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央顧問委員會的成立與撤銷始末

中共十二大已過去30年了。回顧這次代表大會,一個最大的亮點和最突出的歷史貢獻就是設立了中央顧問委員會。隨後,在省、市、自治區一級也成立了顧問委員會。當時,它是作為特殊歷史條件下解決省級以上黨的領導機構新老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目的是使中央和省級的領導班子年輕化,同時讓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線之後“繼續發揮一定的作用”。它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新鮮事物,鄧小平稱之為“史無前例”的組織形式。顧問委員會從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成立到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上被撤銷,共存續了10年。30年過去了,筆者覺得今天仍然有必要對顧問委員會這一特殊的組織形式“大書特書”。為此,筆者在這裡就為什麼要設立這個機構、這個機構是如何成立的、它起了哪些重大作用、最後又因何原因被撤銷等問題作一回眸,以饗讀者。

顧問委員會設立的醞釀過程

考察歷史,我們可以認識到,在中央和省一級設立顧問委員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依據我們的黨情、國情作出的科學決策。筆者認為,提出設立顧問委員會,至少是基於這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裡,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領導者缺乏制約機制、黨內民主缺失、幹部職務終身制等弊端。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豐富的政治閱歷使他思考著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政治體制。而解決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則是鄧小平在當時思考最多的問題。1979年11月,他在一次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就提出過,我國要實行退休制度,“這是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朝氣蓬勃的一個大問題。看來顧問制度是一個出路,應該保留,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他認為,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的實際存在,既不符合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國家興旺發達的要求。因此,必須堅決地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實行幹部正常退休制度。二是實實在在的幹部年齡老化問題。還在“四人幫”垮臺前的1975年,急紅了眼的王洪文就肆無忌憚地叫嚷:“10年後再看。”鄧小平等幾位老革命家從這句話中覺察到黨和國家面臨著一場潛在的危機,那就是:老一輩革命家現在都年事已高,一旦撒手塵寰,誰來接班?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讓“四人幫”或“四人幫”派系的人執掌大權,那我們的黨、國家和民族將會繼續一次災難,後果不堪設想。

1976年10月,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粉碎。翌年7月以後,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大批受迫害的老幹部相繼回到領導崗位。他們大都年高體弱、精力不濟。從中央到省、市、自治區,幹部隊伍特別是領導班子呈現出老化的趨勢。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確實需要一批年富力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幹部進入各級領導班子。然而,在一些老幹部裡,思想並不完全一致。有的把退休、讓位與中途退出革命混淆起來,認為我從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決心革命到底,現在讓我半途而廢中途退出革命,心裡不能接受;有的認為自己受迫害多年,剛落實政策出來工作,板凳還沒坐熱,又要讓位,難以轉過彎來;有的擔心年輕人經驗少、資格嫩,壓不住陣腳。凡此種種,鄧小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醒和告誡老同志要從大處著眼,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有意識地退讓。特別是針對“讓路”問題障礙重重的狀況,鄧小平疾呼:選拔培養年輕幹部這場革命不搞,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要亡黨亡國。他還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這些老同志,包括我在內,要是辦不好這件事,交不了賬。這件事做好了,我們才有資格去見馬克思,見毛主席,見周總理。

與此同時,鄧小平也十分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多年來我們黨沒有注意提拔中青年幹部,造成幹部隊伍青黃不接,如果老同志一下全丟手退下來,也會出現幹部斷檔問題。況且,老幹部是骨幹,有著各方面豐富的經驗,處理不能太急,太急了,對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利。這就是中國的黨情和國情。因此,必須尋找一個過渡的辦法,讓年輕的同志在一線頂事,老幹部利用自身經驗在二線做參謀。當時在全國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叫做“扶上馬,送一程,幫一把”。

找一種什麼辦法呢?鄧小平在深深地思考著。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透露:中央正在考慮設立一個顧問委員會,連同中央委員會,都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這樣,就可以讓一大批原來在中央和國務院工作的老同志,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發揮他們的指導、監督和顧問作用。

