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

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

吳三桂(《鹿鼎公》劇照)

本文是三藩之亂系列文章之三,為了方便理解,建議先看前兩期:

01

雲南是我的

吳三桂開藩雲南後,考慮的最多的事,應該是自己的退休待遇和子女安排問題。

兔死狗烹,道理誰都懂,可是如何避免被烹飪,卻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兒。

之前獻出了山海關,跟隨清軍滅了李自成後,吳三桂就被打發到錦州養老去了。

如果沒有後來的反清高潮,吳三桂可能就一輩子在錦州當無權無勢的財主了。朝廷給臉,叫一聲平西王,朝廷不給臉,找茬一鍋端分分鐘的事。

此時,西南大局已定,雲南雖然還有零星動亂,但掃平只是時間問題。一旦雲南被徹底蕩平,吳三桂將何以自處?

所以,吳三桂問計於老領導洪承疇,洪承疇建議吳三桂養寇自重(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

從後來發生的系列事情來看,吳三桂似乎並沒有聽從洪承疇的建議。因為一年之後(1660年),吳三桂就向清廷提出了一份作戰計劃:進軍緬甸,滅了永曆。

順治看了吳三桂的請求後,很頭疼,同意吧,雲南剛平定,穩定壓倒一切,最好別節外生枝。不同意吧,打擊吳三桂的積極性,不利於班子團結。

順治的回覆是:如果形勢不利,千萬不要強行進軍(若勢有不可行,慎勿強行)。之後又告誡吳三桂:斟酌而行。

實際上就是委婉的拒絕了。

吳三桂不死心,兩個月後,又發請求:發兵緬甸,活捉永曆。

吳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永曆就像一面大旗,極具號召力,只有這面旗子在,李定國、白文選等人就不會放棄反攻,雲南的土司們也不會徹底臣服,投誠的官兵們不會心向革命。

為了對付永曆反攻大陸,雲南兵馬雲集,軍費開支巨大,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亡,情況很不好。

所以,最好一鼓作氣滅了永曆,砍斷這面旗幟,斷了這些人的念想,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雲南繁榮穩定。

吳三桂這麼忠心,清廷也不好老潑冷水,批准了。

除了劃撥大筆軍費之外,清廷還給吳三桂配備了政委和督戰隊:命內大臣公愛星阿為定西將軍,奉禁旅同三桂進徵。

問題來了。永曆和吳三桂並沒有什麼仇什麼怨,吳三桂為什麼三番兩次要搞死永曆?

什麼為了大清繁榮穩定,為雲南百姓安居樂業,都是扯淡。

真正的原因不外乎四個字:個人利益。

清廷雖然迫於反清鬥爭風起雲湧的時勢,重用了吳三桂,但一直都沒有真正信任過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吳又是勢窮來投,還和南明不清不楚,滿洲主子的內心,一直都記著吳三桂的忠誠檔案:

此人不可信用!

怎樣才能改變主子的看法呢?搞死永曆。

親手滅了南明,忠誠指數定會爆表。

洪承疇的養寇自重之策,在戰亂年代管用,畢竟是用人之際,朝廷有心無力。但在滿清已經站穩腳的情況下,養寇自重顯然行不通。清廷不傻,讓你蹲在雲南就是維護穩定,如果每天不是造反就是起義,或者反反覆覆搞不定對手,那清廷會質疑其能力和忠誠。

既然不能細水長流,那就畢其功於一役,立下蓋世功勳,換個更好的待遇。

最後一點,吳三桂來到雲南之後,就沒想過走。這一點,從後面吳三桂痛斥朱國治的話可以推測出來。

雲南巡撫朱國治催促吳三桂儘快收拾東西撤藩走人,吳三桂大怒:咄咄朱國治,吾挈天下以與人,只此雲南是吾自己血掙,今汝貪汙小奴不容我治耶?

意思就是:朱國治!我把天下都給了別人,只有雲南是我自己用鮮血掙來的,今天你這貪腐小奴不容我安身嗎?

既然吳三桂把雲南當成了自己的禁臠,那威脅雲南的永曆政權就必須消失。


02

永曆必須死!

