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賦,引經據典,辭藻華麗,你相信王勃是即興作文嗎?

大國小史


首先筆者糾正題主問答的走筆,王勃的《滕王閣序》不是您說的“作文”,而是一部標準的駢文。

一.《滕王閣序》比起散文起來更加有規矩,更加講究文章的筆法,故稱為駢文。

二.《滕王閣序》,是作者王勃的即興作品,是古時駢文中之極品。

三.作者王勃把《滕王閣序》的駢文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其表現手法:聲韻、融對偶、辭藻和事典於一身,嚴整中不缺行雲流水之氣勢。

四.王勃的《滕王閣序》之文采藏於駢偶之中,深藏不露,但細品味又覺得氣勢非凡。

順便簡逑駢文的知識:

一.在古時,駢文要求對仗的“四六”結構的文章體裁,散文與駢文相對應。

二.按現代的說法,散文是一種文學的體裁。

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駢體散文鉅著。

謝謝題主,謝謝大家!

插圖-選用書法作品《滕王閣序》精選。





祥辺


王勃的《滕王閣序》素有千古第一駢文之名,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國駢文的最高成就。曾有人問如何寫出《滕王閣序》這樣的作品,殊不知《滕王閣序》這樣的雄構不是寫出來的,那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生生奪得的一段天地造化,所以《滕王閣序》一落筆滿座皆驚,這篇文章,本身就是神蹟。

《滕王閣序》一文,一氣貫注,奔流而下,不可遏止,讀者甚至能夠想象出這位少年天才揮筆遽然而就的情形。《唐才子傳》記載了王勃創作《滕王閣序》時近乎傳奇的創作狀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這篇605字間融合了59個典故的華章,竟然是倚馬而成的急就篇,而王勃此時不過26歲。無怪人們要把種種奇詭的傳說附麗於此文上,如中源水君託夢送他一陣清風助他赴會、如王勃落水是因《滕王閣序》驚動天人故被召到天上、如王勃落水後在水邊徘徊不去吟誦落霞孤鶩一聯......圍繞著《滕王閣序》衍生出來的種種傳說,暗含著人們對這篇超乎想象的神作的敬意。

那麼《滕王閣序》到底好在什麼地方?一言以蔽之:"六朝體,盛唐聲"。具體而言,從內容上來說,《滕王閣序》擯棄了六朝駢文輕靡滯重、風骨不飛的弊病,注入了初唐文學那一種鳳雛初啼般的遠闊高華的氣韻;從形式上說,《滕王閣序》是對魏晉六朝駢文成就的繼承和超越

內容:以初唐文學的剛健骨氣滌除六朝柔靡之風

王勃的駢文氣象高華,氣勢剛健雄贍,騰躍流轉著一股陽剛之氣,現出和豐藻克贍、風骨不飛的六朝駢文迥然相異的初唐面貌來。"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楊炯為王勃作序時的這四句話正是對《滕王閣序》最好的形容。

駢文是中國文學所獨有的一種現象,是一種以駢詞儷語、隸事用典、聲律對偶為主要特徵的文體。陳寅恪先生曾在《論再生緣》中說過:"中國之文學與其他世界諸國之文學,不同之處甚多, 其最特異之點, 則為駢詞儷語與音韻平仄之配合。"駢文最特異之駢詞儷語、聲律對偶、隸事對偶使駢文綻放著一層獨一無二的魅力,但也給駢文帶來了繁冗滯重、柔靡卑弱的弊病,受到宮體詩風影響的六朝駢文尤其如此。

