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五四風雷,激盪百年

五四精神,歷久彌新

百年來,這種精神呼喚了

一代又一代中華好兒女

直面國之患、時之需,

上下求索一條強國之路、復興之路

這其中有

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

等祖國航天事業的拓荒者,

也有毛臘生、徐立平等新力量,

他們共同寫就了

共和國航天事業的壯麗詩篇!

值此紀念五四運動100 週年之際,中國航天報選取了12位“航天大家”,與您一起走進他們的青春歲月,感受他們赤誠跳動的愛國心,願你我共同為這壯麗的偉業矢志向前。

五四已百年,航天正青春!

愛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錢學森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11年12月—2009年10月

1911年,錢學森出生於上海市,學生時代就樹立了振興中華、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鑄就矢志不渝的理想座標。

大學期間,“一·二八”事變爆發。日本憑藉優勢,掌握中國領空控制權,對上海狂轟濫炸,中國軍民慘遭殺戮,人員財產損失慘重。目睹這一切,錢學森深感現代航空技術對國家實力與國防安全的重要作用。在他看來,中國必須發展先進航空技術,擁有強大航空工業,才能自立世界民族之林。

1934年7月,錢學森以機械工程學院第一名、各學年總平均分89.10的高分從交通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專業是航空門機架組。

1936年,錢學森轉入加州理工學院,師從世界著名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學習航空工程理論。他站在數學和力學的最前沿,如飢似渴地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理論,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小時。

1950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從舊金山踏上了迴歸祖國的航程。在回國的郵輪上,他難掩無比激動的心情:“今後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黑夜終究要過去”

任新民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15年12月—2017年2月

1915年12月,任新民出生於安徽省寧國縣(現為寧國市)在那樣一個動盪的時代,早早就有了進步的意識,14歲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竊取了北伐勝利果實,屠殺中國共產黨員、共青團團員和革命群眾。任新民在迷惘、痛苦、困惑和彷徨中暗下決心,要探求科技救國、強國、富國、富民之路。他每每仰天長嘆:黑夜終究要過去,明天升起的將是一輪新的火紅的太陽。

1944年,任新民被選送到美國辛辛那提磨床銑床廠實習。強烈的求知慾使任新民逐步產生並堅定了在美國攻讀學位、繼續深造的念頭。

四年後,他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前,他就被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系聘任為講師,並承擔了研究課題,獲得了相應的課題經費。

1949年解放戰爭臨近勝利之際,得知消息的任新民毅然決定放棄布法羅大學講師的穩定工作,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1949年9月,他正式到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報到,任研究員,從此開始了一生為之奮鬥並屢建功勳的國防科技事業。

“一定要造出先進武器”

屠守鍔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17年12月—2012年12月

1917年12月5日,屠守鍔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吳興縣南潯鎮的一個清朝舉人家庭。

1932年1月28日,15歲的屠守鍔和父親正走在去往上海的碼頭的路上,突然遭遇到日本鬼子數十架飛機的轟炸。在少年屠守鍔的眼裡,原本霓虹錦簇的大上海在爆炸聲中變成了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

這一天的慘象,久久地在屠守鍔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在心中暗暗發誓:“我一定要親手製造出中國人自己的飛機,製造出先進的武器,消滅這些強盜,為死難的同胞們報仇雪恨!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屠守鍔第一時間飛奔回祖國的懷抱,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一年後,屠守鍔正式被調入五院,擔任結構強度研究室主任一職,從此,與火箭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人不能再被人家欺負,中國要有自己的導彈、原子彈。”少年時代立下的誓言,屠守鍔一直牢記在心,為此,他嘔心瀝血,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於祖國的建設當中。

“燃燒著科學救國的激情"

黃緯祿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16年12月—2011年11月

1916年,黃緯祿出生在安徽蕪湖。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央大學慘遭日寇轟炸。看著昔日美麗恬靜的校園轉眼間被炸得面目全非,黃緯祿的心裡充滿了對日寇的仇恨。

1940年,黃緯祿結束了4年的大學生活,成為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的新成員。但他並不滿足於僅勝任眼前的技術工作,他想起自己最初的抱負:尋找一條可以使祖國擺脫貧困、走向富強的道路。這條路在他眼中就是科學救國、工業救國。他渴望著能夠有機會繼續深造,使自己的技術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1943年,黃緯祿作為第一批留英進修生來到英國,先後在倫敦標準電話電纜公司和馬可尼公司實習。實習期間,他曾險遭V-1導彈轟炸,這也讓他對科學救國、工業強國更加渴望。

回國後,面對是選擇參與研究工作,將知識轉化為技術成果,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他多年的科學強國之夢;還是選擇登上高等學府的講堂,去培養建設國家的棟樑之才,做一塊基石,讓年輕的學子們踏著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黃緯祿選擇了留在上海的研究所,將自己的知識化為強國的技術,為實現強國夢做出成果。