1661年正月,吳三桂派人進入緬甸偵查,獲取了一份重要情報:永曆落在了緬甸人手裡,李定國為救回永曆與緬甸人大打出手,緬甸人支撐不住,於是向大清求助,表示可以獻出永曆。

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當年九月,吳三桂同愛星阿等揮軍入緬,緬甸人迫於清軍的威勢,老老實實獻出了永曆,永曆大將白文選被清軍窮追不捨,率眾投降。十二月十日,吳三桂攜永曆及一眾皇室、文武大臣班師回國。

亡國之君肯定是要死的,只是死法不同。

1662年(康熙元年)三月,吳三桂與愛星阿等人商量怎麼處置永曆。

愛星阿:把朱由榔押送北京,讓皇上處置。

吳三桂:不妥,去北京路途遙遠,容易出狀況,不如就在雲南處理。

愛星阿:依王看,怎麼處理好?

吳三桂:駢首(斬首)!

愛星阿:有點過了吧!

羅卓(滿人):他也是做過皇帝的人,留個全屍吧,體面點。

吳三桂:呃······好吧。

四月二十五日,蓖子坡,永曆和太子被縊死後焚屍,太后和皇后等一干皇室人員也被殺,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宣告滅亡。

時人感嘆:明朝滅亡,固然是闖賊導致的,但重蹈宋朝崖山覆轍,卻是出於吳三桂之手!

永曆身死國滅所產生的影響,正如吳三桂所料的一樣。

天下再也沒有人有足夠的人望,能凝聚起反清復明統一戰線,與清廷作殊死鬥爭!

鄭成功和李定國因為永曆被殺,信仰支柱崩塌,精神遭受重大打擊,相繼含恨病逝。

之後,李定國表弟馬思良、兒子李嗣興、劉文秀之子劉震,見大勢已去,率部投降——原大西農民軍與明朝殘餘勢力合夥投資的永曆政權,不復存在,反清復明事業最後的希望,就此破滅!

在對待永曆的問題上,吳三桂為什麼表現得比滿人更激進、更決絕呢?

無他,表忠心耳。

搞死永曆,吳三桂歷史問題可以一筆勾銷,進而獲得滿清主子更深的信賴。這也是漢奸往往比外敵更殘暴的原因。

從獻關擊闖,到平定秦地、西南,再到滅亡南明,吳三桂為滿清入主中原、征服中國立下了曠世功勳。

清廷對吳三桂的回報是:加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讓吳三桂總管雲南和貴州一切文武官員兵民各項事務,雲貴兩省總督和巡撫都受平西親王節制。

一時間,吳三桂權勢到達了頂峰,炙手可熱,凡是吳三桂要提拔重用的人,吏部不得掣肘,凡是吳三桂要花的錢,戶部不得延誤,凡是吳三桂提的意見,朝廷無不同意畫圈。

清廷的重用和縱容,一呼百應的赫赫權勢,真的能讓吳三桂安心當西南王嗎?


03

三藩在幹什麼?

日中則昃 月滿則虧。走到人生頂峰後,人就容易變衰。

當年清廷放三王出山,有條件的,那就是把親身兒子放到北京做人質。

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就在北京,一邊當人質,一邊為老爹搞公關和情報工作。

吳三桂明白,滿漢之間的民族鴻溝是永遠無法逾越的,清廷對異姓王是永遠不會放心的。

開藩雲南做個王爺,可以遠離京城是非之地,立幾個大功,清廷或許會效法朱元璋任命沐英家族世代鎮守雲南一樣,讓吳三桂家族永鎮雲南。

吳三桂或許真是老糊塗了,沐英八歲就被朱元璋收為兒子,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幾十年,是半個朱家人,你老吳能算半個愛新覺羅家人嗎?即使你兒子娶了和碩建寧公主。

平西親王說起來好像很猛,其實是個吊,不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死了不一定能傳給兒子。

為鞏固既得地位和利益,吳三桂可謂費盡心思。

人不狠,站不穩,但是光狠也沒用,還得有實力,有了實力,朝廷就不敢動你,實力越大,朝廷顧忌越大。

所謂實力,不外乎財力、武力、影響力。

雲貴已在吳三桂掌中,各種資源可以隨意支配,朝廷劃撥的軍費也能按時送來。

有了錢,就可以招兵買馬,製造兵器鎧甲,購買戰馬火炮。

有了錢,就可以招賢納士,打造勢力集團,還可以掌控輿論,擴大影響力。

十餘年苦心經營,吳三桂不僅把雲南貴州變成了鐵桶王國,還把手伸到了四川和陝西——四川總兵吳之茂、陝西提督王輔臣都是吳三桂的心腹大將。

在吳三桂深耕雲貴的同時,三藩的另外兩家在幹什麼呢?

