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一本書,會讓你看了一遍又一遍。

《活著》

餘華

總有那麼一本書,會讓你看了一遍又一遍。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溼雙眼,因為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

總有那麼一本書,會讓你看了一遍又一遍。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故事。阿米爾生於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人社區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親"爸爸"是普什圖人,一名法官的兒子,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則出身哈扎拉人。阿米爾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遊戲。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即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因為阿富汗斯坦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對兩個孩子都很喜愛,但嫌阿米爾過於怯懦。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阿米爾展露出寫作的才華,但爸爸並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爾的忘年知己。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斯坦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


《我們仨》

楊絳

總有那麼一本書,會讓你看了一遍又一遍。

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一百個人的十年》

馮驥才

總有那麼一本書,會讓你看了一遍又一遍。

二十世紀曆史將以最沉重的筆墨,記載人類的兩大悲劇:法西斯暴行。著名作家馮驥才以100個普通中國人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曠古未聞的劫難真相。

閱讀這部書是需要充滿正義和良知的立場。馮驥才有意創造這種閱讀角度,在篇目安排上,把幾篇富於衝擊力的放在前邊,以使全書具有震撼力。有意將不同文本基調和不同的敘述節奏,相互穿插開來,間隔開來,保持亢奮,不感到沉悶,使得閱讀空間更加廣闊。


《看見》

柴靜

總有那麼一本書,會讓你看了一遍又一遍。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成為你心中的那個自己。

我是小四書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