1981年正值建黨60週年,7月2日,鄧小平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又重提設立顧問委員會,以容納一批老同志,並說“這是為後事著想”。

1982年7月30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即將向黨的十二大提交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經過修改後的新黨章規定:中央和省一級設顧問委員會,以發揮許多富有政治經驗的老同志對黨的事業的參謀作用。鄧小平在會上說,設顧問委員會是一種過渡性質。但同時又十分肯定地指出,“我們需要有一個顧問委員會來過渡。這個過渡是必要的,我們選擇了史無前例的這種形式,切合我們黨的實際”。鄧小平接著又說,“也許經過二屆代表大會以後,顧問委員會就可以取消了。如果兩屆能夠實現,就要10年”。

這樣,在中央和省一級設顧問委員會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顧問委員會從成立到撤銷歷經10年

1982年9月1日至11日,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大會除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外,一個最耀眼的亮點或者說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成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這次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以法定的形式對外宣佈:在中央和省、市、自治區設立顧問委員會。

與會代表選舉產生了第一屆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由德高望重的鄧小平同志擔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當選為副主任。由於鄧小平當時還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很難顧及中顧委的日常工作,因此,根據鄧小平的推薦,由薄一波副主任主持中顧委的日常工作。薄一波後來回憶說,“這裡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自己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第一副主任,正在圍繞計劃與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以及財政、外貿、工業體制改革等重大課題,展開調查研究和綜合試點工作。一天,小平同志找我去談話,告訴我中央已決定成立中顧委,將由他當主任。為了減輕負擔,想要我去協助他主持日常工作,為此徵詢我的意見。我當即表示同意。認為這是中央的重託,有小平同志壓陣,日常的事情可以由我們去辦。這將是我繼在晉冀魯豫邊區中央局之後,又一次直接在小平同志領導下協助他工作”。

中央顧問委員會的成立,在解決新老幹部交替、為後來老同志的正常退休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新黨章對中顧委的性質、職能、任務和條件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中顧委“是中央委員會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委員會委員可以列席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它的副主任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在中央政治局認為必要的時候,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常務委員也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中央顧問委員會“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建議,接受諮詢;協助中央委員會調查處理某些重要問題;在黨內外宣傳黨的重大方針、政策;承擔中央委員會委託的其他任務”。中顧委委員的基本條件是,“必須具有40年以上的黨齡,對黨有過較大貢獻,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

據有關方面統計分析,在172名中顧委委員中,抗日戰爭以前入黨的169人(其中1927年以前入黨的74人)。全部委員都是正部級以上幹部,大多在中央、國務院、軍隊各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擔任過主要領導職務。軍隊系統的委員54人,佔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委員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63歲,平均年齡為74歲。

1982年9月13日舉行了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鄧小平就中顧委的性質、任務、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作了全面闡述。他強調:“顧問委員會是一種過渡的組織形式。因為我們的國家也好、黨也好,最根本的制度應該是建立退休制度。”然後,他反覆提醒大家,中顧委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妨礙中央委員會的工作”。

第二天上午,薄一波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了中顧委第一次常委會議,討論如何學習貫徹小平同志講話精神。會議根據薄一波的提議,成立了一個由薄一波、耿飈、程子華、王首道、劉瀾濤、蕭克等6位同志組成的臨時工作小組,研究中顧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並擬出幾條,提交中顧委常委會議討論後報中央政治局。

