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海潮漢事:在剛過去“五一”假期,武漢接待遊客又創新高,很多旅遊景點人滿為患,武漢今年推出了更加精彩的“長江燈光秀”,使兩江遊覽成了武漢旅遊的熱門,僅接待的兩江遊遊客同比增長121%,整個“五一”假期,武漢共接待遊客930餘萬人次,公共交通運送乘客人次同比增長46%,這無疑可以檢驗城市公共交通是否能滿足需求、是否便捷、是否有極佳的體驗。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遊客的爆發式增長,是城市吸引力增強的見證,同時考驗著城市的接待水平,接待水平不僅只是在住宿餐飲、遊玩設施方面體現,更在公共交通體系方面有所體現,在城市旅遊,公共交通不可或缺,與旅遊景觀、住宿餐飲、玩樂設施同等重要。假期結束,遊客也逐漸離去,就是總結經驗、整理問題的時候,或許不用等到假期,平時上下班都可以感受到武漢公共交通的種種。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武漢的公共交通體系在快速發展,規劃建設、管理運營水平都迅速提升,但即使到了今天,武漢還有不少片區的公共交通還算不上完全滿足市民的需求,部分片區之間的公共交通連接尚未實現便捷,不少片區的公共交通尚沒達到極佳體驗的程度,所以武漢雖然獲得了“全國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城市”稱號,也僅僅是“創建”示範城市,意味著創建公交都市正在進行中,離“公交都市”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公交都市

現代城市的許多概念都是舶來品,公交都市也不例外,美國著名交通專家羅伯特·瑟夫洛(Robert Cervero)在《公交都市》中,最早提出“公交都市(The Transit Metropolis)”,指一個公共交通服務與城市形態和諧發展的區域。“公交都市”的基本觀點是倡導城市公共交通主動引導城市發展,強調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人居、環境、結構功能、空間佈局默契協調、共存共促。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大城市出現了或大或小的城市病,其中就表現在私家車高速增長和交通擁堵,為了解決這矛盾,城市公共交通戰略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公交都市”提出的原因,如今“公交都市”已經成了很多城市持續發展的公共交通戰略,成為大都市的發展目標之一。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被公認的公交都市,如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瑞典斯德哥爾摩、丹麥哥本哈根、我國香港;此外,作為BRT模板城市的巴西庫裡蒂巴,因擁有極為完善的一體化公共交通系統而著稱;瑞士蘇黎世在既有城市形態上,建設成了可參考、借鑑的公交都市;。這些城市,都是我國大陸地區的大城市建設“公交都市”的學習對象,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鑑。

我國大陸地區在2012年才開始啟動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工作,上海是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申請國家“公交都市”創建的城市,南京隨後也開始申請創建工作;2017年,上海和南京被授予了“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他們也是我國首批被授予這一稱號的城市;2018年,我國交通運輸部授予12座城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稱號,武漢名列其中

快速發展的武漢公交體系

武漢公共交通體系的發展速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武漢的公共交通體系由城市軌道交通(包括地鐵、輕軌、現代有軌電車,下同)、常規公交、BRT、輪渡、出租車、共享交通工具(包括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共享汽車,下同)等構成,已經初步建立了以常規公交為主體、以城市軌道交通和BRT為骨幹、以輪渡、共享交通工具、出租車為補充的多元公共交通網絡。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武漢市交委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2013-2017年),城市公共交通建設投資額達1500多億元,年增長率高達28%。2018年10月,武漢在運營的常規公交線路為519條。而城市軌道交通(不包括現代有軌電車),截至今天,運營里程已有318公里,車站數量達216座,全天客運量突破400萬人次也時有發生,5月1日全天客運量就達到了436餘萬人次。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新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從去年到今天,國家發改委批覆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項目中,武漢的獲批覆的線路長度、投資額都僅次於上海,到2024年,武漢的軌道交通(不包括現代有軌電車)里程將達到606公里,真正實現主城織細網、新城有連通。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越完善、越發達,公交分擔率就越高,城市的交通擁堵指數就會下降,過去幾年是武漢公共交通體系大建設、大發展的時期,城市的交通擁堵指數從排在全國第七,已經退居第四十七,這是一個好現象,不過有了這樣的成績,也不能放鬆公共交通體系規劃、建設、發展、提升的腳步。