王勃等初唐四傑對延續了六朝積習的唐初駢文感到極其不滿,於是試圖變革初唐駢文。初唐四傑裡的楊炯給王勃的文集作序曰:"常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王勃試圖以剛健之氣蕩除六朝駢文中的柔靡卑弱之風。王勃是非常注意文章之剛健挺拔之氣的,讀《滕王閣序》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文中蘊涵著的那一種沉潛內轉的獨屬於初唐的氣韻。"凡文章有勁氣,能貫串,有警策而文采傑出者乃能生動,否則為死。蓋文有勁氣,猶花有枝幹。條幹既立,則枝葉扶疏;勁氣貫中,則風骨自顯。如無勁氣貫串全篇,則文章散漫,猶如落樹之花,縱有佳句,亦不足為此篇出色也。"文章勁氣貫串,則風骨自顯,氣韻生動。王勃以雄富才力隨心所欲驅馳眾多典故,《滕王閣序》典故俯拾皆是,卻沒有給人以細碎割裂之感,而是縱橫捭闔、放逸飛揚、氣脈貫通,原因就在於這種一氣貫串的初唐氣韻。

僅說初唐氣韻可能失之玄虛,那麼讀者是從哪些方面、或者說如何感受到這種沉潛內轉的"氣"呢?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充溢全篇的真切情思;二是充實豐富的內容。

《滕王閣序》一文充溢著王勃建功立業的萬丈豪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時不我待的焦慮。"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實在是擲地作金石聲之作!如此密集的典故卻沒有妨害王勃情感的傳達,即使是一個高中生也能感受到《滕王閣序》那種幾欲掙出紙張的那種昂揚奮飛、激越不平的青雲之志和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滕王閣序》

字裡行間左衝右突的激越情感,賦予了《滕王閣序》勃勃生氣,奏響了從靡靡之音到盛唐之音的序幕曲。這種激越情緒正是沉迷於聲色犬馬的六朝文人所無而初盛唐代文人獨有的,從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到王勃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再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浪強過一浪,終於匯聚成一支盛唐文學合奏曲。

如果說激盪於文中的情思是《滕王閣序》的血肉的話,那麼充實豐富的內容則撐起了《滕王閣序》的筋骨。王勃出身於書香門第,世代詩禮傳家,隋代著名大儒"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祖父,寫出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王績則是王勃的叔祖。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的王勃天資穎悟,識見宏遠,自小就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才智:六歲善文辭,九歲作十卷《指瑕》指摘大儒顏師古《漢書》的過失,十歲包綜六經,十一歲從道士曹元習《周易》,十五歲向劉祥道上書縱談國事,此後頻頻向皇帝王公大臣上書毛遂自薦,二十歲因作《檄英王雞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二十六歲,作《滕王閣序》。在這麼短的生命歷程裡,經歷過起起落落的王勃已經品盡了人生的百種滋味,苦難是時代對天才的玉成,《滕王閣序》那厚重的意蘊也正得之於此。

王勃身處在唐代這樣一個太平盛世,又自詡身懷大才,卻始終沉淪下僚、偃蹇終身,促使他重新審視反思宇宙與人生。於是我們在《滕王閣序》中看到王勃超越了一己之私的宇宙意識:"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看到了他以個人悲劇而移之於全體人類之悲劇的悲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看到了他對人類面對的共同命題的審視:"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他體悟了人生的無常,卻並不灰心喪氣,"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不是不怨懟,不是不憤懣,然而怨懟憤懣之後又昂然高振,高舉了要求通過建功立業來顯露生命力的旗幟。"哲人不遙, 四傑踵武",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使得文章更為厚重了。



形式:魏晉六朝駢文成就的繼承與超越

《滕王閣序》在藝術形式上充分吸收了魏晉六朝時代的駢文成果並且超越了前人,無論在辭藻文采、隸事用典還是偶對聲律上,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駢文體制的弊端擋不住王勃的才氣,而是反過來成全了《滕王閣序》騰躍高翔的氣勢。

先說辭藻文采。《滕王閣序》辭采流麗華美,靈動無滯。這既得之於王勃無雙的才氣,也離不開對六朝駢文的繼承與發展。駢文發展到六朝進入了繁盛期,但也暴露了流於語言形式美而空泛無物的弊病。

