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上“習以為苦”,工作上“勤以為常”


生活上“習以為苦”,工作上“勤以為常”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和書記,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書寫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詩篇。初到正定時,習近平同志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今天,黨建網微平臺摘編《習近平在正定》一書中有關章節,和您一起重溫總書記的高尚情操和為民情懷。

採訪對象

朱博華,1933年生。1964年起在正定縣革委會辦公室任職,後任縣委辦公室主任,1994年從縣政協退休。

王志敏,1944年生。1983年到正定縣委辦公室任資料員。2004年從縣教育局退休。

採訪組: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善於學習,是很多受訪者對習近平同志形成的深刻印象。請你們談談他在正定期間讀書學習的情況吧。

王志敏:學富於年,是當年近平同志給我們留下的極為強烈的印象。作為一名青年領導幹部,近平同志知識的廣博和豐富,他的思想和見地,明顯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在工作和接觸中,隨時隨處可以感受到他孜孜不輟於學和問的學子稟賦。

到了正定,走上領導崗位,面對獨當一面的重要擔負,他自覺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為自己規劃了四個方面的學習任務:向書本學習知識,向實踐學習真知,向歷史學習經驗,向群眾學習智慧。學習讓他感到一種充實,一種昇華,一種底氣。無論是全局工作的決策,還是具體舉措的部署,都能讓人明顯感覺到堅持不懈學習對他的幫助作用。

近平同志從軍辦到正定,這本身就是“從頭學起”。走路要從第一步邁起,工作也應該從基層做起,基層工作對領導幹部成長的鍛鍊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當時在“勤”和“儉”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做的?

朱博華:先說說“儉”吧。初到正定,近平同志給大家留下的是這樣的印象:一身半舊的綠軍裝,還有一條半舊的軍被,一條打了多處補丁的褥子。這條褥子成了他不離不棄的“夥伴”。苦以勵志,儉以養德,當時正定縣委機關簡樸的辦公條件,正好為他提供了磨礪的環境。

十多平米的一間平房,一張三屜桌、一個文件櫃、兩條凳子,一張床板、一個臉盆架、一個暖水瓶、一個電燈泡,這便是他辦公室兼宿舍的全部裝備。到了冬天,只是多出一個取暖的爐子和一個燒水的鐵壺。

吃飯,一日三餐在機關食堂,一樣的排隊打飯,一樣的三五一群打地攤。來晚了就沒菜了,一樣的兩個饅頭一塊滷豆腐,縣委書記也同樣待遇。

他在生活上“習以為苦”,工作上“勤以為常”。大院的晚上,最後滅燈的總是他那扇窗戶。要下鄉了,一輛半舊的二八自行車,就成了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下村裡調研,和群眾聊天談話,往往就在田間地頭進行,沒有那種繁文縟節和刻意安排。縣委常委會議事,很多時候都是選擇大家下基層調研回來後的晚上時間。

他的作風非常樸實。下鄉吃飯一定要在鄉鎮食堂,而且糧票、飯費一定要如數交納。他的客人他自己掏腰包接待,常常是幾段香腸、一碟花生米、一瓶老酒。公務接待,是以缸爐燒餅、豬頭肉為主打的便餐,或者乾脆就是飯菜合一的一盤餃子。一年之中大團圓的春節,也只是一場機關團拜活動的“公務消費”。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當年剛到正定時,還是一位不滿29歲的年輕人,而當時正定的縣委班子主要成員幾乎都比他年紀大很多。據你們所知,他是如何與大家處理好關係、共同團結奮鬥的?

朱博華:“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禮之用,和為貴”,這在近平同志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作為領導班子的班長,他做到了“和以帶班”。他知道,每一位縣委常委都是縣委領導班子的一員,都是在縣委領導下工作。如果說自己和班子領導成員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自己要做得更好。合力才能出智慧、有力量。作為年輕幹部,他從內心裡尊敬老同志。對縣領導班子的老領導,他用心地向他們學傳統、學作風、學經驗。作為班子“一把手”,他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最好。以其身正帶動一班人不令而行。他和一班人在一起,一門心思都在想工作、為工作,凡事開誠佈公、實事求是。當然,領導班子也難免出現矛盾,甚至爭執不下,但有一條,就是不搞小動作。誰和誰有了點意見隔閡或工作分歧,一個實事求是,一個求同存異,一次談心交流的生活會就化解了。在這樣一個和諧氛圍裡工作,大家都是一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感覺。有的同志說,還真有點兒像革命年代。

作為正定全縣45萬人民的帶頭人,近平同志做到了“和以率眾”。縣委領導群眾幹什麼?就是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建設正定,為民致富、為民造福。為此,就要圍繞群眾脫貧致富做文章,使之成為經濟大合唱的主旋律和最強音。針對群眾中普遍存在的怕冒尖不敢富、沒技術不會富、沒家底不能富幾個問題,縣裡採取發展專業村、扶持專業戶、培樹萬元戶等措施,讓廣大群眾少了顧慮、多了底氣、有了門路。村看村,戶看戶,全縣看幹部。有了縣委、縣政府一馬當先,不用強制,不用命令,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群眾的萬馬奔騰。

作為正定縣的當家人和代表,近平同志做到了“和以結緣”。改革開放初期,正定亟待衝破傳統農業發展路子。如果說破舊是內在觀念的突破,那立新則離不開倚重環境和藉助外力了。藉助當時尚無隸屬關係的石家莊市的外力,是近水樓臺。1984年,通過多方工作,石家莊市向正定提供了94個協作項目,在新上項目中安排農村勞力2000多人。在河北省第一個縣級“技術信息交流交易大會”7天會期中,正定獲得外地提供的專利項目和科技成果1500多項。正定顧問團的建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熱線聯繫,與石家莊市的緊密聯繫與合作,乃至於北上霸州、南下江南先進地區的考察、取經及友好往來,都為正定實現大發展添加了新動力。

(來源:《習近平在正定》一書,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採訪組成員:學習時報記者 邱然 陳思 黃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