武漢公交痛點

武漢公共交通在迅速發展是事實,公共交通存在許多問題同樣是事實。武珞路大東門公交站分為輔道公交站和主道公交站,主道公交站有護欄與輔道相隔(現已拆除,不知是暫時拆除還是永久拆除),所以輔道和主道公交站之間要靠天橋連通,可是天橋下行處是沒有任何公交信息的,意味著當你從天橋下到任何一個公交站,卻發現本站沒有你要乘坐公交車,你就得重新上天橋再下天橋去到另一個公交站,你說這方不方便?是不是可以考慮在天橋下行處添加公交信息,問題就解決了。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要建成公交都市,公共交通工具與私家車的路權分配是個重點,不過當前的武漢,有軌電車與社會車輛之間的路權分配有待提高;在上下班高峰期,私家車佔用公交專用通道的情況是常有的,甚至還有在公交站前後停車的、在慢行步道停車的,離市中心越遠越普遍,當然大部分城市也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但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為城市精神的武漢,不應以“其他城市也有”為由,而對這樣的情況放之任之。

要說武漢公共交通的痛點,有很多例子,下面以白沙洲片區為例,看看武漢公共交通是否已經全面滿足市民的需求、片區之間是否有公共交通連接、公共交通出行是否便捷、公共交通是否有很好的體驗。原先武漢的白沙洲僅指其長江中的沙洲,後來白沙洲泛指長江以東、京廣線以西、武昌老城以南、三環線以北的大片區,號稱武漢的南大門。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白沙洲應該是目前武漢人居環境最差的市中心城區了(各位有何高見),就這樣成了武漢市中心城區的房價窪地,雖然基礎配套設施也在改善,但與武漢其他地方的高飛猛進相比,白沙洲片區真的是龜速,被貼上了“偏遠、閉塞”的標籤,無不與公共交通滯後有關,公共交通的滯後,讓白沙洲片區的宜居大打折扣,南部甚至沒有宜居可言。

想感受白沙洲公共交通滯後的朋友,可以試乘白沙洲片區往返其他片區的公交車,不分高峰期和非高峰期,大部分公交車都沒有空座位,整車爆滿很常見,在高峰期肯定得忍受擁擠,從某種程度上說,白沙洲片區的公共交通還沒有做到全面滿足市民需求,也達不到便捷的水平,更別說良好體驗了,要先想到的是你能否有座位坐,甚至是能否擠上車。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白沙洲片區的公共交通運行方向,幾乎以南北方向為主,往南是黃家湖片區,往北就是市中心區了,往西的公交路線不多,只能依靠白沙洲大橋和鸚鵡洲大橋;往東就更不可能了,白沙洲片區離南湖片區近在咫尺,理論上也可以共享軌道交通7號線,然而鐵路的阻隔讓兩地的連通,只能先北上經過柵欄口借道其他通道前往,或只能靠狹窄的涵洞,最大隻能容一輛小汽車通過,公交車無法通過,也無法走三環線,不知能否走楊泗港快速通道呢?只能拭目以待了。

武漢與公交都市

上公交車不排隊,而是靠擠上去,我想大部分城市都有,在武漢已經是司空見慣,是人們不想排隊嗎?顯然不是,部分人想得到一個座位,部分人想得到一個比較舒適的站立之處,如果不趕緊擠上去,或許只能等下一輛車了,出門上班趕時間,下班回家又心切,就想上這趟車,就要爭先擠上這趟車,這現象背後的本質是公共交通還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可見可感受

我看到民主路、解放路靠近黃鶴樓、戶部巷的公交站,遊客心煩地等待公交車,往來的公交車有些是爆滿的、有些是比較空的,晚上八九點,還有人坐不上公交,想打車又少有往來的空車;我看到白沙洲片區有小區的居民,因為公交的不合理改線,步行超過1公里才能走到公交站;我還看到中山路武昌火車站,開往白沙洲的夜路593路公交車,車子已經裝滿,還有半數的人擠不上。

武漢軌道交通延長收班時間,部分公交車也同步推遲末班時間,但要建成一個優秀的夜遊城市,要建成合格的公交都市,掃碼乘車、延長末班時間還不足,還需要增加運力、及時調整不合理的公交線路、動態優化公交網絡,才能真正實現“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公交都市”的概念看似複雜,其實這是肉眼可見的,每一位市民都是可以感受到,武漢離公交都市還有多遠,同樣可見可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