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女性在面對現實世界的內驅力與男性有著巨大的不同——後者更容易迅速找到技巧和方法論,是一種向外的探索,而前者更傾向於聽從直覺,從內心出發,一種向內的探索。

如果說欄目「盡情來問」是“擁有答案的”男性在傳授職場經驗,「Hear Her/聽見她」則是一個更關注女性職業故事的週末欄目,我們通過採訪12位不同行業的女性,聽她們親口講述職場與人生——在那些決定性的職業瞬間裡,她們如何抉擇,如何突破,如何認識自己。

「Hear Her/聽見她」第一期分享人來自擁有 GQVOGUE 等全球知名刊物的康泰納仕集團在中國的掌門人——廖梅淳( Sophia Liao )。

策劃 | Kr Lab

口述 | 廖梅淳

設計 | 火山醬

GQ VOGUE 背後的康泰納仕集團是全球最知名的出版集團。2017年6月,廖梅淳(Sophia Liao)執掌了康泰納仕中國業務,隨後這個公司經歷了最大的人員動盪。

在互聯網上關於 Sophia 的信息非常有限,這位被譽為名利場最有權勢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女性,早在2005年就加入康泰納仕中國,那時康泰納仕正計劃開啟一場在中國的冒險,身為副總裁的她在上海工作兩年後,又被派回臺灣擔任康泰納仕臺灣地區的總經理。

一年前在一場時尚活動上,我曾見過Sophia,那時她剛剛履新,整個時尚圈乃至出版業充斥著對她的審視和懷疑。與圈內盛傳的不近人情的形象不同,她看上去談吐溫和堅定,在作為嘉賓的發言中,她展現出了對媒體數字化轉型和互聯網新生事物極大的熱忱。

回顧過去的一年,「GQ 實驗室」在廝殺激烈的微信流量生態中脫穎而出,GQ在中國全年的營收也達到創刊以來的最高點,與競品刊物相比,康泰納仕在新媒體數字領域的探索也顯得更加積極,同時兼備靈活。

打消外界懷疑最有效的辦法是業績收入,這需要掌管這家老牌出版集團的掌門人有超強的心理承受力、符合現實的管理能力、對業務的判斷力以及處理複雜局面輾轉騰挪的情商。

當我們問到 Sophia 過去兩年的“關鍵時刻”時,她講述了一個失業近四年的高齡女性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故事。

這也是她上任以來首次接受深度採訪。

康泰納仕中國總裁廖梅淳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康泰納仕中國總裁廖梅淳


以下為 Sophia 口述:

真的,跟戀愛一模一樣

2017年回到康泰納仕中國之前,我已經在家“失業”了四年。那年,我48歲。

2012年底,我從康泰納仕臺灣公司辭職,離開了我服務16年的公司,最主要的原因說白了就是個人碰到天花板的迷茫。離開之後,我加入了一個臺灣新媒體的創業團隊,那個創業者三十出頭,很年輕,跟我描繪了許多媒體和科技的新趨勢,包括媒體、商業、內容,虛擬貨幣……很迷人的事情,讓我感覺看到了未來。他其實有點像預言家,坦白講,他當年跟我講的很多事情在2019年都實現了。可惜我們沒有能共同打拼的緣分,加入後一個禮拜,我就知道完了,這次賭錯了,還投了錢進去,但是已經回不去(康泰納仕)了。一個成年人,做了一個衝動錯誤的決定,自己吞也得吞下去,這是成年人的基本態度。

到第三個月,矛盾激發,裸辭,我原來投的資本股金都不要了,只想離開。

回家沒多久,臺灣有一家最大的旅行社,已經發展成上市公司,有2000多名員工,董事長打電話給我,邀請我加入負責他們集團裡的媒體公司。他想從內容的角度出發做一些事情來促進旅行產業和提升顧客體驗,我覺得這個事情很有趣,又可以做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還有龐大的顧客信息數據庫,於是我就去了。但加入後很快我又意識到,還是無緣,沒法強求。這次我學乖了,足足待了四個月,又回家了。但好在這次不必投錢,損失小一點,甚至還領了點薪水(笑)。

這兩段其實對我傷害挺大的,於是我決定先回歸家庭照顧小孩。雖然這種日子是很悠閒,可是我實在太想工作了,想工作想到什麼程度?我跑去應徵星巴克店員。我挑了三家分店,特地穿著很樸素的衣服,履歷表上編造我之前的工作經驗是“財務人員”,但是年紀還是得按照身份證上照實寫出來,當時我能看出店員心裡在犯嘀咕:這個女人可能是離異單親媽媽,不得已出來找工作?他們當面又不好意思回絕我,都說幫著把簡歷交給店長,但後來都沒有迴音。

