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文藝片的營銷亂鬥

《地球最後的夜晚》:文藝片的營銷亂鬥

圖/《地球最後的夜晚》劇照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首日即開出2.6億人民幣,堪稱“文藝片奇蹟”的天文票房;但映後卻引爆“文青片看不懂”、“營銷詐騙”的惡評如潮?

“文藝必須難懂?”中國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坎城影展驚豔亮相、金馬獎鍍金後,於2018年最後一夜在中國正式上映。“浪漫跨年場”的商業包裝、“抖音”病毒式營銷,讓電影上映首日即開出2.6億人民幣,堪稱“文藝片奇蹟”的天文票房;然而映後“文青片看不懂”、“營銷詐騙”等惡評如潮,電影票房與大眾口碑在一夕之間雙雙崩盤,出品方公司的華策影視,其市值甚至單日蒸發16億人民幣,並引發了“藝文與商業”的輿論大戰。

地球最後的夜晚,你會做什麼?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由中國新生代導演畢贛自編自導的劇情長片。電影集結湯唯、黃覺、張艾嘉和以《醉生夢死》展露頭角的李鴻其等實力派卡司,斥資至少約5,000萬人民幣,被視為畢贛的野心之作。

電影描述一名回到故鄉貴州的男子,與舊友、神秘女人彼此糾葛的情感迷蹤,風格詩意魔幻,入圍第71屆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其長達60分鐘的3D長鏡頭,當時曾獲影評盛讚為“史詩”,亦摘下第55屆金馬獎三項技術大獎。金獎導演李安曾讚譽,《地球》是“非常非常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其獨特美學與質感在藝文界頗受好評。

挾著這股濃厚的文藝氣息,《地球》在2018年12月31日於中國正式上映。宣傳期間,電影出品方強打“2018年最後一部電影”,並向各大院線建議:“可選擇在12月31日21:50開場,影片結束時恰好是0點0分跨年那一刻,觀眾可以與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一個最有儀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鎖定追求跨年浪漫氛圍的情侶。

緊抓“一吻跨年”的噱頭,發行商將《地球》包裝成浪漫愛情片,並在社交平臺上大力宣傳。根據中國業界媒體《壹娛觀察》,“地球最後的夜晚”標籤在抖音上的相關短片,總播放次數超過3000萬,病毒式營銷成功吸引用戶購票入場。

靠著浪漫賣點加上在抖音上的病毒式營銷,《地球》在上映前的預售即已突破億元大關。根據中國電影訂票主流網站“貓眼電影”,首映日票房衝破約2.6億人民幣,創下中國文藝片的票房紀錄,更是導演畢贛上一部作品《路邊野餐》的40多倍。上一部叫座的中國文藝片《白日焰火》,儘管有柏林影展金熊獎加持,桂綸鎂、廖凡等影星主演,總共也只賣了1億人民幣。

然而,2018“一吻跨年”過後,《地球》卻迎來惡評如潮。

《地球最後的夜晚》:文藝片的營銷亂鬥

圖/《地球最後的夜晚》宣傳、微博

“看不懂”、“我只知道我旁邊的老外都鼾聲四起,電影到底要表達啥”、“地球上最裝逼的夜晚”,看一男的吃了三分鐘的蘋果,“地球最後的夜晚看不懂”的話題隨著大量惡評登上微博熱搜,長達60分鐘的3D長鏡頭更被批評長到令人髮指,不少觀眾表示,影廳內睡的睡,玩手機的玩手機,離場的離場,這場跨年電影一點也不浪漫。

2019年元旦,《地球》票房大幅跌至約1,100萬人民幣;上映第4天持續下探,已跌至126萬。相較首日的亮眼成績,票房急劇縮水了約99%,被中國網友謔稱為馬裡亞納海溝式的崩盤。

在貓眼電影上,電影評價被大量負評拉低至2.6分(滿分10分);中國文青聚集地的豆瓣電影,評分也從上映前的7.4降至6.9分。票房與大眾口碑雙雙失利的《地球》,其出品方的華策影視更在1月2日跌停,市值縮水近16億人民幣。

對於《地球》上映前高高舉起、映後重重摔落的反差現象,中國及外國多家媒體普遍分析,主因是電影發行商大膽的商業營銷手法,雖然成功號召了非文藝電影的常態群眾走入電影院,但觀眾衝著對浪漫商業片的想象而去,看的卻是相對小眾的文藝電影,這才形成了不符期待的嚴重落差和反感。

根據日前公佈的官方數據,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的成長速度雖有降溫趨勢,但仍在2018年突破了600億人民幣的大關。其中,中國自產電影中,依然以如《紅海行動》(票房約36億人民幣)這類帶有愛國情懷、或如《我不是藥神》(票房約30億人民幣)的現實題材最為賣座。

在一片惡評之中,文藝片受眾該是什麼模樣?也引發了輿論的激辯。

部分輿論認為,由於購買《地球》預售票的觀眾主要來自抖音以及二、三線城市(據貓眼電影,約佔6成),大部分觀眾習慣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對於藝術電影緩慢、非線性的敘事方式感到陌生,甚至難以接受,因此營銷團隊的豪賭策略是自作自受。

但另一方面,卻也有人認為,《地球》宣傳過程並未刻意掩蓋其晦澀、文青的電影語言,所謂的藝術電影市場也需要時間與成本培養,《地球》的營銷手段不失為一種大膽嘗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對此表示,《地球》以營銷商業片的手法,來宣傳文藝電影,電影團隊企圖打破兩者界線,更像是無知者無畏的匹夫之勇。

至於《地球》營銷模式對於中國文藝電影產業帶來的衝擊,畢贛早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時就已表示,我的宣發同事不偷不搶不下跪,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知識做一件事情,我沒有覺得他們有任何過錯,我非常尊重他們。

“二三四五線城市,就應該看那種(意指商業電影)電影嗎?”

本身來自三、四線城市的畢贛如此反問。在電影院外,《地球最後的夜晚》意外地開啟了文藝與商業、大眾與小眾之間的激辯。

在電影院外,《地球最後的夜晚》意外地開啟了文藝與商業、大眾與小眾之間的激辯。

《地球最後的夜晚》:文藝片的營銷亂鬥

圖/《地球最後的夜晚》宣傳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