王勃的駢文吸收了六朝駢文的流美華麗,但又突破了六朝駢文那種板滯晦澀、堆砌辭藻的舊習,他為情造文,用細緻具體的描寫創造出開闊的意境。著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自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句。落花芝蓋句不可謂不精緻,然而前一聯婦孺皆知,而後一聯鮮有人知,原因就在於落霞一聯境界開闊,氣象壯大,讀之則江南秋景歷歷在目。天邊數點孤鶩和落霞競馳於天際,極目遠望,水天一色,浩浩漭漭,似乎作者的思緒也隨之放飛了。回頭再讀"落花"聯,頓感境界狹小了。

再說用典。六朝駢文為人所詬病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味堆垛填塞典故,如獺祭魚,導致文章瑣碎零星,不忍卒讀。王勃也喜用典,《滕王閣序》一文605字間融合了59個典故,但他的用典卻產生了正面的效果,"如水中著鹽,但知鹽味,不見鹽質。"王勃典故運用成功的原因就在於,《滕王閣序》一文用典雖多,但大多數典故都是為古人所熟知的典故,並且都統一於主題之下,精切而典雅。"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相鄰的這三組典故共同表達了王勃盼望能遇到賞識、引薦自己的知音的迫切心情,顯得委婉、含蓄。

王勃駢文為四傑之冠,代表了初唐駢文風貌,《滕王閣序》正是王勃最有典型最為傑出的駢文成就。莫道才對王勃駢文的這一評價放在《滕王閣序》上也很準確:"繼承了徐、庾的駢文藝術成就,但又注以清新之風,振以疏蕩之氣,於是使駢文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創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從而能在徐、庾的基礎上更上一個臺階。"《滕王閣序》千古第一駢文的名頭,絕非浪得虛名。

還有哪些優秀的駢文有資格爭第一?

除了《滕王閣序》外,《與陳伯之書》《北山移文》《與宋元思書》《哀江南賦序》《代李敬業討武瞾檄》等也都是文學史上的駢文經典。能否與《滕王閣序》一爭高下,就要看讀者如何思量了。


一往文學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此時的他,已遊歷了東南西北,胸中萬卷書,腳下萬里路,得意過,失意過,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華的青春,崢嶸勃發卻無處發洩,內心剛好需要一場勢不可擋的傾吐。

  外環境上,滕王閣巍峨新聳,閻都督高朋滿座,再加秋高氣爽,勝餞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風和暢的大自然寫蘭亭序,佔盡一切飄逸的風情,王勃在滕王閣上潑墨揮毫,也得了高情萬古的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華噴薄而出,洋洋灑灑的《滕王閣序》,如西山的風雨,鋪天蓋地;如南浦的朝雲,絢爛多姿。

  一切都是那麼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後人,還特意為王勃捏造了一個“時來風送滕王閣”的神話:王勃在贛皖交界處的馬當山,船行遇阻,夜間有白眉神仙對他說,明日重九,滕王閣有高會,若赴宴會,作文章,可不朽。雖然兩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風相助,王勃只覺祥雲縹緲,一夜時間,竟然真趕上了滕王閣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知其名氣,欣然相邀。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慶祝新閣落成,同時想借機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為此,他讓女婿事先寫好詩文,熟記於心,席間假為即興之作,以博才名。

  當閻都督讓人備好紙硯,假意請諸人作序時,與宴人士,都非常識趣,只答應寫了詩歌應付,而寫序的重任,就推託自己才識不足,當需孟學士執筆。誰知筆墨推到王勃面前時,他竟毫不推辭,當眾揮寫起來。

  閻都督不高興了,懶得為王勃捧場,起身離席,轉入帳後,暗中派人盯著王勃,寫了些什麼,及時彙報。

  王勃開筆:豫璋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都督說:老生常談而已。再往後聽,越來越精彩,都督開始沉吟不語。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都督把女婿都忘了,驚歎道:“天才也!”。於是,閻都督重新入席,為王勃鼓掌。《唐才子傳》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讓我們多摘兩句,複習一下這千古絕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些話語,多麼大氣磅礴,多麼雄渾蒼勁!雖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樂觀,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萬丈。

  在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時也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因為序太有名了,詩就被淹沒了。他《滕王閣詩》,其實也同樣鏗鏘有力,時空絕美,讀起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碧海晴天58930576