我先生對我說,你這種壞脾氣、臭脾氣,被康泰納仕慣壞了,習慣自己做主,就只有創業的命,自己當老闆。我說:我不想創業,因為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我的強項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一個既有的體系基礎上做到更好——我就是喜歡打工。

然後我就開始思考,什麼類型的工作可以讓我有絕大部分的自主性,也不會因為和老闆意見不合就必須離開,我想到的答案是:去當法官。我自認是個追求公平正義的人,而法官這個工作因為需要具備超然獨立性也是被高度保障的,很符合我的個性和需求,當時我已經46歲了,得想辦法趕快開始去做這個工作,才能在退休前做比較久。

要當法官得要先通過考試,要報考得先有學位,我在想,簡單,那就去唸書吧,有什麼了不起。申請了臺灣東吳大學法研,白天在學校唸書上課,全勤,從不缺課,從不遲到,每一堂課我聽得最認真,幫老師倒茶水,還自己掏錢去買最好的茶葉,泡茶給老師喝。晚上和週末就去上補習班。

那陣子,除了睡覺,我就是在唸書。女兒那時候四年級,她經常問爸爸,媽媽為什麼唸書念得跟瘋子一樣。確實,我一心一意想要在最短時間內考上法官,就可以儘快迴歸工作。

唸了一年半的時候,忽然有一天,我接到康泰納仕亞太區老闆從倫敦打來的電話。記得那天我正好開車去學校上課,總部電話打過來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離開後的這四年裡,我們只通了兩封問好的郵件,沒有過其他聯繫,我知道他們不會無緣無故打這個電話。

對方寒暄了一下後對我說,內地需要你回來幫忙。我說,好。對方又問,如果一切順利,是需要去北京上班的,你沒問題嗎?我說,我知道呀,沒問題。他說,但是你不用先跟先生商量嗎?他知道我有小孩。我說,對哦,但肯定沒問題。電話那頭就笑了。

掛了電話以後,我的車子已經開到了學校的停車場,教室裡已經開始上課了。同學們短信問我怎麼遲到了,他們懷疑是不是我生病或者出事了。我不想回復,就直接把手機關掉,坐在車子裡半個小時下不了車。當時的心情非常激動,就猶如你最愛的初戀回來的時候,你身邊不管牽著誰的手,只想趕快把他甩開,回到真愛的身邊。真的,就跟戀愛一模一樣。

後來我被總部派到北京。飛機剛降落首都機場的時候,機艙門一開,我深吸一口氣,對我先說,其實空氣還挺好的呀!因為之前大家都說北京霧霾很大。我先生看著我大笑的說,我相信你絕對可以待下來的。

經歷四年沒有工作,所以我特別珍惜能回到我最愛的公司的這份工作,珍惜到第一天在辦公室上班,會為我有打印機和傳真機而開心,並不是說在臺北家裡沒有這些,而是我和這些東西終於一起出現在了工作場景。

你說我高興到多無聊,多荒謬。

管理最難得事,在換思維,調心態

2017年6月,我接任康泰納仕中國總裁後,面對的是一整團極其複雜糾結的情況,包括市場、業務、人事和士氣。基於被動原因和主動抉擇,我們採取了一連串的行動,公司發生巨大的改變。

我完全瞭解周遭人看我的心情,也知道大家都在茶餘飯後討論我,說我是滅絕師太(笑)。所以2017年底的康泰納仕中國年會前,我花了兩天時間,寫了一份發言稿,希望坦誠地攤開來跟大家講。

在年會上,我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這一年來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儘管每天早上醒來後,所面對的大多數的抉擇都是無比艱難的,但我覺得非常值得給自己鼓掌,因為我完全沒有逃避,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去面對,並作出必要的抉擇,想盡一切辦法,希望把看上去沒那麼美好的事情變得好一些。

說到這裡,我有點哽咽。確實,有些事情做成了,有些實在沒辦法。沒辦法的,我也只能放過自己,因為已經盡力了。如果我不放過自己,就無法再面對下一次的抉擇。

新官上任最難的事情其實是給團隊換大腦,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跟大家談價值觀,調思維,整心態。

我必須要了解大家到底在想什麼,怎麼過生活的。我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去公園跑步,擠地鐵。很多臺灣朋友過來跨不過拼音的門檻,而我一定要學會拼音輸入法,有幾個發音,我硬背。我在用極端用力的方式告訴大家,我很努力去接地氣。

媒體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而人的關鍵在思維。同一個人,思維如何能與時俱進,就要看當事人有沒有足夠的意願和動力去改變。要靠外力驅動真的很難,所以要管理一個人的思維,去改變他的想法,就要想辦法去激勵和催化。

