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張路:一套球衣比賽日穿,平常訓練光膀子

足球·张路:一套球衣比赛日穿,平常训练光膀子

足球評論員張路在家中接受採訪。實習生 陳婉婷 攝

他球員時期效力於北京隊,退役後曾擔任北京國安俱樂部總經理、副董事長;

他是著名足球評論員,憑藉精闢的評述,獨特的聲線,深厚的足球理論功底深受廣大球迷喜愛;

他是球員轉型的典範,科研者、管理者、解說員,每一個涉足過的領域,他都留下了成績;

他就是張路。除了解說,他還投身校園足球,“我希望讓足球迴歸純粹,讓孩子獲得健康,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足球·张路:一套球衣比赛日穿,平常训练光膀子

足球是張路難以割捨的情緣。實習生 陳婉婷 攝

童年練就“不眨眼”的功夫

在張路的記憶裡,童年的兩件事讓他愛上了足球,並把守門員位置作為唯一選擇。

“6歲時,我爸帶我去先農壇看了人生第一場球。當時八一隊守門員黃兆文穿了一件黑黃條紋球衣,像只老虎一樣。當年張之老師在解說的時候還說,黃兆文什麼都好,就是太愛出擊了,什麼時候能做到‘老虎不出洞’就行了,這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不久之後,人民畫報上的一幅照片,徹底激起了張路對守門員的興趣。“1957年全國評出了最受歡迎的10位足球運動員,其中守門員是張俊秀。他的照片在最上邊,是一個魚躍撲球的動作,看了這個我覺得太棒了,我也要學。”張路說。

當時,張路家住北京阜外大街,樓下院子裡的一片空地和幾塊磚頭壘起的球門,承載了他最初的守門員夢想。1964年,在北京四中讀初一的張路在先農壇體校接受正規訓練,那段歲月對小張路來說極其艱苦。

“夏天再熱也照樣練,而且那時候我們每人只有一套球衣,比賽時才能穿,平常只能光膀子。最難受的是冬天,場地凍得硬邦邦,每次訓練前教練都得用洋鎬把球門前的土刨松。”

最初接受守門員訓練時,張路有些膽小,面對大力來球總是躲閃。為此,教練林新春想出個法子,他讓張路站在兩米之外撲球,並把皮球一次次朝他的臉上砸。“教練要求我必須睜著眼接球,所以一直到現在,什麼東西朝我飛過來,我都盯著不帶眨眼的。”如今回憶起來,張路對林教練滿是感激,“後來我明白,林教練嚴厲歸嚴厲,但其實最器重我。”

憑藉出眾的能力,張路在1966年上初二時進入體校提高班,幾乎一隻腳踏進了專業隊。但就在這時,“文革”爆發,隨著先農壇的球場被種上麥子,張路的足球夢想也暫時中斷。

足球·张路:一套球衣比赛日穿,平常训练光膀子

說起足球話題,張路侃侃而談。實習生 陳婉婷 攝

主導科研項目,助北京隊奪冠

在陝西插隊期間,張路一直沒有碰球,再次迴歸球場已是5年後。從1971年進入陝西隊,到1979年在北京隊退役,張路經歷了短暫的8年專業隊時光。期間,他考取了北京體育學院的文憑,為日後成功轉型打下基礎。

“從運動隊出來之後很失落,關於下一步怎麼走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思考。那時我想,從今往後一鳴驚人的機會沒有了,必須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紮紮實實的。”

在退役後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上,張路做到了言行合一。在北京體育科研所擔任攝像員期間,張路不但想辦法把比賽視頻拍得更穩,每天還主動打水、掃樓道、翻譯英文說明書。因表現出眾,張路一年後被調入科研部門從事研究。令人沒想到的是,張路在這個並不擅長的領域,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成績。

張路說,當時最想做的訓練負荷研究一度遭到了領導的反對,但用了一年時間,他用電阻、肥皂盒、錄音機等材料製作的心率測試儀,獲得了北京隊隊員的心率數據,也發現了當時北京隊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北京隊在訓練中的運動量要比比賽運動量大得多,但它的運動強度明顯低於比賽平均強度,因為訓練中超過半分鐘的停頓太多。”

研究結果一出,之前持反對態度的那位領導也表示認同,還帶著張路去北京隊進行了交流。“結果也巧了,不知是不是這研究發揮了作用,北京隊那年拿了全國冠軍。”張路並不願意把功勞歸到自己身上,但那是他轉型路上的第一次成功經驗,日後回想起來極為寶貴。

一年後,張路將科研所的工作經驗運用到足球理論研究上。當年他的一篇《防守不等於保守》的論文發表在了《中國體育科技》上,不到30歲的張路在足球圈內聲名鵲起。

“5·19”現場目睹孫正平流淚

提起張路,就不得不說他的解說經歷。從1984年開始在幕後擔任轉播顧問,到只出聲音不出畫的解說員,再到坐在攝像機前為大家熟知,張路經歷了6年。

此前多年的體育科研經歷,為張路日後轉型解說員打下了基礎。初登熒幕,他的定位是“自然就好”,“我不想去演任何人,平常什麼樣就什麼樣,因為你是附屬於比賽的,把比賽說好,你是次要的。”

在張路的印象中,最難忘一次解說經歷發生在1985年5月19日。當年世預賽第一階段小組賽最後一輪,坐鎮北京主場的國足只需戰平香港隊即可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但球隊嚴重輕敵,最終1比2失利,宣佈第3次衝擊世界盃失敗,賽後一度爆發球迷騷亂。

當場比賽,張路作為轉播顧問,在幕後為解說員孫正平遞紙條,提供角球、射門等比賽技術數據。對於那次經歷,張路記憶猶新,“賽後全場氣氛很壓抑,孫正平老師都流淚了。”但專業球員出身的張路卻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用他自己的話說,“早已看淡了輸贏。”

張路很少解說中國足球,但他對中國足球的問題看得很透。他認為,文革後,選才年齡段的下沉,導致很多小球員早早失去了出頭的可能,也是造成現階段中國足球人才儲備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讓更多的中國孩子愛上足球,是張路一直以來的願望。去年9月起,他聯合國安俱樂部和北京市教委發起了一項名為“踢踢足球”的校園足球項目,旨在為全北京116所學校的青少年提供更便利的踢球場地,激發更多孩子對足球的興趣。

張路說,項目的發起正是源自兒時踢球的靈感,“我從小踢球就是自由地遊戲,自發地產生興趣。我們不指望培養出什麼優秀運動員,而是要讓足球迴歸純粹,讓孩子獲得健康和快樂。”

簡介·張路

1951年出生,北京人,資深足球評論員;

1971年入選陝西足球隊,1973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運動系足球班,畢業後在北京足球隊擔任守門員;

1979年退役,分配到北京體育科研所,數年後升任副所長,1991年獲得北京體育學院碩士學位;

1996年進入國安足球俱樂部任總經理,2000年起改任北京國安俱樂部副董事長,現任中赫國安俱樂部技術顧問;

2005年,獲得意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仁惠之星騎士勳章”,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體育界人士。

新京報記者 徐曉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