《滕王閣序》是千古一賦,讀起來酣暢淋漓,十分痛快,我相信是王勃即興作文。

其實不要說王勃,就算普通人想做一篇格律化的文章也不是什麼難事,比如我曾經在悟空寫過一篇關於黃金的問答,就採用七言長詩的形式,一下子寫了幾十行也不怎麼費力,當然水平就是個打油詩的水平。想想看,王勃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文采冠絕初唐,全天下數一數二的大才子,人家有質有量的完成一篇長篇賦又有何難呢。



古代文人從小接受的就是古文培養,既不用學什麼數理化生,又沒有手機電腦娛樂產品的干擾,很多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就算有些人學個琴棋書畫什麼都的,但讀書絕對是他們的主流。平日裡積累的多了,再加上有些人天子絕倫,出口成章真不是事。不過像《滕王閣序》這樣高水平高質量的佳作也不是什麼人隨隨便就可以完成的,王勃的天生才思敏捷,這點也是無法忽略的。還有一點,俗話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勃創作這篇佳作的時候肯定是處於一個精神飽滿,才思泉湧的狀態,正是靈感勃發的時刻,絕佳的狀態配合個人的天才,作此千古一賦還真不是事兒。

其實看一篇文章,一首詩呈現出來的狀態,就能想象出作者當時寫作的狀態,是一氣呵成還是吭哧癟肚,我覺得都能讀出來。比如說,除了王勃,還有一些天才詩人,像李白,蘇軾等等。他們的不少佳作就算第一次接觸,都會忍不住大聲念出來,因為確實寫的蕩氣迴腸,流暢至極,有些詩篇可能讀幾遍就背下來了。還有主席的幾首名篇,大氣磅礴,勢不可擋,就感覺有一股氣勢湧現於詩篇之中,讓人拍拍案叫絕。相信這些人創作這些佳作的時候都是一氣呵成的。

對比一下會有更明顯的感覺,比如我提一個詩人的名字李賀,這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稱“詩鬼”,對於這位詩人的詩我一直不太喜歡,因為他的詩不要說背誦,很多讀起來都費勁,不僅語句上連接不緊密,就連思想感情似乎都是分離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讀起來晦澀難懂,似乎怎麼念都不流暢。李賀的詩獨句十分華麗,有時候不知所云,偶爾也會有佳句,比如“石破天驚逗秋雨”,不過整體水平跟李白杜甫那些人相差甚遠。

讀李賀的詩,可可以想象的出他為了寫詩如何的絞盡腦汁,如何費盡心思的去搜羅那些奇詞異句。據傳說李賀經常騎一匹瘦馬,領著一個書童到處逛遊,看到什麼景緻觸發靈感,想到一點奇詞妙句,就趕緊記錄下來,然後放到書童背的袋子裡。待回家以後就趕緊整理琢磨,以後寫詩的時候就派上用場了。要我說,這個傳說很有可能是真的,不然他的詩詞咋那麼不連貫呢。我唯一喜歡他的一首就是一首《馬說》之一:


看看李賀,讓他一氣呵成寫《滕王閣序》那是決計不可能的,但是王勃身上肯定應該不成問題。如果《滕王閣序》也跟李賀的詩歌一樣讀起來疙疙瘩瘩,銜接不連貫,那肯定不是即興之作,只有極其順暢流利的文字才有可能是天才文人在才思俱佳的時刻完成的扛鼎之作。


一覽眾河小


問題:《滕王閣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賦,引經據典,辭藻華麗,你相信王勃是即興作文嗎?


前言

關於王勃的《滕王閣序》的創作過程,《新唐書·文藝傳》有過記錄,從這段文字來看,肯定是有人提前準備了,但是王勃成了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揮筆立就,攪了人家的好事。

我們先看看這個故事的記載。

一、《新唐書·文藝傳》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洪州都督閻公本來是讓自己的女婿來露臉的,宿命,即提前安排的意思。自古以來的文人雅集,有不少人是提前有準備的,這種提前預先構思、草擬好詩文,準備第二天“提筆而成”的做法被人稱之為宿構。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王粲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做文章,“舉筆便成”,而且不再修改,所以別人都不相信他是即席攜程的,認為他是“宿構”,提前有準備。

那麼王勃本人是不是提前有準備呢?

