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作者/李婷(張氏帥府博物館),文史博物苑稿件,謝絕轉載

近年來,常有將近代人物的照片混淆的事件發生。如曾有張作霖之孫對媒體爆料“大陸歷史教材張作霖照片不是我祖父”,而是另一位民國湖南籍將領何海清,並指出在大陸博物館也看到很多不像祖父的假照片。一時質疑大陸課本和博物館不嚴謹之聲四起。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張作霖照片

不久,不少專家就指出,他所說照片不僅在張作霖在世時曾被《國聞週報》等用過,張學良等為其父編纂的《張大元帥哀輓錄》也有這張照片,且照片中張作霖的軍服、勳章佩戴符合其個人習慣;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著名刑事相貌專家趙成文等通過利用相貌學比較,認為照片與其他張作霖照片為同一人。其實,查找北洋政府檔案,從授予的勳位記錄,也可以分辨出這張照片,到底是湖南的將軍還是東北的大帥。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博物館中珍藏這張所謂“假”照片的完整版

清朝末年,由於中外交涉場合的需要,逐漸出現勳章授予。中華民國建立伊始,“仿照各國酬庸之例,釐定賞勳辦法,特製各等勳章,以備給與有功民國各將士,藉資鼓勵”。北洋政府時期建立了一整套賞功制度體系,尤其在國慶(陽曆10 月10 日)之時,對那些於民國有功之人授予勳位、頒給勳章,以示褒獎。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大總統黎元洪佩戴勳大位徽章照片

因此,我們從影像資料中看到民國政要, 在出席正式場合或拍攝正式照片時,常會將自己獲得的各類徽章佩戴於胸前。對於勳章大家並不陌生,然而北洋政府時期的“勳位”帶有明顯的過渡性、中西雜糅的特點,使用時間不長就伴隨著北洋政府的垮臺而停止了,因而恐怕很多人並不清楚。探究張作霖等近代人物所佩戴的“勳位”徽章,或可以為區分近代人物照片提供一條可靠的途徑。

一、北洋政府的勳位褒獎制度

除頒發我們熟知的“文虎勳章”“嘉禾勳章”等各類勳章之外,授予勳位是北洋政府時期設立的一種特有的終身榮譽。北洋政府時期,勳位以我國古代的封爵制度為原型,但又不同於爵位與宗法制度之間密切的關係,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色彩的國家褒獎制度。北洋政府的勳位褒獎級別要高於勳章,除了授予勳位徽章和證書外,同時還可以享受一定的年金。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大總統黎元洪佩戴大勳章照片

1912 年8 月9 日,北洋政府公佈《勳位令》,規定“凡民國人民,有勳勞於國家或社會者,授予勳位”;勳位共分為六級,分別為大勳位、勳一位到勳五位,由大總統以親授方式授予。1913 年1 月14 日,北洋政府編定《勳位授與條例》,規定了勳位徽章樣式、佩帶規則、授勳儀式等。11 月4 日,又頒佈《代授勳位禮節》。為適應多位受勳者同時參加授勳禮的需求,再次頒佈《授勳禮節》作為舉行授予禮的法律依據。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張作霖任27師師長照片

如果獲授勳位,獲得者要開具履歷送銓敘局註冊;而原來獲得勳位又獲得更高級勳位的,應將原有徽章交還銓敘局,但所獲勳位證書不需繳還;如果勳位獲得者被依刑法受褫奪或停用公權的,應將勳位徽章繳還銓敘局,但停止公權期滿後仍可以向銓敘局呈請頒給佩戴。勳位是終身榮譽,因此勳位獲得者身故後,其勳位徽章要由其子孫或親族繳還銓敘局。

北洋政府的所有國家獎勵中,勳位是極少的可獲年金的終身榮譽之一,按《勳位年金法》的規定,凡獲得勳位者,將給予終身年金,但須得參議院同意。年金數量按當時的銀元發,具體金額為:

