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戰列艦,艦體後部的兩個開口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劉大秀才


大和號戰列的後面實際上有四個開口,這四個開口都是存放艦載小艇的格納倉庫。大和號戰列艦在最初設計的時候,攜帶的小艇數量比較多,甲板上又沒有足夠的空間,因此需要存放在格納倉庫裡面。大和號滿編的情況下攜帶17米長的魚雷艇1艘,15米長的交通艇1艘,11米長的軍官用摩托艇1艘,12米長的汽艇4艘,還有6米8米9米的划艇各1艘,總計有十艘小艇,分別存放在這四個倉庫裡面。


大和號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小艇,主要是因為艦艇上面的艦員人數眾多,大和號滿編人數達到2500人左右,對於交通艇和救生艇的需求自然也比較大。雖然大和號戰列艦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存在過的最大的一艘戰列艦,但是這艘軍艦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當時的日本海軍對於堅船利炮依然痴迷,沒有把有限的經費全部投入到航母的建設中去,反而花費了能夠建造6艘航母的錢,建造了2艘毫無用處的鉅艦。


大和號從開始服役就是一個象徵性的擺設,從來沒有在戰場上擊沉過一艘敵艦,還多次被擊傷逃竄。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時候,大和號成為了日本第二艦隊的旗艦,因為指揮部的遷入,防空部隊人數的增加,大和號的艦員人數達到了3000人左右。人數增多之後,艦上原有的房屋不夠士兵居住,很多士兵被迫住到了格納倉庫裡面。因為部分格納倉庫改成宿舍,日本的艦載小艇數量也從之前的10艘,下降到了4艘。

大和號的參加的最後一戰是沖繩戰役,當時美國已經取得了海上絕對的優勢,日本海軍為了利用大和號鼓舞士氣,讓大和號冒著被擊沉的風險進行自殺式的攻擊。大和號參戰後不久就遭到了美軍的狂轟濫炸,在承受了兩小時的攻擊後,大和號因為彈藥庫爆炸沉沒。由於艦載小艇數量不足,大和號沉沒後死亡率高達90%,而在之前沉沒的武藏號只有40%左右。從戰列艦的角度看,大和號已經接近完美,只是它生不逢時,只能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炮灰之一。


軍武小咖


不是很明白說的是哪兩個開口,不過大和從屁股的方向開過去,根據不同的角度,應該可以看到4個洞洞。

最明顯的兩個洞洞在船尾頂端,上面是飛機的滑道和起重機,下面是兩個黑漆漆的深洞。它們其實是大和級戰艦的小艇格納庫。一般用於存放救生小艇、內火艇等小船。

這張模型圖看得更明顯一些,大和這種級別的大艦,對交通和救生、停船作業、維修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小艇的種類及數量也非常多。

更明顯一點的是這個側後部的格納庫,它只要用於存放艦載魚雷艇和交通艇,這兩艘船都有接近20米的體長,屬於重要的作戰艇,左右的庫中各有一艘。

日本人很在意格納庫的保護,外部設有裝甲防護,內部還設立了大型的裝甲鋼門。這種格納庫在當年還是大和號上船員的生活區之一;大和號的船員多至3000人,船雖大,居住條件其實很緊缺,有些船員就生活在庫中和艇上,大多數都是後來臨時增加的防空炮操作員。

除了魚雷艇和軍官交通艇,大和號還有12米的聯絡內火艇4艘、高級軍官專用11米摩托艇1艘,以及8米內火艇一艘、9米、6米的划艇各一艘。許多小艇用包裹了皮革的金屬架進行固定。

為了防止主炮射擊時巨大的火焰和烈風損壞和吹飛小艇,日本人在戰鬥準備前會把那些小划艇拖進格納庫,或者用蒙布進行遮蓋。

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側面格納庫緊緊關閉的鋼門,它同時還有防浪的作用,發生沉船時,底部甲板成員按計劃也可以通過這個通道逃生。

上圖就是大和號的魚雷內火艇,它擁有17米的長度和21噸的排水量,通過150馬力柴油機推進,可搭載100人。日本海軍對這種內火艇情有獨鍾,各種改型長盛不衰。

1913年日本謀求建造4艘戰巡,其中首艦“金剛”的訂單下給了英國維克斯公司承建,英國人為整船匹配了相應的汽艇,日本人迅速的實施了山寨,從此未有任何改變。二戰時日本船企對這種“古董”的設計表示無力吐槽,希望海軍能讓他們修改得更現代化,但海軍拒絕了任何改造,此事被稱為“海軍七大不可思議之一”

最後順帶說下日本“海軍七大不可思議”,免得大家不知道是啥。

1.畝傍號裝甲巡洋艦的失蹤。

2.艦載魚雷內火艇海軍打死也不許改。

3.日本海軍沒有土曜日(星期六)

4.驅逐艦沒資格當軍艦,只是撈屍船。

5.一半潛艇不打仗,忙著搞運輸。

6.“陸奧”號在廣島泊位莫名其妙的自爆。

7.看資歷不看對錯,資歷決定人事。

那麼就這樣吧,沒想到這年頭還有人對大和的屁股感興趣,老王特別高興。


王司徒老百科


這個問題問得有些不清楚,正如前面有朋友回答的那樣,“大和”艦從尾巴後面看,其實能找到4個開口。其中兩個在露天甲板上,一左一右。另外兩個則在軍艦的舷側,靠近水線的部分,也是一邊一個。

這4個開口的功能是完全一樣的,裡面都是存放舢板、內火艇的格納倉庫。

(從日本大和艦紀念館的這件超大的模型上,能夠清晰看到每側的兩個“門”,一個在甲板上黑咕隆咚,一個在舷邊有門護著)

之所以要這麼整,如果發生在現代軍艦上,大家肯定會去朝隱身性能方面想。而在“大和”艦的時代,之所以這麼佈置小艇倉庫,原因是小艇在甲板上無處安身,“罪魁禍首”就是“大和”級的主炮。

“大和”艦的460毫米口徑三聯裝主炮,根據計算,齊射時所產生的炮口暴風在距離炮口外5米處,壓力為20公斤/平方釐米,10米距離處為11公斤/平方釐米,15米處為7公斤/平方釐米。而通常來說,吊艇柱所能承受的這種風壓極限是0.28公斤/平方釐米。而在“大和”艦上,3座460炮塔的射界極大,如果按照傳統辦法在舷側佈置吊艇柱,極有可能在己方開火時,就把自己的吊艇柱全部吹飛。

所以不得已,只能改變舢板、小艇的收納辦法,藏到主炮射界範圍之外的地方躲起來。

(“大和”艦186號肋位的局部橫剖圖,可以看到舷邊的小艇格納庫的橫剖形狀)


海研會


兩個洞裡面各放2條小艇,裡面有小門通艦體內部,尾部中間這個大坑是機庫,裡面能塞5架飛機,人字結構,兩邊兩個通道里各2架 前面一架。我是戰艦世界打多了,才這麼迷戀大和。

有個VR遊戲yamato,遊戲開發商說大和能找到內部圖紙他們都按原比例3D搭建了。不用vr設備也可以玩,但VR設備玩起來有體積感,大和船體裡面空間還可以,艦橋內部空間真的很擁擠。


分享到:


相關文章: