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支持孟加拉國獨立,而不是直接將孟加拉國吞併?

杜達特洛夫斯基


印度當年能主導孟加拉國獨立,卻為何不直接將其吞併?

2014年烏克蘭臨近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地區宣佈獨立,而因這個新獨立的國家,明確表示政治取向上是跟著俄羅斯走,所以當烏克蘭表示想強勢留人之時。

俄羅斯表現出了一定要保克里米亞的態度,坦克大炮、飛機軍艦密集向著烏克蘭方向,擔當克里米亞獨立的最大靠山,同時新的克里米亞當局向俄羅斯申請加入俄羅斯。

面對克里米亞的“投懷送抱”,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選擇了欣然接受,在一份公開的聲明中,直言不諱的說道:“克里米亞共和國自條約簽署之日起就被視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對於俄羅斯和克里米亞的這波操作,全球百姓在驚歎之餘,開始對1971年11月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局提出了“疑問”。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大軍開始在它和巴基斯坦的邊境進行密集的軍事挑釁,大量巴基斯坦的邊境哨所毀於一旦。12月3日下午忍無可忍的巴基斯坦向印度發出了怒吼聲,強調自己要“自衛反擊”了。

然而讓巴基斯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它這是中了印度軍隊的計策,當巴基斯坦調集舉國之力,在首都所在的西巴基斯坦嚴防死守之時,印度人來了個聲東擊西。

巴基斯坦的軍隊在西巴基斯坦動起來之後,負責攻擊該地的印度軍隊立刻減弱了攻勢,且呈現出了一個防守的姿態,同時印度在東巴基斯坦方向,組建了一支幾乎集結了全國所有精銳的遠征大軍。

這支大軍在成立之時,目標就無比的明確,就是拿下東巴基斯坦的首府達卡,進而在當地扶持一個政治傾向自己的“友好國家”。

而這個既定的目標,早在1971年3月就在印度國內議會通過了,通過的內容大致為“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

面對來勢洶洶的印度軍隊,因為東巴基斯坦有大量的百姓,認為西巴基斯坦在剝削自己,所以這群人積極的配合印度軍隊作戰,印度軍隊由此得以快速突破巴基斯坦大軍的防線。

12月16日達卡守軍投降,東巴基斯完全落入印度手中。此後經過印度的強勢爭取,東巴基斯坦成功成為了今天的孟加拉國。

而因東巴基斯坦蛻變成孟加拉國,過程幾乎完全是印度主導,且後來的新生國家孟加拉國也受到印度的大量照顧,那時印度吞併孟加拉國的機會,完全可以媲美俄羅斯併入克里米亞的時機。

但讓人意外的是印度並沒有這麼做,它堅持力挺孟加拉國至今。至於為什麼印度不吞併?首先從道義上說過不去,印度在開打戰爭之前,就明確表態是扶持東巴基斯坦獨立。

也正是因為這個表態,在其進攻東巴基斯坦之時,獲得了大量的民眾支持,而這是它打贏戰爭的關鍵元素。若印度臨時反悔要吞併,那它將在東巴基斯坦喪失“信譽”,那些支持它的人立馬就會拿起槍反抗他,印度會陷入戰爭泥潭。

再而是沒有必要,和巴基斯坦對抗才是印度在當時的頭等大事,打仗的目標不是擴大地盤,而是削弱對手巴基斯坦,既然目的達到了,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畢竟它一吞併,巴基斯坦就有足夠素材將印度,“形容”成新時代的霸權者痛斥,博取全世界人民的同情,進而讓印度陷入外交困境,真的得不償失


袁載譽


印度作為南亞區域大國,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建國以後,開始了一些列的擴張行動,企圖恢復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版圖。比如出兵克什米爾、收回法屬印度和葡屬印度領土、佔領麥克馬紅線以南領土,並對周邊小國進行滲透和控制。為了克什米爾領土問題與巴基斯坦發生數次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的爆發使兩國關係惡化,但是印度對於成為南亞甚至世界大國的夢想一直未放棄,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際,出兵佔領東巴基斯坦,並使東巴從巴基斯坦脫離,成立孟加拉國。

大家這時可能就有一個疑問,當時印度派了17萬大軍直接佔領了東巴,為何不直接將東巴併入印度,反而扶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當時印度的計劃是肢解巴基斯坦,並沒有將東巴併入印度的打算。

自從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被分為東巴和西巴,中間隔了一個印度。而東巴和西巴從東西兩側對印度形成夾擊之勢,使印度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不能放開手腳,以防東巴從背後突然襲擊。所以,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印度為第三次印巴戰爭進行了長期的動員準備工作。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所以,此時的印度只是想通過肢解巴基斯坦,達到削弱巴基斯坦的目的,而不是吞併東巴。