薄一波帶領臨時工作小組很快就擬定了《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的暫行規定》(草稿)。其要點是:一、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如就黨的方針政策向中央提出建議,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用個人名義或聯名方式提出,但屬重大建議,需經中顧委全體會議或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後,用顧問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的名義提出。二、根據中央對有關問題的諮詢要求,在縝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集體的或個人的參考意見。三、受中央的委託或經過中央的批准,協助中央調查某些重要事宜和承擔其他交辦的任務。四、確定退居二線尚未離職的中顧委委員,在過渡期間,應當從實際出發,積極協助所在單位把機構改革工作和領導幹部交接工作認真做好。五、中顧委委員要深入實際,聯繫群眾,瞭解情況,向黨內外宣講國際國內形勢和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六、中顧委委員要協助中央和有關省、市、自治區黨委發現和選拔年輕有為的幹部。對已經選拔到領導崗位的中青年幹部,要積極支持和熱情幫助。七、中顧委委員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在遵守黨章和憲法、法律方面,都要以身作則,並且同各種違法亂紀和敗壞黨風的行為進行鬥爭。在同各級組織和幹部的交往中要謙虛謹慎,密切合作,切不可以老領導自居,發號施令。八、中顧委的工作一般說來宜少不宜多,宜虛不宜實,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九、中顧委的辦事機構要精幹,秘書、信訪、行政工作由中央辦公廳負責。9月30日,中央批准並轉發了這一暫行規定。此後,中顧委便開始紮紮實實地履行起自己的職責,開展自己的工作。

1987年,中顧委在黨的十三大上進行換屆,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顧問委員會。選舉陳雲為主任,薄一波、宋任窮為副主任。薄一波仍然主持中顧委的日常工作。

兩年後的1989年9月,鄧小平明確提出從黨的十四大起不再設立顧問委員會的設想。

1991年上半年,陳丕顯在上海看望了陳雲同志。陳雲要他回京後向薄一波、宋任窮轉達他的意見。陳雲說:“我十四大以後不再幹了,我考慮了,決定了。至於一波、任窮同志幹不幹,中顧委以後設立不設立,請他們研究。”薄、宋聽了陳雲的意見後,也表示他們兩人都要退,十四大以後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中顧委常委會也一致贊同,並向陳雲作了報告。陳雲聽後很高興。

1992年10月7日下午,薄一波在中顧委會議室召開全體委員會議,討論中顧委向十四大提交的工作報告。報告中寫了這樣一段話:“鑑於黨的幹部離休、退休制度已全面建立並正在順利執行,實現新老幹部的合作與交替已取得預期的進展;鑑於中顧委已歷時兩屆,委員們的年事都很高了,已基本上完成了作為一種過渡性組織的任務,為此我們建議,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可以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到會的144人對中顧委5年來的工作沒有提出異議,但對十四大後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則反應強烈。多數委員主張中顧委再保留一段時間。於是,薄一波向大家做了耐心細緻的說服工作。他說,關於十四大以後不再設立中顧委的問題,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考慮這件事不是現在,而是兩年前。當時,他從北戴河回來,請尚昆同志通知我:一波,你要考慮十四大取消中顧委,有什麼意見?我表示,沒有意見。中央和小平同志怎樣考慮決定,我就怎樣執行。出於遵守紀律,沒有對別人講。我估計,尚昆同志不只對我,也對中央常委講過小平同志的意見,直到十四大前,小平同志又嚴肅地講:中顧委必須撤銷。接著,薄一波又敘述了陳雲託陳丕顯帶給他和宋任窮關於十四大不再設立中顧委的意見。薄一波說:“小平同志講了話,陳雲同志講了話,他們兩位先後是十二屆、十三屆的中顧委主任,中央又作了決定。面對這個嚴肅的問題,我和任窮同志只有執行,不可能有別的想法。”這樣,與會的中顧委委員鼓掌表示贊同。

1992年10月9日,薄一波主持中顧委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中顧委向十四大的工作報告。10月18日,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同意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並向中央顧問委員會和老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至此,由鄧小平、陳雲同志領導,薄一波同志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在經歷了兩屆、10年之後,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省、市、自治區一級的顧問委員會也隨即予以撤銷。顧問委員會被載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史冊。

1987年,中顧委在黨的十三大上進行換屆,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顧問委員會。選舉陳雲為主任,薄一波、宋任窮為副主任。薄一波仍然主持中顧委的日常工作。

