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乃至魯中地區的書畫“名家”,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堂堂正正教書育人,精心修藝與人為善,這是我對自己的總結。”馬金平是一位高中美術教師,從教的三十年中,三分之一時間將熱血灑在了東北那片黑土地上。而立之年回到壽光,成為壽光二中第一位專職美術教師,二十年間,他教的多名學生考入清華美院中國美院等知名院校,有些學生已成為壽光書畫名家。然而,令他驕傲的並不是他學生的成就,“我鼓勵我的學生報師範學校做美術老師,現在從大學到小學,都有我的學生專門從事美術教育工作,這是最令我欣慰的。”馬金平說。

壽光乃至魯中地區的書畫“名家”,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馬金平先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馬金平要教授學生,自己的繪畫功夫也非常了得。馬金平的畫作有個特點,就是清新、明快、美感強烈。“我教學生是教西畫,而自己喜歡並堅持作國畫,西畫的寫實與國畫的寫意雖然互相排斥但又相互吸引,在相互影響中就造成了這種風格。”馬金平告訴筆者,他畫作的題材也較為貼近生活,校園的紫藤、路邊的牽牛 花甚至朋友拍的照片都能成為他的創作來源,而且創作形式多樣,既能用鉛筆、鋼筆作畫 也能用毛筆、蠟筆作畫。

壽光乃至魯中地區的書畫“名家”,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馬金平在講解葡萄畫法

喜歡畫畫源於一位下鄉知青

“我喜歡上美術是在中學的時候,有一天放學,我看見村裡的知青在寫生,不由自主地就湊上去了,他問我喜歡嗎,我說喜歡,但是家裡條件不好,他說條件不好沒關係,喜歡就行。”馬金平告訴記者,後來他畫了畫就去找那位知青指點,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 他便考上了黑河師範,專修美術教育。“中專畢業後我就在東北教美術,可越教發現自己的水平越不夠,1986 年便再次考取了哈爾濱師範大學,跟隨多位名師系統學習了西畫和國畫。”馬金平說,對於自己所修的美術專業,他父親曾經很是擔憂,認為回家種地幹活用不上美術,學了沒用。

壽光乃至魯中地區的書畫“名家”,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馬金平講授水粉畫技法

教學生,西畫國畫都要練

還在上大學的時候,馬金平就發現,同一事物的畫作,老師看的與自己看的不一樣。“當時我就在琢磨為什麼,發現是老師的修養高。後來我教學生就堅持‘兩條腿’走路, 西畫、國畫同時訓練。西畫是必考科目,國畫代表了我們的文化傳統和修養,二者不可偏廢。”馬金平說,提高修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還有一個好的方式就是研讀古代經典。他認為,只有修養提上去了,繪畫作品才能保持在一個高度。

壽光乃至魯中地區的書畫“名家”,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馬金平繪製的山水畫長卷

中西融合的畫作能雅俗共賞

雖然馬金平很低調,但前來求畫的人仍不少。“我現在不帶學生了,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和創作國畫了。以前是理論多實踐少,現在就要專攻實踐了,創作一些雅俗共賞的國畫,是我現在的基調。”馬金平告訴記者,繪畫大師的筆墨運用是一種極致寫意藝術,賞畫的人未必能達到這種高層次的欣賞水平,而畫作中加入西畫的寫實元素可以讓畫作更顯立體感。

壽光乃至魯中地區的書畫“名家”,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馬金平講述花鳥畫技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