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關鍵詞:有擔當 敢創新

新時代青年應擁有肯吃苦、有衝勁,敢探索的精神,多動腦筋、多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把想法變成現實。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在2016年廣東省公安廳組織的第二屆粵警創新大賽中,來自汕頭市澄海區公安分局選送的“碘燻速顯櫃”奪得銀獎的好成績。這個彌補痕跡顯現方面技術空缺並拿下國家專利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的研究成果,正出自澄海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技術中隊青年民警溫瀚之手。

今年28歲的溫瀚從事的是現場勘查和痕跡檢驗工作,然而,這份可能是公安刑偵領域最枯燥的工作,卻讓他樂此不疲、無悔追夢。憑藉著一股拼勁和韌勁,溫瀚在痕跡的“迷宮”中解鎖真相、追兇擒惡,演繹著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也詮釋著當代新青年愛崗敬業、敢擔當敢創新的“新精神”。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近千次反覆試驗研發新型技術設備

留著小平頭,長著一對英氣的眉毛,聊起天來十分健談,解釋起專業知識來又耐心十足——這是溫瀚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他告訴記者,高考選專業本想讀金融,一位親戚看他喜歡跑跑跳跳,就建議他“試試廣東警官學院”。他也沒想太多,按著志願填寫指南里的專業順序填好了志願。卻沒想到,居然陰差陽錯地被自己所填的第一個專業——刑事科學技術專業錄取。

意外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專業,溫瀚雖然有點犯暈,但很快調整好了心態:既然來了,就好好學。這份樂觀的心態一直伴隨著他,讓他始終擁有求取上進的動力和勇氣。

進入澄海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技術中隊之後,溫瀚更是從未放棄過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技術。在工作中,他發現在痕跡顯現方面還存在個別技術落後、部分設施陳舊的情況,特別是在顯現紙張等半滲透客體上手印痕跡這一領域中,仍有很大的空缺。

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多方借鑑比對現有的技術成果後,溫瀚暗下決心:自己動手研發能夠解決問題的設備。

從那以後,溫瀚就把家“搬”到了單位。每天下班後,他就會一頭扎進實驗室,反反覆覆地進行試驗,有時一不小心就幹到了通宵。三個多月沒日沒夜的研發中,他攻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為了解決碘晶體快速昇華變成碘蒸汽這個核心技術難關,他嘗試不同加熱材料,經過近千次反覆試驗,最終確定以電弧加熱的方式來製作碘蒸汽生產器。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解決了技術的難關,又有技術的難題。由於碘對金屬具有腐蝕性,溫瀚除了上網查閱資料,還向當地部分產業園的技術研究人員交流,最終採用加入了石棉板、硅膠等材料,有效控制了金屬腐蝕。

隨著速顯櫃的不斷改良和完善,還增加了加溼裝置,分為兩種燻顯模式,將原先外置的控制電路製成電路板,縮小體積,放置在櫃子中,使整臺設備一體化……

歷時近一年時間,經過近千次反覆試驗,溫瀚終於研發出“碘燻速顯櫃”這一新型技術設備,並以第三代機型,於2016年10月12日取得了國家專利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碘燻速顯櫃”在研發出來之後很快有了“用武之地”——在2016年8月一宗入室盜竊案中,由於被盜竊住宅為單層自建房結構,現場勘查時,屋室裡的物件不適合刷粉顯現,提取手印痕跡的偵查思路幾乎無法開展。但細心嚴謹的溫瀚在緊要關頭提取了嫌疑人翻動過的信封,帶回實驗室用自主研發的碘燻速顯櫃進行處理,成功地在一個信封上提取到一枚可疑手印,經指紋比對終端系統進行比對,最終比中了嫌疑人呂某喜,使得案件得以順利偵破。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溫瀚是個有衝勁、有拼勁的好青年!”提起這位同事,刑偵大隊技術中隊中隊長蔡雄彪豎起了大拇指。他告訴記者,溫瀚有衝勁、肯吃苦,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想法變成現實,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高效做好“分外事”:“懂得幹,還懂得巧幹。”

“現場一小時,回來十小時”

實際上,不光是“碘燻速顯櫃”研發期間,日常工作中的溫瀚也是一個拼勁十足的人。“現場一小時,回來十小時”是溫瀚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是他日常工作的生動寫照。每當案件發生後,溫瀚總是不顧現場勘查和多次地毯式複查的辛勞,而主動留在單位加班加點,完成各種現場資料的製作和痕跡比對工作,以配合案件的偵查進展。但往往正是他這份關鍵的工作,為破案找到了突破口。

2018年12月17日,在澄海區鹽鴻鎮發生一起入室盜竊案件。這是2018下半年高發類型的案件,竊賊專門針對孤寡老人的住宅實施盜竊,社會影響惡劣。

接到勘查任務後,溫瀚火速趕往現場進行勘查。經詢問事主和初步勘查,他在腦海裡不斷重現、重組嫌疑人的活動軌跡,最終確定了現場勘查的重點部位,果不其然,就在現場的一個包裝袋上提取到可疑的手印。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勘查任務並未因提取到手印而停止,溫瀚現場捺印了事主的指紋,比對排查顯示不是事主所留,那就意味著手印是嫌疑人所留的機會很大。為了更快鎖定嫌疑人,他馬不停蹄回到單位,將提取到的可疑手印錄入指紋比對系統,選取、剪裁、編輯。最終,用現場提取的可疑手印比中了嫌疑人賴某欽。經偵查,由賴某欽為突破口,破獲了當時專盜孤寡老人住宅的系列案。

但實際上,痕跡比對工作十分繁瑣。就拿一枚痕跡的整理工作來說,必須在提取後形成電子數據,在對比鏡前認真觀察一紋線、一小點、一鉤、一棒,反覆細甄比對後,才能準確比中嫌疑人,為案件的偵查提供方向和線索。碰到現場提取的痕跡出現殘缺或模糊,還得製作多套方案,以分析多種可能性,有時候光是一枚指紋的整理工作,就要花去半天的時間。但溫瀚總會盡量把能做的工作都做足,他總是告訴自己:多做一套方案,也許就有新發現。

澄海公安分局青年民警溫瀚:在痕跡“迷宮”中解鎖真相

如果把比對痕跡比作開鎖,那麼盡心、專心、細心、恆心、耐心就是最好的鑰匙。參加工作以來,溫瀚主勘現場1050餘宗,提取痕跡物證820餘起,出具鑑定書460餘份;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個人嘉獎,2018年被評為公安部優秀指紋比對人員。這些數字和榮譽,就是他愛崗敬業、敢闖敢拼的最好印證。

但溫瀚並不滿足。他說,工作越深入,越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刑事科學技術領域,他還想繼續探索,讓更多研究成果應用於案件偵破,讓老百姓擁有實實在在的安全感。或許,這就是溫瀚這位“新青年”的“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