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無法大規模拍出像國外那樣的科幻片大片?

X華仔


這個就涉及相當多的方面了比如人員、技術等,國外的科幻大片也是通過長時間發展起來的。而中國目前的電影市場還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澱才能拍出像國外一樣的科幻大片。說說我國主要欠缺的幾方面:

人才

我國缺的並不是會技術的人才,而是能夠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夠製作國外特效的人才中國真的挺多,但缺的是哪種能夠擁有自己豐富想象力的人才。雖然,中國特效從業人員眾多,但基本都是外包流水線較多。

素養

拍科幻片需要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可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到位。導演和演員都缺乏科學知識和常識,所以經常拍出來的科幻片慘不忍睹。而國外拍電影在涉及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時,往往會請相關專業的人員進行指導。比如《星際穿越》中,導演諾蘭就請了物理學家過來模擬黑洞的情況。

技術

拍科幻片需要很多特效的支持,雖然我國特效人員多,但是設備硬件、軟件基本都是用國外的。而國外的特效的研究開發上也十分先進,我國目前很多設備都跟不上。

資金

拍攝科幻片需要大量的資金用於特效製作,然而,在中國演員已經拿了大部分的資金,只留給特效一小部分。一小部分資金難以支撐得精良的特效製作。特效製作往往都是很摳細節,比如說毛髮、光影這類平常會忽視,但又不可或缺的。而缺少資金的時候,一般都選擇去掉這些細節,所以製作出來的效果看起來也是相當奇怪

歡迎關注HelloMovie,為您解答更多的電影知識


HelloMovie


記得電影頻道有一個訪談節目,其中有一期主持人問道:為什麼中國無法拍出好萊塢那樣的視覺大片呢?是因為技術不到?還是硬件不行?還是其他別的什麼原因?

回答的這個問題的編導苦笑著說,都不是。然後,他這樣介紹道。

很多人都以為紅果電影製作都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不會CG,沒有後期製作,甚至連基本的設備都沒有。但是實際上,中國現在的電影特技,不論是從設備還是人才上,都可以比肩美國好萊塢,那又為什麼中國做不出好萊塢那樣的特效大片呢?

在電影圈,有這麼一句話:一部在好萊塢完成的電影,經費裡會有60%花在編劇身上。同樣的影片在中國,只有不到20%的經費會花在編劇的身上,而且還是與其他的經費在一起。而剩下的80%花在哪了?全都花到請大牌明星上了。

在這裡,我想特別提起一個人,他就是吳京。他自導自演的《戰狼2》就是好萊塢式的範本——有限的經費全部花在了應該花的地方,而不是去多請幾個所謂的明星。而後來票房的反應,也印證了他的選擇是否正確。

但是遺憾的是,中國能像吳京這樣睿智的導演實在是太少了。中國的導演迷信流量明星,迷信大牌,他們認為只要影片中出現的明星越多,這個明星所帶來的粉絲效應就會越強。所以在中國的電影界,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所謂大牌每天坐在房車裡,演技靠PS,配音靠“1234”,甚至連片場都不到,完全靠摳圖,就能拿著天價的片酬。相反的是,辛辛苦苦忙碌的製片人、編劇、特效等一部電影真正的靈魂人物,卻拿著微薄的薪酬,沒日沒夜的奮鬥著。他們用極其有限的經費,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撐起了一部影片的內容、特效,但最終卻還是要背上“5毛錢”特效的罵名。

中國電影的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了一種病態,票房不好,就壓縮其它經費使勁請大牌,而壓縮製作經費直接導致電影質量不高,又造成了票房更差,如此以往惡性循環。

放眼國際,包括好萊塢,沒有那個國家像中國這樣一部電影裡演員的片酬高到這麼離譜。小羅伯特·唐尼拍攝《鋼鐵俠》系列,片酬不過百萬。弗蘭克·格里羅拍攝《戰狼2》的片酬甚至只有6位數,跟國內動輒千萬的片酬相比,這些當映熱片的主角拿的實在是少得可憐。但是這些演員依然敬業的完成自己工作。他們的低片酬並沒有影響電影的質量,相反他們所參與的電影都成為了“爆款”。

