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朋友,對於俗語一定不陌生,尤其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俗語,不僅家中老人,就連一些孩子也能說出幾句,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燕子低飛雨要來”等,這些俗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十分方便傳頌。

在農村,有些俗語代表著禁忌,告訴人們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年齡段要做什麼事,不要做什麼事,這些具有告誡意義的俗語也是會經常被老人提起,畢竟現在年輕人不是那麼的講究,前幾天,回到村裡,發現村裡興起了一股“種樹熱”,好多村裡人都在地裡挖坑栽樹,但是一向喜歡湊熱鬧的大伯卻沒有加入其中。

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問大伯為啥?大伯說了一句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大伯說我今年都66歲了,還種啥樹呀,就我這常年犯病的身體能看到樹長大嗎?有人看到這會有疑問,不是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樹也可以讓後人乘涼呀!其實大伯說這句話,也是出於一些農村老人的固定思維,現在就來看一下這句話到底指啥?

“50不建房”是說人到50歲以後就不再蓋新房子了。為啥這樣說呢?以前農村人均壽命比較短,到了五十歲大多數人都看淡了物質條件,想要的無非是子孫平安,對於居住條件也沒多大的講究了。那時候人們不在意居住條件,也是受經濟條件影響,蓋房子可是要花費一家人大半輩子的積蓄,與其這樣,不如將就住著老房子,住的時間久了,人對屋子也是有感情的,就不想來回折騰了。

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60不栽樹”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種植樹木可不是一兩年的事情,需要長久的照看,到了花甲之年,人也經不起折騰了,等到幾十年後樹木成材,很多人覺得看不到了,老人們就會覺得非常可惜,到頭來也不過是白忙活一場。

“70不做衣”是說人到了70歲就不會在買新衣服穿了,農村有句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所以家中的老人到了70歲後,就不願意子女再給自己買新衣服穿了,今年過年回家的時候,鄰居王大爺的孫子給他買了一件大衣,王大爺很是高興,但是嘴裡依舊不停地說,“我都七老八十了,還買新衣服幹啥,都浪費了。”

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聽了這話,雖說是老人為了給子孫省錢,但是難免讓人心裡難受,老人在年輕時為了賺錢養家,身體留下了不少病根,老了可以享清福了,又處處為孩子想著省錢。其實這些話雖然農村的一些老人常講,但是現在醫療健康在不斷提高,飲食環境也在改善,人的平均壽命也在提高,老人也能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關於這句話,你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