二、王勃是即興作文嗎?

對於王勃在滕王閣的表現,元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寫的很精彩

勃往省覲,途過南昌,時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成,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誇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才,因請為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辛文房說,“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王勃提筆就來,而且一會兒就寫完了,還“文不加點”。

您相信嗎?

三、王勃寫《滕王閣序》的三種可能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舉筆便成”呢?那就不太好武斷的下定義了。 老街來分析一下“舉筆便成”的三個可能。

1、沒有準備的“舉筆便成”。

王勃確實沒有準備,當場寫了出來,而且不需要修改。

2、提前一天把文章寫好了

有備而來,而且目標明確 。他提前寫好了滕王閣序,而且背得滾瓜爛熟,所以當場能夠文不加點的一氣呵成。

3、寫過很多類似文章,所以寫滕王閣序並不費力

這種可能其實和第一種可能相似。王勃雖然沒有什麼準備,但是以前做過很多類似《滕王閣序》的文章。

好比現在的考生寫高考作文,高中三年已經把高考作文的各種類型練習得爐火純青,無論高考時出的什麼題目,都可以“頃刻而就,文不加點”。

滕王閣集會的文章可比高考容易猜測,閉著眼也能知道寫什麼題目與內容 。

四、王勃的其他駢文

1、王勃14歲作品《上絳州上官司馬書》

東海取樂於簞瓢,南山異志於文史。餐花佩葉,入蘭室而談元;挹露攀霞,坐松扃而嘯逸。揚子云之澹泊,心竊慕之;嵇叔夜之逍遙,真其好也。未嘗露才揚已,飾小智以驚愚;假勢憑時,託中人而樹跡。遍遊天下,寒心於將相之門;獨守太元,側身於名利之境。嘗謂奉琴卮於北牖,詠詩禮於南陔,坐商洛而折雲英,臨江湖而採煙液,生願畢矣。而屬鸞扃停逸,頻虛不次之階;鶴板徵賢,累發非常之詔。天下有道,吾豈匏瓜?承達人一顧之榮,辱公車再闢之禮。平津侯之博物,終屈奉常;賈大夫之才名,猶逢絳灌。況庸者而可免於此乎?君侯要津先據,圖海盛於當時;下官覆簣方勤,為山始於今日。

2、王勃十六歲的作品 《乾元殿頌》 節選

我大唐雞渾指極,樹神宰而制山河;鶴讖裁儀,闢太虛而有天地。黃精吐瑞,潛龍苞象帝之基;紫氣徵祥,鳴鳳呈真王之表。高祖太武皇帝虹星湛色,開寶胄於金壺;蛟電凝陰,發皇明於石紐。白蛇宵斷,行移海嶽之符;蒼兕晨驅,坐遘?雷之業。屬東鄰委馭,扇虐政於叢祠;北拱隳尊,紊皇圖於寶極。蜚鴻集野,瞻烏鮮投足之因;青犢嘯風,群鹿無擇音之所。天街五裂,截鯨浦而飛芒;地紐三分,觸鰲山而按節。元虯在御,掃圻甸而廓星都;黃鳥分麾,動扶搖而駭?陣。鑣宮仗鉞,跨高陌而登元;轡野韜戈,陟圯壇而擁號。皇圖不恃,聖人追卷領之風;神器無私,才子奉褰裳之運。

結束語

有一種記載,說王勃寫《滕王閣序》時,僅僅十幾歲,《滕王閣序》和上面的兩篇文章寫成時間差不多。

還有人說, 《滕王閣序》是王勃20多歲時寫成的。無論王勃到底多大,他當時已經寫過了很多類似的文章 ,再寫《滕王閣序》的時候胸有成竹,沒有太費勁。

相比較上面兩篇文章 ,《滕王閣序》文采飛揚,精彩得多,老街比較相信是王勃20多歲時的作品。

至於王勃是不是提前一天在賓館裡複習了一晚上,老街就不知道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滕王閣序》:王勃一詠而就的人生絕唱

