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丨“圖樣”三亞

東營微文化丨“圖樣”三亞

第一次到三亞時,海南建省還不到五年。那時的三亞給人的印象是:兩條河(東河、西河)、三個灣(三亞灣、亞龍灣和大東海)、四塊石頭(天涯海角)、幾座山(丘陵環繞)。建市30年,三亞已然今非昔比,如今是律動河、炫彩山、遊人如織、樓接天。

三亞市常駐人口61萬,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大約有60萬北方“候鳥”到三亞過冬,其中將近40萬來自東北,僅哈爾濱就有20多萬。因而民間有“黑龍江省三亞市”的戲稱。黑龍江有關部門民生至上,市民走到哪,服務跟到哪。三亞市區多數醫院、藥店同時都是“黑龍江省居民定點醫療單位”,主城區還建有“哈爾濱市第二中心醫院”。

走進距三亞50公里的保亭“雙大野奢世界”,號稱“山東村”,根本沒有身處異鄉的感覺。進出小區的業主,一開口就拉近了距離,要麼濟南話,要麼淄博腔,要麼濱州口音。小區停泊的車輛以“魯”字號牌居多,就連樓宇窗口飄出的音樂也是地道的墜琴伴奏呂劇唱段。在老家許久不聯繫的朋友,不經意間在三亞能遇見,這不是笑談。

“候鳥” 雲集而來,給三亞帶來了人氣,創造了發展的機遇,豐富了三亞的文化。比如每平米2-5萬元的房價,在其他三、四線城市是少有的。另一方面,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也給三亞乃至海南的交通、醫療、食宿、水電等基礎設施造成了空前的壓力。

東營微文化丨“圖樣”三亞

三亞河是三亞的母親河,由六羅水、半嶺水、水蛟溪匯流而成,在三亞分成東、西兩河,穿越市區注入三亞灣。30年前,河兩岸還是原始天然的樹木荒草,如今已然硬化高端,綠化得體,疊石迭景,景觀參差,步移景異。每到夜幕降臨,沿河所有建築立面彩燈齊放,連河岸的樹木、河上的橋樑、沿河的景緻,一律浸潤在七彩霓虹之中。霎時,河裡流淌的似乎不再是水,而是晶瑩剔透的翡翠,是色彩斑斕的瑪瑙,盡情演繹著這座城市滄桑鉅變後的繁華。音樂也隨風律動著漂流在河面,一對對、一列列載歌載舞的人群,隨音樂律動,與盛景媲美。其中,既有聳肩搖臀的新疆舞、鏗鏘炫彩的迪斯科,又有陽春白雪的交響樂、網紅直播的K歌王;既有洋叔叔、外來妹表演的獨幕劇、芭蕾舞、打擊樂,也有海南本土的黎族、苗族歌舞,等等。但最吸睛、最壯觀的,當屬一個個統一服飾、陳容龐大、風格各異的東北大秧歌以及民族風情的廣場舞方陣。直引得如織遊人眼花繚亂,心動神往,躍躍欲試。每每置身此間,令人恍然頓悟:三亞已不只屬於海南,而是各個民族集聚、各色人種融合、多元文化交匯、與世界文明共榮的一個大舞臺。

河沿的紅樹林簇擁茂密、蔥翠欲滴,樹上的白鷺、灰鶴密密麻麻、靜立棲息,河中的魚蝦蟹也好像迷戀這樂舞的魅力,伴著音符節律躍上水面,徜徉嬉戲。自然萬物與三亞美景同頻律動,盡情飽吮這清新的空氣,暢享這絕佳的景緻。

三亞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市內及四郊遍佈小山包。如臨春嶺、抱文嶺、回頭嶺、狗嶺、鬼嶺、高嶺等等。山不在高,蒼翠則靈。最著名的當屬鳳凰嶺,素有“欲窮三亞景,登上鳳凰嶺”一說。登頂鳳凰嶺可以俯覽四大海灣,可以360°鳥瞰城區全貌。鳳凰嶺有步道,也有纜車,都能直達山頂。所建纜車被譽為纜車中的勞斯萊斯,典雅氣派,豪華舒適。鳳凰嶺雖海拔只有400多米,但巨石嶙峋,峰迴路轉,陡峭險峻;鳳凰嶺雖不是名山,但有著典型精緻的熱帶雨林景觀。“過江龍”、板根榕、鳥巢蕨、絞殺籐……,濃蔭蔥鬱,遮天蔽日。林間不時有蝶舞鳥鳴,山坡偶見珍禽異獸出沒。浪漫撩人的“愛的緯度”——北緯18°就標註在山頂。每到夜幕低垂,市內與近郊的山嶺,霓虹絢麗,豔影迷離,流光溢彩。