今年初我曾經召集公司的財務、行政、HR、IT、印製等所有六七十名同事,花了將近80分鐘講公司的整體轉型和創新規劃。後來,有一個同事對我說,從來沒有你這個位置的人花時間和我們說這些,因為大老闆往往會覺得支持部門不那麼重要,不需要花力氣去溝通企業的策略和目標。

我告訴他,我要和大家講這些,就是因為自己是從基層做起的,我很清楚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公司整體運作體系中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見樹不見林,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份工作對你來講,就只是一份薪水。那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太乏味了?我不求天長地久的工作關係,我只希望大家一起工作的每一天,除了有一份工資之外,還能有更多的成就感。

我花時間做這些溝通,究竟有多少人會聽得進去我不知道。可是,如果那一個多小時,我能夠讓一個人因為我的某一句話,而由此產生心態的改變,哪怕只有一個人,我就覺得值,有額外第二個人,我就賺到了。

2017年底的最後那四個月,我財務出身的本能讓我清晰的看到經歷了團隊人事的調整,心態的改變,春天很快就要來了。

2017年12月在GQ年度人物盛典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2017年12月在GQ年度人物盛典


努力到極致老天爺也會垂憐你

你問我怕不怕失敗?當然怕,得怕,不能不怕,因為不怕,你就會虧大了。當然,我也有誤打誤撞的時候,有帶著遺憾的誤打誤撞,例如當年衝動的辭職離開我的最愛,就是我人生一段最經典的誤打誤撞的經歷,儘管現在回過頭看,那四年的沉潛,是老天送給我最大的禮物。

也有努力到極致去搜尋我想要的人。我當時為 GQ 找尋新的出版人的過程就是這樣。

在2017年中我接任總裁時,當時 GQ 的銷售團隊是整體發生動盪,我要面對的問題不只是leader換成誰,而是整個團隊怎麼辦。那時候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幫我,我必須一個人搞定這些。我才回大陸認識的人也比較少,我就主動去認識這個行業大家都說有意思的人,去找他們討教去找他們認識更多我想認識的人才。所以就這樣發現了唐傑(Paco),介紹人說他在康泰納仕待過,目前在友刊工作。不過介紹人又提醒我說,唐傑已經和一個很火的互聯網公司談了一個月,應該快簽約了。

我當下就請他立刻約唐傑,約在了兩天後見面。我的想法是,無論如何認識一下也挺好的。我們在麗茲卡爾頓酒店喝咖啡,因為我沒有把這次見面當作是一次重要的面試,所以連履歷都沒有要。本來我只排了一個半小時的空檔,最後我們聊了超過3個小時。我只問了他三個問題:如何看媒體產業的未來?如何看 GQ 的現狀?如果加入GQ團隊,他會做什麼?

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聽他講,大概他講到第一個小時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這個人從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公司手中截胡搶下來。怎麼說呢,他的回答和我的想法以及期待幾乎一致,我很少碰到那麼多我心中的關鍵詞,從另一個人口中擲地有聲地說出來。所以,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我已經完全分心了,在盤算。

直覺告訴我,需要當機立斷,我開口邀請他加入 GQ 。他非常禮貌地對我說,除了 GQ 出版人,其他的職位他是不會考慮的。但是隨後又補充說,他供職過很多家媒體,包括之前也曾在康泰納仕參與悅遊的創刊,他知道康泰納仕公司就是最好的媒體公司,他對

GQ 這個品牌也有著極大的感情和熱忱。他在用感性的方式說服我,應該認真把他考慮作為 GQ 出版人的候選人。最後他告訴我,他隔天已經約好要去那家互聯網公司和老闆簽約。我告訴他,今天午夜之前,我一定會給你一個答案,不管 yes or no 。

記得那天是6月30號週五,當時我女兒還沒有搬來北京,所以每隔兩個禮拜的週末,我要回家省親。那天一整天我會議超滿的,直到晚上8點半我跳上回臺北的飛機,才有時間開始想唐傑這件事兒。我靜靜地想了半個小時,就開始用手機敲 offer 。23點30降落臺北,23點45分跳上車,立刻用手機連4G發 E-mail 給他,同時發微信給他,正式發出了 offer 。

半夜12點多,唐傑開始跟我討論未來的各項業務規劃,包括他在設想的團隊架構。我當時心裡想,你明明還沒答應,就在跟我討論各種規劃?可是,我還是很認真地和他聊,而且我的offer郵件很明確地說明——24小時內回覆才有效。他說,24小時內一定會給出正式回覆,但他還是得去那家互聯網公司赴約。

在和那家互聯網公司談完後,他回覆了我的郵件,表達接受康泰納仕的 offer ,而且很榮幸能跟我一起努力。那時候,我正站在臺北的街頭,6月底臺北的太陽很大,我的眼淚已經快要掉下來。因為在當時那麼困難的環境,這是我做出的第一個重要的選擇。當然,我給他開出的試用期條件也非常嚴格,任何時候我覺得不 OK 可以無條件開除他,而他竟然接受了。