靖南王耿繼茂是官/富二代,沒什麼追求,喜歡飲酒交朋友,仗勢欺人。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耿繼茂病逝,長子耿精忠承襲了王爵。

耿精忠長期在北京當人質,心理有點問題,加上又是官/富三代,異常驕縱,把福建搞的雞犬不寧。

耿精忠混賬是混賬了一些,但沒什麼城府和政治野心。

平南王尚可喜老邁,政治立場很堅定,對清廷服服帖帖,唯一的小瑕疵就是喜歡搞錢。此人也有點生意頭腦,他利用特權在廣州大搞對外貿易,日進萬金,富可敵國。

尚可喜雖然恭謹,但兒子尚之信卻是個刺頭。

尚之信與耿精忠一樣,長期在北京當人質,與順治皇帝還是哥們兒。

尚之信生得很神勇,臨陣遇危,瞋目一呼,令人肝膽俱裂,氣場和項羽、孫策差不多。

如果說耿繼茂有心理問題,那尚之信就是純粹的神經病,此人暴虐無常,嗜酒殺人,且殺人不分場合、不分對象,極富攻擊性。即使不犯病的情況下,也有嚴重的施虐傾向。

康熙十年,也就是耿繼茂死的同一年,尚可喜擔心神經病兒子在北京闖大禍,以自己年老多病為由,向朝廷申請讓尚之信回廣東代理軍務。

尚之信回到廣東後,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肆意放飛自我,發起瘋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整個平南王府和廣州城雞飛狗跳,王府諸人到尚可喜面前哭訴,尚可喜束手無策。

平南、靖南二王,雖然驕縱不法,但他們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很小,因為他們只有兵權,無治理權。

什麼意思呢?

耿精忠和尚可喜只負責福建、廣東兩省的國防和維穩,無權插手地方政務,所以無法形成對地方的絕對控制,也對清廷構不成實質威脅。

自然,清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吳三桂身上。


04

削藩就是剝洋蔥

吳三桂拼命發展實力,經營獨立王國,清廷則想方設法遏制吳三桂發展,雙方矛盾慢慢激化。

此時,康熙雖然已經登基,但沒什麼實權,實權掌握在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手中。儘管四位輔政大臣之間也撕逼,但在對付吳三桂的問題上,他們的意見是一致的。畢竟滿族內部矛盾和滿漢矛盾有本質區別。

於是,削藩的故事再次上演。

1660年,清廷認為吳三桂兵太多,耗餉巨大,限定吳三桂麾下的綠營兵為三萬人,超過的一律裁撤。

1663年,清廷突然派人找吳應熊談話:當年西南戰事緊急,朝廷把大將軍印給了你爹,現在天下大定,怎麼還不把大印交回來,什麼情況?

吳應熊讓人六百里加急傳遞消息。

吳三桂見信後,沉默良久:······交!

1665年,清廷認為天下已定,三萬綠營還是太多,吳三桂又裁了五千多人。

1667年,又有御史上書請求裁軍節餉,吳三桂又裁汰了部分老弱,相應地,軍費也從每年300萬兩砍到了不足200萬兩。

從1666年開始,吳三桂提出的人事任命建議,屢屢被清廷駁回。

種種現象表明,平西親王的行情在下跌。

首席謀士方光琛提醒吳三桂:朝廷疑王矣,王當為自全之計。(朝廷懷疑你了,趕緊想應對之策)

吳三桂連忙上疏,請求朝廷收回之前授予自己的“西選”人事大權,投石問路。

沒想到清廷連客套都懶得客套,同意了。

吳三桂明白,朝廷這是要動手了。

驚恐之下,吳三桂加緊練兵,瘋狂擴充實力,以尋求安全感。

不料此事洩露,清廷派欽差來雲南慰問基層官兵,吳三桂只得隱藏精銳部隊,用老弱應付欽差·····好歹算應付過去了。

1667年五月,吳三桂以目疾為由,請求朝廷收回雲貴總管的大權,朝廷又同意了。

失去的雲貴總管的大權,吳三桂便只剩平西親王的空頭銜了,和另外兩藩一樣了。

吳三桂顯然不甘心,又指使手下馬仔們鬧事,向清廷施壓。

雲貴總督、雲南提督、貴州提督等人紛紛上疏:雲貴的穩定離不開吳三桂,吳三桂不在,軍心不穩,西南可能再次兵連禍結,懇請朝廷收回成命。

清廷回覆:呵呵,平西親王操勞過甚,身體都累垮了,現在天下太平,要注意養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讓平西親王享享清福也好。吶,就這樣定了!