看看中國網絡上民間獨立的電影製作人所製作的小短片吧,這些“小製作”有著完全不輸給好萊塢的特效與炫目的場景。這些層出不窮的民間製作告訴我們,中國不缺人才,也不缺設備。中國電影缺的是能夠讓這些人才和設備真正發揮作用的人。

願中國電影早日擺脫這一怪圈,願中國電影有朝一日成為能與好萊塢匹敵的存在。


黑白貓電影


為什麼中國無法大規模拍出國外那種科幻片?我以流浪地球做一個例子,作為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作品,近來自然少不了對它的宣傳,然而,看到網友對流浪地球褒貶不一的評價,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有不少人對流浪地球抱有不小的希望,認為這是中國科幻崛起的開端,但是這些網友忽視了一個問題,中國科幻特效不是輸給了好萊塢,而是網絡噴子!不管流浪地球品質如何,也無法擺脫他們對於中國特效的鄙視和謾罵。

在放出預告片的時候,我就在底下評論:如果流浪地球上映以後特效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好,顯然,網絡大軍必定開始大作文章,將國產科幻和特效貶的一文不值。如果特效達到了預期效果,你放心,他們會說這是請國外團隊做的。

果不其然,近日才只是多發了幾波預告片,就已經有人開始有諸如此類的評論了,要嘛是說特效六毛(這種人屬於文化素質水平低的網絡噴子,什麼都不懂,只知道跟風,為了黑而黑)。有說特效請好萊塢做的(這種人是對國產特效有牴觸情緒,永遠不會承認相信國產特效會崛起)。也有說特效外好劇情也是辣雞(這種人就屬於典型的槓精了,不管你做的再怎麼好,他永遠不會滿意,永遠會找出理由反駁你)。(下面有我截屏的部分網友評論)

在這些人眼中,特效只認好萊塢,國產一律當垃圾處理,但國產特效真的就這麼差嗎?不見得。現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有哪部硬科幻電影是由一家公司獨立製作的?還不都是承包出去由其他公司合作製作?好萊塢電影特效不也是這樣嗎?‘婦聯'三全片滅霸鏡頭由香港數字王國製作,《環太平洋》中國特效公司BASE(即使該公司領頭人不是中國人,但也免不了是中國團隊參與制作)製作了將近三分之二特效鏡頭,同時該公司也參與《美隊三》製作。《變形金剛》4.5有無錫特效團隊參與制作。可笑的是,一幫人在看著這些片的時候在貶低國內。

不過至少有一點他們說的對,中國不是特效不行,是將做特效的錢花在了流量明星身上。到這不也是觀眾自己造成的嗎?馮小剛說得對,垃圾觀眾造就垃圾電影,既然國內已經對好萊塢特效青睞到這種地步,已經認定國內特效不行,自然國產特效科幻片也就失去了市場,誰還會拍?說起國內流量明星片酬高,這完全是由中國觀眾養起來的!沒辦法,部分人就喜歡看小鮮肉,十個人有九個喜歡小鮮肉,你覺得導演和製片人是為了迎合這九個人的市場高價請小鮮肉演還是為了電影選合適的演員拍一部市場只有前者六分之一的電影好?正因為有這樣的觀眾,才造就了大批天價流量明星。

所以說,中國科幻,中國特效,不是敗給了好萊塢,是敗給了國內觀眾和網絡噴子!








Aquauranus


最近《流浪地球》上映了,很多人說這部電影讓2019年成為了中國科幻片的元年。確實,這部電影拍得很不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證明了中國也有排出好萊塢級別的大片的實力。

但是,中國拍好大片仍舊很難,可能美國一年能產出幾十部,我們只能弄出一兩部。具體原因主要是下幾點:

第一,產業鏈不夠完善。美國畢竟是大片高產大國,從編劇到拍攝到發行,都有一套很成熟的體系。比如一個專門做電影道具的公司,因為美國每年能出產很多部電影,所以它能接到大量的訂單,公司就能盈利。而那些拍電影的公司,也因為他們國內有大量的道具公司可以選擇,因此也能找到最合適的,進而拍出最好的電影。

第二,資金分配不一樣。在美國,拍一部電影,大部分的資金都用在電影製作上,而國內,大部分的資金都用在請明星演員上,電影製作的資金都被擠壓了。很多的流量明星,演技不咋的,但是深受年輕人喜愛,能帶來無法阻擋的流量。

