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出來的城市人,對農村是什麼感覺?

用戶109049210071


大家好,我是鹿鄉一姐,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非常感興趣,因為我就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城市人。

我生在農村,可以說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為什麼從農村走出來,因為靠學習,在自己的堅持不懈努力中,我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之後我在城市裡找了一份工作,久而久之生活也逐漸安穩了許多,隨後又遇上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一年後孩子也出生了,就這樣非常幸福的生活在了城市。

不過回想過來,現在的自己對農村的印象可以說是越來越好,初到城市時覺得城市很美好,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及壓力的增大,越發覺得農村是個好地方。

首先農村有我童年美好的回憶,其次農村的生活環境已經是今非昔比,不再是我們小時候那樣的破破爛爛,現在家家都是瓦房,家家都有小汽車,而且還鋪上了村村通,大家再也不用為出行擔心了,在我小的時候每當下雨的時候出門都犯愁,因為都是屠刀,特別的泥濘,更笨無法行走,而現在真的是千變萬化,有的時候真的想回到小時候,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農村。

小夥伴們,你的家鄉有何變化嗎?你現在還想回到那個生你養你的農村嗎?


鹿鄉一姐


說一下我們村吧,特別窮的一個村莊,400來號人,至今只走出來了2個大學生,現在在大城市也安個家,但是每隔十天半月總要回老家農村一趟,因為他們父母、兄弟、姊妹還都在農村。

每次回老家,待在家兩三天又走了,村裡老少爺們兒都可不理解,認為千里迢迢來回跑浪費路費,回到家有沒啥事。

回到農村,雖然和鄉親們都很熱情,但多了一些客氣,不像小時候那樣可以天南地北閒話家常了。

每次回家,父母總是割肉買菜做一大桌子菜,好像這個不是自己的兒子,而像一個關係很親密的客人。

回到農村,因為人倫代謝,好多村民都不認識了,大爺大叔的時常會叫錯,好尷尬。

性格靦腆一點的被村民誤認為裝清高,看不起人。

一上酒桌,就被灌個天旋地轉,不喝就是看不起人,喝醉了就被一幫叔叔大爺拉著講農村風俗、鄰里親戚關係,不到後半夜不罷休,哈哈!

走出去好像成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身在大城市,心在農村,現在卻難以融進這個生他養他的村莊了!

留在大城市的朋友們,請你們分析下原因是什麼?



80後東郭先生


說說我的感覺吧。

首先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我的出生地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的一個小村子,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在我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有離開過生我養我的村子,直到上大學後才去了第一個城市:南京。大學畢業以後在南通市裡面找到了工作,並且在父母的資助下在南通市區買了房子(在此感謝默默為我付出大半輩子的父母),我工作的地點距離我的農村老家也就一個小時的車程,所以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回農村老家一趟,那裡有生我養我的父母,有兒時一起長大的夥伴,有親切可愛的鄰居,有熟悉溫暖的鄉音···這一切就像一根線,不管我飛的多遠,都時刻“牽絆”著我的心,要我常回家看看。

對農村的感覺真的很複雜,剛上大學那會,第一次獨自來到大城市生活,一切既陌生又新鮮,年少懵懂自尊心極強的我一開始很不情願提起自己的農村身份,在我看來那是多麼的低人一等,現在回想起來是多麼的幼稚可笑,也許這也是我逐漸成熟的一個表現吧。

工作總不能一帆風順,有時候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也會回到農村,吃父母做的菜,和小夥伴聊聊天,感覺一切都很快就過去了,彷彿那裡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心情能瞬間得到洗禮,心結也就自然解開了,有時候農村儼然成了一種依賴,但我明白,這是努力去面對不如意的一種勇氣。

近鄉情怯大概說的就是我吧,記得又一次因為一些特殊的事情,有小半年沒有回到農村,當我好不容易得到了假期我甚至連夜駕車往回趕,在離家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我的心跳居然開始砰砰亂跳,彷彿遇到初戀的感覺,手腳也是不由自主的無處安放,停下車,遠遠的看著家中的父母提前得知我連夜回來到現在都為我留著燈,這種五味雜陳的感覺真的只有身處此時此景的你才能有所體會吧。

農村承載了我太多的夢,有著太多美好的回憶,不是短短的幾百文字就能呈現的,他是我心中巨大的財富,也是我此生最大的收穫。

隨著城市腳步的一步步向前,我那邊的農村也陷入了“拆遷”緋聞,幾家歡喜幾家愁,我很高興能夠看到祖國越來越強盛,我生活的城市越來越發達,但我卻始終難捨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即使有一天他真的不在了,但他會永遠留在每一個在那片農村生活過的人心裡,永恆不滅!


