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李娟/文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吳冠中先生畫作

多年前,第一次被吳冠中先生的畫深深吸引,那幅畫--名曰-《春如線》。千絲萬縷的線條,密不透風地鋪滿畫面,只覺春風拂面,柳如絲,又如煙。濃淡相宜的線條中點染桃紅點點,翠綠滴滴,春的氣息迎面撲來。他的水墨畫是抽象的,卻畫盡春之神韻。他不畫林間呢喃的紫燕,不畫桃之夭夭開遍陌上,只畫風中如線的柳條,寥寥數筆,春意盎然。他在隨筆中寫到:“用線來繪寫春天,表現春光之易逝”。是的,留不住的不僅只是春光,還有青春韶華,昨日滿頭烏黑的秀髮,轉眼間,青絲已化為暮雪。誰的人生不是這樣?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在中國美術館看他的畫作,見他畫江南水鄉的居多,因為,他的家鄉在江蘇宜興。早年間,他留學法國,然而,在他心中,故鄉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一縷鄉愁在遊子心頭,剪不斷,理還亂。他畫故鄉的粉牆、黛瓦、垂楊、小巷、流水、花草,一畫就是半個多世紀。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有一幅畫,水邊泊著一葉孤舟,靜寂的水面上,小舟的倒影如畫,卻越發顯得水的寧靜和淡泊,又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閒逸。此時,詩和畫之美,痴痴纏繞,相依相伴。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另一幅畫,水邊柳絲如煙處,有幾座粉牆黛瓦的小屋。屋旁幾枝桃花嫣然一片,紫燕在空中輕靈地掠過。在一座石拱橋上,點染幾點桃紅,幾滴瓦藍,不像是人物,你卻依稀看見石橋上走來幾位婀娜的女子。天空落了細雨,身著藍底白花衣衫的女子,微微低著頭,如水的眼眸,尖尖的下巴,美如水鄉一尊青花瓷。她撐著一把油紙傘,嫋嫋婷婷沿著青幽幽的石板路走來,似一朵雨中荷花,有著淡雅的芬芳。不由得讓人想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詩句。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石濤說:山水畫必須有人,才算是逸品。小橋,流水,人家,渾然一體,佳偶天成。也許,美到極致的東西,永遠都是最自然的。

他在隨筆中寫到,大自然的雕刻家創作了無數似與不似的佳作。至於傑作,佳作還是平庸之作,那主要還是需從形體的形式美感上去衡量,像不像,美不美不能等同。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我很喜歡他的另一幅畫《冰雪殘荷》,大大小小黑色的墨塊構成水中殘荷,捲曲凋零的荷葉,枯萎的蓮蓬,一派蕭瑟之氣,似一聲惆悵的嘆息。忽然見黑色的枯枝上落著一隻紅豔豔的蜻蜓,忽閃著雙翅,活潑的,明麗的,輕盈的,呼之欲出,躍然紙上,讓人寒冷灰暗的心一下子光亮明媚起來。此時,令我不由得沉思起來,既然畫的是《冰雪殘荷》,霜嚴雪寒的季節,哪來的紅蜻蜓呢?而後,在他的散文集中找到了答案。其中寫道,一九六六年的寒冬,他在北京的北海公園看見一池的殘荷,已經沒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雅興。那時,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他已被某些人剝奪了作畫的權利,他的心就如同一池殘荷,被霜凍在殘酷的嚴冬。三十年裡,他心中的殘荷還在,心頭的紅蜻蜓一直輕盈地飛舞著,那是暗淡歲月裡舞動的,鮮活的,永不熄滅的生命的光亮,蘊含著無限的生機。於是,直到一九九六年,他才提筆創作醞釀了三十年的《冰雪殘荷》。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節日裡,見街頭有畫展展出。幾十米的山水長卷,描繪山川河流。看似氣勢磅礴,卻覺寡淡無味。然而,吳先生的畫,猶如一首唐詩,一闋宋詞,美在意境,美在意蘊悠長。張大千這樣說:“寫意兩字,依我看來,寫是用筆,意在造境”。我說,寫意畫就如同蘇州園林中的一處水榭,一彎秋水,一扇花窗,一個長廊,讓人品味出不同的意趣,那是東方文化孕育的古典、含蓄、優雅、韻味。不必說,不可說,盡在畫裡,又逼進人的內心深處,清芬暗盈,餘韻幽幽。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吳先生的散文,簡潔凝練,真摯飽滿,灑脫率真,自成一家。散文集取名《畫外音》,那麼好的書名,他幾十年嘔心瀝血潛心作畫的幽幽心音,辛酸甘苦,無處訴說,後來都留在文字裡,開出了朵朵青蓮。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他說:“石魯如果到了美國不回來,就沒有了石魯;魯迅如果當年不從日本回來,也就沒有了魯迅。我這個苦瓜,只能結在苦藤上,只有黃土地的養料適合我生長”。是的,他將一生的愛和心血浸透在黃土地上,他寫過:“隔著漁網看那捕魚的帆船和初透水面的蘆葦新葉,帆影滿湖蘆芽短,是詩是畫,我的故鄉是詩畫之鄉”。那些文字情真意切,一顆愛自然,愛故土的赤誠之心躍然紙上,純淨拙樸,詩意瀰漫。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他的一生可謂不負丹青。他的一生和山光水色在一起,和俊林秀木在一起,和鳥語花香在一起,和筆墨丹青在一起,他是有福之人。大師走了,他那支彩筆渲染的美和他畫作中的春天,永遠留下了。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不負丹青——讀吳冠中先生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