兩年後的1989年9月,鄧小平明確提出從黨的十四大起不再設立顧問委員會的設想。

1991年上半年,陳丕顯在上海看望了陳雲同志。陳雲要他回京後向薄一波、宋任窮轉達他的意見。陳雲說:“我十四大以後不再幹了,我考慮了,決定了。至於一波、任窮同志幹不幹,中顧委以後設立不設立,請他們研究。”薄、宋聽了陳雲的意見後,也表示他們兩人都要退,十四大以後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中顧委常委會也一致贊同,並向陳雲作了報告。陳雲聽後很高興。

1992年10月7日下午,薄一波在中顧委會議室召開全體委員會議,討論中顧委向十四大提交的工作報告。報告中寫了這樣一段話:“鑑於黨的幹部離休、退休制度已全面建立並正在順利執行,實現新老幹部的合作與交替已取得預期的進展;鑑於中顧委已歷時兩屆,委員們的年事都很高了,已基本上完成了作為一種過渡性組織的任務,為此我們建議,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可以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到會的144人對中顧委5年來的工作沒有提出異議,但對十四大後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則反應強烈。多數委員主張中顧委再保留一段時間。於是,薄一波向大家做了耐心細緻的說服工作。他說,關於十四大以後不再設立中顧委的問題,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考慮這件事不是現在,而是兩年前。當時,他從北戴河回來,請尚昆同志通知我:一波,你要考慮十四大取消中顧委,有什麼意見?我表示,沒有意見。中央和小平同志怎樣考慮決定,我就怎樣執行。出於遵守紀律,沒有對別人講。我估計,尚昆同志不只對我,也對中央常委講過小平同志的意見,直到十四大前,小平同志又嚴肅地講:中顧委必須撤銷。接著,薄一波又敘述了陳雲託陳丕顯帶給他和宋任窮關於十四大不再設立中顧委的意見。薄一波說:“小平同志講了話,陳雲同志講了話,他們兩位先後是十二屆、十三屆的中顧委主任,中央又作了決定。面對這個嚴肅的問題,我和任窮同志只有執行,不可能有別的想法。”這樣,與會的中顧委委員鼓掌表示贊同。

1992年10月9日,薄一波主持中顧委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中顧委向十四大的工作報告。10月18日,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同意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並向中央顧問委員會和老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至此,由鄧小平、陳雲同志領導,薄一波同志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在經歷了兩屆、10年之後,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省、市、自治區一級的顧問委員會也隨即予以撤銷。顧問委員會被載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史冊。

顧問委員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顧委成立後,主持工作的薄一波在中顧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向委員們提出了明確要求:“老同志在退居二線、三線以後,生活要求要適可而止,說話做事要慎思而行。不要過於計較生活、政治待遇,不要干預過去領導過的地方和部門的工作,使新上來的同志為難。中央在政治上、生活上對我們老同志是很照顧的。在生活上我們不應該有更多的要求。在政治上,黨和國家的大事,我們都能參與一份意見,盡一份力量,中央已經給了我們這種機會,使我們能夠盡到自己的義務,參加整黨工作就是這樣。至於慎思而行,就是我們要多做調查研究,多瞭解些情況,把事情搞得準確一點,把握得好一點。”

在談到老同志如何看待自己的作用時,薄一波強調“要服老,還有用”六個字。他語重心長地說:“人老了,年紀不饒人,要服老;老而還有用,還能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在一些大事上出點主意。我們正走在革命生涯的最後一段路上。”

中顧委成立後,每年都組織一些老同志離京到外地進行考察,並指導省一級顧委的工作。1986年4月,薄一波到湖南考察時,在湖南省顧問委員會會議上作了《退居二線的老同志怎樣做工作》的講話。他說:退居二線的老幹部應該怎樣做工作呢?1983年我曾經在黑龍江省顧委講過三句話,叫做“宜少不宜多”“宜虛不宜實”“宜粗不宜細”。總之,就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現在,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又總結了幾條,叫做“六要六不要”。六要:一要支持新的領導班子的工作,這是六要中最根本的一條;二要關心下一代,包括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三要公正嚴明,說公道話,辦公道事;四要拾遺補缺,做各級黨委、政府沒有精力顧及的事情;五要學習,包括學習政治理論著作、中央的方針政策、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的管理知識,以便更新我們的知識結構,開闊我們的思路;六要做表率,特別要做維護黨的團結的表率。“六不要”:第一,不要干擾新班子的工作,特別是在人事安排問題上不要干預;第二,不要違反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不要經商做買賣;第三,不要向組織上提過分的要求;第四,不要介入無原則的糾紛;第五,未經中央或省委批准,不要當全國性或全省性組織的名譽會長、董事長之類的職務;第六,不要發牢騷,即不分場合、不看對象,隨便議論黨的現行政策和人事方面的問題。不難看出,這“六要六不要”相對中顧委成立初期的一些規定更加全面了,更加具體了,也更具可操作性了。