自力更生才能擺脫控制

梁守槃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16年4月—2009年9月

1916年4月13日,梁守槃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梁守槃給自己選定的座右銘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在這個座右銘警示下,他埋頭苦學4年,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在1937年畢業。

中國的被動挨打,就是沒有自己的飛機,要航空救國。”一個造出自己的飛機、使祖國強大起來的想法開始在梁守槃的心頭萌起。

1938年,梁守槃辭別父母,踏上了去美國求學的海船。1940年2月,他放棄在美繼續學習或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返回戰火紛飛的祖國。

時至今日,中國航空、航天等科技界的學者、專家還都清晰地記著這位師長的神采和風貌;記著他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結合教學撰寫了十餘部講義和其他論著。這些論著不僅為當時有關專業的教師、學生提供了教材和參考書,而且對從事有關專業的其他科技工作者,都有參考價值。

以拼搏繪就無悔青春

羅健夫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35年9月—1982年6月

羅健夫生於1936年,1951年參軍時,初中還未畢業,後被分配到甘肅軍馬廠工作。

1959年4月16日,羅健夫在入黨志願書上寫下:我決心把自己的一切(連同生命)獻給黨,獻給黨的事業,忘我無私地為人民利益工作……我還要用共產黨的態度對待工作,掌握現代化科學知識和勞動本領,以便在建設社會主義和邁向共產主義的大道上,勝任黨交給我的一切任務。

1965年,29歲的羅健夫調入航天771所搞半導體制版設備,他常常連續幾天一頭扎進工作室裡。餓了啃塊饃,渴了喝口水,困了在地板上躺一會兒,夜以繼日,埋頭不息。為了事業,他把個人生活簡化得不能再簡化。兩個饅頭夾塊臭豆腐、一碗麵條拌點醬油就算一餐。身上穿戴的始終是當年部隊發的軍衣軍帽。

捨身忘我、奮發工作,終於在1972年羅健夫帶領全組同志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圖形發生器,填補了電子工業的一項空白。(索軒)

為祖國人民而留學

王振華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35年7月—1994年3月

1935年7月27日,王振華出生在河北省新樂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剛開始懂事的時候,他親眼看到了自己的兩個叔叔被日本鬼子燻死在地道里;他清楚地記得為了躲日本人的飛機掃射,奶奶把他壓在身下的情景。

1955年9月,20歲的王振華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留蘇預備生。在填寫《報考登記表》時,王振華地在志願欄裡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我自願為祖國、為人民、為黨而留學。我要求從事軍事工業的學習。”在留蘇預備部學習期間,王振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6年8月,他進入了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學院。

1957年,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在接見留學生代表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王振華作為留學生代表,在現場聆聽了一代偉人那極富感召力的聲音。

在莫斯科這5年零8個月的時間裡,王振華越來越具有一種強烈的民族感和愛國心。他後來常對身邊的同志說:“國家花那麼多錢培養我,我要做點對國家有益的事。”

1962年春天,王振華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來到了當時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為一分院一部總體組的設計員,參加了我國早期航天型號的研製工作。(九部)

人生理想為祖國而一變再變

孫家棟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29年4月—

孫家棟出生於兵閥混戰的年代。1942年,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錄取。

進入學校不久,孫家棟就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1950年,學校發來通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要在他們這批學生中挑選人員去空軍航校。不滿21歲的孫家棟聯想起幾個月前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激動人心的場景,他毅然填報了從軍申請。

1958年3月10日,孫家棟以留學蘇聯期間的優秀成績,榮獲了最高蘇維埃頒發的“斯大林獎章”。此時的孫家棟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祖國急需人才,畢業後立即回國,用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和建設祖國!

1958年4月20日,回國後的孫家棟拿著報到通知書來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從那一天開始到1967年7月29日離開一分院,他從事了9年導彈研究。1967年7月,正在辦公室專心伏案進行導彈設計的孫家棟接到了一紙調令,去負責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小時候的願望是將來成為一名土木建築師,可以建造大橋。沒想最終到蘇聯學的卻是飛機制造,而從蘇聯回國後沒有搞過一天的飛機制造,從畢業後的第一天開始就加入了中國導彈研製大軍。我當時心裡暗暗發誓,這輩子要在中國導彈事業上發揮自己的作用,所以一門心思地投入最初的導彈仿製和研製工作中。”孫家棟曾感慨。但更沒有料想到的是,搞了近10年的導彈研製,後來他又與衛星結下了情緣。

從“書痴”到“軍人海歸”

孫敬良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30年9月—

1930年9月,孫敬良出生在山東省。

1947年夏天,哈爾濱工業大學招生,孫敬良興奮不已,馬上報名參加考試,並一舉中第。1948年,他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後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49年,讀完兩年預科的孫敬良進入了採礦學系。在採礦學系,孫敬良發憤圖強,一心一意地讀好專業書籍,除了完成課堂上老師佈置的作業,還到外面找參考書、買習題做,對每一個問題都不放過。