東營微文化丨“圖樣”三亞

開放才能引進,包容才會創新。人類文明就是在不斷改革開放、博取兼容幷包中,不斷異化不斷創新不斷髮展的。舊時的海南人,居無定所,靠海吃海,以海為田,耕海玩海。有人說海南人慵懶,不會過日子;有人說海南人愚蠻,對生活要求不高。其實,改革開放之後,三亞人不僅學會了享受生活,而且歷練出駕馭現代社會的大智慧。你來旅遊投資建設城市、租房買房經營城市、度假消費繁榮城市,我負責營造環境、出謀劃策、收斂房租、分取紅利;你來承包土地、水域、山林,我負責指導熱帶水果、蔬菜種植技巧,傳授水產養殖、加工技術。包括城市物業、小區保安、街巷保潔多是由外地務工人員打理。海南人悄然“改行”,做起了“二掌櫃”。這是多麼絕頂的聰明和上乘的智慧!

每到冬春季節,北方“候鳥”大量湧入,當地居民鮮見了蹤跡。本地人都去哪兒了?不經意間,海南人早已華麗變身,由海及陸,學會了品味和享受生活。三亞人習慣過夜生活,晚上不睡覺,上午不起床,臨近中午才睡眼惺忪地趿拉著人字拖兒,漫不經心地走進茶樓。泡一壺兒鷓鴣茶,點一碗兒抱羅粉兒,或者來一份兒清補涼,甚至只一角檳郎乾兒就能咀嚼半天。然後就是海闊天空地侃,悠哉樂也地聊。要麼三五知己圍坐一桌,喝酒打牌搓麻將。類似的早茶,三亞人能吃到日頭西斜。到了晚飯時分,白切半隻文昌雞或點上一盤兒加積鴨,再來二兩椰島海王酒,或單飲或對酌,細斟慢品,雲山霧罩,仔細咂摸著生活的滋味。及至凌晨兩三點鐘,才一步三搖、暈暈乎乎地回家睡下。原只以為北方人粗線條、嗓門大、不拘小節,其實在酒樓茶肆竊聽三亞人聊天,時而眉飛色舞、鳥語呢喃,時而指手畫腳、嗚裡哇啦,令人耳膜嗡嗡作響。

遙想當年,上海也是由一個小漁村慢慢長成了現在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文化也是以本土文化和寧波文化為基因,廣泛吸納、博採多元、嫁接融合而來。而三亞的開放包容、兼收幷蓄也必將會逐步釀成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這個文化當然不僅是黎苗文化,也不只是東北甚至北方文化,應該是華夏文化的集聚交融,抑或是東西方文化的嫁接醞釀。

大國氣象,收納多元;一年成聚,二年成邑。短短30年,三亞已由一個小漁村出落成婀娜多姿的“東方夏威夷”。或許再有30年,或許需要更長時間,三亞就能成長為“三大利亞”或“三美尼亞”也說不準。

東營微文化丨“圖樣”三亞

三亞景色秀美,風光旖旎,公園、溼地、綠洲星羅棋佈;三亞三面環海,空氣清爽,潤而不潮。三亞宜居指數位列國內前茅,世界領先,大量國際、國內遊客慕名前來旅遊定居、觀光度假。三亞的交通也很有特色。除了車的、摩的,最便捷的是公交,車不大,以中巴居多,十幾分鍾一班,站點距離很近。還有在其他城市鮮見的“微公交”,五座小車,10分鐘一趟,三、五人一乘,頗有點“專車”的味道。公交線路設計十分人性化,車到站必停,哪怕根本就沒人上下。當然,交通方面也有令人頭疼的事兒,那就是摩托電騎。紅燈乍亮的剎那,烏泱泱流來一片;綠燈剛剛閃爍,潮水決堤般湧向對面。再豪華、再高配的汽車也不得不“禮讓”迴避,尾隨其後。大有置身河內、臺北的感覺。也難怪,在如此快節奏的城市,人們只有搶先一步,才能抓住商機。

三亞城市的發展,可以用“崛起”來形容。高端大氣的酒店、寫字樓鱗次櫛比,低調奢華的住宅、商務區連片矗立。尤其最近幾年,中外遊人目睹見證了三亞灣的繁華、亞龍灣的成熟、海棠灣的成長、鳳凰島的崛起以及解放路的華麗變身。毋容置疑,三亞很快就被打造成世界頂級的旅遊度假天堂。

作為一個城市,30歲的三亞的確too young,但並不too simple。

東營微文化丨“圖樣”三亞

作者簡介:徐怡祥,廣饒縣大碼頭鎮央一村人,濱州市教育局退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