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曾國藩從一個自我評價智商中等偏下,每一次的考試僥倖過關居然做到後來官至一品的人,成為很多人膜拜的偶像。

但他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個做減法的歷史。他做減法,不是在他的資源和能力上做減法,而是在他的視野和目標上做減法。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天生惡疾

他生下來就渾身長癬,這種病一旦發作,有點生不如死的味道。每當難受的時候,他就蹲在那個裝著鹽水的水缸裡頭,用那個鹽水蜇它,免得去撓了。

曾國藩由於有這個病,他就遠離了我們普通人很難遠離的幾樣東西 :

1、不能喝酒;

2、他是湖南人,甚至不能吃辣的,只能吃特別清淡的東西;

3、最重要的是不能近女色,因為這個蟒蛇般的身軀會把任何一個女孩子都嚇走的。他官越做越大,但是應酬越來越少,應酬要出去就是要喝酒,他是沒辦法去接觸的。所以他的日程是非常簡單的,也是非常固定的,日記一天不落。

他的家書一封都沒缺,讀曾國藩的家書的時候全連得起來,原因是他寫完一封信他還要抄一遍存檔,他真的有那麼多時間。這個減法就是老天給他的這個病,讓他被迫做了一個大減法。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人生中的急剎車

曾國藩這個人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他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很讓人討厭的,年輕的時候,比如說同朝為官,一起合作搞一個什麼項目的時候,因為皇帝比較信任他所以遇到一點什麼事,他動不動就參上一本。很多人都不喜歡他,處處給他設障。

曾國藩在仕途上混得並不順,但是他有一個機緣,突然被迫急剎車。在古代,官員都要遵守一個傳統,如果家裡頭有長者去世,不管你當多大的官,你都必須馬上辭職,回老家丁憂守制三年。這種事情很多官員其實是不願意的,風頭正勁的時候,你必須停下來。

但是對於曾國藩來說恰恰是幾次丁憂都讓他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而且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

在仕途上因為他的這種認死理,習慣於評斷人的這種性格,幾乎讓他寸步難行。

正好這時候他又被迫丁憂回家去,在家天天訓他那幾個弟弟。但終於有一天他發現這是有問題的,一個人像八爪魚一樣去管所有的事情,最後自己就會作繭自縛的。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所以在丁憂期間,他完成了一次心智模式的轉換,又做一次減法——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只看結果,我不評判你的過程,我把我自己當成一個謙卑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作為一老師式的那種合作伙伴,整天讓人幹事還要教訓別人。

之後,大家就對他形成了一個認知,他這個人毛病多,但是他沒什麼壞心眼,而且他主要是看結果,他不管別的,有什麼好處,我只得我該得的那一份,多的我不要,你們拿去分去。

到最後,他把自己的慾望都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這又回到那句話了———少則得,多得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幾於道。

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你就會形成價值注地,最終的贏家是你。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互惠理論

互惠理論,有直接互惠,有間接互惠。就是說打一次性交道的時候,我們都選擇直接互惠;如果多次打交道的時候,你就不應該選擇直接互惠,應該是間接互惠。

間接互惠,就是我這次乾的事情,不一定這次能有什麼好處,但是你持續地表達合作的願望,你持續地兌現你的承諾,你就在暗中建立一種遊戲規則,或者叫信用背書,其實就是一種個人品牌。

直接互惠一般是看臉,間接互惠是看你的名聲。

在《超級合作者》這本書裡頭, 引用了莎士比亞的一段話——如果有人偷了我的錢袋,他不過是偷了一些廢物,那不過是些毫無價值的東西罷了,以前是我的,現在是他的,也曾做過千萬人的奴隸。可是誰要是偷去了我的名譽,雖然不能因此而富足,但是卻令我一貧如洗。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成為硬通貨

在多次博弈當中,你掙的不是一次性的面值,而是掙的是你的名聲,這個名聲其實就是你的信用背書,也是一種最簡單的遊戲規則。

由於建立了這樣一種個人的品牌,曾國藩他自己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社交貨幣,就變成了一個硬通貨,在合作市場上他就是個硬通貨。

曾國藩以他的那種呆和傻,也許剛開始是裝出來的,到最後他變成了一種原則,不斷地做減法以後讓自己的遊戲規則變得極其的簡單和清晰,讓自己最終成了一個硬通貨,這就給他贏得了無數的合作的機會。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所以有人說,後來曾國藩之所以成功,就是他的人緣好,他的價值的流動性強。

曾國藩真正受益的不是儒家那套東西,反而是《道德經》裡頭的那兩句話:

少則得,多則惑,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幾於道。

曾國藩的減法人生

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