王勃(公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首(其餘三傑: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巔峰級代表作《滕王閣序》。另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贛江之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全文773字,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勝,宴會盛況,極抒個人情感。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引經據典(據統計全文所用典故高達46個),名句比比,真可謂千古名篇,百世流芳。

個人毫不懷疑《滕王閣序》是王勃即興所作。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自幼聰敏好學,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所注《漢書》,即作有《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歲時,便飽覽六經(《舊唐書》等)。

問題在寫於何時?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唐末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即公元663年,因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二是認為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應邀出席洪州牧閻伯嶼慶賀滕王閣重修之群宴,於閣上現場所作,時年二十四歲(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

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說法,是王勃二十四歲時,一詠而就。

1、王勃十五歲前與滕王閣無緣,何來十四歲即興詠就《滕王閣序》?

現有資料可知:王勃十五歲前,沒有機會和理由在距離家鄉和長安千里之外的南昌(時稱洪都)逗留行吟。他十二歲至十四歲的經歷,一是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二是在家鄉著文上書(《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直陳政見,尋找機會,積極入仕。十五歲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旋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後,才思泉湧,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唐高宗見此,乃是未冠(二十歲以下)之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

2、王勃二十四歲時即興詠就《滕王閣序》,似不容置疑

天妒英才。王勃時運不佳,入仕後先後兩次被貶。第二次被貶入獄,甚至連累父親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在越南河內西北),遠謫到南荒之外,對王勃打擊極大。出獄後年餘,朝廷雖然宣佈恢復其舊職,他卻沒接受,已視宦海為畏途。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從洛陽出發沿運河、長江長途跋涉,前去探望遠在交趾,其時生活已十分窘迫的父親,其間途徑南昌,應邀作《滕王閣序》。上元三年(676年)夏歸途中,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時年僅25歲。

《滕王閣序》全文八個自然段,其中五、六和八段(第八段單獨又稱為《滕王閣詩》),以大量的篇幅,極力抒發了“無路請纓”之感慨,最終發出“檻外長江空自流”無奈之痛嗟。沒有經歷過宦海坎坷、人生冷暖,王勃再是神童,亦斷然詠唱不出如此飽含人生複雜情感和痛徹感悟的千古華章。(其作品具體內容和評析,可自行網搜,這裡不再贅述)

因此,《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應該無疑。它不僅是王勃駢文巔峰級代表作,也是王勃的人生絕唱。

最後,還要糾正提問的一個說法:《滕王閣序》只能稱為“千古第一駢文”,不能稱為“千古第一賦”。“賦”源自先秦,盛行於漢,魏晉後發展為“駢文”,“駢文”盛行於唐。兩者均講究文采韻律,而“賦”在表現形式上比“駢文”更加自由。“駢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漸衰。

  • 注:本人並非專家,以上純屬個見,不當之處,還望朋友們原諒指正。


逹文


每當遇到這樣的提問我都心潮澎湃,有一種有話要說的衝動。因為在我的內心深處,我對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頂禮膜拜,尤其是對那些名篇中的千古名句我可以隨口誦來。象《滕王閣序》中:物寶天華,人傑地靈,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又如: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等等,每當讀到這樣精彩句子,仍是如食花瓣,滿口餘香。還有那句“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有時感到迷惑不解,能寫出這些美不勝收句子的王勃到底是人還是神,而且他僅僅只活了26歲。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勃確實是一個神。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也就是說,王勃少年成名,還沒有到法定年齡,就當上了公務員(古代男子20歲成年束髮戴冠)。後來,發生在王勃身上一系列事,在此就不過多敘述。現在,我們回到主題。《滕王閣序》中有一句王勃最得意之作: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從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的《射馬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胎翻新而出的。這從側面也反映了王勃飽讀詩書,知識的儲存量十分豐富。雖然,後世對王勃在作《滕王閣序》這件事情上,有很多爭論,甚至懷疑他不是即興之作。但我堅信,王勃是有能力,也必須是在閻伯輿都督新修滕王閣大宴賓客時寫成的《滕王閣序》。