美食練習生


我是農村人不是城裡人,我在深圳打工20年,在城裡待了20年,有機會轉戶深圳,可20年了,我的心依然在農村,不忘初心!

我老婆經常說我是農村人,是的我是農村人,我在城裡有房子,也住在城裡,但我還是農村人,戶口還是在農村。

我有兩個娃,我想把我的娃戶口上在農村,老婆就是不讓,唉!我也算文化人,自學大學本科學歷,可我的思想依然是小農民!心裡惦記著老家的一畝三分地。

在深圳20年,在外企,在國企央企做管理10幾年可我依然心在農村農民就是我的命我的身份證!

今年雨光農業開發公司成立了,雨光外漂深圳20年,又迴歸農村做農業,當農民了。我生在農村,漂浮在城市,葉落地歸根在大地,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只有鄉村在我心裡才是家!

也許有人說我傻!是的,我也是這麼想的,只有田園牧歌才是我心中的夢!


夕陽落江農歸人雨光


我來自北方河南農村,現在在南方城市杭州工作;可以說自從12年上了大學之後,除了過年過節也很少在老家待了。先說下我們那農村的現狀吧。

作為一個90後我經歷了農村變化最大時代,以前小時候的農村,生活真的是很差的;得益於中國的高速發展,現在農村的生活好多了。家裡泥濘的道路也慢慢修成了水泥路,幾乎每家都住上了自建樓房,不過現在村裡面的年輕人都出來打工了,所以只有逢年過節家裡的人才會多。

另外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就是農村現在是女少男多的時代,所以過年的時候會見到很多排隊相親的場景。

農村的生活是安逸舒適的,慢節奏的生活可以使人身心放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拋去了城市中工作的煩惱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同時還能吃上媽媽做的一日三餐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懷念小時候的生活,夏天和小夥伴們一起下河游泳抓魚,在地裡扒紅薯花生烤著吃,上學小學時在學校大門外面買一毛錢的辣條吃等等。

人際關係在農村來說也是簡單的,同樣有壞人和好人,當然大多數家裡人還是善良淳樸的,至今我還很懷念小時候那個經常給我零食吃的那個隔壁家老奶奶,可惜她早已不在了。

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和家的概念,余光中先生寫過的《鄉愁》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鄉愁始終是我內心深處的情結。回家始終是我所期待要做的事情。

下面來幾張家鄉的日出美圖





老鷹看視頻


我是遠嫁,跟老公一直生活在城裡,因為上學,老公成了非農戶口,我一年回一次老家,每次住一到兩個月,剛開始我以為我留戀的是家鄉,因為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後來我發現我更留戀的是媽媽的味道,媽媽做的飯,蒸的饃,包的餃子...後來的後來,我發現內心深處最留戀的是我的童年時光,那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每次回去什麼都不幹,最愛坐在房頂,坐在門口,坐在田埂,重新走走上學的路,農村發展很慢,變化很小,這些地方,無一不是我的腳步踏過千遍萬遍的地方,無一不是充滿我童年歡聲笑語的地方,那是我是種子時落地生根的地方,那是給我陽光雨露滋養我長大的地方,那是我血脈相連的地方,那是我一生再也回不去的家鄉。更乾淨舒適的家庭環境,更好的醫療教育,尤其是半夜孩子發高燒門口隨時可以打到車,十分鐘就能到醫院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城市更好的一方面。城市裡生活久了,回到家鄉,沒有辦法適應,孩子也受不了酷熱的天氣,無數的蚊蟲,冬天沒有暖氣,大人都凍到扛不住,更別說孩子,為了下一代,我們紮根城市,為了更好的發展,能夠贍養雙親,供養兒女,我們在城市工作。父母也很希望農村可以改成小康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農村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革中,也會慢慢的改變。回不去的農村成了我們最幸福的回憶!