第二、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不允許印度這樣做。

印度在戰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也摸清了東西方國家對印巴衝突的態度。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定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度取得了蘇聯的支持。隨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進行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雖然印度當時有蘇聯的支持,但是美蘇處於對抗階段,從英迪拉·甘地訪問美國的情況來看,最起碼美國要反對印度吞併東巴。再加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中國也不會同意印度吞併東巴。所以當印度佔領東巴以後,在國際社會的干預下不得不宣佈從東巴撤軍。

第三、印度和東巴宗教信仰不同,難以達到融合的目的。

當時印巴分治的時候就是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劃分的,東巴地區人口約佔巴基斯坦總人口的56%,並且83%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如果東巴地區併入印度,那麼印度人口中穆斯林的比例將大幅提高,並且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長期發生衝突,難以實現信仰兩種宗教居民的融合,這不但不利於印度的穩定,還有可能爆發衝突。

第四、印度缺乏強大的實力和膽魄。

印度雖然在實力上明顯要強於巴基斯坦,但是以印度當時的兵力部署來看,東部地區部署了17萬兵力,明顯高於東巴的9萬軍隊;而在西線印度投入30萬兵力,與西巴的25萬兵力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所以,印度此戰的目的主要是在東線,不到一個月就佔領東巴地區,但是印度並沒有像俄羅斯這樣的魄力,在面對國際壓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停戰協議,從東巴撤軍。

(孟加拉國軍隊)

印度未能將孟加拉國這一地區納入印度版圖,對印度來說不但失去了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的恆河三角洲,還使印度向東北方向擴張受阻。目前印度和東北地區僅通過狹窄的西里古裡走廊相連,東北地區存在比較強的獨立傾向,一旦管理失控,如果再有外來勢力加持,那麼東北地區很有可能從印度獨立出去。

印度雖有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但是自從印巴分治以後,印巴對抗就消耗了印度相當多的精力。後來孟加拉國的獨立,從地理格局上使印度難以獨佔南亞大陸,使印度難以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


銘蘇先生


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戰就是想要恢復英國殖民時期的領土,既然拆掉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卻沒有吞併它確實有點令人驚訝。不過印度沒有這麼做更多的還是基於現實的無奈。這種無奈都是來自於曾經的宗主國英國。



大家都知道英國人在退出對印度殖民的時候,做了一件大事——蒙巴頓方案。就是把印度以宗教為界限劃分為兩半使其分裂,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都是一項高明的手段。這個方案最終導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永久性分離。地理位置上巴基斯坦分別佔據在印度的東西兩面,而且大英帝國最後還不忘留下一個克什米爾地區作為衝突點,讓兩國相互爭鬥,消耗國力。

當第三次印巴戰爭的時候,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而印度也在暗中支持東巴的獨立運動。當時西巴基斯坦處於戰爭弱勢,被印度入侵無力反抗,對於東巴的獨立也無力打擊,所以最後東巴基斯坦成為了今天的孟加拉國。



講到這裡我估計大家猜都能猜到為什麼印度沒有吞併東巴基斯坦了。一方面,東巴基斯坦和印度信仰宗教不同,雙方認同度不高,印度有心但東巴無意;另一方面就是英國的態度了,當初分裂你就是不想你做大,現在你還想統一,英國怎麼可能會同意,如果強硬吞併東巴,不排除這位宗主國會出兵干預。


小局貓


上世紀列強進行殖民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殖民歷史的罪惡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遠離而消散,依然影響著今天的世界。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曾屬於是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英國結束殖民統治時,把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強行把宗教文化歷史淵源不同和地理隔絕的孟加拉國劃給巴基斯坦,叫東巴基斯坦。



離去的是英國殖民統治,留下的領土、宗教和文化的糾葛,印巴有克什米爾問題,巴基斯坦內部有孟加拉問題。於是孟加拉追求獨立,印度出兵介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1971年孟加拉國獨立。

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蘇聯是印度的支持者,孟加拉國獨立是其他大國的底線,這是各方鬥爭妥協的結果。孟加拉國雖然沒有被印度吞併,但政治經濟上一直都是印度的附庸。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製造民族矛盾和領土糾紛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防止印度這個古老大陸古老國家的強大和崛起。到今天,印度工業化還沒有完全實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們看到的火車上邊坐人的圖片其實大都是孟加拉國的。

上個世紀亞洲的孱弱使亞洲各國深受殖民統治之害,殖民主義留下的罪惡枷鎖今天依然是很多國家的和平發展的桎梏。印巴問題、半島問題、邊界問題都束縛了亞洲的團結發展。



亞洲是亞洲人民的亞洲,亞洲人民的美好生活要自己創造,要用智慧造成和解,要用團結去促進發展,這才是亞洲光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