大勳位 一萬元

勳一位 八千元

勳二位 六千元

勳三位 五千元

勳四位 四千元

勳五位 三千元

而對於依法應褫奪勳位者,年金同時褫奪。如果勳位年金獲得者被處刑法徒刑以上之刑或有其他玷汙名譽之行為的,其年金將被停發;如果勳位年金獲得者死亡,死後一年內, 其遺族仍可獲得其年金。

另外,還規定前清擁有爵位的貴族可按《清室優待條件》享受相當於勳位的待遇,具體為: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同大勳位

公爵 同勳一位

侯爵 同勳二位

伯爵 同勳三位

子爵 同勳四位

男爵 同勳五位

頒發勳位一般有比較隆重的儀式。獲得者若在北京,要在國務總理的陪同下晉謁大總統,行三鞠躬禮,銓敘局局長將徽章證書呈遞大總統授與獲得者,獲得者承受後行三鞠躬禮,禮畢退出;軍職人員則由陸海軍總長陪同同晉謁。而對於外省的勳位獲得者,則由大總統派遣專員代授勳位證書。

北洋政府勳位授予對象大致分為清朝遺老、民黨領袖和在位要員三部分。但凡那些手握實權、執掌一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人物也被納入勳賞範圍。由於北洋政府元首更迭頻繁,因此授予勳位、褫奪勳位常與政治風向密切相關。

二、張作霖的勳位歷程

張作霖作為北洋軍閥重要一員,幾乎伴隨北洋政府勳位授予制度之始終。據《奉系軍閥

大事記》統計,1913年7月27日,“張作霖前經大總統授予勳五位。此項勳位證書已經頒到,是日,在公署禮堂舉行授予典禮。”1914年10月21日,“大總統策令,晉授張作霖以勳四位。”1916年5月30日,“袁世凱策令,特授張作霖以勳三位,馮德麟以勳四位。6月7日,在盛武將軍行署舉行勳位授予式,慶賀張作霖、馮德麟授勳。”1918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晉授張作霖勳二位”。1919年10月10日,“大總統徐世昌特授張作霖以勳一位。”隨著權勢的增長,張作霖從1913年的“勳五位”開始,幾乎每年晉升一級勳位。雖然“勳一位”之上還有“大勳位”,但是“大勳位”一般只授予國家元首,如孫中山、袁世凱等。獲得“勳一位”是張作霖作為“封疆大吏”時代的最高勳位。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閱使照片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第32屆、也是最後一位國家元首。因而在6月20日,張作霖被授予了象徵國家元首的“勳大位”。同時,成為國家元首的張作霖也開始利用“勳位”這一手段來褒獎幫助他登上元首之位的“功臣”們。具體名單為:

1927年6月20日,張作霖授大勳位;

1927年7月28日,禇玉璞特授以勳四位,許琨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8月01日,韓德銘追贈勳四位;

1927年8月02日,徐源泉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8月09日,孫傳芳、張宗昌特授以勳一位;

1927年8月20日,沈鴻烈、祝祥本特授以勳五位;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張作霖任陸海空大元帥照片

1927年9月15日,鄭俊彥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10月09日, 張學良、韓麟春晉授勳三位,毓麟、林憲祖、於國翰、楊毓珣、李藻麟、金壽良、於芷山、臧式毅、 鄒作華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10月10日,翁之麟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10月15日,汲金純晉授勳四位;戢翼翹、王樹常、榮臻、萬福麟、 胡毓坤、鮑文樾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10月22日, 湯玉麟特授以勳五位;

1927年11月2日,王永江追贈勳三位。

這份1927年被授予勳位的人員名單,基本上全是奉系軍政要員或者與奉系有關的人員。就連已經去世的奉天省長王永江,都被張作霖掌控的北洋政府追授了勳三位。從張作霖時期頒發勳位的記錄來看,突出的反映了北洋政府時期勳位授予隨政治風向而動的典型特徵。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張作霖任安國軍總司令照片

三、張作霖老照片中的勳位徽章

按規定,勳位徽章要佩於左胸,排在其他勳章右邊,也就是最前面。在書寫自己獲得的榮譽時,一般也是寫在最前面。這在張作霖頒發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證書中也可得到印證。東北陸軍講武堂舊址陳列館展示的“民國十年洪維世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證書”中,張作霖的落款,先寫的是職位“東三省巡閱使兼奉天督軍、省長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堂長”,首先書寫的榮譽就是“勳一位”其次兩行是“一等寶光嘉禾章”,“一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最後是軍銜“鎮威上將軍陸軍上將”張作霖。