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拍電影的公司想方設法想從沒有房貸壓力,沒有養家壓力的年輕人口袋裡掏錢。這部分年輕人,他們不管他們的愛豆演技多爛,只要他們愛的,他們就捨得花錢。

現在國內的演藝圈正在流行“劣幣驅逐良幣”,顏值好但演技爛的明星輕鬆就能賺到錢,而那些精益求精的藝術家,花了大半輩子去專研的電影,票房竟然比不上一個小鮮肉演的爛片。這樣,誰還去拍好片啊?誰會去冒風險拍科幻大片啊?


寰宇科學新觀察


不請自來。

回答過類似的,所以就乾脆在回答一遍。


這個問題很尷尬,作為中國人,說自己國家的科幻片比不過別人總覺得怪怪的,但事實上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實來講,國產科幻片確實爛到無可挑剔。

根本原因

資金,沒有“到位”。

這個到位不是指多少,而是指用在何處?

《盜夢空間》總投資1.94億美元,花哪裡去了呢?特效。看不出真假的顛倒城市,還有各種聲臨其境的混沌空間,那才是真特效,貨真價實的好萊塢特效。回報是什麼?《盜夢空間》全球總票房:$817,068,851(8.3億美元),人民幣大約48億...就當時的匯率來講,可能高達50億,堪比今年的票房冠軍《流浪地球》。

然而國產的投資呢?

《阿修羅》投資7.5億

《封神傳奇》投資5億

特效堪比阿凡達,製作精良,高超技術、強大的明星陣容等等,這樣的詞彙是不是很眼熟?宣傳電影的時候有沒有刷爆你的眼球??然後,電影上映後,鋪天蓋地的謾罵和差評。很多人疑問明明投資也不少,怎麼就是拍不出自己的科幻片?

這裡有個小小的總結,國產科幻片失敗的原因:

1、演員演技尷尬,還非得把錢砸在演員上

2、特效中規中矩,總覺得差點什麼

3、劇情牽強

4、細節全靠抄襲和“借鑑”

以上四點個人意見,不接受反駁。

但是也算有成功的科幻片,投資3.2億,吳京自掏腰包6000萬。說他成功,是因為特效到位,雖然仍然差點什麼,但是總算不中規中矩,演員演技也還算到位,沒有特別尷尬,劇情倒是很到位,畢竟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而且關鍵點是沒什麼抄襲點!

所以《流浪地球》的回報高達46.8億元,穩穩賺翻。

演員自己投掏腰包了,而且錢也確實花在了特效上,票房高沒毛病,好評口碑好更是沒毛病。

客觀原因

中國電影風格就根本不是那茬兒的。

縱觀中國電影市場三十年,畫風和科幻完全不搭嘎,咱們中國風,本就是華麗,典雅和傳奇色彩的,多美啊!多麼令人驕傲!那樣金碧輝煌! 那才是我們中國的電影,人家美國拍了十幾年,風格和定位早就已經成型,科幻鉅作!

我們幹嘛非得和人家的老本行比,沒必要,要比咱們就比文化色彩呀!

咱們又不是拍不出文化色彩的電影,《芳華》、《活著》、《影》等等,中國文化色彩充斥的優秀電影比比皆是,那才是屬於我們的電影,優秀的電影。

但是,為什麼咱們非得拿咱們國家不在行的科幻風格和美國老本行比?時代視覺趨勢所致。

如今,現代人越來越嚮往視覺向,去看電影基本都是為了去滿足視覺體驗啊!特效到位,票價就值回來了!!!

