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處有存活著人類不知道的巨型生物嗎?

溫存9069067


不用在說可能有了,那是肯定沒有的。感根據題主所問問題,深海是否還存在人類未曾發展的大型生物?這個問題確實是值得探究的,確實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雖然已經很多了,但是茫茫大海,怎麼可能探索完全呢?我為什麼這麼肯定說沒有大型生物在存在於深海呢?那是有依據的。請看我下列分析吧


深海

確實科學界對地球海洋深度有了幾個分層,海洋深度分為5個水層:海洋上層(200米以上)、海洋中層(200米〜1千米)、海洋深層(1千米〜4千米)、海洋深淵層(4千米〜6千米)、海洋超深淵層(6千米以下)。其中過1000米就是處於深海了。其主要劃分就是光線的穿透程度,到達1000米左右的深處,光線已經沒有了一點能力,黑暗吞噬了周圍的一切,溫度基本低於10攝氏度。




以上就是對深海的簡單介紹。

超強壓力

沒錯,水壓就是一個巨大的限制,水越深,則壓力越大。沒有任何東西幫助下,正常人下潛深度約10米,一些專業潛水者能下潛15米,甚至17米(這是極限)。其中最深的水域馬里亞海溝,水深11034 (一萬米深的地方靜水壓將達到1噸,1000千克/平方釐米)。2012年6月,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蛟龍號在水深7000米處收集沉積物樣本)

其中世界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到水深2000米處進行捕食獵物,應該屬於深海動物中的最大型生物了,但是不能長期生活在深海。

深海生物

由於深海地區處於終年無光區,自然溫度也會很低(1000米處低於10度,再向下溫度更低)所以是不會出現大量浮游生物的存在的,沒有浮游生物,自然也就不會有大量的魚群,所以深海生物數量是肯定比不過上層海域的,不見陽光所以深海也是沒有植物的。主要生物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動物形狀千奇百怪,典型生物就是無脊椎動物,以及各種相貌奇怪的魚類(水深超過4000米,生物罕見)




有人可能會問,居然這麼大的水壓,這些動物是怎麼在這裡生存的呢?
生物體都是由一個個分子構成的,其主要構成單位蛋白質,以及各種脂膜的結構和功能都相應的發生了一些變化,以適應深海的壓強。簡單來說就是其體內壓強和外部水壓相抵消了,主要是皮膚細胞的特殊結構。如果存在大型動物也必須是這種的皮膚細胞體質。這就是為什麼深海動物身體多為半透明色。

最後做出總結

上面我已經講過,深海黑暗,冰冷,生物少,承擔壓強大。大型動物很難生存下去。首先面臨問題就是食物的數量,沒有食物怎麼能生存呢?



關注Animal趣談,帶你瞭解更多動物知識


Animal趣談


這要看你怎麼定義深海,一般來講深海就是海洋深層後的地方,深度是1000米之下,我們都可以叫做深海。
海洋垂直分層

一般來說深海是不可能存在超巨大的生物的,因為1000米之後陽光已經無法照耀到該層,這時候深海地區一片漆黑,唯一的光源就是生物自身發出的光。在這個地方陽光照射不到就不會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缺少植物就不會有吃海草、海藻的魚類,食物供給少就意味著生物的多樣性不會很高,缺乏食物是不會養活大型生物的。深海生命的來源主要是熱泉和鯨落以及海雪。

熱泉是深海地區重要生態系統,許多厭氧菌依靠煙囪噴發的含硫氣體制造有機物,深海生物以此為食


有時候死去的鯨魚會給予深海生物一頓饕餮大餐,給深海帶來許多豐富的營養,因此有“一鯨落,萬物生”的說法
海雪是上層的動物的排洩物和屍體碎屑以及食物殘渣組成,是深海動物的主要營養來源之一

而且我們都知道大海越深,承受的水壓也越高,在這個前提下,生物長的大就必須要承受更多的壓力,也必須要更高的代謝率來維持高血壓去平衡外界壓力。但是深海環境裡是不可能的,因為食物少,許多動物的新陳代謝都很慢,來減少能量消耗。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長大了。同時深海地區特別寒冷,需要代謝率低的動物才可以生存,一般來說小型動物才可以做到。
深海魚類雖然面目猙獰,但是很小,也一點都不可怕

我們平時在各種地攤文學和小說裡都有聽說過深海里的大王烏賊多麼可怕多麼龐大,可以把郵輪掀翻,甚至和抹香鯨發生種種神仙打架。但是事實上,大王烏賊不僅沒有那麼大,在抹香鯨面前僅僅是食物。而且大王烏賊一般活躍的地方也就是大海500-1000米之間的中層地帶,也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深海生物。

大王烏賊不是真正意義的深海生物

當然,有時候也有一些鯊魚和抹香鯨會進入海洋深層去覓食,他們在深海也的確是大型生物。但是這些鯊魚僅僅是路過,而不是長期停留在深海里。
偶爾深潛的灰六鰓鯊

抹香鯨


小無語妹妹


或許有吧!現在沒有確定。


涵爺爺10


或許有吧,但可能性不大


落漸蒼


海洋被人類的科學滅絕了生物和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