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加速了軍事科技研究的發展進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很多國防科技和發明紛紛解密,走向民用領域。

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德國軍事工程師1937年設計出的油箱被延用至今

衛生巾

1917年4月,金佰利公司為美國軍隊提供纖維棉製成的包紮繃帶。戰爭結束後他們囤積了海量的纖維棉,經過研究把纖維棉製作成了衛生巾,即為第一代高潔絲衛生巾。

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斯賓塞根據磁控管原理髮明出的微波爐

微波爐和萬能膠

20世紀中期噴氣飛機的出現要求配備更新型、更完善的檢測設備。蘇聯和美國同時開始研發有檢測功能的磁控管(可發射高強度輻射光束)。

據說1945年雷神公司的工程師斯賓塞在進行實驗時,發現靠近儀器的巧克力融化了。他敏銳地覺察到是某種肉眼看不見的輻射光線融化了巧克力,經過多次改造,他最終制作出了第一臺微波爐。

1946年,斯賓塞獲得微波爐專利,雷神公司推出第一代微波爐。初代微波爐重達300多公斤,售價將近3000美元,在當時可謂天價。由於成本高昂、操作複雜,早期的微波爐主要用於輪船、飛機或餐廳等工業用途。

雷神公司本身的老客戶軍隊也是微波爐的第一批用戶,但它的用戶群始終維持在少數。

直到40多年以後,技術的進步使得微波爐尺寸變小,價格也不再那麼昂貴,微波爐才終於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家用電器。

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萬能膠之父哈里·庫弗

還有一個例子是萬能膠。

1942年,美國伊斯曼哥達公司的工程師們致力於研發一種用於清潔槍械瞄準器的材料。

在一次實驗中,哈里·庫弗博士分離出一種被稱為氰基丙烯酸酯的粘性材料,因為它的粘性太強了,什麼都能粘而且粘得特別牢固,庫弗博士深感挫敗。

但是庫弗很快就意識到了這種材料的市場價值,並花了很長時間說服了老闆,最終推出了一款名為“萬能膠”的產品。

此時距離萬能膠首次被發現已經過去了9年時間。

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GPS 的出現首先要歸功於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

衛星定位和互聯網

相傳GPS的出現要歸功於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

以科學家理查德·科希納為首的美國工程師團隊在追蹤衛星軌跡的時候發現,當衛星接近時,信號頻移增強,而當衛星飛遠時,信號趨弱(多普勒效應)。

也就是說,只要知道了地球上的座標,就可以計算出衛星的速度和位置。同理,只要知道了衛星的準確位置,就可以計算出自己的座標和速度。衛星定位系統的概念由此誕生了。

6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成立了一個研究改進型天基導航系統的小組,該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堪稱是當今GPS系統的先驅。

1973年美國又推出了軌道更高的定位系統,並正式稱之為GPS。在最初的10年裡,GPS僅限於軍事使用,直到1983年韓國波音事件發生,美國當局才最終決定向民用部門開放GPS系統。

盤點那些軍轉民的黑科技:衛生巾的前身是給美國大兵用的

1969 年"阿帕網"(arpanet)

然而要說歷史上轉化得最成功,對人類生活改變最徹底的軍事科技,必定是互聯網。

美國軍部構思互聯網的初衷是為了在原子彈戰爭時保持通訊。

具體地說,是將軍們需要一種能夠在經受了美蘇互扔核彈後還能在各個軍事主體之間維持聯絡的技術。

60年代末,洛杉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猶他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分別加入了計算機研究項目。1969年,他們初步建立起一個4所大學間互聯互通的網絡——ARPANET。這一天被視為“互聯網的誕生之日”。其實全球互聯網的真正始祖是另一個名為NSFNET的項目(1984年)。NSF網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資,作為民用網絡連接全球各個大學和圖書館的電腦。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隨著互聯網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互聯網技術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了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