一枚玩劣的豌豆


你好,發表一下個人見解。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我的家是在一個大山環抱的小山村,我在那個地方長大、生活。初中以前沒想太多,大概自己晚熟吧。上初中的時候就盼望,一定要好好學習,走出大山,等考試結束,自己也成功的到了大城市去上學了,那個時候年輕,自己老是感覺農村人不如城市人,一切的一切,每次放假回家,自己就有一種優越感,這種感覺就是我終於離開這個小山村了,村裡的人都比我次,都不如我,(大家不要噴我,那個時候年輕,好在我沒有給家裡惹禍,)父母累死累活種地賺的錢蔥郵局給我轉賬,還要跑到十幾裡外的郵局去,這就是以前的我。等我現在成家了長大了,才知道,生我養我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農村。

現在想想,以前真是太不懂事了,我把戶口從農村遷到城市,(城市戶口)有個3年左右吧,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自己又把戶口遷回去了(變成農村的了)這大概就是註定的吧,雖然現在住在城市,但戶口還是農村戶口,也不打算變了,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了,孩子出生的時候,看到戶口本一次一次的加人口,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現在包括父母已經有6口人在一個戶口本上了,我對家鄉充滿了說不出的感情,小時候在玉米地裡藏貓貓,麥子收割的時候父母就帶著我晚上12點了還在打麥場,和兒時的小夥伴一起丟沙袋(雖然是男生)打溜溜球,一起粘金蟬,吃1毛錢的老冰棍,真是太懷念那個時候了,今年打算辭掉工作,回老家發展,多包幾畝地,把父母手裡的工具接過來(我們村是種西紅柿的,自己打算辭職種地)現在農村生活好了,我們國家發展神速,現在人人都在手機上看直播,網購等等。父母年紀也大了,好好孝順父母,多陪陪父母。只要是村裡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努力為家鄉做貢獻,有能力了會把村子環境在美化一下,歡迎大家來我家旅遊做客,我們這裡山好水好,還保留著農村人的意思樸實。


番茄外傳


我老家在西北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村子裡四面環山,不管從哪個方向往外去,都要爬山坡,交通極其不便。我記憶中上小學6年級,我家才第一次有了電燈,而不用再點煤油燈了,我家的第一臺電視,是我爺爺賣了好幾袋子玉米,才賣了400塊錢,買了一臺“黃河牌”17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那是1997年。

從小到達,大人們灌輸給我們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好好唸書,將來離開農村,我們從小的偶像,除了雷鋒叔叔,英雄人物之外,就是我們村裡幾戶在外地工作,跳出了“農門”的人家,我們小時候的夢想不是科學家,而是要想村裡那幾戶偶像人家一樣,不再回農村種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完全是由環境造就的。瞭解了我小時候的生長環境,大致就能瞭解,為什麼大人小孩都這麼渴望離開這個地方。

記憶中村子裡與外界唯一的通道,是一條勉強可以通過拉煤車的盤山小土路,一邊是山,一邊是山溝。這條小路只有天晴的時候能走,下雨天人走著,就像走在沼澤地,腳都拔不出來,更別想走了。雖然很少有拉煤車、拖拉機通過,但是偶爾遇上下雨天的時候,拖拉機半個輪胎都會陷在泥裡邊,根本動不了。

有人一定會想,天晴了肯定就好一些了,殊不知天晴了就想踩在雪裡一樣,其實不是學,是滿地的黃土面子,一腳踩下去,黃土四飛,土面子直往鞋裡灌。

俗話講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利帶來的一定是經濟的落後。平時村裡運輸東西,都是靠板車,我們當地人叫架子車,因為出門都是上坡,所以需要套牛拉車,就是俗稱的牛車。

正常情況下,架子車停放的時候,車轅車尾與地面大概會成60度夾角,車尾是挨著地面,想讓車走,就得雙手把車轅往下壓著,讓車尾離開地面,或者是車轅與地面平行。上坡還好一些,下坡的時候,架子車上都裝滿了東西,特別沉。駕車的人如果讓車尾拖著地,車就動不了,稍微離開點地面,巨大的自然推力(物理上講的勢能轉化成動能),車子瞬間速度就會提高几十倍,所以必須得靠雙肩扛著車轅,才能保證架子車不會掉到溝裡去,像夏天人都穿的比較薄,拉一車麥子回來,肩膀上都會磨掉一層皮,真的是想象不到的辛苦。

村子裡唯一的一臺拖拉機是以前生產隊時候的一臺拖拉機,後來生產隊解散的時候,賣給了私人,平時用處也不大,因為都是坡地,拖拉機到了地裡還不如牛,根本施展不開,所以拖拉機大多數是停在院子裡的。

