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環保上市公司頻頻出現困境?

為什麼很多環保上市公司頻頻出現困境?

從2018年以來,環保行業頻頻暴雷,大多數都是上市公司,不停的有新聞在報道某環保上市公司被國資收購的事情。當然這種案例太多了,我們舉幾個比較重要的例子吧,比較早的就是大氣汙染治理領域的神霧環保,南昌國資進入。後來的水汙染治理領域的龍頭民營企業碧水源,四川國資進入,接下來的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東方園林,朝陽國資入股,最近的固廢領域的桑德環境也出問題了,當然,桑德環境在最早期間就已經由清華啟迪入股。其他的包括凱迪生態、永清環保、盛運環保等等,一大批上市公司資金出現問題,被國資接盤。

我們都知道,最近兩年宏觀的資金面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很多的企業也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問題,但為什麼環保企業首當其衝,而且是很多的環保上市公司碰到資金問題,導致賣身國資公司。

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這些出問題的上市公司的業務模式多為ppp或者bot的模式,也就是需要自己大量的墊資進行來做業務,獲得經營利潤。但我們都知道,ppp模式只需要公司墊部分項目公司的註冊資本金,其他的大部分資金由銀行來出,政府也會出一部分資本金,bot的模式也是一樣,已經建好的bot資產,都是可以用來進行融資的,只要企業的信譽比較好,銀行還是願意給這種類型的資金進行項目貸款的。那為什麼很多企業還是出問題呢?

首先,我們在實踐中接觸企業就會明白,這跟企業的發展戰略相關,你要做多大的業務,就需要多少的資金來做保障,如果你承接的項目比較多,而且環保行業的單個項目的金額都比較大,即使出資本金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很多企業為了做大業務,承接了大量的環保工程業務,但公司又沒有充分的資金保障,中間就會出現資金鍊斷裂的風險,上市公司應該做大業績,但也不能盲目的擴張。

其次,環保企業由於項目金額比較大,資金需求量高,對公司的財務和金融水平要求很高,所以,一般都會有專業的金融人員或者團隊來運作公司的整個資金和金融體系,按照我的判斷,出現上述問題的很多公司,都是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或者這方面的人才能力不夠、話語權不強,最終會導致公司的資金鍊出現問題。

還有一點,我們知道很多企業承接了環保業務,但自己不一定專業,看似很多上市公司都比較厲害,但實際的運營水平不一定好。我們知道,ppp和bot的項目都是前期墊資建設,後期通過收費,分期收回本金,獲得利潤。所以,一個運營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項目,十分考驗公司的運營水平,如果運營不好,成本過高的話,公司就會存在虧損的情況,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最後,來說說國資入股這個事情,我們前面說過,大部分出問題的上市公司都會有國資的入股,中國的國有企業一般都比較謹慎,能夠入股的企業,說明企業的基本面還是非常不錯的,基於行業的特點,這個行業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大,所以才導致了很多企業出現問題,國資的入股能夠幫企業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但企業的經營仍然需要專業的運作,也希望國資的入股能夠給這些出問題的上市公司紓解困境,造福中國的環保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