1983年10月11日,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選舉產生了由16人組成的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胡耀邦為主任,萬里、餘秋裡、薄一波、胡啟立、王鶴壽為副主任。薄一波為常務副主任。

全會結束後的第三天,中顧委第二次全體會議隨即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出席了這次全會並講話。他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顧委一年來的工作,提出中顧委應該在經濟工作、整黨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幹部工作四個方面發揮作用,要求中顧委在整黨中大力擔負宣講、檢查、督促、驗收的任務。薄一波在會上就整黨工作作了報告。中顧委先後選派39位委員參加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的工作。

在長達三年半的整黨工作中,薄一波既擔任中顧委常務副主任,又擔負中指委的常務副主任,負責主持兩個方面的日常工作。可見中顧委當時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特別要提到的是,為加快中央領導機構成員新老交替工作的步伐,中央決定1985年9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對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成員做一次比較大的調整,退出一批年齡較大的同志,增補一批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幹部。為做好這次人事調整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於當年5月作出決定,由胡耀邦、薄一波、宋任窮、餘秋裡、喬石、王鶴壽同志組成工作小組,指導三個委員會的人事調整工作。接著,薄一波主持召開中顧委常委會議,研究中顧委的人事調整問題。他提出以下四種情況的同志退出顧問委員會:一、85歲(含)以上的同志;二、80歲(含)以上身體不大好的同志;三、身體多病、喪失工作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同志;四、在人大、政協有職務的中顧委委員,只能在一頭任職,職務不交叉。與會同志一致贊成薄一波的意見。

根據薄一波提出的四條槓槓,由薄一波牽頭,蕭克、伍修權、陳野蘋、榮高棠參加的五人小組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覆研究,最後擬定了36位老同志退出中顧委的名單。薄一波要中顧委秘書長、副秘書長分頭走訪這36位委員,徵求本人意見,瞭解他們還有什麼困難和要求。這些受黨教育多年的老革命家,都以黨的利益為重,一致表示擁護和接受,並聯名致信中央,請求不再擔任中顧委委員職務,以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的號召。

中顧委還為更多的中青年幹部進入領導層、促進領導幹部隊伍的年輕化和領導幹部退休制度的全面建立並順利執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據1985年9月13日新華社報道:從1984年5月開始的中央主要辦事機構和國務院系統各主要部門的領導班子調整已基本落實,一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在中央和國務院新任命的127名正副部級幹部中,新選拔的中青年幹部近百名。國務院系統81個部門的領導班子的正職領導幹部平均年齡為56.6歲,55歲以下幹部的比例由百分之十增加到了百分之三十。在1985年9月18日至23日的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有131位老同志主動退出,不再擔任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中紀委委員。面對這種可喜的局面,鄧小平欣慰地笑了。他在中顧委會議上興奮地說,幾年來新老幹部的交替,進行得比較順利。特別是中央委員會的年輕化,前進了一大步。一批老同志以實際行動,帶頭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推進幹部制度的改革,這件事在黨的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是的,顧問委員會盡管是一種過渡性質的組織形式,但它成立後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確實是需要當時人們和後人大書特書的。

轉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瞭解更多反邪教知識,傳播社會正能量,請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太白劍”、微博“寶雞反邪教”、網站秦嶺雪“http://qinlingxu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