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被看作勵志片代表, 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阿甘正傳》被看作勵志片代表, 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阿甘正傳》被看作是勵志片的代表,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眾所周知,電影《阿甘正傳》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原著本是一部反諷美國社會問題的荒誕小說,但經過電影編導大刀闊斧地二次創作,故事得到了恰到好處的修飾和美化,主人公阿甘也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勇敢、認真、守信且非常重視感情。

小說描寫的本是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故事,卻硬是被電影的編導將之轉化為一個有關個人成長的勵志故事:患有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阿甘,因為自強不息、堅韌執著,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蹟,獲得了輝煌的成功。

電影採用了“清明上河圖”式的手法,展示了1950-1970年代的美國社會。將阿甘的“奔跑”提升到富有詩意的畫境,讓他一路橫衝直撞,從而撞上了美國社會那個時期的大部分歷史事件。還有一部分歷史事件,通過阿甘所深愛著的珍妮背上一把吉他,四處遊歷而親歷或目睹。


《阿甘正傳》被看作勵志片代表, 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小說作者的本意是借阿甘的經歷來諷刺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怪象,但電影的編導卻化腐朽為神奇,讓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真實的歷史人物,成為阿甘其人其事不容置疑的一種真實性背書。從而獲得了“因為夠真實,所以夠勵志”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也表現出了電影編導功力的嫻熟和老道。影片的開始,阿甘的媽媽為了讓他進入正常學校接受平等的教育,不惜以“犧牲自我”的方式換取機會。小說裡並沒有這一情節,小說裡的阿甘還是依照規定進入到智障學校上學。

電影裡這種不著痕跡地“賣慘”讓人不勝感慨:阿甘天生殘疾又智商低下,媽媽為他傾其所有,這樣的孩子理應獲得上天的眷顧。於是乎,阿甘就一路順風順水,最後獲得了榮譽勳章,成為了商界大佬。媽媽因此為之驕傲,為之自豪,為之揚眉吐氣。


《阿甘正傳》被看作勵志片代表, 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小說裡的阿甘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是落魄潦倒:被選入美式足球隊只因他有2米2的身高而不是跑步特長(阿甘的奔跑能力是進入足球隊後練就的),大學裡阿甘並未能順利畢業而是因學業成績不達標中途被學校開除,因投擲榮譽勳章襲擊議員被鋃鐺入獄,退伍後扮小丑跟人摔角以賺取生活費,因為吸食大麻而被珍妮厭棄,珍妮懷孕了都全然不覺卻沉迷於投機取巧或埋頭養蝦......

到了電影裡,阿甘成了高大全的好男人:他不滑頭,不聰明,不善於算計,但誠實、勇敢、認真、守信且非常重視感情。吸毒的惡習也被轉到了珍妮的身上,窮困潦倒之下流落街頭遇見了自己的兒子被改寫為功成名就後不忘舊情去尋找珍妮。本文為“大象看戲”原創發佈。他處所見,必為偷竊。敬請舉報!


《阿甘正傳》被看作勵志片代表, 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電影裡的阿甘僅有的一點智商方面的“缺陷”,也成了他獲取成功所向披靡的長處。他誠實、守信、認真、勇敢且非常重視感情,最後順理成章地收穫愛情,收穫事業,收穫人生。

這讓眾多在生活底層滾爬摸打的普通人感到振奮:傻人有傻福,好人有好報,勤奮的鳥兒有蟲吃,勇敢、執著的人才能成功,誠實、守信的人一定能贏得一切。

其實,我們與其讚歎“傻子阿甘”的成功,還不如讚歎電影編導手法之老道、功力之深厚。電影編導深諳觀眾的喜好:我們想要什麼,就給我們什麼。我們覺得阿甘這樣的人不可能有什麼惡習,於是乎編導就讓阿甘成為了一個高大全的好男人;我們覺得阿甘這樣的人理應得到生活的獎賞,於是乎編導就為阿甘頒發了一個大大的獎章。


《阿甘正傳》被看作勵志片代表, 真實的故事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所以,與其說“傻子阿甘”通過不停“奔跑”贏得了成功,還不如說是電影編導通過老道的手法創造了在人生道路上所向披靡的“阿甘”。

電影永遠都不是現實。現實需要夢想,但並不是每一個夢想都能成真。冷靜客觀地看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把現實和未來看得更清楚。你說是不?!本文為“大象看戲”原創發佈。他處所見,必為偷竊。敬請舉報!這些經典你都看了嗎?【大象看戲】約你一起來看戲閒聊,品味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