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加速了军事科技研究的发展进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很多国防科技和发明纷纷解密,走向民用领域。

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德国军事工程师1937年设计出的油箱被延用至今

卫生巾

1917年4月,金佰利公司为美国军队提供纤维棉制成的包扎绷带。战争结束后他们囤积了海量的纤维棉,经过研究把纤维棉制作成了卫生巾,即为第一代高洁丝卫生巾。

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斯宾塞根据磁控管原理发明出的微波炉

微波炉和万能胶

20世纪中期喷气飞机的出现要求配备更新型、更完善的检测设备。苏联和美国同时开始研发有检测功能的磁控管(可发射高强度辐射光束)。

据说1945年雷神公司的工程师斯宾塞在进行实验时,发现靠近仪器的巧克力融化了。他敏锐地觉察到是某种肉眼看不见的辐射光线融化了巧克力,经过多次改造,他最终制作出了第一台微波炉。

1946年,斯宾塞获得微波炉专利,雷神公司推出第一代微波炉。初代微波炉重达300多公斤,售价将近3000美元,在当时可谓天价。由于成本高昂、操作复杂,早期的微波炉主要用于轮船、飞机或餐厅等工业用途。

雷神公司本身的老客户军队也是微波炉的第一批用户,但它的用户群始终维持在少数。

直到40多年以后,技术的进步使得微波炉尺寸变小,价格也不再那么昂贵,微波炉才终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家用电器。

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万能胶之父哈里·库弗

还有一个例子是万能胶。

1942年,美国伊斯曼哥达公司的工程师们致力于研发一种用于清洁枪械瞄准器的材料。

在一次实验中,哈里·库弗博士分离出一种被称为氰基丙烯酸酯的粘性材料,因为它的粘性太强了,什么都能粘而且粘得特别牢固,库弗博士深感挫败。

但是库弗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材料的市场价值,并花了很长时间说服了老板,最终推出了一款名为“万能胶”的产品。

此时距离万能胶首次被发现已经过去了9年时间。

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GPS 的出现首先要归功于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

卫星定位和互联网

相传GPS的出现要归功于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以科学家理查德·科希纳为首的美国工程师团队在追踪卫星轨迹的时候发现,当卫星接近时,信号频移增强,而当卫星飞远时,信号趋弱(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说,只要知道了地球上的坐标,就可以计算出卫星的速度和位置。同理,只要知道了卫星的准确位置,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的坐标和速度。卫星定位系统的概念由此诞生了。

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成立了一个研究改进型天基导航系统的小组,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堪称是当今GPS系统的先驱。

1973年美国又推出了轨道更高的定位系统,并正式称之为GPS。在最初的10年里,GPS仅限于军事使用,直到1983年韩国波音事件发生,美国当局才最终决定向民用部门开放GPS系统。

盘点那些军转民的黑科技:卫生巾的前身是给美国大兵用的

1969 年"阿帕网"(arpanet)

然而要说历史上转化得最成功,对人类生活改变最彻底的军事科技,必定是互联网。

美国军部构思互联网的初衷是为了在原子弹战争时保持通讯。

具体地说,是将军们需要一种能够在经受了美苏互扔核弹后还能在各个军事主体之间维持联络的技术。

60年代末,洛杉矶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犹他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加入了计算机研究项目。1969年,他们初步建立起一个4所大学间互联互通的网络——ARPANET。这一天被视为“互联网的诞生之日”。其实全球互联网的真正始祖是另一个名为NSFNET的项目(1984年)。NSF网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作为民用网络连接全球各个大学和图书馆的电脑。

ARPA网和NSF网最初都是为科研服务的。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互联网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了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