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史上第一位狀元,晚年回鄉寫下兩首詩,道盡物是人非的心酸

要說唐朝最成功的詩人,不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詩仙詩聖,也不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白居易,而是那位36歲中狀元,86歲得善終的賀知章。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是盛唐著名詩人。

我們現在都說李白、杜甫、王維都屬於盛唐詩人,其實都不太準確,因為他們都經歷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賀知章不一樣,他趕上最繁華的開元盛世,又死於安史之亂爆發前。

所以他不像杜甫那樣倒黴,沒享受幾年盛世榮華,反倒受盡戰亂之苦;也不像王維陷入敵營,名節不保;更不像李白站錯隊,差點被殺。

這點來說,賀知章是真的好命。

浙江史上第一位狀元,晚年回鄉寫下兩首詩,道盡物是人非的心酸

公元695年,36歲的賀知章高中狀元,他應該是浙江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狀元。

我們現在看,也許覺得他有點大器晚成。

但是比起少年中舉,卻仕途坎坷的王維、蘇軾,賀知章已經幸運很多。

他不是一開始就平步青雲,卻也是穩紮穩打,一步步混到了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身兼兩職。

都說伴君如伴虎,別看有些官員生前風光,很多死後都不得安寧。

就像魏徵,生前李世民以他為鏡,死後墓碑都被砸了。

賀知章86歲告老還鄉,一心向道,唐玄宗還為他修了道觀,“鞦韆觀”。

在他啟程返鄉那日,親率百官太子為他踐行。而他死後,繼位的唐肅宗還追封他為“禮部尚書”。

官運亨通,善始善終,歷代官員真找不出幾個像他這樣的。

同時賀知章的人緣也非常好,他和張旭、張若虛等人並稱“吳中四士”;和孟浩然、王維等人組成了“仙宗十友”;還被杜甫歸為“飲中八仙”之一……

命好、官場混得開、相交滿天下,唐朝最成功的詩人舍他其誰?

浙江史上第一位狀元,晚年回鄉寫下兩首詩,道盡物是人非的心酸

當然作為知名詩人,若沒有一兩首傳世之作,也是說不過去的。

賀知章最出名的詩除了《詠柳》,當屬《回鄉偶書》,全詩如下: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其實,《回鄉偶書》有兩首,可惜大部分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第一次知道《回鄉偶書》還有其二的時候也是驚呆了,因為當初學習的時候老師並沒有說過有兩首。

當時是看一個詩詞節目,主持人問選手《回鄉偶書》中帶“月”的詩句是哪句?

電視機前的我和選手一樣蒙了,我將那首詩從頭到尾唸了好幾遍,也沒發現“月”。

那時我還想難道從小背的那首竟是假詩不成?直到主持人公佈答案,才知道原來《回鄉偶書》還有第二首,學無止境當是如此。

這兩首詩賀知章回到家鄉後,見到人事、景物有感而發寫就的,尤其是第二首,當算他的絕筆之作了。

第一首大家都學過,就不過多解讀了,我們重點來看看第二首吧。

浙江史上第一位狀元,晚年回鄉寫下兩首詩,道盡物是人非的心酸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我離開老家已經很久了,回來之後,總覺得家鄉的人事變遷太大了。

賀知章36歲高中狀元,而他離開家鄉的時間還應該再往前推,86歲返鄉,如此一算,這中間的時間應該有50多年,半個世紀,滄海桑田。

唐朝的平均壽命不足30,所以杜甫才會感慨“訪舊半為鬼”,而賀知章在50多年後還能落葉歸根,也算幸運了。

只是家鄉的變化讓他鬱結於心,“歲月多”、“近來”這些表示時間的詞強化了他的這種感傷。

浙江史上第一位狀元,晚年回鄉寫下兩首詩,道盡物是人非的心酸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只有那門前鏡湖的碧水,在春風的吹拂下,蕩起一圈圈的波紋,這樣的風景和我50多年前離開的時候一樣。

三四句,詩人的將目光轉向了門前的鏡湖,碧水盪漾,一如既往。

然而當獨立鏡湖邊時,他又想起人事的變化,他的心情再不像之前“笑問客從何處來”那樣心酸中帶著絲絲歡愉。

不知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當我們離開一個人或者一個地方太久,再回首,就會發現我們與先前的地方、當年的小夥伴格格不入。

賀知章此時就是如此,人事消磨和鏡湖不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詩人對世事變化的心痛無奈。

據說,賀知章寫完這首詩沒多久就去世了。也許是大限已到,也許是因為人事消磨的感傷加速了他的死亡。

浙江史上第一位狀元,晚年回鄉寫下兩首詩,道盡物是人非的心酸

可能是長大後,變得多愁善感,小時挺喜歡《回鄉偶書》其一,覺得充滿童趣,如今的我更鐘愛“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青山依舊,綠波東流,可是不知人面何處。也許這樣的意境更能體現物是人非的悲傷吧。

不知你更喜歡哪首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