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薪火 光明的中國——長沙晚報掌上長沙五四運動100週年獻辭

長沙晚報評論員

今天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一偉大事件已經成了高聳的歷史豐碑,永遠的青春記憶。它激勵著一代代中國青年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100年前,於家國危難之際,青年知識分子勇為先鋒,以滿腔的愛國熱情,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為喚醒民眾振臂高呼。自此,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拉開序幕;自此,“五四”與“青年”經緯相交、合而為一,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構成了傳承至今的“五四”精神。

今天,我們回顧這一偉大事件,至少有三個層面的深刻啟示。其一,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了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其二,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勢不可擋。其三,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鬥來實現,沒有人會恩賜給我們一個光明的中國!

縱觀歷史,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00年來,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為人民戰鬥、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而奮鬥,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正因此,今日之中國,早已擺脫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局面。13億多中國人民正奮進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在這幅壯闊的東方圖景中,青春已經成了亮眼的工筆畫。從高速鐵路施工的現場到國產航母舾裝的船塢,從翻山越嶺的大國工程到遠銷世界的中國製造,從精準施策誓拔窮根的貧困村到應急搶險救災的第一線……青春的汗水在書寫著動人的故事。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就是要進一步激發青春活力,凝聚青春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五四運動爆發時,走在最前列的傅斯年、羅家倫、鄧中夏、許德珩、劉仁靜等,都是當時的“90後”甚至“00後”;其旗手和精神領袖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平均年齡也只有30多歲。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是28歲,周恩來參加中國共產黨時是23歲,鄧小平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時是18歲。守島32年的王繼才第一次登上開山島時是26歲,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這些熟悉而偉大的名字都昭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鬥,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時光;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 誠哉斯言,至今堪為鏡鑑:青春故事裡,應有“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般的追求;應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底色;應有“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魅力。只有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人生才有最耀眼的個性光芒。

日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青年一代發揚偉大五四精神、奮力擔當時代使命寄予了殷切期望,對做好黨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講話激勵著廣大青年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闢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巍巍嶽麓秉初心,滔滔湘水永向前。今日之長沙,正以“百舸爭流奮楫爭先”的姿態展現於世界大舞臺,長沙青年既大有可為,也應有作為。就在不久前,第三屆“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發佈的《長沙倡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並被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新時代長沙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之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唯有青春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以“中國夢”激揚“青春夢”,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讓青年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這是對百年五四最好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