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上海市青浦區白河鎮,在宋代以來1000多年的歷史中,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青龍鎮。據《資治通鑑》等史料記載,唐宋時期青龍鎮是我國東南部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後來,由於河道改道和港口功能的喪失,青龍鎮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2009年以來,為了研究青龍鎮的歷史,上海博物館派出考古隊對該地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當考古隊清理到古鎮遺址的西南方時,發現了一口充滿泥土的古井。根據露出的井口情況,考古隊初步推斷,這是宋代的一口水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考古隊清理完井中的泥土後,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口具有磚石結構的宋代古井。整口井深5米多,井旁的石頭上都刻著工匠的名字。井被清理乾淨後,地下水開始從井底湧出,遠處井底也能聽到“叮噹”的聲音,好像有人在打鼓。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考古學家說,宋代的古井很常見,但大多是土井。很少有人用這樣的磚石建造它們,這些磚石通常只出現在寺院或官府裡。通過查閱史料,考古隊發現青龍鎮曾經有一座寺廟,叫隆平寺。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從2010年到2016年,考古隊花了6年時間在寺廟中找到了隆平寺和佛塔地宮的位置。隆平寺寶塔遺址佔地1000多平方米。它是一座完整的八角形磚石結構塔。在塔中心以下五米處,考古隊按預期挖掘了地宮。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隆平寺塔基處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地宮,隆平寺塔地宮是塔狀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8米,南北寬1.2米,高1.42米。三層磚疊在一起做成一個“須彌”底座,中間束腰。地宮的主體是直牆。東、西、南側均設置火焰形大門。頂部用磚封住,堆成梯形的石蓋。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地宮打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地面上的各種硬幣。經過清理發現錢幣多達1萬枚以上,其年代從漢朝持續到了宋朝。地宮最重要的文物是一尊寶函,它分為四層,從外到內依次是木函、鐵函、木貼金函和銀函。

上海一座古井傳出“鼓聲”,引來考古隊挖了6年,最終滿載而歸

在寶函的最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裝著四個球的銅瓶子,其中三個是水晶球。它們應該是佛教的聖物,這一發現與文獻中關於隆平寺寶塔寶函的記載是一致的。專家表示:隆平寺的發掘是確定青龍鎮遺址位置的重要標誌,對研究青龍鎮的城鎮佈局具有重要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