《唐摭言》載:當閻都督聽完當場誦讀的《滕王閣序》,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形象說明了當時王勃即興寫作的情景。另一件事,也可以佐證: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故意空了一字,便起身告辭了。大家都對這個字猜來猜去。請客的主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於是命人再請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王勃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雖然要價比較高,但主人想: 再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啊。於是主人備下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地說: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主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

這樣看來,“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都不假,有本事的人到那都能吃得開。


東白啟明


我們後人對於《滕王閣序》的討論,主要都是圍繞著王勃何歲作文而談,基本上沒什麼人質疑王勃是否為即興作文。

但是,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的傳言:13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閣即興作文時,有人譁眾取寵,冒稱此文早已有之,卻慘遭王勃當場打臉。

這個人據說就是洪都大都督閻伯嶼的女婿吳子章。根據《新唐書·王勃傳》的記載:

初,道出鍾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

都督閻公讓自己的女婿吳子章提前準備佳作,以便在宴會時大展其才,壓倒眾人。在場者都知道其中的貓膩,所以諸客莫不敢作序文,唯有王勃“沆然不辭”。

王勃的挑戰自然引得都督不滿,但誰料他卻寫出佳作,眾人都感嘆王勃乃天才也。

吳子章看到王勃壞了自己的好事,心裡既不高興,於是高聲說:“這明明是先儒遺文,你王勃好不要臉,居然偽稱是自己新作!” 隨後,他高聲背誦《滕王閣序》,竟無一字差錯。

眾人疑慮之時,王勃不慌不忙地應對道:“您說這是先儒遺文,請問文後附有詩嗎?”吳子章道:“自然沒有!” 於是,王勃離席,揮筆作詩一首,並稱:“文後原有詩八句,不知諸公有人記之否?” 詩云: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家看到這首詩後,都明白了剛才吳子章是在撒謊,都對王勃的才華表達了敬服。


HuiNanHistory


有備而來,臨場而書,觸景生情,才思綻放。當時應該是這樣。

文人盛會,都督宴請,赴宴者如當年的蘭亭,群賢畢至,鬥文採、鬥書法、鬥後臺、鬥光鮮、鬥口才、甚至鬥扇面,那種場合怎麼也得準備點拿得出手、說得出口的素材,去前做做功課再正常不過。

如同現在的茶話會還得提前準備個節目一樣道理。

但高手就是高手,臨場一揮而就,必是日積月累的功底。

滕王閣序、蘭亭序、岳陽樓記應該都是作者當時有感而發、直抒胸臆時,多年積澱的文字功力被場景刺激爆發出的文采。

前兩篇是眾目之下,酒醺人爽一氣呵成,後一篇相信也是登斯樓也有話要說、有文要做的不吐不快的主動性作品。

後人驚詫此文不僅辭藻華美,更驚詫文中章典運用之多,是否是臨場一氣呵成存疑。

其實大家想一想,赴宴時間、地點、宴會性質都是預知的

如同一文科學霸,預先知道了高考作文題目,以學霸的天資經充分準備之後,寫出傳世佳作也就合情合理了。



鋸齒飛鐮合扇板門刀


相信。世界上絕對有這樣的高人,不要不相信。現在的高考也是非常難,但有的學生竟能考出730多分的絕對高分,你說他是怎麼考的,我們一般人覺得望塵莫及,然而確實就有這樣聰明的學生。你看王勃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不簡單。世界上確實有某一方面的天才,不服不行。試問,一個人才華卓絕,碰到此情此景,連宋曉峰這樣的保安都想吟詩一首,何況是一個大才子呢,而且,當時高朋滿座,群賢畢至,有如此好的氣氛,再加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靈感突然襲來,能夠一揮而就,寫出如此流傳千古的好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