勳位徽章的外形,在1913年北洋政府頒佈的《勳位授予條例》中亦有詳細規定:勳位徽章“銀質飾金圓形鑄牡丹花葉紋中央圓版飾紅色嵌珠輔以四輪飾黃藍黑白色各嵌珠以辨等差”。也就是說,勳位勳章徽章銀質,圓形,以牡丹花葉紋為底座,中央為紅色圓形,中嵌珍珠,圍繞紅色圓形中央的是四個下底對外的近似等腰梯形,呈十字狀排列,四個梯形上、右、下、左分別為黃、藍、黑、白色,和中間的紅色正好組成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旗色,在四個梯形上分部鑲嵌有珍珠,以上面嵌珠的數量來顯示勳位徽章的等級,具體如下:

大勳位嵌十二珠(上下左右各3珠)

勳一位嵌十珠(上下各3珠,左右各2珠)

勳二嵌八珠(上下左右各2珠)

勳三位嵌六珠(上下各2珠,左右各1珠)

勳四位嵌四珠(上下左右各1珠)

勳五位嵌二珠(上下各2珠)

大總統黎元洪有張照片勳位徽章比較清晰,連徽章上的珍珠亦清晰可見,上下左右各三珠,因此其佩戴的是大勳位徽章。

另外牡丹花葉紋底座也是有一定區別的,大勳位到勳三位徽章的牡丹花葉紋底座在四個梯形間有四朵盛開的粉色牡丹花。而勳四位和勳五位徽章的牡丹花葉紋底座完全由翠綠的葉紋組成。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從佩戴位置和外形,很容易從張作霖留存的老照片徽章中找出勳位徽章。雖然張作霖的照片沒有黎元洪的清晰。但是根據勳位徽章“圍繞紅色圓形中央的的是四個下底對外的近似等腰梯形,呈十字狀排列”這一特徵,可以明顯地判斷出張作霖“二十七師師長照片”中佩戴於右胸的徽章,“東三省巡閱使照片”中佩戴於右胸的徽章,“安國軍總司令照片”中佩戴於左胸最上側的徽章,以及“陸海軍大元帥照片”中佩戴於左胸的徽章,均為勳位徽章。這與北洋政府歷年頒發勳位的名單記錄也是完全符合的。從1913年到1928年張作霖被炸身亡,他一直是北洋政府頒發的勳位榮譽獲得者。

從勳位徽章佩戴位置上看,張作霖“二十七師師長照片”“東三省巡閱使照片”並沒有佩戴於左胸,而是放到了右胸佩戴。但是,仔細看照片不難發現,張作霖右胸的勳章已經滿了,而勳位徽章又要排在其他勳章右邊,所以就出現了勳位徽章佩戴於右胸的情況。另外,有時右胸勳章較多時,勳位徽章也會被佩戴於最上側,“安國軍總司令照片”就屬於這種情況。在同時代其他人的照片中也常見到這種佩戴方式,如黎元洪、蔡鍔、馮國璋的照片。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馮國璋

從這些老照片中不難發現,雖然勳位徽章不一定會被嚴格按照規定佩戴於左胸的最右側。但是基本上都會被佩戴者放到最突出的位置,以顯示出“勳位高於勳章”這一原則。尤其是做到國家元首的北洋政要,做國家元首時的照片只佩戴了勳位徽章。張作霖“陸海軍大元帥照片”、黎元洪任“大總統”時的照片就是這種情況。