直到唐傑加入後,我才知道,原來他的英文並不是那麼溜。畢竟之前康泰納仕中國公司任用高管時都是對英文有很高要求,但我問我自己,即使當時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情況,我絕對還是會邀請他加入,因為在當時那麼嚴峻的情況,英文早已不是個事兒了。我更關心的是,誰能夠在 GQ 隨著整個產業一起往下滑的時候,和我一起改變這個局面,努力開創新局。

從那一刻起,我也意識到,對於看事情以及用人的標準判斷,必須要做一個重新的思考。它可能就是面試的時候“叮”的那麼一下,人要尊重自己的直覺。

GQ 出版人唐傑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GQ 出版人唐傑


2017年8月1日,唐傑入職的第一天發給 GQ 全體同事一封郵件中提到:“改變和進化是痛苦的,但是每個人、每個組織都逃不掉。”在當時的環境下,我不期待所有人都理解,但我相信,今天的 GQ 團隊,對這句話的分量和意義一定記憶猶新。

那時候我們當即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儘管編輯部人員相對穩定,但是商業運營團隊的狀況很不好,除了唐傑之外只剩3個同事。我們決定重組團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GQ 的商業運營團隊新招聘了將近30個人。全新團隊的培訓管理,公司內部的謀合,和客戶之間的溝通合作,各種狀況一波波鋪天蓋地而來。而同時編輯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 GQ Style 主編崔丹以及 GQ 主編王鋒的相繼離職,讓 GQ 飽受質疑,外界很多人會覺得 GQ

這本刊是不是不行了,同時也實質上影響了內部同事的心情和士氣。

回想起來,那段時間其實是一個極度焦慮和不安的階段,那段期間,我和唐傑幾乎每天晚上通好幾個小時的電話商量對策,還得分別和同事不斷持續的溝通,精神體力上已經到了臨界點。

我們真的覺得努力已經到極致了,沒辦法再更努力了,但結果卻非盡如人意。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候,我們佈局的 GQ 新媒體開始進入爆發期,《那一夜》系列成為了2018年的爆款文章。GQ 實驗室通過不斷的進化成為最受矚目的公眾號之一,在2018年,領跑了整個市場,也打破了整個KOL公眾號的天花板。


2018年的GQ的爆款文章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2018年的GQ的爆款文章

從危機到轉機,編輯部和實驗室團隊都很穩定地留下來了。隨後,我們也進行了組織架構上的變革,編輯部、實驗室、運營體系相對獨立,又強調協同合作。我相信,這種突破體制的架構在其他媒體集團很難存在。

現在,整個 GQ 團隊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一個特別積極,特別有創新意識的集體,大家對人、對事的態度上面,都是永遠抱著一顆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2019年,除了在新媒體發力,我們還計劃在圖書傳媒、IP矩陣、活動、線下店、電商、視頻短節目、大平臺大V號運營等方方面面佈局。

如同我在2017年8月底發給總部的關於 GQ 變化的第一份報告中,寫了一句話:“Sincere thanks for the crisis, so GQ could be the first taking brave andfirm actions moving for transformation. There will be more as follows. Forsure. ”(感謝這段危機,讓 GQ 成為第一個向著變革邁出勇敢和堅實步伐的團隊。而我堅信,這只是開始。)

也因為和唐傑的這段“有趣”的相識,開啟了

GQ 巨大的改變,我們也一同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他對優質內容的審美理解與掌握,對媒體的全新商業模式的深刻洞察,對 GQ 這個品牌如何在充滿機會的中國市場裡獲得新生,以及以內容為核心的 GQ IP業務矩陣的佈局——這就是我想要找到的 GQ 出版人。

2018年底的康泰納仕中國年會上,我和同事們分享了2018年公司整體各項財務數據趨勢,不僅大幅上升還直逼歷史最高峰。其中, GQ 數字媒體的收入從2017年佔比20%增長到2018年佔比57%最為驚人。

回顧我的職場生涯,我有時覺得自己的命蠻好的,有這樣的跌宕起伏,造就絕不無聊的人生。

2019年2月12日開工的第一天,我又發給全公司一封郵件,主題是“2019 改變與創新Ch.1”,2019年的公司主旋律只有一個——“改變與創新”。儘管那些最危險的時刻已經度過,但我只有改變與創新才是我們不斷打破天花板,探索未來更多可能性的最佳思維利器。

一切都真的只是開始呢!

2018年9月GQ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後的 GQ 團隊合影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2018年9月GQ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後的 GQ 團隊合影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中國名利場上,一個女人的關鍵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