這臺拖拉機最大的作用體現在外出的時候,特別是外出趕集的時候,好不容易等到拖拉機外出,全村積攢的各種要買的糧食、山貨等,堆了滿滿一車廂,然後人再坐在這些糧食上邊,這種場景就像在網上看到的印度的火車的那種情形,甚至比那個更誇張。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交通基本上都是靠走,走親戚靠走,上學靠走,趕集也靠走,偶爾遇到好心的拉煤車司機會捎你一程。家庭條件好一些的,都有自行車,但是作用不太大,出門全是上坡,根本騎不動,必須得推著走。

這種極其不便利的交通,導致外邊的東西進不來,裡邊的東西出不去,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經濟的落後,村裡人生活極其窮困,人們思想的落後,甚至愚昧,但是其實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落後。大多數人意識裡,生存條件太辛苦了,這種辛苦是他們付出比一般農村要高出幾十倍的努力,可能換來的是幾十分之一甚至還要少的回報。

逃離農村,逃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那個年代,村民們集體的夢想。

在村民的思想裡,那時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如果能考個中專,考個師範學校,當個老師,吃“市民糧”,就算是跟這黃土地劃撇清了關係,所以很多人還是把孩子送到了學校。

我們的學校是一個破瓦房,黑板就是在牆上刷上鍋底黑,教室的玻璃窗都是用白粉紙糊的,從學前班到四年級,就一個教室,一個老師教,我上學前班就基本上順便把一到四年級的課程也學了。上課鈴是一塊耕地時被石頭掰斷了的鐵犁尖,用鐵絲綁起來掛在屋簷下,用掏爐子的鐵棍敲著的。

沒有老師願意到我們村裡來教書,因為條件真的太苦了,能來到我們村教書的,都是關係“不硬”的,被迫分來到我們村。到了我們村裡,老師也不太願意好好教書,三天兩頭放假,也沒人管。種地忙的時候老師回家種地,收莊稼忙的時候,老師回家收莊稼,我們就放“忙假”。

我們除了要交學費外,還要交勤工儉學費12元,勤工儉學糧每個孩子40斤麥子。老師平時輪流在每個學生家吃飯,一個學生家管一天,循環往復。冬天還要收取暖費。這些錢在現在看來不多,但是在當時1992年,其實還是很值錢的。村裡人家庭條件都差不多,都沒錢,所以很多人在這幾十塊錢面前,被迫無奈放棄了讓孩子離開黃土地的想法。我是幸運者。

其實回頭想想我們那批小夥伴們,能堅持上完學,也真不容易,那股子要逃離農村的勁,真的是鉚足了。及時條件很艱苦,依然要堅持。每天放學要趕快把作業寫完,不然晚上要點煤油燈,光線不好,還要燒油,能點蠟燭的人家都很少,因為煤油比“洋蠟”便宜。記憶中,我奶奶經常說我,“白天遊四方,晚上借油補褲襠”,意思是天沒黑的時候不好好寫作業,天黑了又要點燈來寫。

那時候我們在家裡寫作業沒有書桌,就是趴在炕上,沒有人管你眼睛離本子太近,還是寫字的姿勢不正確,能有學上就非常幸福了。

通常我都是放了學和鄰居家的叫有全一起寫作業,有全年齡比我大,輩分比我大,我應該喊他叔叔,只不過上學不太在行,印象中他一直上一年級。每天放了學。我們一邊就著花生米肯冷饅頭,一邊寫作業,寫完作業就到山腳下,等著村裡的放牛倌把牛統一趕回來,然後再趕著各自家裡的牛回家。

記憶中,暑假中每天要割一筐中豬草,上玉米地裡拔草,當時我們村裡唯一的經濟作物是家家都種烤煙,要把菸葉子從地裡掰回來,用繩子綁在竹竿上,放在烤煙爐裡烤乾,在從竹竿上解下來,然後分級整理好,紮成捆,整整齊齊碼起來,用塑料紙包上,再用重物壓起來,等秋天交到公社的菸草收購站上,換成一堆白條兒回來,啥時候給錢不知道。