所以,總結客觀原因就是,如今視覺所向。


三月怪


這個問題還是值得深思的,我說說我的理解。

第一,製作成本

有個法則叫做二八法則,就是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中,假如我們把所有人都看成電影人,你就會發現有錢的人還是少部分,而電影投資比較大,動不動就上億,導演拍電影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自然是需要迎合大眾口味。

在拍攝前,都會考慮受眾群體,對成本票房也會做一個估算,就像寫網絡小說一樣,哪一種題材比較受歡迎就寫那一種。導演拍攝自己熟悉的領域,自然會更有把握,不會去冒險嘗試自己不熟悉的題材,因為拍可能就意味著爛。

國內市場科幻電影這部分其實一直都是一片空白,沒有人敢嘗試,直到《流浪地球》上映,我們中國才有了第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科幻電影。所以,很少有導演和投資方願意冒險投資,因為失敗賠償的不僅僅是製作成本,還有賠率,比如我們傳出的王寶強被爆出因押注《瘋狂的外星人》,賠償6億。

第二,劇本和經驗

在國內,好像很少有關於科幻電影的劇本或者小說,而劉慈欣的三體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科幻題材小說,自然很少有人涉獵。

這就像我們國內的動畫製作水平比不上日本一樣,因為日本在動畫片方面已經浸淫多年,有著豐富的積累。





大閃說電影


中國無法拍出像國外那樣的科幻大片,是因為中國的投資電影的錢大部分進入到了演員的腰包裡,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是一個“流量”當道的年代,小鮮肉,小鮮花成為了投資方的首選,因為這些人有龐大的粉絲基礎,能保證一定的票房成績,而這些演員所在的經紀公司給藝人制定的片酬都是昂貴的,電影投資有三分之二的錢都作為演員的片酬支付出去了,而用到後期製作的費用就被壓縮這樣一來,如何才能有好的作品呈現給觀眾,更別說需要大量資金去製作後期的科幻電影。

好的科幻大片需要大量的資金去支持後期的特效,特效是非常燒錢的,只有資金足夠才能出來好的效果,現在中國卻的不是資金,而是缺少認真做電影的人。致使中國的科幻大片一直都寥寥無幾,效果也不是很好。

而今年的一部《流浪地球》讓大家看到了中國製作的科幻大片也是很受歡迎的,在沒有大牌演員,大牌製作,大牌導演的情況下,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這就是好的電影即使沒有強大的背景也不會被埋沒,這就給了電影圈人很好的警示。

從現在開始中國會出現更多的好的,精彩的科幻片,市場在變化,觀眾的需求在變化,自然就會有科幻片來滿足觀眾的眼球。


影視爆料站


1:市場環境

好萊塢電影只要稍微有一點名氣的,是在全球上映,那些比較知名的ip,就更不要說了,比如《變形金剛》、《第一滴血》和《碟中諜》等等。而中國的電影,很少有在國外上映的,感覺就是自產自足。由於市場的侷限性,導致能夠盈利的電影其實不多,你要知道,不是每一部電影都能在電影院上映。

2:演員

以我的標準來看,當下很多一線明星的演技是不合格的,這就算了,還有很多明星不敬業,拿著幾千萬上億的片酬,卻用替身拍戲,長期下去,不僅自己的演技沒有提升,而且還導致口碑下降。這部分明星是當下的主流,所以導致影視劇的質量大幅下降,觀眾不買單,我周邊的朋友都說,去電影院看電影優先選擇好萊塢大片,國產片就是浪費票錢。有一點我不“明白”,中國好演員不是沒有,像葛優、陳道明、六小齡童和唐國強這樣的好演員大把,為什麼就是沒有什麼市場呢?唉,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

3:成本

整體的成本我們比不上人家,好萊塢大片的製作成本往往都是好幾個億美金,國產電影投資一兩個億人民幣算多的了。國產電影絕大部分的成本都花費在明星片酬上,後期製作和景點選取相對較薄弱,而好萊塢電影就比較注重後期製作。

有很多的原因在裡面,以上3個是最主要的,其實,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也不差,只要劇組用心去拍好電影,做好口碑,票房不用愁的。譬如,吳京導演的《戰狼2》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娛樂圈譚嬤嬤


國產電影百花齊放,但是不少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想看科幻片總得往國外電影闖,就我個人觀點來分析一下國產電影無法大規模拍攝科幻片的原因。

一、科幻素材缺少

我們以科幻片大產戶美國為例,美國在很早時候就開始有科幻文化產業 就比如大家熟悉的美國漫畫公司DC、漫威、image、黑馬、IDW五大漫畫公司,最早都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了,這就說美國在那麼早就擁有科幻文化意識,而且擁有大量科技素材,我們會發現基本我們現在觀看的科幻片都是超級英雄、變形金剛、星際迷航等等由早期漫畫改編而來,所以在內容上我們基本沒有優勢。