這一時期,清廷對吳三桂的政策總體而言是防範、削弱、敲打,這是一種溫和的、漸近的策略。

人生七十古來稀,吳三桂已經是快六十的人了,沒幾天活頭了,等老吳頭一死,朝廷趁機撤藩,水到渠成。

然而,這種溫和的政策沒有持續下去。1669年,少年康熙扳倒了鰲拜,正式掌權,一改之前的既定政策,對三藩採取了一系列激進措施。

據後來康熙自己講,他聽政以後,就以三藩、河務、漕運為三大事,並把這三樁大事寫下來,掛在宮中的柱子上,天天提醒自己。

河務,就是治理黃河水患,漕運,就是南糧北運,解決京畿物資供應問題,這兩件事都是關係社稷安危的大事,康熙把三藩列在這兩件事的前面,可見,麻子皇帝剷除三藩的決心之大!

年輕人嘛,血氣方剛,喜歡快意恩仇,學不來老人功夫茶。


05

尚可喜點炮

1673年(康熙十二年),正當康熙苦於沒有撤藩理由的時候,平南王尚可喜的一封奏疏,讓本已暗流湧動的三藩問題,變成了滔天巨浪。

原來,尚可喜受不了尚之信的精神折磨,問計於幕僚。

幕僚金光建議:朝廷已經懷疑藩王坐大,你不妨帶上家人和親信部下回遼東養老,這樣既成全了父子關係,又獲得了朝廷的好感,兩全其美。

尚可喜於是上書清廷,請求攜家人回遼東養老,讓兒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

康熙回覆:平南王識大體,朕很欣慰,但是讓你們父子天南海北分離,朕於心不忍,要不這樣,反正廣東已經平定,不需要鎮守的,你把尚之信也帶走吧。

朝廷的撤藩詔書很快就送到了廣東,尚可喜只得謝恩,準備撤藩事宜。

平南王都撤藩了,平西王和靖南王也得表個態啊。

兩個月後,吳三桂和耿精忠相繼上疏,請求撤藩。

耿精忠算個屁,清廷想都沒想就批准了。

但是,對吳三桂的奏疏,清廷十頭疼了。

議政王大臣會議議來議去,議不出個所以然來,廷議上,撤藩和不撤藩的意見相持不下,扯了一個月沒結果,只能聖裁。

康熙說出了那段經典臺詞: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有人考證,說這段臺詞是康熙為了給自己加分,後來硬塞進去的。

真假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康熙很強硬,要先下手為強搞掉三藩。

吳三桂聽到朝廷同意撤藩的消息後,他和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吳三桂自認為勞苦功高,在雲貴已樹大根深,算準清廷不敢動他。

上疏請求撤藩,是想將朝廷一軍,以低姿態讓清廷主動挽留自己,沒想到被康熙打臉。

幕僚劉玄初認為吳三桂太天真:皇上想早就想動你了,只是找不到理由,現在你主動上疏,正中皇上下懷,尚、耿二王走他們的,你鎮守你的雲南,何必跟風吃屁?結果吳三桂沒聽。

撤藩令下後,吳三桂的親信部下群炸了鍋。

撤藩回遼東,就成了籠中之鳥,任人宰割。

其次,吳三桂駐軍雲南二十年,當年的遼東兵已然老邁,二代、三代士兵習慣了雲南的生活,並置下了產業,不願回遼東苦寒之地。

此時,滿洲開國諸王都死絕了,沒有能征善戰之人。而吳三桂久經沙場,勇猛善戰,且麾下皆百戰精銳,自以為天下無人能敵,根本不想鳥朝廷。

前兩點是造反動機,最後一點是造反條件。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