1951年,新中國迎來了第一次留蘇高潮,孫敬良懷揣著對先進科學知識的渴望和對異國他鄉生活的憧憬,踏上了北去的列車,奔向他嚮往已久的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在那裡,他手不釋卷,深入鑽研,各科的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絕、絕能生神”的境界,順利完成學業。

結束了6年多的留學生活,1958年4月,作為一名新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軍人海歸”,政治可靠的孫敬良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總體設計院,開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研究

“做科學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陳定昌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37年1月—

1937年1月30日,陳定昌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人家。

1957年,陳定昌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北京留蘇預備部,隨後,因蘇聯單方面取消了留蘇名額,500餘名學員直接進入國內大學,其中300餘人進入清華大學,200餘人進入北京大學。按照報考志願,陳定昌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開始了嶄新的大學生活。

大三選擇專業時,陳定昌瞄準前沿科學,進入無線電電子學系雷達專業學習,立志“做科學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跟蹤世界先進技術,抗衡世界霸權威脅。

大六的畢業設計是對大學學習成果的大檢驗,陳定昌所選做的課題是“大功率雷達頻率穩定技術”,這一課題此前已經進行了兩年多。到陳定昌這屆,拖延三年的課題設計必須完成。時間緊、任務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務中,幾近痴迷,最終經過10個月的努力,圓滿完成了課題設計,並以5分的優秀成績通過考查。

20世紀60年代初,中、美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現代裝備的電子對抗,陳定昌接受了設計製造“中頻信號模擬器”的任務。科研條件差,沒有任何相關方面的資料,他以一張簡單的中頻電路圖為基礎成功設計製造出中頻信號模擬器,並榮立三等功。就在完成中頻信號模擬器的同時,陳定昌還加入了打擊U-2高空偵察機抗干擾組,正式開啟了科研設計工作。

大院裡長大的“航二代”

徐立平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68年10月—

徐立平的父母也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工作,他是典型的“航天二代”——出生在大院,上學在大院,工作在大院,結婚生子也在大院。對他而言,四院大院是真正意義上的故鄉。

從四院自辦的航天第一技工學校化工班畢業,徐立平分配回到了四院,選擇了7416廠3車間整形組,這個車間就是媽媽溫榮書當年工作過的裝藥車間。在媽媽看來,這是個缺不了的崗位,能學到技術。辦完報到手續後,她反覆囑咐兒子以後一定要“注意安全”。

徐立平記得第一次面對真正的發動機整形時的狀況:“我在假藥上練了幾個月,才上手幹正式產品,其實就是前期的粗加工,快到尺寸時,還得師父幹。但即便是粗加工也很緊張,下刀提心吊膽的。師父一直站在旁邊看著。”

後來,徐立平入選了挖藥“突擊隊”,他當然知道這項任務的危險性,跟家人隱瞞了自己的入選。20年前,母親溫榮書就曾檢測出推進劑開裂,親眼看著同事們冒著危險挖藥修補。20年後,兒子徐立平也入選挖藥突擊隊,執行同樣的任務。兩代人,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從事著同樣的工作,面對著同樣的危險,擁有著同樣的無畏精神。(田鵬)

學習“熔爐”裡煉就火紅青春

毛臘生

“航天大家”的青春歲月

1956年12月—

1977年,在插隊當知青的毛臘生,因政治過硬、工作出色,被推薦進入國營風華機器廠(航天科工貴州航天風華公司前身)當了一名鑄造工人。

“在給國家幹大事的工廠上班,了不起!”“吃‘公糧’的工人,真不錯!”面對鄉親們的誇獎和羨慕,毛臘生內心卻很焦急、苦悶,一點高興不起來。僅有初中學歷的他,連鑄造基本原理都不清楚,簡單的工藝圖紙也看不懂,生產中只能“打打下手”“跑跑龍套”。

必須下功夫學,才能掌握真本事!才能為航天事業乾點事!”內心苦悶的毛臘生,在那個夏夜默默許下了“下功夫學真本事”的諾言。

為獲取鑄造知識,毛臘生一有空就纏著車間技術員,休息日整天泡在工廠圖書館。為弄明白技術員講不清楚的問題,他騎自行車去車間2公里外的工廠技術部“取經”。

學徒3年,毛臘生學習資料記了兩大本,付出的勞動量是其他學徒的3倍多,掌握了一些人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掌握的鑄造生產技能。一向嚴厲的車間主任,在毛臘生學徒期滿的鑑定表格中鄭重寫下“優”,這是他唯一一次給學徒工如此評價。

金屬材料經過熔爐的熔鍊成為滿足鑄件要求的合金,毛臘生就如一塊普通的金屬材料,在學習這座大“熔爐”中,煉就了火紅的青春和絢麗的人生。(李慶華)

部分文稿整理自《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

美編/於珊珊

審核/劉淮宇 許斌

監製/索阿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