夏天穿著短袖,幫著大人在菸葉地裡幹活,兩隻胳膊上都沾滿了黑褐色的煙油,用手一搓胳膊,汗毛都被弄成了一團,你都能聽到汗毛被從毛孔裡揪出來的斷裂的聲音,鑽心的痛,一不小心被煙油沾到嘴裡,非常苦,最恐怖的是,用胳膊去擦額頭上的汗水,結果不小心把煙油弄到眼睛裡,感覺全世界都要失去的疼,所以就特別討厭在菸葉地裡幹活。

為什麼還要幫家裡幹活,一是希望能幫家裡減輕點負擔,更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幫家裡掙點錢,到了秋天開學的時候,能交得起學費,能有學上,這樣才能離開那個小山村。

2004年,我考上了大學,成了我們村子裡幾十年來唯一的一個大學生,這成了村裡和方圓大家熱議的話題,不是我多麼有出息,是因為我們完成了大家共同的心願:走出山村。就這樣我變成了城市人。

但是當我成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城市人的時候,我發現其實不論走多遠,心理永遠牽掛那個小山村,那裡有我的父老鄉親,那裡才是我的根。那種牽掛與日俱增。離開農村這麼多年了,我晚上做的夢從來都是在農村時候的場景。

我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大學的時候為了省錢,只能寒暑假回家,每年寒暑假一進村,遠遠就看見爺爺住著柺杖在村口等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估摸著你快回來了,所以每天就在這裡等你。然後高興的像個像孩子一樣,牽著我的手回家。

那時候我有個夢想,掙錢了就帶爺爺奶奶出去看看,終於等到了大四最後一學期,夢想就要實現了。那一年,我爺爺75歲了,身體不是特別好,春節後別的同學都去實習了,我一直在家照顧他,後來學校有招聘會,我告訴他說我先去找個工作,我爺爺跟我說:你去吧,我等著你回來。三天後,家裡打來電話,說我爺爺去世了,哭暈哭醒,無奈天各一方,那句話成了他給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現在村子裡交通已經很發達了,條件也越來越好了,每次回去我都會用手機拍下村子裡的變化,誰家的老宅子塌了,誰家又蓋了新房子,願意聽父母嘮叨村子裡的家長裡短。

一句話,當初有多渴望離開農村,現在就有多想念農村老家。


商業新發現


我是一個從農村裡走出來的農村人,上大學,畢業工作,娶妻生子,買房買車,做小生意。可能80年代在農村生活過的比任何時代對農村的感覺要深的多。因為那個年代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們都很淳樸,青山綠水,環境好。

我現在還是經常回去,因為喜歡農村的感覺。

對於城市最大的感受是,並不是生活衣食無憂,因為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對農村最大的感覺就是農村人掙錢太難了,想著有沒有辦法能找到致富的好辦法。

我的家鄉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裡,村子城一百多戶,600多人。現在村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雖然從農村來了城市,可是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城市人,農村是落後了很多了,缺少了很多,沒有什麼好的掙錢的路子。

村子裡的有幼兒園,有小學,教育設施和環境老比我們那個時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村子裡的路是乾淨的因為每天都有人打掃。

村子裡幾乎都養雞,種菜,養豬,最近還種了果園,有了蔬菜大棚。

雞蛋以前很多,現在少了,因為數量少,價格高,形成不了規模,賣不出去,再加上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養雞的也越來越少。

種的菜大都吃不完,也不能拿出去賣。

果園還得靠天吃飯,加上運費高,好吃是好吃,價格貴了,也是難以形成市場。

還是喜歡農村,還是喜歡家鄉的山水,家鄉的人,家鄉的土生土長的農產品。

希望今後農村越來越好。


鄉村阿朝


作為一個三農領域的創作者,我非常樂意分享我的想法,我就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城市人,如今在城市生活已經將近十年,每次說起農村,我總是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懷念,但是往深了想,卻又有一點陌生。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在農村地區長大的,我的家鄉是一個小山村,我記得小時候父母雖然在農村,卻也不缺錢花,平時想吃什麼吃什麼,買衣服也是買最好的,父母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送到私立學校,所以我雖然出生在農村地區,但是生活卻非常的好。

我認為農村地區最大的有點就是小時候有一群玩伴,我記得我們一起去上山、過家家,所以每次回想起農村生活,我總是非常的想念那時候的童真和快樂,如今已經農村將近10年,現在回到農村卻有一點不適應,也有一點陌生,但是我卻依然愛我的家鄉,愛我的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