爭不斷!😇😇😜😜😜😄😄困惑多多?

另長治還有一點點迷團,近清臭名昭著的那拉氏慈禧,影響了中國幾十年的滿族人?眾說紛紜也是爭論不休……上秦西坡迷霧重重?

長治人真希望專家學者老師先輩能揭開迷底一一一以詔天下!!!


yiwangwuqian8




據我所知,長治地處山西東南,跟河北、河南接壤,長治的名字,取“長治久安”之意,得名於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

長治歷史非常悠久,周顯王21年(前348年),當時華夏七國之一的韓國在此第一個設立上黨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上黨郡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長治市區內留存有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隍廟潞安府城隍廟。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嶽山為依託,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可以說,長治是革命老區,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值得敬仰的聖地。

悠久的歷史,讓長治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從唐代至明清,有許多古蹟遺存在長治能看到,尤其佛教寺廟眾多,可見佛教在當地影響十分廣泛。

近現代,長治還出了一位著名作家趙樹理,為長治沁水縣尉遲村人,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人民藝術家,山藥蛋派的創始人。他的代表作是《小二黑結婚》,風格新鮮樸素,語言生動活潑,具有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


鴻鵠迎罡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幷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幷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5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於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於壺關。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並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並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曆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後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餘,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後為昭德軍。

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亞馬孫蝴蝶


長治有著悠久的建城史,在抗日戰爭中成為了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上黨戰役打響了解放戰爭,土改翻身也是因為韓丁在郊區張莊蹲點寫的一本書。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你知道嗎?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也是從長治開始的。

對於這段歷史,生長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最有資格訴說。 回到那時(1951年),小農經濟的弊端已顯現。山西決定先行一步走合作化道路。但受到了華北局(彭真)和劉少奇的批評,劉更是直言這是“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在他看來,“由個體生產的集體農莊,這是一個生產方式上的革命,沒有機器是鞏固不了的。”這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1冊,第399—400頁。)不過山西省委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是這些剛到北京不久的中央官僚們脫離實際,時任長治地委書記的王謙等人更是直接跟毛主席寫信,介紹長治地區試辦農業合作社的情況。這封信現在在人民日報上還可以找見。這一事件,對新中國是有著深遠的影響,我不說我贊同還是不贊同,感興趣可以搜一下。

他們的毅然決然換來同樣毛主席的支持。由此掀開了中國農業合作化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