二、硬科技“硬不起來”

美國科幻片除了漫改超級英雄外,還有一類就像是《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等等具有相當硬的科技理論支撐。我國目前對於科技學術方面還在崛起中,但更多方面也是應用到建設國家之中,很少有這樣的用理論去拍攝電影,很少有像劉慈欣這樣的科學家會寫出硬科技的科幻小說,所以,在故事方面還是缺乏取材,而且我們對於太空方面的探索也正在起步,還不適合大規模拍攝太空科幻片。

三、市場惹的禍

個人認為,這是最大的原因。拍不好科幻片是因為沒錢嗎?因為沒技術嗎?還不是,主要是用心製作的人少。大家都知道,早幾年乃至現在都有,我們的市場受到韓國偶像明星影響極大,各種追星狂潮出現,也因此讓我們的文化市場開始偏向於“偶像”,你會一大波的偶像劇充斥我們的影院,故事可能到頭來都是情情愛愛,賣萌耍帥,可是這一類電影人氣高,來錢快,比起耗費精力大,收益難的科幻片來說,更多製作方會選擇偶像劇。

而且就目前的市場,雖然不追韓國明星,但是國內的市場還是被韓流帶偏了。出道的偶像越來越像韓國人,而且更多人願意去看明星上節目做遊戲聊八卦,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電影產業的龍頭更願意大規模製作偶像綜藝和真人秀,也不願意去花更多錢大規模製作科幻片。

四、缺乏創意和專業人員

可能是歷史文化的緣故,國產電影更多是在人文歷史方面,我們的古裝劇是佔比重最大,尤其是最近幾年,技術的增長,古裝奇幻劇開始量產,如果說美國是科幻的大產戶,那麼中國絕對是奇幻劇的大產戶。

也許是受我們的教育有關,更多人擅長的還是人文的藝術,加上我們有十分豐富的小說素材,而且這個領域的大師人物比較多,據我觀察,現在國內以拍攝科幻片出名的大師還真是沒有,也沒有像好萊塢那樣成型的特效團隊。

其實拍攝科幻片不需要大場面,只需要創意,就像《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猩球崛起》,用到的技術很少,但是他們都有出色的故事支持,可以說,毛病還是出在我們的思維上,缺乏故事新意和創作人才。

解言:近幾年好萊塢的特效大片已經不吃香,大家更希望國產能有佳作,其實國產技術是能夠做出色的,只不過是沒有人願意堅持,接下來有非常讓我們期待的《流浪地球》以及《明日戰記》,就預告片來看,它們或許能掀起國產科幻片的潮流。









音吟影


中國真的無法大規模拍出國外那樣的科幻片嗎?好故事我們有,好編劇我們有,好導演我們有,好演員我們有,好的特效團隊我們也有。而且都有不少,為什麼就不能大規模出現像國外那樣的科幻大片。



先從出錢的人身上找找原因,中國電影投資方百分之百都是想賺錢的,絕大部分是想快速來錢的,什麼樣的電影來錢快風險小?小成本的、有流量明星的,有名導的,製作週期短的。

然而科幻大片,第一消耗的就是資金。第二消耗的是時間,短期是做不出好效果的。第三是風險大,好萊塢的科幻大片也有很對虧本的,而且虧本會很多,投資方受不了。

再從導演身上找找原因,現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導演絕對是掉錢眼裡去了,怎麼賺錢又省時省力就怎麼拍,你能指望他能去拍科幻大片。



我在片場見過一位導演是怎麼拍戲的呢,有一個鏡頭需要做很多細節來體現,你知道導演說些什麼?弄那麼費事幹什麼。直接忽略細節,直奔主題。我寧願相信這是一小部分導演。

還有就是市場因素了。國外那麼多科幻大片衝擊著國內市場,留給中國科幻電影的是夾縫中生存。要是火了,一炮而紅,要是不火,絕對是雪上加霜。能重出好萊塢重重包圍的是極個別的,現在科幻大片還是好萊塢一枝獨秀。《流浪地球》確實不錯,但與好萊塢還有差距。



所以說,中國可以大量產出科幻大片,但是限制頗多,還需時間的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