特別要指出的是大勳位徽章還有一種特別形式,就是“大勳章”,限大總統佩帶,或贈予外國元首。大勳章由佩於胸部的星章,紅色大綬和墜在大綬花結上的勳章組成。其中星章直徑105毫米,銀鎦金分四層打造。中心層用珍珠、珊瑚、寶石浮雕鑲嵌的12種中國傳統物象圖案,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外圈再環以36顆珍珠,極其華美。外層三層成八出的銳角形狀,由內至外分別是藍色琺琅層、紅色琺琅層及外圈光芒層。勳章直徑74毫米,銀鎦金分三層打造,雙面琺琅工藝。正面圖案與主章一致,背面垂直篆刻“大勳章”三字。按規定,大總統離任後,則改佩大勳位章。黎元洪任大總統時的照片中就出現過這種“大勳章”。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張作霖的“陸海軍大元帥照片”中,從外 形上看,與“大勳章”差別較大,符合勳大位 徽章的外形特徵。可能張作霖考慮到自己雖然 掌控了北洋政府,但就任的是帶有軍銜性質的 “大元帥”,並非“大總統”,所以並沒有佩 戴“大勳章”。

四、為什麼說所謂“張作霖的假照片”不 可能是何海清?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雖然在影視劇和許多人的印象中,張作霖 應該是一位滿臉絡腮鬍子的東北壯漢,但實際 上張作霖“北人南相”,身材瘦小,容貌清 秀。據說當時就有人覺得張作霖跟湖南籍將領 何海清長得非常像。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何海 清的後人也會認為張作霖的照片為何海清。長 相雖然非常相似,但是兩人的經歷卻是完全不 同的人生歷程。

何海清是湖南湘鄉人,民國時期護國軍名將,曾為辛亥 革命立下了卓著的功勳。他於 1904 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 校,1905 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 年畢業回國在雲南講武堂 與朱德結為兄弟,響應辛亥武昌起義。

1911 年11月,駐軍臨安起義。1914年, 任雲南步兵第八團團長,鎮守蒙自。1915年12 月,帶士兵300餘人趕赴河口武裝迎護蔡鍔秘 密回滇,主持軍事會議。1916年2月,取得雙 河場大捷,3月6日,率敢死隊收復納溪,後 又征戰四川內江、簡陽、成都等地,扭轉了整 個護國戰爭局勢,晉升陸軍中將。孫中山發動 護法戰爭後,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主張,歷任護 法靖國軍第一軍右翼總司令,第八軍第一師師 長,滇、黔、川、鄂靖國軍前敵總指揮等職。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蔡鍔將軍

1920年,任雲南第一衛戌區總司令。1923年6 月,任滇南鎮守使兼建國軍第六軍軍長,晉升 陸軍上將。1925年,何海清因厭惡官場傾軋, 又須料理其母后事,遂卸甲返鄉。途徑上海, 適逢從歐洲回國的朱德,還曾以銀元300元資 助朱德從事革命活動。回鄉後的何海清熱心家 鄉建設,1940年,在韶山永義興建海清學校, 捐水田二百畝作為該校辦學經費,窮苦農家子 弟入學免繳學費。1944年,日軍進犯韶山,捐 款購置槍支,組織抗日自衛,多次給日軍以沉 重打擊。1949年在家鄉迎接解放,1950年在 鎮反運動中被錯殺。1983年,人民政府為何海 清平反昭雪,恢復了“辛亥革命人士”名譽。

這張所謂“張作霖的假照片”中右胸佩戴 的明顯是勳位徽章,與北洋政府檔案中張作霖 獲得勳位的記錄是一致。何海清戰功赫赫,曾 獲得過多枚勳章,但勳位徽章不同於勳章。在 北洋政府檔案歷年頒發勳位獲得者名單中,沒有何海清曾獲勳位的記錄。

張作霖是北洋軍閥 的一員,且實力雄厚稱霸一方,後來還成為了 北洋政府末代國家元首,因此從勳五位一直到 勳大位都有獲得。而何海清是一名參加護國運 動、護法運動而卓有戰功的將領,曾長期與北 洋軍閥處於對立狀態,1925年以後就退出軍 界。從其履歷上看,何海清沒有獲得北洋政府 的勳位,恐非功勞不夠,還因為北洋政府授予 勳位常常帶有隨政治風向而定的特點。因此, 說這張佩戴著“勳位”章的老照片是何海清, 恐怕是因為長相相似的誤會。

被質疑的老照片:揭開“真假張作霖”迷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